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通用8篇)

2023年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21:47:02 作者:琉璃 2023年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通用8篇)

条据书信通过详细的叙述和陈述事实,用以支持某种观点或提供某种证明。为了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条据书信,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详细的提纲。以下是一些成功实践的案例,它们展示了条据书信的优点和特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一

我讲授的是《丰碑》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长征已年代久远,这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有很大距离感,因此在教学上就有很大难度。但我想这也正是一个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反思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开始了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准备。

在教学中,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

1、牵一发而动全身,促学生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丰碑》,找出出现丰碑一词的段落,从而引出全文的关键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我请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很快,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丰碑不是高大的石碑吗?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本节课阅读教学开展的主线激起了学生解疑的.高潮。

2、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助学生深入文本: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例如: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本课的重要线索,紧紧抓住军长的担忧——愤怒——敬佩——坚信这一线索进而层层深入地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其中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愣字,但却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于是,我针对第一个愣字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先出示文中语句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请学生从给出的释义中选出恰当的解释进而理解军长当时的心情,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锤炼教师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不仅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认真备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近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红军队伍,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意志的考验,感受军需处长那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对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格外重要的。

课后经过认真的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高年级课文如何长文短教还需要不断钻研、历练:这篇课文中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课时,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军长由担忧、愤怒到敬佩、坚信这一情感变化。

2、虽然精心地设计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映出了设计的不足以及对文本理解抓得不深。

在这次小组教学的准备、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更是得到了杨校长、朱琳老师、彭老师、孙老师、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受益非浅,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会加倍努力,以学生为本,深挖教材,努力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使学生学有所成。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二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三

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那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了图片:军需处长背靠着大树,左手微微向前伸,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此部分教学,我充分发挥了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情、衣着上去体会,并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临终前的心里活动。在这样的体会过程中,一个舍己为人,一个克己奉公,一个奉公职守的军需处长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那部分,提的问题过细,有点迂回,学生谈体会不是很深刻,虽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品质的高尚,但与我心中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我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也给自己心中的语文上了一节课。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事,光充分准备还不够,还要有灵活的机制,要顺学而导,这“导”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五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六

?丰碑》这篇我在校语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下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举手情况不佳。因为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状态,上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说?或者用一句话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七

?丰碑》是鄂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的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导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开课伊始,我先以课件出示红军过雪山的一段录相。一边播放录相,我一边口述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号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看得出,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颤,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行军的艰难,红军战士要战胜困难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让学生站在红军战士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此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以疑促思,把握课文的基调。

看完录相,我一个问题抛出来: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寻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反问的妙用,并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以突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再质疑:为什么刚才将军还疑虑重重,这会儿却变得信心十足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军需处长。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学反思篇八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

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

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