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古诗鉴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时间:2024-01-11 09:27:09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为了追求完美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可行性。在下面的教学计划范文中,可以找到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段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古诗教学设计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背诵古诗〈草〉。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教学设计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5.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3.注意平舌音: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朗读诗歌。

(1)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3.摘苹果游戏。

4.指导书写:于首枫。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齐诵诗歌。

7.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

背诵古诗。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好景。

橙黄。

橘绿。

古诗鉴赏炼字高三

教学目标:

1、掌握7-9年级教材推荐背诵篇目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答题。

2、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ppt呈现近三年衡阳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2、小结:衡阳怎么考:

唐宋名家名篇。

题量两道,分值4分。

常考题型:赏名句,析情感。

二、复习鉴赏方法。

品字词、析修辞、绘景象、悟哲理。

品字词举例:

1.“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请说说为什么。

答:“见”字写出了作者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那秀丽的南山美景扑进眼帘,而不是有意去“望”,它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诗句“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足”字写出了宴席的丰盛,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答题格式:“x”字写出了…,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感情(特点、景象)。

小试牛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中的“聚”和“怒”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聚”字写出了潼关周围山多,“怒”字写出了黄河水的奔腾澎湃,它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析修辞举例:

1.试从修辞角度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妙处。

2.试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艺术特色。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小试牛刀。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喻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汹涌浩荡,无尽无休。

绘景象举例:。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绘景与翻译不同,它是在翻译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细节描写(找景物,加修饰语,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语言),使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描述: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没有山,没有树,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长长的黄河横贯大漠,杳无尽头,又大又圆的落日静静地躺在天边。

小试牛刀。

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

描述:重重叠叠的崇山峻岭之中,水汽升腾,如烟似雾,血红的残阳缓缓西沉,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悟哲理举例: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含的哲理是:

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答题格式:揭示了…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初中常见古诗词哲理名句:略。

小试牛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诗句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揭示了________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复习小结。

1、学生归纳。

2、教师小结:我们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初中阶段古诗词的鉴赏,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并做好书上的复习习题,争取在中考中这个题能够不失分。

4、布置作业。

古诗鉴赏炼字高三

二,理解“炼字”

三,炼字与鉴赏。

(一),关注动词。

(二),关注形容词。

(三),关注数量词。

(四),关注特殊词。

四,结语。

1,选择题:请为下列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d)。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答:摇映b:舞隐。

c:拂戏d:扶失。

2,问答题: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古诗教学设计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感悟。

2、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一、猜谜游戏。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这是什么?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2、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王维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一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古诗教学设计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古诗鉴赏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

古诗鉴赏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

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

《古诗》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仪表工管理制度(热门21篇)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依靠成员的自觉遵守和外部的监督机制。每个员工都应该牢记规章制度,时刻以规章制度为准绳,依法依规地开展工作和生活。防爆电气设备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现
  • 01-11 行政人员年度工作报告范文(18篇)
    工作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的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撰写工作报告的技巧和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是贯彻实施国务
  • 01-11 羽毛球联谊赛策划方案(优质18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通过研究其他人的策划方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为了丰富员工的
  • 01-11 三年大学规划(优秀15篇)
    大学规划还包括学习方法的规划,如何高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大学规划的经验分享和建议,希望对正在制定规划的同学有所帮助。
  • 01-11 茶馆读书心得与感想大全(22篇)
    读书心得是对所读书籍的内容、主题、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激发起大家对读书的热爱和思辨的能力。
  • 01-11 新上任校长讲话稿(优秀22篇)
    当撰写讲话稿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措辞和语言风格。在讲话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讲话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讲话稿的摘录,欢
  • 01-11 葛优的自我评价(优秀18篇)
    自我评价是重要的自我管理和提升能力的手段,对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这些范文涉及了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认知有着积极的影响。
  • 01-11 最美的声音母爱(通用13篇)
    优秀作文词藻华丽,句式灵活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绪的飘渺。学习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旭日东升,霞光挥洒——。“啊!快来呀!这里
  • 01-11 特岗个人简历介绍(专业20篇)
    个人简历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经历、能力和成就的一种重要材料,对于找工作或升职都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行业和职位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 01-11 任职表态员工发言稿(实用15篇)
    撰写发言稿时,可以采用标题、开场白、观点阐述和结尾总结等结构。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发言稿示范,它们对我们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