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柏拉图精神意思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读后感(精选5篇)

2023年柏拉图精神意思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5:18:51 作者:曼珠 2023年柏拉图精神意思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读后感(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柏拉图精神意思篇一

陈康的《柏拉图年龄论研究》开篇即说到大思想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之一乃是:“大思想家从同一事物所有的不同方面去观察这一事物,普通人仅从这些不同方面里的某某方面去观察。”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让我对“思维”这一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反思一下的想法。我想,柏拉图和陈康关于年龄问题的分析,或许其目的也在于引起我们对于思维的思考吧。

柏拉图的“年龄论”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只是其“巴门尼德篇”中的一段内容,而且并不是很长,但是陈康据此竟然总结出了七条十个观点:

1.凡在时间里的皆变得比它自己年老些。

2.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

3.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

4.凡在时间里的皆永远是比自己年少些。

5.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6.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

7.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

a.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b.年少些的对于年老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老些,

c.但前者永远不是年少些,

d.后者永远不是年老些。

陈康在《柏拉图年龄论研究》中详细的分析了这七条十个观点的推论过程,这个推论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有必要在此顺着陈康的思路梳理一下:

其实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变的过程中的,那么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点上,该事物都同时具有“是”和“异”两种状态,换言之便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某事物都有“存在的自己”和“变化的自己”两个状态,这两个状态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合二为一。这种思维如同佛法中常说的“不一不异”,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便可能不好理解了。举例而言的话,比如芝诺的“飞矢不动”理论,飞行中的箭在每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都是静止的,但同时它必定也是具备“变动”的,正是由于这二者同时共存,才能够使某一时间点上的静止和一段时间内的飞动同时成为可能。柏拉图的前两点论述是有如此精密细微的思维在里面的,正是从“是”和“异”在同一时间内共存的角度上而言,才会说到凡在时间里的皆“同时”比自己年老或者年少一些,这样细致的思维,若不是如陈康这样的哲学大家详加解释,一般人真的很难体察到。

变异的同时和不同时正如上所说,而变异从关系上来说,“自己的变”和“依它的变”也非常有意思。陈康在文中举例说明:比如甲由于财产的增加变的比乙富些,乙的财产虽然没有损失,但他同时却比甲变得穷些了。这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在我们今天来理解并不难,而且在今天来说,不需要两个人进行比较,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任何不增不减的资产都实际上已经在贬值了,那么实际上也是一种“依他的变”。从这种变化的样式来说,也可以论证出柏拉图对于年龄的阐述是合理的:随着时间的前进,任何一个事物都变得比自己年老些,这是自己的变;而同时在每一个假设存在的逆着时间的后延来说,他却同时变得比自己年少些,这便是依他的变。

在这七点之中,1和2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对1和2理解清楚了,3和4便迎刃而解,而且3和4的推演是如同教科书般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在时间里的在现在皆比自己年老些(年少些)

小前提:甲无论在何时,那个时候皆是现在

结论:凡是在时间里的永远是比自己年老些或(年少些)

因为此中的大前提是在1和2中已经证明了的,小前提是一个大家普遍能够接收的事实,整个的推论和结论便显得理所当然。

第5条,“凡在时间里的皆与自己有同一年龄”,这一点非常简单,这是从“是”的角度来强调,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变,变成怎样,它所占据的时间是不能比自己所占据的这个时间持续长一秒或短一秒的,换言之即是某事物的“是”和“变”所占据的时间乃是同样长短的,因为它便只能与自己有同一年龄。

于第6条,年龄的差别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里陈康明确的指出了年龄不是狭义上所理解的两个不同人的年龄,而是时间中的一切,时间中的一切事物在时间中的移动速度或者说变化速度是相等的。陈康在这里借助数学的模式来加以论证:

(a+x)―(b+x)=a―b

通过这样的数学推演,整个结果一目了然。这种数学推演的模式到了第7条中发挥的更为精彩,第7条强调,“年龄的差别永远变更”,这一条又分为4个方面来论证:

(1)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先设定a代表甲的年龄,b代表乙的年龄,ab,x表示任何时间,a:b代表甲的年龄比乙的年龄,那么a/ba+x/b+x。在此算式中,x的数值越大,则a+x/b+x的数值变越小,从这个意义来说,“年老些的对于年少些的永远变得比以前年少些”。

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中一段短短的对话,到陈康《柏拉图年龄论研究》一篇十几页的论文,此中所蕴含的精密的思辨、归纳和演绎,使人真的感触到“思维是一门艺术”,简单的一段对话,可以归纳出七条十个思维角度,而在推论的过程中,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层出不穷,真是验证了陈康开篇所说的思想家和普通人思维的不同。

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积累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艺术,进而形成合理而严谨的研学态度,对此陈康先生还曾有这样的论述:

每一论述,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而来。论证皆循步骤,不做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研究前人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依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以曲解(不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研究问题时,皆以事物的实况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从陈康的这段自序中,可以体会到前人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这与思维上的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前辈的学问家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是值得我们真正学习和继承的东西。

柏拉图精神意思篇二

。郎璐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放弃穆泽含,所以穆泽含选择让她恨自己。最终穆泽含上了张思!之所以爱会生恨也。

里面还有一个角色叫王刚,张思为了气穆泽含,就和他恋过一段,不过张思并不喜欢他。张思被穆泽含的幻想情人比下去了,想着“报复”,但是过程中却疯恋上了他。她幼稚地想着先泡上他再甩了他,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未必了解自己。作者把张思描写得如此完美,可爱,漂亮,富有,白皙,好身材,好像说得出来的好物质条件她都有,但是穆泽含爱上的并不是她,是郎璐。郎璐和穆泽含就像是想象中的完美情人互相对号入座,多想就这样一辈子不停歇,不理外界。谁都想拥有一个像郎璐一样的情人,从出生第一个爱上的就是你,就像是为你而生,只有与你一起的记忆,她愿意为你厮守,即使仅仅是精神上的爱情,她也愿意为你忠贞,接受你的一切浪漫,穆泽含也曾经是一个柏拉图式的恋人,愿意为你付出所有,在没有能力负责任之前,他不会占有你。但是现实中,很少出现这种永恒的柏拉图之恋。穆泽含和张思都巧妙地相继得知自己要出国10年。

我们都曾经是干净纯粹的郎璐,但是在现实的压力下,穆泽含这样的男人选择了张思。每个人生来就幻想着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当你经历过一次或者数次王刚,郎璐的经历后,有些人坚守着柏拉图,放弃了不理想的爱情;有些人报复柏拉图,一路玩弄无数王刚;有些人放弃柏拉图,欺骗郎璐,或者放弃心中的郎璐,追求各种张思;又或者有些人始终幻想着柏拉图,把任何人都当成郎璐来对待。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

《百万富翁》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再塑生命》读后感精选

《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读后感

《你不去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读后感

柏拉图精神意思篇三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柏拉图精神意思篇四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柏拉图有别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哲学家,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预告了后世多年来为政治作斗争的人类历史。

柏拉图想要缔造一个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的。我国古代也有位与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晋,字渊明,他的《桃花源记》就体现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追求平静美好、和谐友善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完美,人人趋之若鹜。只是我们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辈子波澜不惊,不与任何人产生矛盾的目标呢?试想一下,难道你能容忍别人毫无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骂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吗?难道你能在战争来临前淡定从容地将生死置之度外吗?你不能!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个人生来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柏拉图精神意思篇五

柏拉图按照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构筑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就像“柏拉图式恋爱”成了精神恋爱的代名词一样,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只是他理想的“精神王国”,但从这座悬在高空的精神王国里,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到许多不朽的的精神财富。

克法罗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叙拉古商人,在柏拉图的书中已经是一位“经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就用不着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由此,柏拉图总结克法洛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但是,柏拉图又反诘,“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状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玻勒马霍斯认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说法,欠债照还就是正义。但柏拉图认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有害则不算是正义了。那么欠敌人的是否要还呢?他认为西蒙尼德对什么是正义说得含糊不清。应该是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当时的智者认为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政府当然有权,是为强者,故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柏拉图有利地辩驳了智者所谓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

为此,柏拉图“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构建了一个城邦,因为这是国家正义的首要问题,他认为在这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且这个城邦还要能保持统一,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没有什么比国家闹分裂更恶的了。在这个城邦中的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业,“正义就是这个原则”。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

国家正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则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此外,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也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女性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且能够从事相同的职位。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解读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积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三、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而局限性表现在:一、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二、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从此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目前我国女性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上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对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首当其冲。柏拉图认为男女天赋相同,应当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深化男女权利平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资金投入。其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不可小觑。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我国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导向性,降低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最后,我国应当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柏拉图认为男女禀赋一样,教育方法、内容、目的也应该一致,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大众传媒应该利用舆论影响,提高公众的社会性别公平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