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汇总5篇)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10-02 22:44:29 作者:文锋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篇一

1.组织中的团员个人素质水平高当今世界的较量更精准的体现为人力资源的较量,拥有强力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工作开展无往而不利的重要保证。历史教研组的成员都是既具有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推动学习型历史教学的强力后盾。

2.热情丰沛的知识接受者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武装头脑的黄金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极其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他们的这一状态加上老师合理而有效的引导必然会在相应的学科内达到理想的成果。

(一)团队意识薄弱

在学校内部及学术范围类的考核、教师职称评比及升学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老师无暇更有甚者根本不情愿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更多的是闭门造车,缺乏有效的相互合作,只在于满足自身狭隘的个人经验,唯我独尊,彼此间不会分享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这就严重影响了教研组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途径

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科研的推进。“科研兴教”的倡议也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或者开展深度不够,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也很凸显。

(三)教与研本末倒置

所谓教学教研组必然是有教也有研,而当前高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停留于“教”而非“研”上,所以学校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是偏离了教研工作原有的轨道。重教轻研似乎是每所学校的信条,满足于能撰写教案、讲授课程、作业布置批改的老师即为合格称职的。故而,教研活动的处境可想而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也只是机械的循环。

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的建立关乎到学校教学组织结构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两个层面的问题,因而要建成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一)从教学组织机构角度出发

1.加大教研组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教研组的功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其号召力,以促进工作中的交流与沟通,使内耗最小化,教学能力最大化,在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提高管理地位。同时教研组要与学校年级组通力合作,确保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学校在加大教研组功能的同时要明确其权限,并对其有针对地进行监督,促进其和谐有序发展。

2.加强教研组内文化建设教研组存在的目的在于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经验的交换和积累,团结和谐的教研文化氛围是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保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注重交流、相互尊重和支持,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作风优良的教研组,必然是合作共赢、智慧共享、群策群力、共同进退的团体。

3.薪火相传,老少共进在教研组内,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作搭配,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相融合,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早日站稳三尺讲台,青年教师为老教师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注入新鲜血液,长此以往,新老教师都可以获得更大更快地进步。

(二)从学习型组织理论角度出发

1.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也就是共同的组织目标,是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源泉。成员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不论是教师成员组之间还是学生成员组之间,共同的愿景在一定阶段内即是共同的信仰和奋斗目标。这会使得成员间默契度加深,摩擦减少,力量集中,强化团队意识,齐心协力的为同一个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改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既是在原有的心智模式上加以反省,摒弃旧有的、不合时宜固定模式,吸收接纳最新的、最合理化的心智模式。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打破常规,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3.加强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要求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团队学习通过大家共同沟通、讨论,达成信息交换、意见交流、共同学习的目的。团队的力量总是强大的,这就要求每位成员必须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4.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简而言之就是将自身力量与潜能最大化发挥。在团队任务目标完成期间,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在团队其他成员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补充完善。在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习型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学习队伍的建设与规划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系统思考问题系统思考问题是统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要求团队成员统筹布局、全盘考虑,协调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不孤立而行,不搞个人分化,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意识,知荣辱、共进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一剂良药。但它并非是万能的,应用过程中还需因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在建造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时,师生双方必须都作出应有的努力。教师主要扮演引导配合者的角色,学习舞台的主场交给学生。教师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的为学习做好资料准备和组织协调工作,然后再加上教师针对性、经验性的因势利导,形成学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养成全员学习、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协同共进的优秀学习习惯,不断将学生的个人潜能发掘出来,并试图鼓励配合其合理而可能的主观猜想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践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优越性展现地一览无余,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各尽其力,将之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篇二

近些年来,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教育领域内完全展开,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讲,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对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发挥多媒体设施的作用,成了我们当前历史教学工作的重点。

多媒体;教育;历史教学;漫谈;初中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与信息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教育教学都离不开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帮助,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多媒体教学成了我们当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很多学校和教师都逐渐开始尝试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来进行教学活动,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借鉴。但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受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比较深,很多教师很难马上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阻碍了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发展。笔者从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入手,结合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期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与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尚有一部分教师仍在坚持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搞“一言堂”,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难以体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要求,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与想法,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学背景下学生作为历史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局面,发挥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抛弃掉之前只注重课堂讲解的教学思想,真正地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对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听取,对其中正确的、对于教学有帮助的意见,教师要及时的进行采纳,使自身的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去应用多媒体设备,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足也是制约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是由很多信息设备相结合使用的,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信息化综合素养,但就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都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针对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的情况来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二是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们进行多媒体技术的考核工作,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应当让教师们进行再次培训,对于多次培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应当做出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多媒体设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改善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虽然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但是只是在教学中播放一些板书的内容,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使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作用。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二是教师可以选取教学章节中的部分内容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影片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学生们能够串联起整个历史知识链条,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素养,以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多媒体设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学习,并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设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岳文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学周刊,2016,(08):109.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篇三

[]历史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历史故事,这样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历史故事渗透在历史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从而简化教学难点,便于教师教学。所以教师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不妨将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高效历史课堂。

[]历史故事;初中课堂;历史学习

历史是一门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感受从古至今人类的聪明智慧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到历史人物的精神;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之河的流向。为了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思考并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事件的由来,同时运用历史人物的智慧解决现代的问题,将历史文明延续并发展。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历史故事点亮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希望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新课程的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为接下来的学习开启新的篇章,可见新课程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成功导入新课程,教师不妨以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内容引出,这样在教学时不仅不会太突兀,同时让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缓冲式地进行新课程教学,使得学生理解和接纳起内容来显得尤为轻松。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节课时,我提前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的故事资料,并在正式讲课时,让学生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学生们通过网络的查找和搜集在课堂教学中讲起“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破斧成舟”“孟母三迁”“老马识途”等等故事,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同时将课堂内容巧妙地引出来,并轻松理解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事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见,这样的巧用历史故事,将生活中的成语联系到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由陌生到熟悉地进行掌握,方便了历史教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搜集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

好的开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衔接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衔接的内容处穿插历史故事,并设置课堂教学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穿越般地体会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从而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历史事件,这样以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唐太宗这一人物时,为了让学生牢记本课的内容,我将“宣武门事变”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全过程,以及皇位的来之不易,并为以后的贞观之治的历史事件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去认识唐太宗,并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去看待历史人物,从而熟记历史知识。可见,教师在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不但做好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学生搭建好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事件之间是有关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合理设计,并巧妙搭配,将课堂教学格局布置得有始有终。并且教师要注重对整节课知识加以巩固和测试,以此来判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方便教师接下来的课程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节课时,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我将《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来思考为什么刘备要请诸葛亮下山?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是如何?刘备的态度为何又是如此的诚恳?通过讨论和分析,从而达到巩固课堂内容的目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控制课堂的氛围,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知识活学活用,在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情况的同时,从而让这节课的教学能够有始有终,完善了教学结构。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吸取前人的教训,引以为戒,不再让历史重演,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教师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树立历史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从而全面地解决问题,并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来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1]曹小慧.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7,19(04):138.

[2]李艳.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07):123.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篇四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篇五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文章先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历史典故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再从三个方面对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历史典故进行了探讨,即注重历史典故的选取;使用与历史典故情节相符的语言风格;科学严谨地围绕一个明确主题教学。

初中历史;历史典故;语言风格

历史典故是教学中传输历史知识有效的、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宽泛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重发挥历史典故的价值导向作用,使用与历史典故情节相符的语言风格,保持科学严谨地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教学。

(一)历史典故内容丰富、风格宽泛。人类的发展,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迭,演化出很多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历史典故。我国历史可以列举出来的典故数不胜数,包罗万象,如凿壁偷光、完璧归赵、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等。历史典故无论是发生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还是分支,都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增加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充分理解[1]。此外,典故的风格也是宽泛的,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每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风格不同,发展史各有不同,充分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包容性。因此,教师将典故与历史课堂通过有效的结合,创建成熟的历史典故课堂势在必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历史课堂过于枯燥,教学方式单一,这对意志力薄弱,兴奋度高、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此类学生对历史的喜爱与兴趣。理性的课堂缺乏多元的情境和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低迷、消极等情绪,导致学生不能表达自身对历史的看法,以至于厌倦学习,放弃历史学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感性的历史典故材料,让学生学习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的故事情节,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基础[2]。

(一)注重历史典故的选取。历史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的,是辅助学生健全人格、理解和把握命运的重要课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由此衍生的典故种类繁多,具有不可估量的正能量。历史典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如精忠报国的忠孝礼义、三顾茅庐的坚持诚恳、釜底抽薪的果绝顽强、单刀赴会的忠义勇敢、凿壁偷光的刻苦努力,卧薪尝胆的能屈能伸;传承我国历史诗人的情怀,如屈原的忠烈不屈、李白的狂放不羁、范仲淹的心怀天下、孟子的自省自律。因此在将历史典故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尽量选取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典故引人深思,同时也应该列举反面素材让学生自省自悟,让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正确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镜。

(二)使用与历史典故情节相符的语言风格。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准确的语言,往往一字之差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同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心理暗示等方式,搭配鲜活、严谨的语言,明确表达历史典故的内涵、历史寓意及影响[3]。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典故时,需要表达应有的情绪,在讲解正面历史典故人物属性时,运用慷慨激昂的情感,在负面历史典故人物属性时,运用厌恶摒弃的情感,体现出应有的感情色彩,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历史典故对学生的影响,增添学生学习历史典故知识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科学严谨地围绕一个明确主题进行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线就是主题,教师应确立明确鲜明、言简意赅、主次清晰的主题,而不是进行漫无目的、无的放矢、不着边际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历史典故之前,教师要做好对历史典故的剖析理解,历史典故中哪些是可用之处,哪些是学生应该注意避免的,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地叙述历史典故的由来与过程,深刻讲解历史典故的含义及影响,让学生对历史典故的内涵有更明确,更系统了解,将深刻的历史知识留在学生脑海,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用与传承。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真实写照,学生要正确认知历史知识,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师将历史典故渗透初中历史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历史更加轻松、更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