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2023年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优质5篇)

2023年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优质5篇)

时间:2023-10-09 01:41:49 作者:雁落霞 2023年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优质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篇一

历史学院团委组织部是本学年刚刚成立的一个部室,是在团学工作的现实需要中应运而生的部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全体团学工作,首先必须完善部门自身的组织机构。本学期,在认真分析了部门工作量的基础上,我们组织部形成了一名部长、两名副部长、四名委员的配置。并结合需要,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部章程,为全学期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部门成员之间,多次进行交流,尤其注重对07级委员的工作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团委学生会的大家庭中。

新学期伊始,我们组织部就首先制定了历史学院学生评优评先细则,历史学院团员推优细则等,以明确各种评优评先的具体标准,鼓励广大团员积极的履行自身义务。此外,我们还加强同各年级团支部的监督和引导,制定了详细的年级团支部档案,并且对各年级的同学的政治面貌进行统计,制成详细的团员资料汇编,明确了我们团委组织部服务对象的特点。

本学年,在团委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制定了“青春之歌主题团日活动”迄今为止,共举办了三期,分别为“青春与梦想征文活动”,“青春之歌走进河南省博物院活动”,“青春之歌走进中原区康乐养老院”。制定活动内容时,团委各部室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分析活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活动中结合我们院系的自身特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调动广大团员的参与积极性,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以使同学真正理解活动的内涵;活动结束后,我们部门就会进行认真的总结,从部长到副部再到委员,都就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部门成员之间也互相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新一届团委学生会成立以后,吸收了大批的07级新生,这为我们的团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众多新成员的加入,使我们面临着艰巨的引导任务;同时,众多主要团学干部也需要尽快适应角色。为此,我们举办了几期团学干部培训班,邀请从事团学工作多年的资深老师有针对性的为我们讲解团学工作的要点,并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真正起到组织的监督作用,我们为每位学生干部制定了干部测评表,主要从年度目标制定、年度自我测评、团委老师测评、学校测评等方面,帮助学生干部全面的了解自身特点,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为了检验上学期的工作,我们还针对07学年下半年进行了测评,帮助大家总结过去半年的经验和收获。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艰巨任务。我们中国共青团组织则肩负着向伟大的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共荣任务。接受党课教育,聆听组织教诲,这是我们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部靠拢的必经之路。在今年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间,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党课培训。我们组织负责了党课的组织与现场的服务工作,并在活动中增强了部门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委员的工作意识,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

此外,最为历史学院团委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我们组织部也积极参与了团委学生会的各项大型活动:在迎新晚会工作中,从事舞台组的工作;在院运动会中,从事了径赛组裁判的工作;在“中华魂,民族根,厚重河南大型图片展”中,三名委员担任讲解员工作,其余人员参与后勤服务。这些工作从各个方面考验了我们组织部的工作能力和部门的团结合作精神,为我们部门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锻炼条件。

回顾这一学期里组织部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团委老师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也是我们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也难免的出现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和工作经验缺乏导致的失误。我们会认真总结,成功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坚持发扬不足的地方,我们希望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改善,比如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合作等问题。总的来说,这学期,组织部还是能认真完成上级团委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尽我们所能的去提升团员教育活动的素质,希望在下一学期里,我们组织部仍能坚持“为团员青年服务”的精神,继续在团学工作的道路上前进。

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篇二

1.建立清晰的组织框架,合理的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管理分工,成立了“五大规范”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

2.研究制定了《20xx年度经营目标落实方案》,一是将总行下达的经营计划全部分解到每个员工,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一年的工作目标;二是明确了考核措施,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三是明确了工作方法和措施,为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严格制度,民主管理。从严落实联社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一点一滴规范员工的学习和工作行为,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严格管理,规范行为。严格规范员工的经营行为,并对各种违规行为经营及时整改、纠正。

将总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操作流程》印发到每位员工,并与每位员工签订了《岗位确认书》,不但使每位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其岗位职责和其应遵守的制度,明确了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为其合规经营、尽职尽责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严格检查和监督业务经营管理,不但要求分管工作的班子成员定期检查其分管的业务的合规执行情况,而且社主任还对其检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进一步落实了领导的管理职责。

1、《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人手一份,对员工的工作形象、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并要求每位员工必须严格按照《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员工对业务知识、应知应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学习,为业务经营规范、行为规范提供了知识保障。

2、严格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对员工的非正常行为进行定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将各类风险隐患、经济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总行文件精神,制订了员工考核考绩办法,将员工的收入与其能力、行为和工作业绩挂钩;并严格按照考核考绩办法进行及时考核兑现,促进了员工行为规范,调动了员工创造业绩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以党组织议事规则、党员学习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费收缴和使用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党建工作制度,规范了党群管理工作。

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篇三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市社会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扶助弱势群体和开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所难以取代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我局开展了一次综合调研,现将我市社会组织工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建议报告如下:

(一)社会团体登记情况

我市共登记社会组织223个,其中:社会团体166个,行业性社团129个,专业性社团29个,联合性社团3个,学术性社团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7家,其中:民政类5家,教育类17家,劳动类10家,卫生类12家,科技类6家,文化类4家,体育类3家。据初步统计,我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现有38,500人左右,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5%,各类社会组织去年总收入5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

(二)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1、健全规章制度。为使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市民政部门指导督促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将登记证书、资格证书、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增强工作公开的透明度,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规范财务管理。为贯彻中央精神,提高我市民间组织会计人员素质,民政部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民间组织进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通过培训,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都已熟练掌握了新的会计制度,并已能在财务操作中实际应用,从而规范了民间组织的会计制度。3、落实四项制度。为规范管理,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的普查登记、注册登记、备案登记、社区民间组织负责人例会四项制度,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并及时掌握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变化,确保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各社区所辖民间组织每月将活动开展情况,向居委会通报备案,居委会将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照片资料登记造册,重大活动报登记机关备案。确保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开展活动。

(一)提高了民间组织的登记质量。我们以“依法行政、规范行为、提高服务”为登记工作理念,严格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认真细致地对民间组织地成立、变更和注销进行审批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民间组织发放“明白纸”,公开登记事项、申报程序及材料、行政许可时限和操作规程,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登记程序;我们在规定的时限内尽量提前完成审批登记手续,为登记对象节约办事时间,减少上门次数,提供热情服务。

(二)健全了民间组织的监督机制。我们把加大执法力度作为规范民间组织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市、办、居”三级监督体系,形成“横向分类负责、纵向按级负责”的民间组织服务与监督一体化网络系统,做到及时发现和查处非法民间组织的违法活动,从而遏制不良组织的滋生和蔓延,扶持和保护合法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我们多次与社团主管单位联合开展治理检查,注销不合格协会,规范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三)加强了民间组织的年检工作。这几年,我们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自身情况,密切联系业务主管单位,本着规范管理、简化手续的原则,与业务主管单位一起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了年检、换证工作,让参加年检的单位填写了《年度检查报告书》,委托市“恒正会计事务所”出具《民间组织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对未开展活动和变更业务主管单位的民间组织依法予以了注销。

(四)深入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诚信建设。我们对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严格要求,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诚信档案,接受公众监督;对已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把诚信建设作为年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督促其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不断完善服务制,制订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通过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责任等方面做出的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

1、整体质量不高,作用发挥不到位。从质量上看,目前我市民间组织发展整体结构不够优化,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协会、农村经济类协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发展不足,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少数民间组织法制观念淡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自律机制不健全,社会公共责任缺失,社会公信力不高。从作用发挥上看,大多数民间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如行业协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协调、行业管理、行业维权、行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

2、政策法规不完善。民间组织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性质、地位、作用及职能等没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我国虽然制定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且是暂行性行政法规,在很多具体问题上缺乏明晰的界定和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并与业务主管部门中的法律法规在许多问题上不协调、不统一。有的业务主管单位对社团的申请成立热情高,而对社团的年检,变更,注销,和对社团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情况的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应付差事。

3、执法力度较薄弱。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督管理和开展执法活动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是登记管理机关但却没有执法权,缺乏行政执法的基本职能,管理力量非常薄弱,总体情况为“力不从心,监管难以到位”。具体地讲:一是机构、人员、经费不到位。不同民间组织都是以民政部门名义进行登记管理,但实际上,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人员编制只有1人,与实际工作量不对称,工作中常疲于应付,监管过程中也无专项业务活动经费。二是全市有200多个社团,其业务分属不同业务主管单位,协调工作、争取配合工作量大。三是《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专门设置了“处罚”一章,对社团的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罚作了规定,但由于缺少执法督查队伍,处罚很难落实。尤其是取缔非法民间组织缺少法制手段,造成一些未登记的民间组织取缔困难。

4、发展存在不平衡。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营利倾向较明显,服务功能却欠缺;规模偏小,在专职人员、办公设施、专业水平等方面还有差距;分布的社会领域不均匀,在教育、卫生、民政领域较多,在科技、劳动、体育领域相对较少,与实际的社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一)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法律法规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适时出台与民间组织有关的法律及配套的政策法规,应尽快出台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加快修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界定要具体、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区别于有关社会组织的名称,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中应体现民办,方便于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改革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管理的政策制订、执行、评价和监督之间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加快民间组织执法队伍建设步伐。民间组织执法工作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是现在登记管理机关还没有执法队伍,也没有必要的督查经费。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切实落实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充实民间组织管理力量,尽快组建高质量的民间组织执法队伍,提高执法的权威性。要确保民间组织管理者具有行政执法资格;配备必要的执法工具,确保执法的质量和效果;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执法程序、执法手段的培训,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加大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希望政府在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民间组织予以支持,同时支持民间组织获得合法的服务性收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应尽快完善民间组织的各种优惠政策,为民间组织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形成一套系统、可行的民间组织税收激励机制;在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的基础上,能够建立民间组织发展专项基金,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长远的资金来源。采取有力措施,在房屋租赁、场地使用、设施配备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统筹民间组织的发展规划。民间组织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的条件、标准来建立,坚持登记标准,规范登记程序。协调有关部门,本着以人为本、适应需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的原则,着手对社会的客观需求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已有资源及潜在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底数、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在充分把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现代化城市建设、社会现有资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统一规划民间组织的设置、布局,使民间组织在数量、种类、布局方面符合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民间组织人员的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民间组织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除了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大对民间组织的培养外,民间组织自身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人才,在较高的层次上对民间组织进行能力构建。通过提高民间组织整体素质,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使民间组织成为一个“职能实”、“人员精”的组织。同时,要鼓励民办非企业单位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其不断壮大。

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篇四

广东新社会组织数量多,涉及领域广,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止到xx年3月,全省共有新社会组织23261个,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65.6万多人,其中党员61561名,占总数的9.3%;已建立党组织6085个。近年来,我省在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抓党组织组建。坚持“支部建在行业”与“支部建在协会”、“支部建在社区”相结合,以“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二是抓制度规范。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对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工作分工、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规范指导。三是抓群团建设。坚持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建设相结合,普遍推行“党群工作一体化”党建模式,实行党、工、青、妇组织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互动。四是抓投入保障。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园区党建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实现党建资源共享。有些地方采取将党建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将收缴的党费全额返还,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给予适当补贴,对困难党员给予补助等形式,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一是党员难找。有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亮出身份,这给党组织开展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且,发展党员不容易,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二是党组织难组建。目前全省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率只有26%。已建立党组织的,也主要集中在会计师、律师等行业。三是活动难开展。由于部分业主、合伙人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加上活动场所等条件限制,一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无法发挥作用。有的党员对传统的“三会一课”、读书读报等活动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循序渐进、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服务的理念、引导的理念、促进和谐的理念。

第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坚持谁审批谁主管,谁主管谁组建,谁组建谁管理的原则,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或业务指导单位的新社会组织,其党建工作由登记管理机关领导和管理。将新社会组织党建与社区党建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完善现有机构人员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加强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

第三,进一步创新方法方式。创新党组织组建方式,以行业协会、商会、民办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为重点,逐步向其他新社会组织铺开。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按照“业余、小型、灵活、分散、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让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

第四,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把党性强、业务精、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党务工作经验的行政负责人或合伙人、管理者选拔为党组织负责人。建立活动经费保障、活动阵地建设制度,探索建立区域党建资源共享机制。在新社会组织中评先评优活动,增强党员的创先争优意识。积极拓展党员参政议政渠道,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选时适当考虑新社会组织党员。健全党员关怀帮扶机制,通过开设党员维权热线、实施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社会组织工作管理评估报告篇五

1、干部队伍现状

全县现有行政村351个、村党支部337个。现任支部书记337名,其中“一肩挑”的6人,大学生村官任支部书记的1人,女性村支书的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126人占比37%,初中学历的有164人占比49%,初中以下学历的有47人占比14%;60岁以上的79人占比23%,45岁至60岁的189人占比56%,35岁至45岁的51人占比16%,35岁以下的18人占比5%,平均年龄为53岁。现任村主任349名,其中女性村主任5人;高中学历的有112人占比32%,初中学历的有173人占比49%,初中以下学历的有64人占比19%,平均年龄为48岁。我们根据换届工作对351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其中“好”类村223个占比63.53%,“一般”类村112个占比31.91%,“差”类村16个占比4.56%。

2、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作不敬业。有些村干部习惯“官老爷”作风,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做出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但不解决实际问题,既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二是干事不务实。有的村干部只认上级,不管群众,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村干部和群众达成共识难。有的村干部热衷立项目,包工程,出政绩,而对身边存在的手机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不屑一顾,群众一肚子怨气,敢怒不敢言。三是学习不深入。有些村干部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理解,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具体工作中,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办事。四是创新不主动。有的村干部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如此种种,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外出人口多,参与热情低。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很大一部分优秀人员不愿回村竞选,而留守的大多为老少、病残人员,给村级换届选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调研初步了解到,我县目前外出流动人员,西区少,东区多,人数少的村在20%以上,多的达90%。流动人口多数长期在外,有的一年一归,有的几年一归,有的多年不归。一个村的人,非但生产生活不在一起,连见一面也成难事,近几年兴起的农村村民聚会,足以证明这一点。生产生活常年在外,有的与本村早已了无瓜葛,有的除了家中老人再无牵挂,相当一部分人对村情、村务已了解甚少,对村集体的事也漠不关心,换届积极性、参与度不高,抱无所谓态度。少数人即便因家族、亲朋参选受邀返乡,也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敷衍了事。如此,外出选民不愿返乡,正规书面委托难以实现,电话、微信等手段参选不合法,势必造成选民参选难。也就必然导致村里实际参加选举大会人员与选民登记人数相去甚远,选举大会达不到法定人数,选举无法正常进行等情形。

2、家族观念强,民主意识差。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特别是通过历届“两委”换届选举的探索和实践,绝大多数群众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懂得了“民选官、官为民”的道理,因此非常看重手中的民主权利。但由于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日常教育培训不够,加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整体思想素质提高不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在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中,“小农”意识凸显,对发展和服务的需求和愿望增多,而参与、协同、自治、自律、互律的积极性却不高,有的甚至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应用在各个方面,少数村民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纪律。一是部分选民因受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宗族血缘关系、利益趋向等因素的影响,选举带有各种目的性,体现不了真正意义的民主选举。二是部分村干部是凭借家族宗派关系当选的,这就注定了这些成员的思维、行为必然要维护其家族、宗派团体利益,其结果必然会失信于非家族、非宗派成员,使新一轮的村级换届家族、宗派间的较量更趋激烈,促使家族、宗派观念越来越强。三是换届选举中既有出于“公心”想为集体村民办实事好事,也有出于“私利”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竞选手段更加多样化,有的采取和风细雨、苦口婆心做工作,或者明目张胆威胁恐吓,或者以金钱、实物、承诺;选民心态比较复杂,有的选民正直公道把选票投给优秀竞选者,也有少数者投“金钱票”、“家族票”“宗族票”、“人情票”。

3、党员老龄化严重,注入新鲜血液少。全县现有农村党员8835人,其中女性1358人;高中以上学历2216人占比25%(其中大学本专科359人,多为大学毕业转回),初中及以下学历6619人占比75%;35岁以下1071人,占比12%;35至50岁1656人,占比19%;50至65岁3746人,占比42%;65岁以上2362人,占比27%。全县农村党员50岁以上占比达69%,老龄化问题不言而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党员素质偏低,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损,有的党员甚至落后于群众,使很多青年认为,党员与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总觉得入党不入党无所谓。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有志青年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外出打工创业者居多,党组织可供选择、符合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大为减少,后继乏人。三是基层党组织没有把发展党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研判不准确,审批程序过于简单,入党把关不严,日常教育不力,党员素质偏低。四是有些村支书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排除异己,压制符合条件并可能对其地位构成威胁的青年积极分子入党,反之,竭力拉拢家族成员或亲戚入党,不仅为其长期占据职位提供保障,使其好处常有、利益常在,而且为其家族连选连任培养了接班人。如此,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文化结构与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无法改善,导致基层组织及其党员队伍结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的质量。

4、并村有遗患,引发矛盾多。行政村规划调整后,通过几年时间的磨合,各村表面均呈现和谐气氛,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不少村之间由于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名合实分,各自为政。一是行政村规划调整缺乏分析研判,调整后存在融合难问题。特别在换届中,大村与小村、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派系宗族势力矛盾、问题更加激烈。二是在涉及村际事务处理、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心里有“怨”的村民往往会借故赌气,特别少数村原任村干部落选后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与现任村干部唱反调、搞对立、设障碍。三是旗鼓相当的两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党员和村民数量都不差上下,选举势均力敌,竞争尤为激烈,一旦不得均衡,选举往往失败,甚至出现村民拒绝参选的现象,导致换届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即使选举成功,当选的村干部也难以履职,工作难见成效。

5、待遇不均衡,工作有差异。随着村干部相关待遇的提高,一年1—2万多元的工资,不论是交通便利的还是边远山区、不论是经济富裕的还是贫困的人,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加之,并村必然导致干部职数减少,选拔干部的标准也从年龄、文化、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尽管符合条件能胜任村干部的人少了,但想当村干部的人却多了,群众对村级组织换届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换届竞争也将趋于激烈。另外,村干部待遇细化不够,粗线条的框架下,有的同工不同酬,有的多劳不多得,有的劳而不得。开展工作需要整体班子的配合,有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报,往往出工无心思,牢骚满腹,久而久之与享受待遇的村干部形成鲜明的对比,班子整体工作成效因此会大打折扣。

6、群众期望高,发展压力大。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是“资金、资源、项目”,一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缺资金、缺资源、缺项目,几年来村级建设面貌改观不大,换届后村民群众对村两委干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从换届后各村建设的进展情况来看,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仍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新官”终究架不住“底子薄”的重压,村级建设进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优劣村不同的建设现状,使得群众舆论导向归集于对村干部能力的质疑。加之,部分村由于遗留问题,分散了村干部本可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精力,影响了村内工作的开展。

我们通过对当前换届形势分析,综合研判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夯实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的职责。

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群众普遍关注的难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抓、民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务必夯实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一是县级领导要真正把换届选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所包抓镇村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工作动态,发现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镇党委要从干部中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专门工作班子,驻村全程参与换届选举过程,指导村两委制定实施方案,组织选举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协调处理。三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要全程参与本村换届工作,特别在换届选举进入到关键程序和重要环节的时候,积极观察,强化监督,抓好指导,保证工作程序规范,各项措施落实,选民权利实现。四是纪委、组织、宣传、民政、财政、公安、农业、司法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解决换届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为换届选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抓住关键,分类安排换届。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换届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握时间节点和选举节奏,对重难点村要提前摸清底子,早做准备,积极稳妥地开展换届选举工作。一是对工作基础好、村情稳定的村,按照法律程序,充分酝酿,配好配强班子。二是经济基础较好,但竞争较为激烈,村干部自身不过硬,党支部软弱瘫痪的村,采取领导联系、派驻工作组、部门帮扶等措施,先进行整顿,再进行换届选举。三是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群众基础较差的村,先下大力气整顿,取得预期效果后再进行换届。重点整治三类村:一类是村庄人口少、党员少,班子不健全,缺乏干部人选的;二类是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因种种原因不能继续担任的,班子不健全,矛盾纠纷多的;三类是村内群众基础较差,班子软弱涣散的。各镇党委、政府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主要原因,找准突出“症结”,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确定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3、强化教育,加强思想建设。一是宣传发动,注重教育引导。通过镇黑板报、村务公开栏、村民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帮助村民了解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选举程序和步骤,珍惜和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增强抵制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违法违纪行为的能力和自觉性,真正把农村优秀人才选进村民委员会。二是社会意识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使广大农民、党员特别是村干部能够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就必须克服在他们身上存有的无过便是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保守思想和“老好人”思想,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重点抓好市场经济与科技致富知识和致富能力的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新他们的观念,增强他们的商品意识;在教育的形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党员的思想特点因材施教。对年轻党员要集中时间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路线,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对年老的党员要采取上门宣教的形式,重点对他们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使他们人老心不老,带头遵纪守法,继续发挥余热。

4、积极建设村级后备干部库。进一步拓宽村级干部选人用人渠道,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村级组织培养和储备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全县范围内,探索推行“四推三审两公示”选拔模式,形成“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使用一批”的村级后备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机制。“四推”即党支部推荐、村委会推荐、党员联名推荐、村民联名推荐。各村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荐村级后备干部。其中,党员10人以上、村民占总数10%人以上可联名推荐。“三审”即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代表会初审,“三委”联席会复审,镇(便民服务中心)党(工)委审定。要根据“四推”情况,对初步推荐人选的思想素质、群众基础、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多方位审核。“两公示”即提名人选公示和审定人选公示。村级后备干部提名人选名单要及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镇党委研究审定人选名单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所在行政村党支部,并予以公示。

5、拓宽渠道,全面提升村级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结合撤村并支(合并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行党小组、村民小组制度,优化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推行选聘结合制度。受相关规定、农村现实、村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部分村组织意图与群众愿望达到统一尚有难度。推行选聘结合制度,可以极大地拓宽村干部选用的视野和途径,有效弥补传统用人模式带来的弊端,加强对村干部的调控,切实保证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针对农村大量人口外流,长期在家的党员群众仅为少数,部分合并村村域扩大,党员群众居住分散,党员会、村民会无法按时按点召开,“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得不到充分贯彻执行,村里需集体审议决定的事项,不能及时进行,村两委决策的民主性、广泛性、科学性以及对其的监督,都不能充分体现。为此,推行“三委会+村民议事代表”工作法。四是通过教育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等多方面途径,全方位提升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作为村两委主要干部的“领头雁”,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树立起良好的干部个人形象,成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