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最新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23:43:04 作者:影墨 最新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篇一

第1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60÷3=30×9=270÷3=

39÷4≈84÷6=31÷3≈72÷4=

26÷5≈54÷3=43÷6≈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b.个20是80…

80÷20=4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篇二

刚讲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还可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知道单价、数量、总价这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并不陌生,只是我们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超市购物小票,并且了解上面的信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让学生用20元钱,购买练习本。”购买多少,购买几种,全由学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篇三

课时目标:1能通过教学实力,自己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来。

2能从生活入手,自己编题。

教学重难点:能从教学实力入手,自己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投影片

板书设计:10枝假花每枝5角共花10*5=50角

50角=5元

30个气球每个3角共花30*3=90角

90角=9元

4袋瓜子每袋2元共花2*4=8元

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教师思路清晰,有亲和力,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发言积极,表现优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节课的优点: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亲切自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出示了逛超市的图片,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所以孩子们很兴奋,很激动,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渗透德育精神,教育孩子们排队付账的文明行为。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各种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参与活动中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两道例题中找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德育教育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为了创建文明县城,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捡拾饮料瓶,你觉得能随手扔垃圾吗?有此题教育孩子不但不能随手扔垃圾,还要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做一个懂节约、不浪费的好孩子。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不足: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数量关系的教学反思篇五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刚讲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还可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知道单价、数量、总价这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并不陌生,只是我们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几点: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超市购物小票,并且了解上面的信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让学生用20元钱,购买练习本。”购买多少,购买几种,全由学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