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优质10篇)

2023年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优质10篇)

时间:2023-09-26 03:03:32 作者:HT书生 2023年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优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一

研究课是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研究课的学习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研究课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课的内容通常是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选择研究题目之前,我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科的最新进展,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我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越来越深入,对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熟练和有效。

其次,研究课的学习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科研是一项需要严谨和创新的工作,而研究课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机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课还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锻炼了我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经验来指导实际工作。

再次,研究课的学习给我带来了与优秀科研人员交流的机会。研究课往往会邀请一些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导师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往往能够引领我思考和进一步改进。与此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是我成长的重要环节。在研究课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和他们的讨论交流,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最后,研究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科研需要坚持和耐心。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我在研究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地调整思路和方法,不断地试错和改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耐心。

总之,通过研究课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研究课不仅加深了我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优秀科研人员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坚持和耐心的品质让我战胜了困难和挫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二

在读研期间一定要严谨,求实,创新。随着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开始,我要有步骤,有计划完成这三年我的学习任务和研究任务。以下是我的研三学习的计划:研究生毕业后,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就业。所以我在学校一切的准备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要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在这一个学年里面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好毕业论文。根据开题报告情况确定自己的论文大纲,通过导师的审查后在进行下一步工作,争取在第一学年完成大小论文的工作。

(二)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选择社会实践时,尽量选择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位,这样既可以让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还能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为今后的职场工作做一定的储备和积累。

(四)提升交际能力。针对我以前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那些不好的方面,我要坚决予以改正,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待普通同学、较好同学、普通朋友、好朋友的方式和态度,对每一个我周围的人说真话,其实说真话是一种习惯,投入地对待那些我想深交的朋友,真诚地坦诚做到交心,沟通从心开始。不要刻意去建设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它很复杂,以至于不能人工去营造,因为它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对于那些自己不愿交往的人,不要再想以前那样逼迫自己去接受,我不是千面脸、万变鬼,所以我不需要得到所有人对我的认同,交往中要保持自信,要有自尊地进行交往。

(五)提升自我修养。我要把握住尺寸,不要过于专注,懂得多思多想事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我也相信只要我负责任的完成学习任务,抱着踏实而又虚心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从而给以后的生活积累宝贵的经验。

(六)坚持锻炼身体。研三学年一定是辛苦而有充实的,因此日常身体健康状况将成为影响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并且现在身体锻炼也能起到放松和减轻学习生活压力的功效。因此更需要自己在每天花费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晚上跑步的好习惯,并且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身体,比如多打羽毛球等。永远牢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

(七)做好职业规划。在进来经济下滑、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提早学会如何未雨绸缪。面对众多的工作和实习机会,主动向家长、职场前辈咨询,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取向有的放矢地做好职业规划,逐步思考自己的就业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目标。

以上7点,仅是我三年级的初步计划的既定学习任务,是一定要实现的,也是比较的笼统,但是,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三

课题研究是大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和实践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中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中期研究,我们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分享我个人在中期研究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资料收集和研究设计

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收集资料和设计研究方案。在下达课题后,我开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关课题的背景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关于课题的相关文献,帮助我建立起对课题的整体认知。然后,我进行了研究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我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并设计了符合要求的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

第三段: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中期研究的阶段,我开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针对我设计的问卷调查和实验,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实验对象进行交流和观察,然后记录下实验结果和数据。数据的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且耗时的过程。我运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分析方法和结果,以达到更准确和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四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中期研究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时间安排是一个挑战。中期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我在规划方面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表和工作计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按时完成。其次,数据收集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和偏差。为了减小这些误差,我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问题出现时,我及时找到导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求助,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第五段: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通过中期研究,我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在研究开始之前充分准备,确保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巧。其次,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时间管理,提前制定计划和安排。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导师和同学那里获取帮助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和坚持,尽管中期研究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一项令人满意的课题研究。

总结:

中期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化了对课题的理解,积累了研究的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学术探究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强化团队协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四

本学年,权益部将以研工部的指导思想为中心,以维护研究生权益为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解决现实问题,建设、维护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为了使权益部的工作更加深入同学的生活,更加有效率地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制定全年的工作计划。

一、维护权益

--大学研究生会权益部虽是一个新生部门,但它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权益,将会深受研工部和研究生会的重视。我们也将竭尽全力,担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尽全力服务同学,维护同学多方面的权益。发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坚持服务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同学的权益问题,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各种问题。如若是不在权限范围以及经验不足,不能解决的权益问题,将及时有效的反应给研工部学校、校团委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他们的力量与相关人员协商促进解决。

二、部门建设

--大学第-届研究生会换届工作已经完成,为了权益部以后能更好的发展,权益部分成为权益普及和权益维护小组。两个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更好的进行权益维护工作的开展。

权益普及小组主要工作方向是在宣传部和网络部的配合下,通过“权益日主题活动”和权益网上咨询会等方式,更好的普及维权知识,解答同学们权益方面的疑惑;广泛搜集校园建设意见,并整理其中有益部分上报研工部,更好的为学校发展和建设献言献策;把握广大研究生同学的思想动向,在权益方面做好有利引导,通过协调的方式将侵权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权益维护小组主要负责投诉等问题的处理,在权利范围内对侵权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不在工作范围内的问题需及时上报研究生会和研工会,由研工会来出面解决。

我们权益部重视每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凝聚更多人的智慧,通过集体探讨,共同决议,产生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权益部将会针对不同问的题来明确职责内容与细化分工来提高办事效率。

三、活动方案

1、内部整理

在分管副主席的指导下,进行权益部内部整理,让每一位部门成员熟悉权益部工作流程。

(1)能力培养。第一,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现在学校内交流,还要学会以后在社会上交流。第二,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分书面和口头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报告的形式,例如例会上的总结,部门活动上的主持,发通知等;书面能力也通过写总结,策划活动方案等来锻炼。我们希望能够和校党委信访办和校团委、校学生会等部门做好协商,让我们的成员到这些部门协助事务处理,熟悉权益信访工作的流程,更好的和学校职能部门做好联络沟通。

(2)树立团队意识。研究生会权益部是以服务同学为宗旨的,因此团结起来,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才能更广泛的搜集意见和建议,才能切实的为同学解决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来做好团结:一是本部门的团结,二是各部门的协调团结,三是和广大研究生之间的团结。

2、普权和维权系列活动

维护自身权益,不仅是大学校园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接触社会必备的基本功。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维权意识,了解维权内容,刻不容缓。普及维权知识,增强研究生的维权意识,便是我部的首要工作也是日常工作之一。

本学期将会时常调查同学们生活中的权益状况,并且开展维权讲座和校园建设意见征集和调研等活动。

在12`4普法和3`15权益日前后,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加强同学们的维权意识,在主动争取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呼吁同学们积极维护他人的利益。

筹划研究生权益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向同学们普及权益知识,激励他们增强维权意识。

3、设立维权反映和反馈渠道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和学生的及时沟通,相互理解,我们计划在各个学院研究生会设立联络人,建立权益邮箱和权益电话,定期整理同学们的反映意见。设立每月七号为权益信访日,专人接待和受理权益问题咨询。计划开设研究生会权益博客,或者在研究生之家上设立权益专栏,定期将同学们反映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情况公示于众,让大家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监督我部工作,从而促进维权工作的发展。

4、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在保证本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会积极协助其他部门进行工作。通过帮助其他部门既能在特殊情况下减轻兄弟部门的工作压力,也能在其他方面完善我们部门成员的工作能力。

权益部虽然年轻,却充满着朝气。本学年度我部将践行以上工作目标与具体方案。研究生维权工作将在校研工部的带领下,与学校相关部门架起双赢的桥梁,保证学生与学校的及时沟通、相互理解。解决学生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协助研究生院领导、老师加强我院工作建设,维护好广大同学的切身利益,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谏言献策!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五

第一段(引入)

研究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在学生中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总结研究课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段(认识研究)

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科学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需要经过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步骤,以解答或发现某个特定的问题。在研究课中,我们要从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等方面着手,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与系统性。

第三段(实施研究)

实施研究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考验耐心和毅力的阶段。研究者需要耐心地收集、整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信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在实施研究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四段(取得成果)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在研究课中,成果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科研论文、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展等。无论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都应注重内容的创新和质量的优良。此外,还要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五段(研究心得)

通过研究课的学习和实践,个人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首先,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扎实的科学素养。其次,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相互之间的启发和支持能够推动研究工作的进行。最后,在研究中要有创新思维和敢于冒险的勇气,只有勇于尝试和创新,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总结

总之,研究课研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选题、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我们可以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和科学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希望通过对研究心得的总结与分享,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课成为了教育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从选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团队合作、数据分析和对成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体会。

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研究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选题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热点问题,力求选择一个既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又能够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课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课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我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来获取所需数据;而问卷调查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通过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此外,在团队合作方面,研究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我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与学生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研究问题,得出解决方案。在团队合作中,我充分发扬每个人的特长,形成了一种合力,为研究课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接着,对于获得的大量数据,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在数据分析和整理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再进行图表展示和文字解释,以便于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对于研究课的成果,如何运用到实际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特长,将研究课的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例如,在语文研究课中,我通过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和习惯有待提高。因此,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并设计了相应的阅读任务和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课的开展与实施需要我们注重选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整理,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研究课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课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七

论文摘要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遵循着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但是理论界关于犯罪构成的论争却已持续很久,集中在是坚持或者完善四要件犯罪构成,还是以三阶层犯罪构成予以重构。本文从比较的视角,从概念、结构、出入罪机制等方面对这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予以论述。

论文关键词犯罪构成四要件三阶层

近年来,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和德国、日本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德国的希尔斯、威尔兹等的目的行为论、主观犯罪要件与总体犯罪要件等方面的研究,日本井田良、振津隆行、山中敬一、竹田平直山口厚等的主观违法要素现在与目的行为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韩国的金日秀、裴锺大等的体系性犯罪论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犯罪构成理论,从贝林提出的“客观的、中立的”犯罪构成理论发展到洛克辛的“包含所有不法要素的总体的”犯罪构成理论。我国郑军男、陈兴良等的犯罪论理论的系统整合与犯罪构成位阶性研究,使得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立体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平面更加明晰,进而形成两个旗帜鲜明的研究流派。

一直以来,我国刑法采用的是缘于前苏联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近些年来,关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走向成为理论界论争的热点,存在着坚持、完善、直接引进和创新模式等几种主要观点,前两种观点归为“改良论”,后两种观点归为“重构论”。改良论的立场在于坚持“四要件”构成理论框架,重构论的立场在于采用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目前,实务界仍然采用“四要件”构成理论。司法考试似乎也受到过理论界论争的影响,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采用了“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现在仍然采用“四要件”构成理论。

一、两种理论下的犯罪构成概念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认定犯罪的规格和模型,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下,对于犯罪构成有不同的界定。四要件构成理论下,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组成的有机整体。三阶层构成理论下,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行为的危害性(法益侵害性)和应当承担责任性(有责性)的客观和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

两种构成理论的共性表现在:都强调犯罪构成的法定性;都认为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整体,这主要是由于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和历史相同。犯罪构成的概念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刑法学者法利丘,后来,德国刑法学家克莱因将其译成“犯罪构成”,不过,此时的犯罪构成仍属于诉讼法上的概念。直到费尔巴哈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把刑法分则上关于犯罪成立的条件称之为犯罪构成,才赋予其实体法的意义。在德国刑法理论的影响下,前苏联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进行犯罪构成的研究,形成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并且于20世纪50年代被我国刑法学界所接受。

二、两种理论下的犯罪构成结构

一般认为,四要件犯罪构成的逻辑结构具有平面的耦合性特点,由四个相互并列的要件组成,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指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关于犯罪客体能否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也是刑法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犯罪客观方面,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通常由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构成;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四要件”彼此之间没有前后的逻辑关系,只要同时具备即构成犯罪,成为犯罪构成的积极要件,缺任一要件则不能构成犯罪。而作为“形似有罪、实为无罪”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排除犯罪的事由是犯罪构成的补充,成为阻却犯罪成立的事由。

三阶层犯罪构成则采取递进式的逻辑推理形式,由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要件组成,各要件之间具有明确的位阶关系,逻辑清晰,成为一种立体的犯罪论体系。该当性(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关系的事实判断,是一种抽象的、定型的判断,包括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律,即为法律所不允许。关于违法性的判断,是一种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违法的实质和违法阻却。有责性,是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即非难可能性,包括责任能力、责任形式等主要内容。

两种犯罪构成框架虽然要件不同,逻辑结构不同,但是,在关于犯罪构成的考量要素上则具有对应性,即主体、行为、结果、责任能力、故意与过失等要素的对应。

三、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出入罪机制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对入罪机制的构建比较完善,只要符合耦合的四要件即构成犯罪;但是,对出罪机制的构建则不够完善。有学者认为,四要件犯罪构成先入为主的认为被告人是有罪的,然后在有罪的前提下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推理,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虽然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犯罪的事由,但是阻却犯罪的事由并非犯罪构成要件之一,不在四要件的逻辑结构之内,而是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的补充。犯罪构成与阻却犯罪事由的`这种罪与非罪的关系,使得四要件犯罪构成重入罪而轻出罪。

相比而言,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出入罪机制则比较完善。在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基础上,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价值判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阻却犯罪的事由成为违法性的主要内容。在三阶层犯罪构成的递进式推理形式下,使得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各个构成要件之间具有明确的位阶关系,依此逻辑关系认定犯罪的过程也是去罪的过程,使得出罪与入罪成为认定犯罪的有机整体。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八

作为一名推免生,我省去了别人的考研寒窗苦读,但是也失去了很多考研的乐趣。由于不用复习数学知识,现在感觉数学明显没有经过考研训练的同学记住的多。现在遇到很多知识还要重头再翻书复习一遍!感觉好像在补偿没有考研的损失。

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研究生,已经逐渐的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大学四年转瞬即逝,研究生的三年也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长,这个期间是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期,有许多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这个阶段完成或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制定一个研究生期间的整体生涯规划,给自己规定目标和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并加以改进,尽可能的完成计划中得各项任务。希望在三年后我回首的时候,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名合格的硕士。

首先,在课程学习方面。研一时候开设的课程是为我们打基础的,只有基础牢固了,我们今后在科研的道路上才会走的稳,走的远。现在我们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公共课,学位课是与我们的专业有关的,是我们今后研究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研一的时候我要把每一门学位课学好,认真思考课程理论的现实意义,融会贯通,学有所用。尤其是数学课程,和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有莫大关系,掌握好数学工具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根本所在。

公共课主要是政治内容的,包含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研究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要重视理论学习课,不要当成负担,也不要只当作拿学分的途径,而要真正地去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给我们讲授自然辩证法的钱老师,人生阅历、科研经历都很丰富。他用其独特的方式把自然辩证法这门政治基础课讲成了物理课,让我懂得了ph.d的真实含义。任何学者都应以获得ph.d为其奋斗目标。只有研究基础课程,并且获得极大成功的,才算得上是科学史上的菁英人才。

所以,在研一的期间我会上好每一堂课,以课程学习为主。此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上星期,左老师给我定了研究生的方向——消防车管道的流固耦合分析。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比之国外,也落后了很多年。这几天,空余时间,我就会向师兄学习adina软件,师兄给了很多资料,现在要考试了,暂时没有时间看。等过一阵子,我将仔细研究下这方面的文献。

其次,在科研方面。研二以后我们将完全开始自己的科研计划。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制定科研计划,实施具体操作。由于之前我已经提前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接手起来应该会相对容易些。但是,由于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我参考大量的国外文献。此时,英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趁着现在事情不是很多,需要彻底的补习下英语。一方面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是为了以后的更好发展。科研过程只要是通过借鉴前人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创新发挥,设计出一个现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研究生阶段我主要把自己的科研题做好,在本人研究的方向上有新的发现或看法,并能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我是推免生,论文有优秀的要求,所以我要发表至少3篇论文,这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不能懈怠自己了。

第三,在外语方面。外语是一种工具,与世界人们交流的工具。当下世界性的语言是英语,我们要想了解世界级的大师对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有什么观点看法,就必须借助英语,阅读英文文献,查阅英文资料。就我自己的汽车专业而言,美国,德国,日本相对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所以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最好涉猎一些德语或者日语。考虑到易于学习和学习时间很短的问题,我打算学习日语。这样也好看懂日本的汽车设计理念,更好地明白日本人的设计思想。所以,在研究生这三年里,积极学习英语,争取可以自由的阅读撰写英文文章。同时,能做到最基本的日语阅读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青年时期的三年尤其宝贵,我要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环境,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联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对联研究的爱好者,我深深感觉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在欣赏和研究过程中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对联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对于对联的认知,我一开始只是觉得它是汉字的艺术品,多半是用于展示和美化场景之用。随着学习深入,我才知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对联,我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历史传承、形式特点,同时也了解对联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如与诗词、书法、绘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在了解基础方面的知识后,我获得了更多发现对联的感觉,逐渐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包括对仗技巧、字体搭配、联句组合等。

第三段:感受对联的美和艺术魅力

对联是经过精心创作和别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之一,展现了我们民族艺术的卓越成就。对联所蕴含的内涵和意义十分深刻,它描绘了生活、宣扬美德、传递情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将对联创作得当的文字、造型、意念相结合而成的,充满着韵味、充满着美感。对联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传承和保护的文化珍品。

第四段:学习对联所获得的思考和启示

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学到了创作、欣赏对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方法。学习一个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磨炼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技艺,我得到了思考、分析和创新的能力。在研究对联的过程中,我不仅仅理解了对联的创作,更是认识了对联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使我重新思考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学习对联,我得到了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自信的视野。

第五段:认识对联所带来的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高贵的文化形式,对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经验。对联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因此,了解对联,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文字、语言等知识,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对联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总结:

通过学习对联,我认为对联是表达自己心境、传达思想信息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巨星在华夏大地上熠熠生辉的历程。对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处世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了解、欣赏和研究对联,不仅可以通过它的艺术表达赏心悦目,更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我成长了许多,同时,我也更加珍惜这种文化财富,认为应该保护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篇十

作者:曹伟

甘肃社会科学06期

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类型表现出非常突出的特点。高等院校的博士生(甚至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几乎一边倒地采用所谓的“实证研究”类型。这种“实证研究”类型的会计论文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首先对已有学术文献进行研究、综述,并在一定程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数据库或其他文献中的数据资料(也有少部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以证实或证伪该假设。被列入cssci的财经类学术期刊、高等院校学报,所刊登的会计类文章几乎清一色属于此种研究类型。而会计类专业期刊除了很少数期刊刊登部分上述实证研究类文章外,大多数则刊登实证研究类型以外的多种研究样式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是对现有会计理论的解析、评论、批判或完善;有的是对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解释、分析、评价及改进;有的是在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实践或事实,剖析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经验,进而提出或完善理论;有的是在本单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制度的方案或改进会计操作的技术;有的则运用已有的理论或制度,借助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析,提出解决方案,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理论或制度;有的从历史或比较的角度,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影响因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样式通常被认为属于“规范研究”类型,此类文章由于针对会计实务及会计理论中存在的特定问题,而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因而受到会计实务工作者及会计理论工作者的欢迎;但是,由于此类文章被归入“规范研究”,在学术界推崇“实证研究”的背景下,“规范研究”备受冷落和排斥,高校博士论文时下一边倒地采用“实证研究”,以及大多数cssci学术期刊刊登的会计类文章大多属于“实证研究”就是例证。总之,在时下的会计学术研究中,实证研究开始出现了模式化,并成为学术研究的“正宗”;模式化实证研究以外的研究成果则被归入“规范研究”并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而受到冷落和抑制。其结果是导致会计学术研究出现了脱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不良倾向,因此不得不辩。

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本来含义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在学术研究分工中,实证研究侧重研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主要探讨现象或事实的状况、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寻求解释导致该现象或事实产生的原因;规范研究则是在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等规则性和建设性问题。从不同学科来看,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等基础性学科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实证研究类型;而工程技术学科、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管理学等应用性学科所从事的研究则多属于规范研究类型。在同一学科中(比如财政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语言学、临床医学),有些研究侧重探讨“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所以适合归属于实证研究;有些研究则侧重研究规则性、政策性、建设性等问题,适合归属于规范研究。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中,较少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种分类方式,取而代之的通常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分类方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采用这种分类方式最多的可能是经济学。由于经济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所以经济学近些年来扩张势头迅猛,它不断扩充其边界,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同时经济学以其基础性、应用广泛性以及方法的科学性而赢得了“社会科学皇冠”的美誉。其实,经济学的历史并不算长,比较公认的是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算起,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经济学研究融合了探讨经济现象的状况、原因及政策,不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类型当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称为“规范研究”,并受到排斥,因其不符合经济学所追求的成为实证科学的目标要求。故此,在经济学中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一度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义,也就是说,在经济学中提倡实证研究、降低规范研究的地位,是有其特定目的的,这也符合经济学(尤其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二、对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及方法论的认识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此非常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发表,以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若干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意识形态禁区被打破。在此背景之下,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术语概念、评价标准等逐步与以美英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趋同。众所周知,科学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有着较强的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或称传统的科学)就是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经验科学。作为经验科学,产生最早、同时也最为成熟的无疑是自然科学,后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也在沿袭自然科学的路子和模式来发展自己,其中最为成功的可以说是经济学(1968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是社会科学中的唯一奖项)。工程技术学科属于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建设性学科,它虽然主要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其学科目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逻辑显然不同于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为目的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虽然暂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那样的明确分工,但就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在研究取向和学科性质方面还是有比较明确的侧重,比如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学科就是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而管理学、法学学科则侧重于规范性和建设性,有类似于工程技术学科的性质,政治学则是解释性和建设性分工不甚明显的学科。

可能是西方国家的高等研究机构(主要是著名大学)比较热衷于狭义的经验科学研究的缘故,社会科学中的解释性学科(如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其研究逻辑和方法论比较成熟;而建设性学科(如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的研究逻辑和方法论则受到忽视,或者是存在以解释学科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来对待建设性学科的现象。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逻辑代表的当推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其《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提出的反映社会学研究逻辑过程的模型图,该模型图后来被称为“科学环”,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将华莱士提出的反映研究逻辑的模型图称为“科学环”,是认为该模型图反映了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逻辑。因此,很多人将华氏“科学环”无意识地套用于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包括建设性学科)。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恰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和方法论存在认识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华氏“科学环”模仿了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它将由人的行为引起的社会现象(或事实)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将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或事实)作为研究目的。这充分体现在华氏“科学环”对理论概念的界定方面,比如《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认为:“理论在科学过程中的功能有二:一是解释已知的经验概括,二是预测未知的经验概括。”另外,华氏“科学环”对假设概念的界定也是很狭义的,《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认为:“统计检验提供了用来衡量假设与研究结果是否相一致的最客观、最精确、最灵敏的规则。对于该检验来说,假设和研究结果都必须以数量形式表达。”可以说,华氏“科学环”所反映的仅仅是社会科学中解释学科的研究逻辑,或者说是社会科学进行实证研究的研究逻辑;将其用于指导社会科学中的建设性学科并不恰当。

社会科学中的建设性学科,其目的显然主要不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是在解释性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所进行的直接的干预和改造。因此,建设性学科的基本研究逻辑应当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理论与社会现象(或事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其理论概念不宜沿用着眼于解释的“经验事实解释论”,而必须对理论概念进行拓展,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质,以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另外,建设性学科在其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用于干预实践的方案、对策等,类似于华氏“科学环”中假设概念的地位,但它们往往表现为定性假设,因此,建设性学科研究逻辑中虽然也可以使用假设概念,但必须对其进行拓展,使其既包括定量假设,又包括定性假设;最后,建设性学科用于检验假设及理论的方法也不限于统计学方法,试验或实践检验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1]。

三、在会计研究中片面使用实证与规范分类造成的危害性

会计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产生于人们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益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会计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计量活动。后来会计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计量和记录方法,以及计量基础、计量前提、计量规则等,较早地成为一门理论体系比较完备的应用性学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出现后,有人以“三论”为基础,将会计看作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信息系统,并重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建设会计学[5];有人则从会计学科整合的角度,将会计看作是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活动,并重点从管理的角度建设会计学[8]。这些都是在对会计学的认识方面很有影响力和建设性的学术观点。不管是会计的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已充分论证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若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角度来考察,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从会计学术研究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会计研究尚未受到实证研究抑或规范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者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出发,探索会计自身发展的规律,归纳总结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会计学发展的新局面,寻求会计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功用。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学解释和实证思潮兴起,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致力于经济解释的经验科学,实证研究遂成为经济科学的当然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自然为经济学所排斥,这是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定位所决定的。在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背景之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追随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逐步将实证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因此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实证研究在美国迎来全盛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反思。但是,实证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会计学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指出,会计学从事实证研究并非像经济学那样从事实证研究循环的全部过程,也不是从事实证研究循环中的理论构建;而是主要从事实证研究循环中的假设检验环节的研究。也就是说,会计实证研究纳入的是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实证研究循环圈;或者说会计实证研究其实是以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有关理论对会计现象所做的解释,从而为其理论提供经验依据。应当说,这样的研究加强了会计学科与经济学、财务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了对会计行为现象的认识,因此,有其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但是,一味地推崇此类研究,甚至将其提升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对会计研究危害甚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尽管这类研究也有对会计现象和会计经验的研究,但是,由于其目的在于纳入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循环,从而满足解释性学科理论检验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会计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因此,该类研究对会计实践经验的考察是不全面的,无法满足解决会计实践问题、健全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制度及发展会计理论的需要。第二,由研究目的所限制,这类研究通常在对实践经验进行了有限的研究(往往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之后就停止下来,不再进行深层次原因的进一步探讨,以及与此有关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第三,会计理论通常表现为用于指导、评价会计实践及其结果的建设性理论;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度、方案、对策通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非定量假设;但是这种性质的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纳入以定量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模式,因此该类研究往往与会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脱节。第四,这类研究对会计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缺乏应有的关注,而是热衷聚焦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第五,一方面,由于这类研究需要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有关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而且通常会涉及经济学、财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所以经常给人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科学的印象,并容易成为学术圈追求的研究模式;但另一方面,受会计学学科特点的限制,我国会计学专业学生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数理经济学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会计学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对该类研究的指导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少欠缺,这也是该类研究往往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

四、几种适宜会计学科的研究类型划分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会计学开展一定程度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在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指导下认识会计行为的规律性,也有利于会计学科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开拓会计学研究的新视野。但是,会计学毕竟是一门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服务于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果会计学沿袭经济学看待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价值观,一味地追求与自身学科性质不甚匹配的所谓“实证研究”,那么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得不到有效研究,会计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将会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在会计研究中,除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方式以外,我们更应当大力提倡多样化的研究类型划分方式。以下便是几种比较适合会计学科的研究类型划分举例。

1.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与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着眼于对会计行为及现象的解释,旨在寻求会计行为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则着眼于会计实践的剖析、会计(广义)制度的设计及会计理论的构建;前者应当成为后者的基础。这一研究类型划分应用于会计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扭转片面夸大会计实证研究重要性、轻视会计规范研究的状况。

2.会计理论构建研究与会计理论应用研究。前者侧重于在对会计现象、会计经验、会计实践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和概括,构建会计理论;后者侧重于在已有会计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或改进会计制度(或提出对策、方案),并应用于会计实践的过程。这两种类型的研究形成会计研究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目前,我国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可以侧重理论构建研究,应用型研究生可以侧重理论应用研究,但应避免将其绝对化,因为理论构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难以截然分开。

3.实地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这是根据获取研究资料的途径不同所做的研究分类。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中所从事的研究。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性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以文字、数据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控制的实验获取研究信息或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这类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为受控因素复杂且操作困难,因而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另外,通常我们所说的案例研究可以归入实地研究或文献研究:如果所用研究案例是由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取得,那么该案例研究就属于实地研究;如果所用研究案例来自于研究文献中的其他研究者,那么该案例研究同时属于文献研究。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社会科学,为了使研究工作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应当大兴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风,当然文献研究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以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及文献研究所获取的资料和发现的问题为基础,既可以侧重进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又可以侧重进行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同样,既可以侧重于理论构建研究,也可以侧重进行理论应用研究。

4.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将实践―理论―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分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密切联系的阶段。其中,经验研究主要是指将会计制度、对策、方案等应用于会计实践的研究过程,以及对实践经验运用特定研究方法进行经验概括的研究过程;理论研究则主要是指从经验概括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理论,以及从理论出发形成制度、对策或方案等的研究过程。一项研究工作可能侧重于经验研究,也可能侧重于理论研究,还可能既包括经验研究又包括理论研究。

5.基础研究、专题研究与对策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一般性程度以及距离实际应用的远近程度。大体说来,在会计学科中最具有一般性、基础性的会计问题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该类研究距离实际应用距离最远。比如会计的性质、职能、作用、边界、假设、原则、定义,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会计学科的结构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会计现象中的最基本关系和事实,等等,就属于基础研究。在会计学科中用来解决来自实践中的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属于对策研究,该类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问题针对性。比如,某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进与设计,成本、财务管理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国家某项会计准则的调查研究与制定,某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评价,等等,就属于对策研究。介于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之间的会计问题研究,可以归入专题研究。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会计准则专题研究,成本会计专题研究,管理会计专题研究,审计与内部控制专题研究,等等,就属于专题研究。但须注意,这一划分具有较强的相对性。

五、会计研究的基本取向

会计研究即是会计问题研究,它是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而不应当是刻板的、模式化的。当前会计学术界按照经济学的路子,尊崇所谓的“实证研究”、冷落所谓的“规范研究”,并产生了会计实证研究模式化的倾向。这一状况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

会计研究既应当鼓励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应当充分允许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而且从会计学的学科性质上来讲,更应当受到重视和大力发展的应是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会计研究既应当包括侧重理论建设的研究,又应当包括侧重理论应用的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是不可或缺、周而复始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会计研究既不应当轻视以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更应当重视和大力开展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既应当尊重对策研究和专题研究,也应当重视基础研究;既应当重视经验研究,更不能忽视理论研究,因为理论代表着对实践认识的深度。会计研究既应当在条件允许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一定数量的定量研究,但不应当不顾条件和质量,硬性开展定量研究,使定量研究徒具“科学的面纱”。

高等学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其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应当体现在研究的深度,以及所研究会计问题的一般性、基础性、理论性上面;而不应当外化为模式化的“实证研究”上。会计学术研究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认识会计行为现象的规律性,有利于会计学科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联系),但更应当直面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中的深层次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将会计学术打造成对会计问题隔靴搔痒的“跨学科研究”。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为了避免会计学术研究脱离实践,应当鼓励会计学术界大力开展经验研究。但是开展经验研究的方式不应局限于寻求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是通过实地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对会计实践及经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考察,寻求规律,找准问题;而且,开展经验研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发现问题、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深层次原因,修正已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或者改进制度、提出对策。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尤其应当鼓励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或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再对现有制度和实践进行干预性研究,即能够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循环。

作者介绍:曹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相关范文推荐
  • 09-26 2023年养老院护工年终总结报告(优秀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
  • 09-26 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总结暑期实践(模板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
  • 09-26 最新班主任第一学年评语 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 09-26 最新五一劳模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26 最新给员工加餐加好 公司员工员工合同(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 09-26 最新校企合作答谢词 校企合作协议(优秀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 09-26 最新希沃培训心得体会(汇总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 09-26 最新辞职通知书简单明了(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26 技能大赛开幕式致辞(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26 2023年外科医生述职报告完整版 医生述职报告完整版(优秀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