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8篇)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3-10-14 20:07:22 作者:曼珠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8篇)

征文可以促使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从而提升自我意识和成就感。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和他人交流和讨论,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文章的质量。如果你对征文写作感到困惑,不妨阅读以下范文,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导入。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2、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1、导入新课。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句。

(2)德育点: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孕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及品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句子,锻炼并积累下来。教学准备:

关于黄河的图片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山河”,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搜索资料了,那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对黄河的了解。(生说)看来同学们都认真的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了描写黄河的两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翻江倒海不复回”,现在著名作家刘白羽以这句为题写下了一篇散文(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我们本节课的目标有哪些呢?

找学生读一读。

二、出示自学提纲: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词语。

3、作者共几次几个角度看到了黄河?地点在哪里?作者的感受如何?

4、找出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句子和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5、你想对黄河说点什么心里话?

三、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提纲一汇报

找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纲二汇报

找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原因,交给小组长。提纲三、四汇报

跟随作者去看黄河,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师:板书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相机平视俯视仰视

生读出具体的语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说吗?提纲五汇报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说一说感受,今后应该怎样做?

生汇报,师补充

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生汇报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领略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同时我们也在为母亲河担忧,污染的情况让人震惊,所以希望我们从身边做起保护我们的黄河,让他渊源的流淌下去。

板书设计: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

刘家峡看黄河

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

无数据龙飞旋而上

冰霜塑出的雪峰

飞机上看黄河

忽明忽暗的长带子

梦幻奇景

万千璎珞闪粉飘荡

利剑插过深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资料

1、播放课件

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

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

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

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

(1)我从___乘飞机到___,这里的黄河太____,令我___。

(2)在离__不远的_____,黄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___,是在从___飞回_____的飞机上。

1、(出示录像)

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a、远望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b、仰望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意。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鸟鸣涧》。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鸟鸣涧》,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适时指导生字“桂”学习。

3、美读: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1、品读,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2)说说诗句的意思。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表妹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闲:闲静,也可理解为人内心的安闲;桂花:桂树的花,花瓣细小。)

b、师:寂静山村,大家都安然入睡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

d、“月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林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3、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这种陶醉呢?(舒缓、悠闲、沉醉)

5、反复育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年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

(2)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怎么评价王维?

(4)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美美的想像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暮江吟》。

2、搜集王维的诗,并预习《暮江吟》。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又迎来了第三单元“母亲河”的又一节新课程,课文名字叫做《黄河之水天上来》。

翻开语文书后,这篇课文的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就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看到这大大的七个字时,我很想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带着疑惑,我开始通读课文了。从第一自然段里,我知道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母亲河,它的全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万平方千米。作者在课文中把祖国比喻成了昂首挺立的雄鸡,而黄河是雄鸡心脏的动脉。从这儿,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从第二自然段中,我通过老师和同学们讲解,知道了原来黄河发源于我国的北部,从地理位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段的开头部分,我还了解到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词《将进酒》中有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三源头之远,流程之长。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我了解到黄河的流域有着非常著名的景观,比如:刘家峡、李家峡、刘羊峡等水利枢纽就耸立在黄河边,其中著名的刘家峡水电站不仅是整个西北电力网的枢纽和核心,也是黄河流域的著名景观。通过阅读课文,我还知道了黄河之水不仅可以发电、还有灌溉等作用。但是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曾先后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造成沿岸人民流离失所,这是由人类的贪婪和自私造成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对我国的'母亲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黄河现在还在我国的各地源源不断地流淌着,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