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16篇)

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16篇)

时间:2024-01-27 15:35:03 作者:温柔雨

情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情况报告,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和启发。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乡村旅游与富民强县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了《张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20xx年全县乡村旅游共计投入资金达230万元,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到目前,全县已有三宝营盘、三台蒙古营、海子洼、大梁庄等7个村的500多户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其中,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已被评为河北省首批30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三宝营盘村紧邻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该村投入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农家宾馆楼一栋和农家小院5处。截止06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户发展至50多户,拥有马匹85匹,草原摩托35辆,卡丁车20辆,户均收入1.6万多元。经营突出的农户,被授予“星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农户家家吃、住设施一应俱全,娱乐项目、针绣编织等农民自制旅游纪念商品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缺乏科学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张北县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工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同时,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桦皮岭、海子洼、马连滩生态园区、小二台农业示范区、错季蔬菜种植园区、奶牛小区、甜菜种植园区以及牡丹花山观林亭等区域内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积极确定第二批张北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把乡村旅游引向健康、持续、和谐的轨道上来。

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

二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出台扶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农口、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重点改善道路、院墙、排水排污、医疗卫生、旅游厕所、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

二是邀请河北地理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宝营盘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在开发资源、兴办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上档升级。

(四)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派出所和执法大队的职能,定期深入农家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示范点(户),送教上门,努力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国家行政机关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85亿元,同比增长10.1%;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75亿元,同比增长9.2%;2015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21亿元,同比增长8.3%;从以上可以看出,生产总值增幅趋缓,经济发展趋向稳定发展。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可比价增幅2013年3.6%,2014年4.2%,2015年上半年4.5%,增幅逐年增长,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可比价增幅2013年12.2%,2014年10.2%,2015年上半年11%,增幅先降后升,工业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可比价增幅2013年10.1%,2014年10.3%,2015年上半年4.8%,增幅先升后降,波动较大,不容乐观。

(一)。

1、夏粮生产丰产丰收。

根据全县小麦实产全面统计结果来看,今年全县夏粮播种面积为86.69万亩,同比增长2.0%;单产528.3公斤,同比增长0.59%。总产45.8万吨,同比增长2.6%。实现粮食产量十三连增。

2、畜禽产品售价波动严重,影响效益提升。

生猪价格经过去年的持续回落,从今年三月中下旬开始恢复上涨,目前生猪出栏价格为13.69元/公斤,同比增长1.78%。猪肉价格为22.80元/公斤,仔猪价格为21.55元/公斤,环比上涨1.17%,同比增长27.36%。仔猪价格伴随着生猪价格继续上涨。

第二季度鸡蛋价格持续下降,目前为7.19元/公斤,同比下降31.39%,环比回落1.24%,鸡苗价格为2.53元/只,同比回落17.05%,环比下降了1.56%。鸡苗价格没有稳住,养殖户对于养殖前景仍然缺乏必要的信心。肉鸡价格为8.29元/公斤,同比回落15.50%,环比下降2.15%。牛羊肉价格延续跌势,双双回落。牛肉价格57.05公斤/公斤,同比降低1.23%,环比回落0.47%;羊肉价格为61.51元/公斤,同比回落1.30%,环比下降0.68%,2015年5月份家禽养殖将至近几年最低点。

3、种植业效益稳定。

相对于畜禽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种植业由于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等原因,种植效益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住户监测显示:每亩土地小麦和玉米均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年毛收入约为2360元,支出方面:种子80元、化肥560元、农药140元、机耕机收165元、水电费93元、人工155元、其他52元等总计约为1245元,亩均收入为1115元,再加上小麦直补125元,每亩净收入为1240元。由于农资价格近几年一直处于涨跌不一的状态,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也相对稳定。

4、林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优质果园面积达27.26万亩,果品总产量可达到30.74万吨,建成了鲁西最大的万亩大棚水果和万亩大樱桃生产基地,是鲁西北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以苹果、梨为龙头,进而拉动桃、杏、葡萄、山楂、枣及特种名优果品为主导的果品大家庭全面发展的格局。从栽植特点上看,当前xx县的果树种植已从传统种植,逐步走向陆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名优水果栽植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目前,xx县已逐步实现一个林果产业带,即以沙河地带为中心,外延辐射十个乡镇的果品生产带,年改接和新植一万亩新果园、壮大七大果品生产基地的林果生产总体目标。林果亩均效益约为6000元,相对于大田作物效益要高出许多,所以深受农户欢迎。

5、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共有各类大棚5.4万个,设施占地面积7.38万亩。形成了以斜店乡、烟庄街道为主的黄瓜蔬菜、兰沃乡、东古城的林果、贾镇的瓜果、店子镇的灵芝等特色种植基地,在拉动农民人均收入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调研情况看,一个1.5亩的冬暖式大棚每年可为农户带来2-3万元的纯收入,效益远超粮食种植。

1、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当前工业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2013年、2014年、2015年上半年的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6.17%、15.92%、7.7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03%、12.93%、9.04%;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87%、5.1%、1.24%;利税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29%、7.93%、1.40%。近三年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呈下降趋势,反映当前工业生产增长放缓,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

2、部分重点行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虽然近三年来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但部分重点行业生产形势出现稳中向好的势态,比如交通设施制造业,通过调研,进入4月份以来xx县交通设施行业迎来销售旺季。xx县大部分交通设施制造企业订单已排到年底,订单充足,生产形势良好。国家由于加大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开发,带动了交通设施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负责人预测未来两年内交通设施行业的市场行情都很好。xx县是全国交通设施制造的基地,据了解xx县交通设施制造业主要产品(如护栏板)占全国份额的30%。xx县交通设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扭转xx县工业生产放缓的趋势。

3、出口型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呈稳步增长态势。这种情况表现在钢材加工企业。出口业务给企业经营提供了较多的利润,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放缓,且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国内钢铁价格比国际上低,因此国内板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优势。再有人民币的贬值也对出口企业形成利好。如xx县冠洲集团镀锌板、彩涂板13年出口量129855吨,14年出口量164785吨,15上半年出口量85867吨,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4、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张,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2014年、2015年上半年全县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239家、270家、287家,2015年比2013年增加了48家。2013年、201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872.47、997.63亿元,总量上提升明显。

5、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唱响主角。xx县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思路,发挥集群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着力培植壮大精品钢板产业集群,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几年的发展,精品钢板产业集群已成为xx县最大的特色产业发展集群,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该集群内有企业142户,骨干企业主要有冠洲集团、中天复合材料、众冠钢板、通亚交通等。该集群拥有省级品牌2个、省著名商标2个,公共服务平台14个。以冠洲集团为龙头,加强产业延伸,重点发展汽车板、家电板、镀锡板、取向硅钢板等高端产品。截止2014年底,该集群主要产品产量:钢板971.5万吨、高速护栏板121.9万吨,占国内市场比重10%。

6、工业节能成效明显。近年来,xx县通过逐步加强各项用能管理,挖掘内在节能潜力,紧紧围绕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控制高能耗行业过快增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在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的同时,单位产值能耗稳中有降,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其中煤炭消费呈现下降趋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不断上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煤消费量比2013年减少4.6%。

今年上半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3.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亿元;较去年增加48.2%,服务业地税收入15243万元,占地税收入的58.51%,同比增长-2.21%。

1、道路运输:今年,全县新增货运企业11家,货运企业达到116家。1-6月新增货运车辆1354辆,全县营运车辆总数达到7888辆,货运量达到796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12569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5%、10.05%。

2、房地产业:截止到2015年7月份xx县共有联网直报房地产企业20家,比2013年的15家和2014年的17家分别增长了33.33%、17.65%;截止到2015年7月份房地产企业占地面积为35亩,较2013年的20亩,2014年的24亩分别增长75%、45.8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办公条件有所差距,大部分都是租赁或合用的办公地点;截止到2015年7月份房地产企业增加值为45900万元,2014年为89500万元,2013年为84300万元;截止到2015年7月份房地产企业税收合计为4285.1万元,2014年为7147万元,2013年为5073万元,地税占到总税收的96%以上;截止到2015年7月份房地产企能源消费量为0.014万吨标准煤,2014年为0.23万吨标准煤,2013年为0.24万吨标准煤。

3、旅游业:今年,成功举办第十届梨园文化观光周等活动,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万元。抓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快拓展市场空间,规划建设“梨园大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第一梨园景区品质。

4、批零住餐。

批零行业整体平稳,经营情况不乐观。xx县城区内的几个大卖场经营基本平稳,商品零售额未出现大的波动,但人们消费欲望不高,除日常消费以外,对耐用商品、高端商品、奢侈品消费不足。受价格及市场行情的影响,目前煤炭已下降到今年最低水平,部分煤炭批发企业的现状是只要少赔钱或者不赔钱就出货,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受国际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持续低迷,钢材企业也是勉强维持经营。

住餐行业整体趋于回暖,年内有望好转。部分住餐企业逐渐适应了政策影响,积极谋求转型,推出平民化、大众化的就餐消费,加上一些婚宴、生日宴和亲朋好友宴请数量的增加,客流量逐渐增加,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了改善,接下来的几个月有望得到好转。

1、重工业占比较大。2013年、2014年、2015年上半年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66%、67%、69%。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占73.9%,工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同时高耗能行业虽然得到有效调整,但所占比重仍然偏高。

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逐年减少,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家,201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家,2015年上半年xx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仅有3家,比去年大幅减少,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3、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乏流动资金。个别生产形势较好的交通设施企业也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现象,如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企业的生产销售能进一步提高。据了解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惜贷,贷款手续复杂,存在上浮利率的情况,造成企业财务费用高。二是2014年以来企业受担保圈的影响较大。担保圈中有一家企业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其他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和影响,即便是没有经营问题的企业,也会因联保而被冻结账户,导致资金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

4、土地资源紧缺。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招商引资都需要土地,随着xx县工业企业户数的增多,可用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用地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园区企业投资项目受制于征地难、用地贵,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1、目前房地产企业。截止7月份房地产企业投资4.83亿元,增幅11.39%;房屋施工面积85.85万平方米,增幅13.78%(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7.39万平方米,同比-71.49%);销售面积9.5万平方米,同比-20.14%,从环比数据来看6月份销售面积为8.4万平方米,环比增13.1%;从环比和调研中发现目前楼盘销售处于平稳态势,看房询价的有所增加;资金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截止目前全县联网直报房地产企业共有26个楼盘项目,其中五星金桂园项目由于资金问题处于停工状态;冠玉星湖湾项目由于市场销售低迷及资金问题开工较为缓慢,只完成了验槽工作;还有些项目已经开工,由于手续不完备还无法纳入到统计范围内,比如民生的冠洲印象等项目。

2、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行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布局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待优化。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xx县共有34家批零企业,5家住餐企业,共计39家。这39家企业中接近20家企业位于县城城区或者城乡结合部,19家位于乡镇驻地,城乡之间的企业布局存在较大差距。各乡镇之间的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个数也是参差不齐,多的乡镇能达到3-4家,如清泉、崇文、柳林镇,有的乡镇如梁堂镇、贾镇、万善乡至今还没有一家限上企业,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现有的限额以上企业大部分位于县城繁华地段或乡镇政府驻地,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偏于集中,有待优化。

企业个数偏少,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目前全市共有662家限上批零企业,xx县有34家,仅占5.1%,共有99家限上住餐企业,xx县有5家,仅占5.0%,与全市其他兄弟县相比,xx县的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偏少。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划分,目前xx县的39家限上企业中有9家被划为中型企业,25家为小型企业,5家为微型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并且这些限上企业经营模式单一,规模较小,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企业经营的商品档次较低,经营粗放,品种雷同,名优产品不足。企业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相关设施不配套,只能满足较低层次的购物、就餐、娱乐需求,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以及商务活动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反映当前消费时尚和潮流的综合性购物广场、星级酒店、大型超市和休闲娱乐场所还很少,难以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有的企业基本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没有专门的统计人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年龄跨度较大,综合素质整体偏低;管理者对市场形势把握不准,经营理念滞后,营销手段不够,营销措施不力,缺乏精细化管理,从而制约了批零住餐企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对xx县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分流严重。目前电子商务风生水起,对传统实体店商家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实体店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转型。xx县限上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的等原因再向电商转型方面有很大欠缺,三联家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家电零售的企业,随着电子商务日渐兴起,它的家电零售面临挑战,部分顾客对电商的青睐程度高于实体店,虽然该企业有自己的电商平台,但由于一些技术和营销方面的限制,搞得不是很好。

货运品种单一,行业依赖度高。一是随着国家治理污染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煤炭需求量大幅下降,山西省很多煤矿从年初到现在一直就处于停产状态,煤炭出货量不高,特别是今年五六月份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二是钢铁、房地产等行业整体不景气,货运需求减少。而xx县的道路运输行业市场主要在山西省,并且以运输煤炭、钢材为主。受上述两大因素影响,xx县的道路运输行业出现了整体性不景气的现象。

行业运行不规范,企业同业竞争激烈。近几年来,道路运输企业和运营车辆持续增加,道路运输市场逐渐趋于饱合,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同行业间竞争加剧。竞争加剧最明显的后果就是运费下降,运费虽然降下来了,但是货车司机的工资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均300元左右)。去年五、六月份运费价格大致在220元/吨,而今年同期运费价格是190/吨左右,运费价格降幅为13.6%。企业收入下降,但是各项费用和开支却没有减少,造成企业利润降低,经营步履维艰。

道路运输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原有长期固定大客户消失蒸发。按往年的情况,一般规模比较大的运输企业都拥有一定固定的大客户,引用一句企业老板的话就是“活不用愁,就怕没车。”去年同期的情况是企业因为订单多现有车辆满足不了,而去租借别人的车辆。今年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车辆的运行都处于维持费用状态,几乎没什么利润;一些经常需要维修的老车,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还有一部分车辆由于订单减少甚至长时间没有订单而处于停运状态。

运营车辆骤减。报废车辆与新购置投入运营车辆存有时间差,新车不能及时投入运营,也会影响道路运输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甚至会使单个企业的效益明显下滑。

1、加强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密切关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健全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预测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时反映经济运行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防范和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2、做好新增企业的申报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督促有关单位对xx县新投产企业和成长的企业进行摸底,对达到规模标准并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加以指导申报,对接近规上标准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在规模以上企业申报过程中,提高企业上报材料质量,减少出错率。

3、在贷款融资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有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行情还不好,流动资金的缺乏对这些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银行贷款方面,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给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将能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4、要切实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努力研发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向功能化、差异化产品发展,开拓高端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二要加大科技和品牌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向产业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走高品质、高端产品、精品化路线,努力开拓高端市场,只要有好的产品就不怕没有市场。三要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措施来消化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因素,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1、有序开工房地产项目,对于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要督促已供地、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投入使用,保障商品住宅有效需求;二是着力打造新区,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商业设施、工业厂房、办公用房、公共设施、商品住宅等,适度开发高档精品楼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商业用房的需求。

2、继续培育好房地产的有效供应和有效需求。保证房地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重视有效供应和有效需求。坚持住房市场化的方向,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使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

3、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加强监督,把好工程质量、促使房地产企业诚信经营、承诺兑现。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不良经营行为公示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加大对批零住餐企业扶植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使企业迅速膨胀规模,尽快成长为限额以上企业,积极扶持几家在批零住餐领域内有影响的企业成长为域内的龙头企业,带动xx县批零住餐行业整体发展。

2、积极排查和纳入够标准的企业为限上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有所突破,将限上企业个数纳入对乡镇的年终考核之中,督促各乡镇积极申报限上企业。特别是对于目前还没有限上企业的乡镇,要加大排查力度,尽快将符合标准的企业纳进来。

3、优化企业布局,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在商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标准上下功夫,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引导限上企业向乡镇延伸,均衡商业网点布局,方便乡村居民消费。

4、创优经营模式,打造特色品牌。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将很难立足。这需要企业自练内功,找准主业发展方向,走“专、精、特、新”经营创业之道,特别是住宿餐饮企业要运用积极的营销手段,开展包括低价套餐、积分折扣、团购优惠等形式多样的打折促销活动,以实惠价格薄利多销吸引顾客消费,以量补价,拓宽利润空间。

5、积极引导企业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电商服务,依托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进行经营,拓展销售渠道。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xx.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地区为40%-50%。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4、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5、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主要受诚信体系及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缺乏的困扰及网银安全等的制约。

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商贸企业融资难。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郑州、武汉的分工合作,构建中部地区物流金三角;三是作为安徽省物流枢纽,担负全省物流周转、换装和联运的功能;四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合肥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

2、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合肥经济圈物流业协作制度,并加强与芜湖为代表的沿江水运物流带的合作。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141”空间发展战略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出入口建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区航道(含合裕线)等级,加快建设江淮运河,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预留高铁货运站场空间,以优化我市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中心的申请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营业税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大幅提高、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及跨区企业所得税总分支机构不能统一缴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

7、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

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二是咨询服务,如发布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

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

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

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加强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二)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1、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

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

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

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

5、合理进行商贸布局。

一是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

二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导向作用,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

四是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

五是与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一方面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妥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传承和提升传统商业。

六是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齐奎时期,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全省17个城市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城市,介绍了50多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发展情况。本文就政策环境、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影响物流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调查报告如下: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颁布,我省物流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复苏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xx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量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7、9%;物流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职能,建立了一大批以服务企业集团为主,逐步服务社会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分离设立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设施等不同形式的两个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贸易和物流发展加快,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快速成长。20xx年,全省物流总量同比增长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1、7万家,其中骨干企业661家,全国百强企业23家,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的企业69家。物流企业向标准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集团。

(2)工业物流发展迅速,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扎实推进物流供应链一体化。东营市完善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加快储运等石化产品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加工、储存和配送的供应链体系。寿光建立了以农产品为重点,发展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淄博建立危险化学品物流跟踪监控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行业物流的推广和管理。随着工商企业资源的整合,专业化、集成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重点的工厂化物流、烟台德化物流利用国际集装箱罐车运输化工产品、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以图书物流为重点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广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飞行、保税物流等新的服务模式。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xx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据调查,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正在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和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正在加快,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在各地实施,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进度正在加快。全省有245个物流园区,94个在建园区,37个新园区和407个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园区内积累了大量物流企业,刺激了社会就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山东格士物流、德州大云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出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9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和分拣、配载和配送以及路径优化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4)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剥离二三产业的部署,加快了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的释放,剥离了物流服务环节。20xx年,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开展全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根据调查,实施意见促进了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示范项目发挥了明显的作用。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实施物流剥离、合作、服务外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xx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社会效益增加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兴、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物流外包产品每吨公里运费比过去下降了45%;在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上港集团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信物流与龚琳沃尔沃共同开发并提供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服务。经过联合开发合作,20xx年将为龚琳沃尔沃节省30%的物流成本。

(一)应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并不理解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为工农业商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物质供应和保障的概念。以信息化为支撑,将生产资料的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收等环节进行整合,旨在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对现代物流在转变模式、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服务业比重方面的作用缺乏认识,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制约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物流行业税收不合理。首先,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随着人力、土地和燃料成本的上升,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的价格都在上升。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服务效率难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调查显示,20xx年运输物流企业的燃料成本和过桥费用约占总成本的30—40%,20xx年第一季度已增至55—65%,其中燃料成本约占40%(运输营业税与新增燃油税重叠),过桥费用约占20%;另外,有些运输企业的营业税要征收2、5%的所得税,不管有没有利润,企业都要提前征收,存在只能征收不能返还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处于高成本、低利润、微利的状态,缺乏发展潜力。二是物流税收管理和税收不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都没有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和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的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物流企业的各项业务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高不低”的原则征税。其次,还有双重征税的现象。比如一个物流园区租一个仓库,要交5%的营业税和12%的房产税,合计17%。此外,还必须缴纳土地使用税,约占收入的25%。过度不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三是非核心物流业务剥离导致制造企业税负增加,未落实同级财政扶持补贴政策,影响主辅剥离积极性。根据一些制造企业的'说法,物流业已经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虽然增加了地方税,培养了地方财力,但就企业而言,所有税费都是统一计算的,剥离后比以前高10—20%。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与主营业务分离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物流市场不会得到更有效的释放。四是地方税源流失严重。一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不具备开具税务发票的资格,且相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到位,开具税务发票有困难,选择有优惠政策的省份开具发票,进行公司注册,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需要规范和提高。一是物流学科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多,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和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水平不高,呈现小、散、乱的特点,无法形成标准化运作和规模化发展,迫切需要标准化和统一标准的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无法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共享,导致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4)物流园区建设标准化差,相关服务功能低。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一些市县,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综合型园区很多,但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园区相对较少。公园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清。研究发现,近年来,在一些城镇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无论是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物流规模,还是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都是为了建设物流园区而建设的。单纯认为商贸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物流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无法满足适合物流企业发展需求的土地,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导致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和整合物流园区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需要提高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的水平。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运输仓储服务很难满足专业生产所需的专业化、定制化、集成化的供应链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结合,物流与制造业、农业、流通、金融的联动与融合,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主辅分离,将物流资源释放给物流企业。据调查,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即具有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具备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的配套服务,有条件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能够很好地将园区与当地产业发展融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生产后与商业物流相衔接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郑路办发〔20xx〕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制造企业主辅分离,释放物流服务社会化需求,促进物流企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加快工农物流产业和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xx年制造业与物流联动发展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领域,推进农商贸流通物流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化、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整合,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产业与传统产业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和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尽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流试点企业税收政策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差别税收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引入物流行业统一发票,建立物流企业统一纳税体系;根据物流一体化经营的需要和税收公平的原则,物流业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和代理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对物流业务已成功脱离主营业务的物流企业,对各级政府保留的新增营业税等税收,给予50%的奖励,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将返还40—60%),避免因进销存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街桥梁的收费线路、标准和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避免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大型运输车辆等特种运输车辆标准修订,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制、乱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措施,方便城市配送车辆的停放和装卸作业;加快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运输发展;参照客运行业制定最低货运保障限价政策,从经营税中扣除燃油税,优化物流运价,制定货运行业燃油成本补贴制度。

4、规范物流企业用地。对纳入省级规划的物流园区征地给予重点支持。重点物流项目使用的土地,地价等于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费用按下限或知晓、豁免、先退等相关政策收取;物流企业在用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时,应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2)规范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认证管理。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的需求,将现有物流资源整合与新的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节约用地、产业集聚、功能整合、集约经营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原则上,每个城市将建立2—3个综合公园和3—4个专业公园。在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石化、建材、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产业的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物流运营网络;加强物流园区认定管理,尽快出台我省物流园区认定标准和程序,规范和理顺现有物流园区管理。

(三)协调解决物流企业融资困难。很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自身资本积累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很难获得金融和担保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本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获得贷款;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本交换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对区域性重点物流企业,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给予投资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xx”是我省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业不仅要发挥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作用,还要通过资源和供应链的整合,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落实山东省“xx”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共选择六大类739个重点物流项目,其中在建项目375个,待建项目364个,总投资约2817亿元,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260亿元,利税162亿元。建议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每年拨款5000万元(据了解,青岛已经安排1000万元,淄博安排1500万元,东营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持xx计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支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加快我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重点支持国家和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流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进跨区域、多领域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6)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重点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采用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用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培养能统筹规划、服务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便利,增强其就业适应性。

疫情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范文内容地图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区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xx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从20xx年4月16日开始,在区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主席冯春娥、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屈光明的带领下对各基层商会及企业进行了近1个月的走访调研,走访非公企业36家,调研对象涉及化工、贸易、副食品批发、建材装修、家具、五金、制造业、房地产、餐饮等行业企业会员,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发放了调查问卷,召开了座谈会,就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党建等方面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石鼓新城”经济发展方针,从加强引导、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等方面入手,立足区位、资源两个优势,优化软、硬两个环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论是非公企业个数、个体工商户户数,实现产值、上缴税金都有呈快速增长。xx年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6.5亿元,约占全区税收的50%,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非公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华源、五一、中湘、永兴四大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建材、副食品、五金、家居等行业的商贸物流业、以共创集团、耀江实业、雅仕林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香江百货、中环餐饮、漂亮宝贝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以及以领军现代农业、荣盛农业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企业。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中亿汽贸、崇盛国际中心、华耀城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项目,更是为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的强劲的动力。

2、非公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华源、五一、中湘、永兴等专业市场,孕育了3000多户创业者,安置了3万余人就业,带动了数十家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澧化工、荣盛科技、领军现代等企业为两乡安置闲散劳动力2千多人。极大的缓解了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非公经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积极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光彩事业。近几年,非公企业通过向公益事业捐款、救助贫困家庭、定点帮扶、救灾等方式多次为社会奉献爱心。如仅去年一年,区工商联的会员企业捐款就达300万余元。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xx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机制。相继出台了《xx区鼓励投资兴办生产型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网点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办法》、《xx区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xx区区级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区连续几年开展优化经济环境与政风行风测评活动,监测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情况。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4、非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区非公经济整体还是有所增长,但较同期相比,非公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趋缓、平稳下滑的阶段。一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订单不足,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如新澧化工主要是生产元明粉,按理说一季度是元明粉销售的`旺季,而今年却一反常态,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与价格均有所下降,建衡化工、力弘化工等企业均反应开工产能不足60%;二是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本来就微薄的部分企业利润;三是宏观政策制约了部分需求。由于国家多项调控措施的实施,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进一步加强,部分投资性、改善性需求受到压制,还有今年以来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因素,使一些房地产、高档餐饮业和服务业受到影响。

1、融资渠道不够通畅。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有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不能按时上马或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因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需求量巨大且过于分散,企业流动资金出现断裂。据调查,全区有45%左右的非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许多小微企业因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且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我区贷款担保机构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民间借贷利息高,不规范,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土地资源紧缺。土地问题是制约许多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全区的非公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现在全区的用地指标非常紧。例如华源与中湘机电市场的许多经营户均反映,市场没有一个独立的够规模的仓库,各经营户都是分散在周边地区租用临时仓库,非常不方便,增加了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还有的经营户反映现在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单靠门店销售利润很微薄,企业要发展需要转型,最希望的是能拥有前店后厂,而土地是关键,例如天正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越来越好,由单一的销售延深到产品的加工制作,但因没有合适的场地建厂房,只能占用门店进行加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车立方市场的负责人反应,现在商用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但是亟需完善配套的售后服务。现在全区的商用车(货车)维修服务站都是一些分散经营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投入不够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维修厂都是租地经营,随时面临搬迁的可能,所以经营者不能敢过大投入。而全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支配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迁往其它地区另谋发展。

3、企业管理人才稀缺。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致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许多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不活,用人唯亲,管理上常常力不从心,企业管理较为混乱,生产管理无规章,财务管理不规范,营销管理无网格,人事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走访中企业主均反应xx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较其它区相比较好,政府为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强,服务也比较到位。但认为部分职能部门观念转变不到位,重罚轻管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行政职能部门有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问题,少数基层执法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有的企业周边环境恶劣,治安状况不好,农民或居民借机滋事阻工,致使企业花钱息事,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企业家的精神负担。

5、企业党建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是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区委组织部和基层党组织及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此次走访的36家企业中,有党员的占41%,其中建立党组织的有8家,有党员但不具备建立党支部而挂靠在行业支部的有7家;无党员的16家,占44%;符合建立支部条件但没有建立的有3家,占8%。二是党员管理难度大。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党组织生活难正常。一些非公企业主和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热情比较高,但苦于没有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缺少文秘方面的党务干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突出。有的企业缺乏党建工作活动经费,虽然有阵地但不健全,难以为党组织所用。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1、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优化信贷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建立严格、规范和透明的企业财务制度,并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切实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严格履行借贷和其他融资契约。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与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利用自有资本组建互助性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依托各级商会、行业协会,积极发展行业和专业担保公司,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民营企业面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2、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一要依托全区的资源优势及专业市场集群的优势,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零配件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售后服务业等配套延伸产业。二要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员提供办公、就餐、居住、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场所,提高企业文化品位,要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得起。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要优化政务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关心爱护企业家,形成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非法干预非公企业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索、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非公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邀请一批经济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讲课或者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对企业经管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积极为非公企业参加各类专业会议、管理培训和考察交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物质奖励等综合措施,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二要加强企业党群组织建设。促进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互进,加强党建行政工作力度和渗透能力,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与凝聚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和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党建带动企业团、工、妇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力量,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好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某市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使大家对xx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xx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局长牵头,尹爱萍副局长、工业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从20xx年4月7日起至4月20日,深入到我县建星纸业、锡矿、贞元硅、龙润茶业、雄达木业、康丰公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xx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xx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茶产业。以1958年建立xx县红茶精制厂为起点,相继发展创建了“碧云”、“树根地”、“尼诺”、“勐鑫”、“雪兰”、“龙润”等为主的茶叶品牌以及发展了全县140户小规模茶叶加工初制厂,支撑着全县制茶工业的稳定发展,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规模化生产。

3、纸产业。以1994年xx县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县造纸工业,2000年通过资产整合重组,整体出售给香港建星纸业公司,2008年生产纸10669吨,实现产值5663万元。另外,我县木材加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初加工小规模企业9户,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产值达4152万元。

4、矿产业。以1978年弯岗锡矿的采选为切入,相继发展了贞元、盛吉硅冶炼,探索铜、铁、锑、铅、锌等采选工业,为矿冶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6、建材业。在1976年建成投产的年产5000吨xx县水泥厂后,相继发展了湾甸水泥厂以及9户建筑砖生产企业,推动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以1964年建成的河东水电站投产为起步,取代了火力发电厂。

7、电力业。先后建成了新城、河西一级、河西二级、九甲、三八沟、橄榄河、弯弓桥、松山河、岔河、更戛河二、三级水电站,2008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1255kw,年发电量达11192万度。

2003年县委、政府提出工业立县战略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方针,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全局思想,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壮大、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44亿元,同比增29.76%;完成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25.96%;实现税收0.68亿元,同比增11.4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同比增118.6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0%,增2.26%;单位gdp能耗下降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51%。工业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地方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发展滞后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县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缺、二少、三小、四低、五高”的问题突出。“一缺”就是缺乏大中型企业带动。“二少”就是集团企业和骨干企业较少。“三小”就是产业规模小、市场容量小、工业经济比重小。“四低”就是工业化程度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对财政贡献率低。“五高”就是财务费用高、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高、能耗高、劳动强度高。三是资源支撑型企业比例较大。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硅矿冶炼、蔗糖生产、木材加工等均属资源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四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从大的政策背景来看,国家加大了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力度,财政、信贷和土地政策逐步趋紧,致使我县工业项目的争取和工业规模的扩张空间受限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低,企业规模小,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缺乏贷款抵押前置条件,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支持。另外,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也不健全,不能发挥担保功能,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制约因素。

三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制约。企业缺乏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偏低,企业管理粗放,生产工艺落后。少数企业发展理念有差距,不同程度的存在“企业老大”的思想,缺乏沟通协调能力,企业与政府、农户、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只注重利益不思和谐,往往给企业发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障碍。四是机制体制方面的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范的协调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存在着协调难、办事难、办成事就更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在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加快工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三、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克服各方面制约因素,必须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工业发展,巩固发展传统产业,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扶强龙头,创建品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努力实现2008年至2012年期间工业发展目标,尤其是抓好20xx年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努力完成工业总产值15.31亿元,增长15%;工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其中利润2000万元。工业投资6.3亿元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9%。

为实现我县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克服各方面困难及制约因素,应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工业发展稳中求快。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把握经济运行趋势,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搞好管理和引导,协调银企关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工业支持力度,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特别要关注开工不足、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畅企业,不仅要关注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也要关注中小企业、亏损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问题早发现,政策早到位,难题早解决。当前,尤其要重视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在困难时期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带动的作用,积极为企业搭建好投融资平台。

二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确保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加快立得硅项目建设,柯街110千伏变电站同步建成投入使用,确保立得硅年内试车生产。完成卡湾一级电站和大勐统河五级电站建设并投入运营,加快卡湾二、三级电站和大勐统河三、四级电站建设。继续抓好卡斯煤矿整合、雄达木业和桦东木业等建设项目。完成湾甸水泥厂技改扩建项目并投入生产,推进建星纸业、红星煤矿等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力争年内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以上。

三要增强环保意识,抓好节能降耗,确保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认真贯彻环保优先方针。严把准入关,一要加大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境综合治理;三要抓住国家扶持政策机遇,加大环保的投入,加快污染治理项目建设,采取切实有效节能降耗措施,加大技术改造措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环保节能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单位gdp能耗控制在4%以下。

四要创优环境,搭建平台,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我县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已通过市级评审。现在关键是进一步修改完善《总体规划》抓紧上报省政府,同时尽快成立园区管理机构,明确职能职责,调配工作人员,启动整个工业园区建设。严格按照特色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完成两个片区控制性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开展园区土地规划调整和收储工作,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搭建招商平台,推进工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五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应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二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三是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特别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硅精深加工上,要逐步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是全面落实有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进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确定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大品牌创新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等基础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发展培育一批省市级品牌企业,提升一批省级品牌成为国家级品牌。

六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监管,确保企业安全和效益同步增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企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重点抓好煤炭行业的专项整治和依法监管的同时,抓好其它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坚持从严治企,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切实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做到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禁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和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

七要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茶叶等农特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增加多晶硅等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商,围绕生物资源优势,推动企业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xx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必须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xx发展“三大目标,六大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形势,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克服工业发展中各方面制约因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立足基础,难中求进,突破制约,应对挑战,整合要素,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xx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xx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特产银条、春茄、葡萄等独具特色,养牛、养猪、养鸡远近闻名,是全省养殖大县;催生了豫良木业公司、盛隆公司、市种子公司、春秋园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xx实际,每年都出台《xx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年度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xx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xx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xx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了以奶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以葡萄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业,以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支撑xx特色农业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诸葛高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高效园区和城关银条、翟镇小麦良种、邙岭黄杨、缑氏葡萄、佃庄春茄、李村花卉、首阳山奶牛、邙岭养猪、杨庄养鸡等18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每年繁育小麦良种35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达7850多个;xx特产银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20xx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鲜食葡萄种植1.8万亩,其中缑氏葡萄被商户誉为“冰糖葡萄”,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xx年11月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市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76万亩,其中邙岭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20xx年又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

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坚持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偿、限期、自愿”的原则,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从而使部分农民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之间实现共赢,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集中连片使用土地发挥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该市李村镇的花卉、邙岭乡的黄杨和牧草、缑氏镇的葡萄、大口乡的蔬菜,城关镇的银条,每一个品种和产业都有上万亩的种植面积。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多亩,被适度土地流转改变的xx农业正形成一个新的农业看点。同时,因土地流转而进入其他领域就业的农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进一步加快了由农民向非农身份的转变过程,迈上了最终解决农民问题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该市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多个、农民经纪人400余人。这些专业社和经纪人主要从事经营畜牧产品营销、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粮棉油等,对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是联系农民群众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岭、李村的花卉苗木、缑氏葡萄和全市养猪、养鸡等产业的发展中,都存在和活动着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经纪人,涌现出了一批带动作用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优秀经纪人。

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xx发展软、硬环境的评价。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征求了xx集团、xx建材、xx水泥公司、xx电器、xx酒店、xx化工、xx药业、xx酒店、xx丝厂、xx丝厂、xx建司、xx建司和xx伟业这13户企业的意见,他们对xx发展软环境综合得分为59.12分(其中:政策环境75分、法制环境70.64分、生活环境58.4分、舆论环境69.83分、经营环境56.42分、服务环境55.22分、人力资源状况56.72分、产业环境47.33分、政务环境56.22分),构成软环境的各项指标评分基本上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对xx投资硬环境的总体评分为41.9分,低于对投资软环境的评价。其中,基础设施53.88分;城市供水、供电64.65分;邮电通信74.13分;生态环境48.31分;城建规划46.64分。影响投资的硬环境因素主要是生态环境与城建规划。

(二)对政策环境的评价。政策宽松但落实困难。政策环境比较宽松表现为制订并出台了一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如《xx鼓励外来投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x府发[2001]x号)、《中共xx委、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xx委发[2003]x号)、《中共xx委、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xx委发[2003]x号)等,较好地改善了政策环境。政策落实难表现为:

1、有的政策有失公平。如(x府发[2001]x号第九章第三十三条、第八章的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条、三十一条对外来企业有明晰的服务保障条款,而在xx委发[2003]x号和xx委发[2003]x号文中,对本地工业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明显缺少这样的服务保障条款。企业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厚此薄彼的政策,显失公平。

2、有的政策不可行。如xx人民政府《xx鼓励外来投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x府发[2001]x号)第六章第二十三条“外来投资企业除证照工本费以外,其保持着所有涉及《xx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中的收费项目,一律按国家规定收费标准减半收取),在执行中,直管部门、交通部门等收费,主要是上缴xx和中央,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执行;又如x委、x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xx委发[2003]x号)第十四条:“土地优惠政策:工业建设用地经xx政府批准,不收各类行政性规费,免收土地出让金、土地管理费……”,在执行中,相当部分权限在x里,直管部门难以按此办理。国家土地政策改变后,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优惠政策。又如免税问题,x里要求税务部门执行减免税政策,国税的减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办到)。

3、减免费政策不落实。如x委、x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xx委发[2003]x号)第十六条规定“新办工业企业和政府确定的困难企业3年内不收各类行政性规费,经营性收费由x财政、物价部门本着按下限或从优的原则,审定收费单位的收费标准”,这些政策涉及物价、卫生、房管、审计、环保、城建、公安、林业、劳动、人事、技监等多个部门的各种收费,执行起来,难度相当大。

4、有的政策打折扣。如x委、x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xx委发[2003]x号)十二条规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由财政出资1000万元,划拨国有资产500万元作为资本金,为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专门的融资通道”,同文十三条财政扶持政策规定:“建立工业发展资金,由xx财政每年预安排200万元作为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这些政策因财政无力,均打折扣。

(三)对政务环境的评价。服务良好但效率不高。服务良好表现为:

1、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确立了服务窗口;

3、工作作风有所转变、服务态度改善。效率不高表现为:

1、以行政审批大厅为代表的服务窗口“规范、高效、便民”的目的没达到。行政审批大厅反映:有的单位按规定应纳入大厅的审批件却不纳入仍在单位接件审批(如今年上半年:有的单位部门在厅外接件审批达6—200件次),并对政府行政审批大厅的通报不理不睬;不少部门不愿意放权,设在大厅的工作人员是“小萝卜头”——当家作不了主,只起到收件、送件的作用,拍板定夺还需要送回单位领导说了才算;审批效率不高(除工商、质监两个部门与审批大厅直接联网、直接审批外,其他的单位部门都没有与行政审批大厅联网)的突出表现为“办事两头跑”。

2、服务体制不顺:目前xx所存的工业企业都属非公有制企业,究竟谁是其“娘(婆)家”不明,个私办在商委、个协在工商、维权在工商联、工业企业在经委、服务协调在统战部,行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没归口。

3、“暗箱操作”仍存在,有的部门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项公开了,可对一些实质性的环节、程序、内容等却不公开、不承诺。

4、服务力度不够。有的企业认为:政府对有的部门政令不畅、办事效率不高、“弯栓人”的事件处理不到位;协商处理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缺乏权威性。

5、服务能力不强: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如指导、咨询、策划等)显得力不从心,分析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不到与时俱进。有的企业老板(xxx、xxx等)说:“xx的环境不宽松,办事不爽,我们只有外出另谋发展。”(x到甘肃、x到广西)。

2、各类评比多,企业负担重;

3、检查多,企业频于接待;

4、行业协会(分会)多,不得不参加多家协会,缴纳会费、年检费外,还得参与协会的会议、活动、赞助等。

(五)对法制环境的评价。治安良好但依法办事难。企业反映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有保障。但办证程序复杂,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现象普遍;属地管理体制制约依法公正裁;地方保护主义、单位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执法工作。

二、问题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上讲,xx是山区和贫困地区,工业基础差,贫血又缺氧,发展先天就不足。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客观社会的发展性,导致现行政策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太适应的状况,现行政策受当时种种环境(诸如思想、观念、体制、科技)局限或制约,使政策滞后于现行生产生活管理,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和程序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政令不通、阻碍发展的人和事缺乏约束机制和可供具体操作的惩处条款。

从主观方面讲,人的整体素质不高的缘故。

(一)思想不够解放。一是有的部门、有的领导天天讲解放思想,但工作中仍用陈旧观念或计划框框指导工作;认识上没有到位,服务意识不强,对改善环境口是心非的人不少;关系错位,单位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颠倒了的主仆关系,“你来找我办事是你求我”;二是制定政策时,习惯用上面的条条款款来约束自己的思维,习惯按领导意图制订政策,不敢大胆创新,束手束足,畏首畏尾,对先进地区的政策、措施、办法不敢借鉴,怕冒风险,把“稳”行事。(二)结合实际较差。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没有真正去领会和把握上级政策的实质和精髓,没有把政策条款、精神实质与当地发展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习惯照本宣科,求得一时的稳妥平安,不考虑持续发展。

(三)科学论证不足。在制订调整政策时,缺乏充分的调查论证、充分的酝酿讨论,没有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在没有充分协商一致、科学民主决策的情况下,应付形势所需;在制订或调整政策时,在决策某一重大问题时,往往习惯于解燃眉之急,以眼前利益为重,小打小闹,敲敲补补,依事论事解决问题,而忽略在发展战略上的定位和所起到的长远作用。

(四)部门利益优先。有的部门往往把本部门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不以大局为重,不以长远利益为重,不以群众利益为重。符合本单位、本部门和个人利益的政策,就及时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符合本单位、本部门和个人利益的政策,就采取拖、等、看、抵、赖、软拖硬抗,变着戏法,绕道而行。

(五)服务观念淡薄。有的执法管理人员习惯于居高临下,照本宣科,以罚代法,以罚代管的执法管理,缺少真心实意、贴近企业、贴近群众的指导、帮助、服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没有深入企业去指导、帮扶,使企业在发展中很不踏实;相当的部门只重检查处罚,忽略或不愿去指导服务,进而缺乏对执法犯法、违纪执法的具体可操作的严格的约束机制和条款;由此导致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现象发生。

三、建议。

(一)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1、对我xx近年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清理,能够兑现的保留;对暂时不能兑现的进行专题研究,作出修正;修改完善相关政策。

2、慎重出台政策。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调研后决策,到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中去反复征求意见,以公示的方式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为科学论证、民主决策打好基础,不再出台这样那样的不切合我xx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的“翻版”、“盗版”文件。

(二)突出整改重点,优化政务环境。

1、建设政务“超市”,畅通绿色通道。(1)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xx实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事项;(2)、解决授权问题,将部门审批权限全部集中收归到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所有进入大厅的行政审批办证和收费,全部在大厅办理,不得搞大厅外循环和厅外办理,确保企业办事“进一家门办成、盖一次章办好、交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日办结”;(3)、解决部门与行政审批大厅的联网问题,实施“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要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制度,一门受理、一路审批、一次办结;(4)、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职能,规范服务,着重从提高审批效率、增加透明度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改革,实行“五公开”(即公开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5)、让中介机构进入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做到了“五个到位”:一是“减量”到位(做到了“三个一律”:凡是上级明令取消的一律取消,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凡是部门自立项目一律取消。一个部门有多项审批收费事项的,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减少盖章个数);二是“进厅”到位(所有审批部门和收费单位全部进厅办理所有内外资项目的审批手续,在审批大厅设立了服务台、咨询处、廉政监督处和信息发布平台,实行“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并联办公;三是授权大厅对进厅人员的管理,大厅管理为主,做到工作在大厅,考核在大厅;xx领导定期到大厅现场办公;把大厅建成服务群众的“民心厅”、招商引资的“窗口厅”和遏制腐败的“阳光厅”)。三是“提速”到位(通过实行“四制”[备案审核制,委托审批制,办结限时、超时默认制,统一收费、票款分离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监管”到位(对已经公布取消的审批和收费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防止反弹;对明取消暗保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坚决予以纠正,对问题严重的坚决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五是“服务”到位(实行了前期项目“四专”责任制[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经费、专门车辆],在建项目“四位一体捆绑责任制”[领导、银行、主管部门、企业法人]重点大项目领导领办全程服务责任制,努力为客商和建设单位提供“高效、便捷、周到、一流”的服务)。

3、公开政务。打造有限政府、规范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要把政务公开范围从村、乡(镇)扩大到xx级行政机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单位也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二要进一步丰富公开内容。凡是直接涉及企业发展的事项,政府职能范围内应向社会公开的事项,特别是管理服务方面的事项都应列入政务公开内容;三要进一步拓展公开渠道,除采取设置政务公开栏、群众意见箱、“回音壁”等公开形式外,还应结合政府上网工程,开辟政务公开栏、“xx(局)长信箱”,实行网上公开。政府要组织各种形式举行银企恳谈会、发展座谈会,加强双方的沟通;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困难的现场办公会议,多开到企业生产发展的第一现场。

4、规范对所有企业的收费。建议物价部门牵头,每年初列出对企业的行政性和服务性收费清单,指导企业运用物价部门政府网站或者行政审批大厅的电脑直接查询收费清单,印发收费项目小册子,多种形式向企业宣传现阶段收费依据和标准,推广向企业发放收费证办法,标明本向企业收费项目,企业按实填写交费情况。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建立的制度如:

3、坚持执纪执法部门干部派驻企业制度;

4、定期检查制度、检查企业许可制度等;

5、企业投诉制度;

6、xx政府及有关单位部门“领导接待日”制度;

7、严格具体的量化的考核奖惩制度;

8、建立政府与企业(不分内外企业)直通车制度等。

(四)要学习借鉴兄弟区xx的经验,营造良好环境。

毗邻地区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xx的整治八大环境(即思想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治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建设七大工程(即对外开放形象工程、园区形象建设工程、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城市形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和十五个方面的整治工作;涪陵的“重点企业无小事”、“外来企业无小事”的理念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现场办公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铜梁的清理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源头整治发展环境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3、运用组织调整的方式和选贤任能的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工业管理干部;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加大引进、教育和培养工业经济人才的力度,优化人才结构。

(六)加强领导和监督检查。

xx委、xx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环境面临的问题,多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把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的联合办公会议开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纪检监察机关和纠风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影响经济环境的敏感问题开展督促检查,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并做好责任追究工作。对xx委、xx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要建立挂钩联系制度,从企业中聘请信息员,随时了解企业对投资环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严肃查处国家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及时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茶机械之于茶产业,正如发动机之于火车。作为全国茶叶重要产区,宣州区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机械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传统和规模。茶叶机械制造企业也一路相伴、共同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全区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先后到溪口、杨柳、洪林、孙埠等地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实地走访,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到省内六安市金寨县、黄山市祁门县、徽州区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经过多年努力,全区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在省内处于第一方阵。全区现有茶叶机械生产企业7家,其中所生产产品进入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推广目录的共有6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年度累计生产加工机械近万台;主要涵盖红茶、绿茶、黄茶等单机加工及生产流水线;销售范围覆盖省内及贵州、云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实现年度产值約1亿元,纳税約500万元。

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绿源机械和三九茶机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开发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机械新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部分企业积极参加宣城市20xx年、20xx年和安徽省20xx年茶叶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全区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共拥有专利104件。

20xx年,由绿源茶机投资的安徽茶之源机械研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投产后将实现年产5000台(套)机械产品目标。茶之源机械与安农大李尚庆教授(全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发团队合作,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研究开发的最新一代采茶机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在采摘环节的机械产品研发上抢占了先机,前景可期。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茶机产业化发展规划引导和政策帮扶、资金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和不足,基本上企业发展主要以自身打拼为主,导致区内茶机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领军本土企业。

多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品种单一,多以茶叶加工环节机械为主、生产环节机械少,技术含量不高,生存的市场空间低端、狭窄。少数高新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在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流水线产品设备研发投入方面不足,产品提档升级力度不够,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不快。加之茶机行业标准滞后,也客观上影响茶机企业规范化发展,几个茶机企业没能报团取暖,有时市场竞争无序,多款茶叶加工机械科技含量不高,易于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即使取得专利证书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力度不够。如谢裕大等众多老字号茶叶生产企业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均产自浙江省,安徽省包括宣州区在内的茶机企业在高端茶机生产领域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我区绝大多数茶机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弱、装备水平低。由于受到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困难重重。如三九茶机根据发展需要,亟需扩大厂区建设,虽然拟扩建区域涉及的土地已完成前期主要工作,但因为土地调规等手续未批复落实,只能延缓开工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商机。

建议政府层面把扶持茶机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推进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茶机械行业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茶叶机械科技含量,对那些勇于自主创新的企业,积极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聚焦发展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精准发力、落细落实。制定茶机产业化发展规划,力争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远谋近施;通过筹建茶机企业产业园、在两园区三集中工业区中划定一定区域建设园中园、“腾笼换鸟”把园区闲置厂房租赁给茶机企业等方式,破解企业扩大发展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发挥企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多措并举积极争取农业专项资金,强化金融帮扶,鼓励涉农银行、担保机构加大对涉茶企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帮助茶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政府应加大农业部门招录涉茶专业技术人员力度,保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稳定;茶机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着眼,以优厚待遇聚人才用之。政府要服务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有机深化融合工作;引导扶持规模化茶叶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成为茶机企业产品研发的实验基地、展示基地,着力提升研发成果到市场运用的效能。茶机企业要聚焦茶叶采摘、植保、施肥等环节的机械研发短板,聚力科技攻关,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标准下好先手棋,抢占产品创新制高点,弯道超车开新局;向研发自动化的单机和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的流水线设备挺进,以实力定势力。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茶园标准化改造和管理工作力度,为茶机新产品在本区域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部门要做好茶机研发专利申报工作的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力争更多茶机新产品纳入推广目录,确保购机补贴政策全面兑现、应补尽补。加大茶机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政府搭台举办茶机博览会、茶机推广现场会、茶机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宣州茶机品牌。

公路运输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着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

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1、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如xx县宏玮蘑芋制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魔芋,是本县的乡土物种,产量大,种植效益高,由于对魔芋种植的最大克星-软腐病没有特效药可治,魔芋产业在这些乡镇就是发展不起来,企业原料供应紧张,对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2、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3、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

粮、油加工业发展形势平稳,薯、果、菜、药加工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薯、药年加工体现为工业产值的总额为1100万元(不含黄姜),只占总量的5%,而果、菜加工能够体现为工业产值甚微。面对我县10万亩薯类,16万亩中药材,10万亩果品,15万亩蔬菜的优势资源,薯、果、菜、药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可转换为工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4、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

我县农产品当前有18个品种,其中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品16种,占个数总额的87%,占产值总额的73%。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只有2种,占个数总额的13%,占产值总额的27%,这一高一低折射出了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5、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

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资源与加工对接有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供应上存在着吃不饱现象,最为突出的是洋州葡萄糖厂所用玉米,本县年缺口达3.5万吨。

6、农业订单缺乏约束力。

订单农业主要由洋州葡萄糖厂(20xx年订单面积12.8万亩)、双亚粮油公司(20xx年订单面积6万亩)实施。合同是签订了,但具体操作基本上是松散型,种植方随行就市,追求高价格,谁的收购价高就卖给谁;加工方虽然订单内高于行情价敞开收购,但履约有难度,因本县粮源不足,因此订单内外都收,由于彼此之间缺乏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订单农业还有一定差距。

7、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据调查,我县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无研发机构,20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不足300万元,特别是职工技术培训、专利购买、新产品研发三个方面的投入更是与企业发展不协调,制约着企业跨越发展。

8、融资难度大。

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农产品骨干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如利达油脂厂经济实力都很强,但一直缺乏流资而吃不饱。因流资紧缺,利达油脂厂达产达效率仅35%左右。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特点,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出现,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建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20xx年11月,发展文化产业又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目标和手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做了全面论述。自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和xx市委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xx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一次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以发现问题,认清形势,寻找对策,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目前,xx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适时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工作,将有利于:

1、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发现不足,寻找对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文化产业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及各文化行业间的同度量对比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方面准确、客观的政策依据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学术界观点众多。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xx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在文化产业范围的划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0xx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及其他文化等;“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此次调研中,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范围,制定了《xx市文化产业调查实施方案》,以统一的范围、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能正确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此次调查统计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4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

(1)财务状况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包括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指标、文化产品流通企业指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指标、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指标。

(2)业务活动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

(3)就业人员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情况。

(4)补充指标:主要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近年来,xx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速度地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增加,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也进一步显现,创造的增加值较快增长。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3232家,文化产业总产出22.42亿元,从业人数2.52万人,资产总规模16.8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9.47亿元,文化产业税收(不包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下同)5707万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员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文化产业税收7844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32.4%、5.4%、10.1%、33.0%和37.4%,年均增速分别为15.1%、2.7%、4.9%、15.3%和17.2%。

然而,文化产业总体情况与xx市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相比,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市以海洋经济为龙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突出“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尽管有较快发展,但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却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10%,20xx年占4.01%,20xx年为3.88%。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总产出4.40亿元,从业人数0.35万人,总资产7.40亿元,增加值1.6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产业外围层总产出12.45亿元,从业人数0.57万人,总资产7.65亿元,增加值7.5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产业相关层总产出13.80亿元,从业人数1.74万人,总资产3.49亿元,增加值3.7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04%、65.51%、18.85%和28.64%。文化产业外围层在全市文化产业中占居份额,文化产业相关层次之,文化产业核心层所占份额最小,与20xx年相比,三个层所占份额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从增加值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所占份额,20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所占比重为46.45%;第二位是玩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所占比重为10.59%;第三位是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所占比重为9.51%;第四位是室内娱乐业,实现增加值0.59亿元,所占比重为4.55%;第五位是电视业,实现增加值0.45亿元,所占比重为3.46%。与20xx年比较,前五位行业没有变化,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除工艺美术制造业所占份额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余四个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风景名胜区管理业上升0.2个百分点,玩具制造业上升0.92个百分点,室内娱乐业上升0.31个百分点,电视业上升0.05个百分点。

从企事业单位(包括风景名胜管理区)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占居绝对优势。20xx年国有单位实现增加值6.93亿元,所占比重为70.62%,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私人有限责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74亿元,所占比重为7.58%,与20xx年比发展最快,份额提升最多,两年所占份额提高0.51个百分点;第三位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加值0.65亿元,所占份额为6.58%,比20xx年提高0.32个百分点;第四位为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实现增加值0.38亿元,所占份额3.89%,比20xx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核心层中印刷业总产出为16072.23万元,从业人数796人,总资产为8143.25万元,实现增加值2755.6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4.1%、2.4%、16.4%、36.3%;图书零售业总产出为4251.26万元,从业人数237人,总资产为4687.07万元,实现增加值1491.8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专业社团总产出为2223.46万元,从业人数361人,总资产为1955.65万元,实现增加值1495.9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群文活动单位总产出为1772.74万元,从业人数235人,总资产为1145.63万元,实现增加值1150.3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0.3%、0.4%、2.0%、10.7%。

外围层中室内娱乐业总产出为13128.91万元,从业人数1955人,总资产为9527.63万元,实现增加值5920.2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总产出为30980.9万元,从业人数1023人,总资产为19477.21万元,实现增加值3412.2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广告业总产出为7803.72万元,从业人数710人,总资产为5558.79万元,实现增加值2507.6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计算机服务业总产出为3247.06万元,从业人数439人,总资产为3220.80万元,实现增加值154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4.3%、0.2%、0.9%、14.9%。

相关层中玩具生产总产出为83093.38万元,从业人数3355人,总资产为10307.42万元,实现增加值13761.0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艺品生产总产出为16162.68万元,从业人数9804人,总资产为125.27万元,实现增加值12355.4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电器零售总产出为14846.89万元,从业人数943人,总资产为9539.09万元,实现增加值3188.8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艺品零售总产出为2816.08万元,从业人数638人,总资产为604.78万元,实现增加值2396.66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7.7%、2.6%、8.0%、29.7%。

近年来舟山文化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在发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海洋文化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也开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全市依托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建设具有海岛特征、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实施,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节、金庸武侠文化节等一批海岛度假旅游、节庆旅游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初露倪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文化产业发展扩展了海洋经济外延,丰富了海洋经济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品质,增强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产业,范围广泛,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性和渗透力,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就同时涉及旅游业和制造业,其发展也就为舟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我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税收达7844万元,比20xx年增长37.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1%,占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重为3.2%。

3、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质,为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近年来舟山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促使舟山旅游业从主推佛教文化逐渐转向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促进舟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内涵;依托民间民俗资源,举办了“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将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民俗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提炼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吸引大量市民、外地游客观摩欣赏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亦提升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产业发展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费结构,提高群众文化消费品味、个人素质及其整体生活质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舟山社会和谐发展。

5、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鸟之两翼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荣的文化事业,又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两者比翼齐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推进文化企业单位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以及工作方式、运作思路方面的变革,使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使部分文化经营单位从公益性单位中剥离出来,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压力,使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进步,共同促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一)观念落后,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过去一直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难于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正是由于过去一直回避文化产业化的提法,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被抢占了市场先机。

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质,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影响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长,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活,体制不顺,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文化管理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传统的文化单位尚在事业管理体制中运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胶着,难以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真正分离,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对市、县(区)的文化企业缺乏资源整合,对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更是底数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属性,偏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较弱,内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内部层级发展不平衡,“核心层”及“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核心层”,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8.39%,从业人员占21.33%,资产占41.25%,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97%,从业人员仅占13.16%,资产仅占39.90%。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也只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64%,从业人员只占65.51%,资产只占18.85%。

从外围层内部行业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占绝大部分份额,占外围层的78.4%,外围层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外围层内部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数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仅占gdp的3.88%。其中,“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69亿元,“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只有7.59亿元,而且主要是旅游景点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游门票部分,“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仅有1.64亿元。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只有4.89万元,低于全市6.00万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83万元,而文化产业相关层则仅有2.14万元。总体上说,我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比较弱,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缺乏大规模产业集团。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员偏少。据统计,20xx年,平均每个文化产业单位仅有从业人员7.80人,年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单位寥寥无几,年增加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从单位性质来看,个体经营户所占25.2%,到20xx年也还占24.5%,经营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xx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根据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中人才比重为43.6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但同年教育行业的人才比重为91.21%,卫生行业的人才比重为86.30%,分别高于文化产业人才比重47.55、42.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只有59人,占全市高级人才的比重仅为2.3%,与教育、卫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植。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致使守法经营者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文化消费力弱,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xx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4.1%和16.2%(由于统计中无法将教育消费剔除,因此仅能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表述),若将教育消费剔除,估计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文化娱乐消费仍处于弹性较大的次要位置。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xx年我市人均gdp达到4320美元,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并急需将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群众多元性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市虽然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没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年均产值可达4800亿元,目前仅有1800亿元,尚有3000亿元发展空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想是: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委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突破了原来单一地看到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价值。20xx年,浙江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93亿元,占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纷纷开始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以预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舟山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全面跨越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年均增长16.3%,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34475元,全省排名从第8位跃居第5位。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高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强了消费者潜在的购买能力,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正逐步扩大。这预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高起,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于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车。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加强了舟山与沪、杭、甬长三角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使舟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相对孤立、封闭、岛域分割、资源共享程度低的传统岛屿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型。大桥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发展空间,提升了海岛城市发展定位,能够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桥加速了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我市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成本,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转变观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将文化事业职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相混淆的体制性障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活力,根本就在于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则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立足现实,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最直接的资源优势。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处,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通道。这里“得渔独丰”----是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中心,人称“东海鱼仓”;“得*优”----港域水深广阔,航道顺畅、良港天成;“得景独秀”----拥有两个风景名胜区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舟山“渔、港、景”等海洋资源闻名遐迩,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海洋旅游胜地。20xx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1414万吨,水产加工业产值150.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152.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亿元。丰富的渔港景自然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产业经济,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独特的地域特点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是人类海洋生活的遗迹和结晶,它不仅与人类的海洋经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也是构成海洋文化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实现海洋文化开发、利用的基础。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发挥海洋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大桥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利用大桥沟通吸纳功能,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发能力、资金、信息等要素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服务。要借助大桥的沟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培育海洋文化产业竞争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舟山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更大范围内销售,提高舟山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地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目标,克服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尽快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产业化生产方式这个核心问题,按照产业化运作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布局结构、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尚有待制定,这里我们仅根据舟山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现状,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十一五”期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显著提高,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渐加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占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3-4个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并建立2-3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海洋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左右。海洋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业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发展文化产业需突出重点,分明主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根据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分析,这些文化产业主要有:

1、文化旅游业。

编排具有浓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大戏和一批精致的小戏,充实旅游景区文艺表演的内容,进一步搜集整理民间民俗文化,编撰舟山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加强宣介力度;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如“沙岛”、“侠岛”、“泥岛”等;挖掘整理并推出“渔歌”、“军歌”、“佛歌”等系列产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渔业博物馆,包括渔村生活习俗、渔业生产习俗、渔乡信仰习俗、渔乡礼仪习俗、渔船发展史(渔具、船模)、渔业文化与艺术史等内容;精心策划组织特色文物及艺术展览,突出精品陈列,加强文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启动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利用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有利时机,主攻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洲影响力的海洋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2、节庆会展业。

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把节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和媒体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节庆会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在实行这一模式中,各方明确己任,各负其责,如政府负责协调、宣传、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确保节庆会展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果。

我市国际沙雕节,从第4届起,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公司,该公司策划、组织、实施沙雕节及相关经营业务,使节庆活动越办越好。要进一步将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经验推介到其他节庆会展活动中,加强对“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双拥文化节、普陀的民俗民间大会、岱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和嵊泗的贻贝节等节庆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其举办水平和影响力。

3、文化娱乐业。

进一步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的手段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着力加强和改进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切实解决娱乐场所散、小、乱、差问题。积极推广自助消费的量贩式歌舞娱乐场所,鼓励娱乐企业走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引导歌舞娱乐场所向商业区和旅游区发展,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申办程序,实行审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关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优先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型、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及早规划、及早立项、及早开工建设。

4、演艺业。

依托华东演出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创作、演出、经营、场所、设计、制作、中介等产、供、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努力开发挖掘演出市场潜力,不仅与省内各演出团体合作,并且与省外甚至国外的演出团体合作,建立统一的营销机制,降低经营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市演出公司龙头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在引进、外联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岛民俗风情的剧目带出舟山,将大陆文化的优秀经典作品引入海岛,形成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机制。

5、艺术培训业。

艺术培训业是两个效益并收的产业,也是最能体现和发挥文化优势和特长的潜在资源,市场潜力极大。要把艺术培训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积极发挥群艺馆、文化馆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提高艺术培训社会化程度。优化艺术培训资源配置,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艺术表演、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艺术培训市场,使艺术培训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之一。

6、文博业。

在做好文物保护、文物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资源的整合、开发、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级文物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为依托,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文化景点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展示全市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文物藏品和资源以及场馆设备,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广泛引进国内外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7、影视业。

近年来,舟山通过广泛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兴建了全国第一座海岛拍摄基地----桃花岛射雕影视城,目前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点。下一步要依托桃花影视城及其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洋、海岛影视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改善影视拍摄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影视制片人到舟山拍摄影视剧,提高海岛影视拍摄基地的知名度,并带动朱家尖等地影视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设计、工艺品、影视、音乐、表演、出版、游戏等,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观音故事、海洋动物故事等都是动漫、设计、影视、音乐、游戏等创意产业直接灵感的源泉。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落户舟山海岛。

文档为doc格式。

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问题不仅是世界主题,而且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搜集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希望你喜欢!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调查中,企业家、客商对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很好的占68﹪;比较好的占32﹪。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认为好的占46﹪;略好的占33.33﹪;不知道的占20.67﹪。认为近三年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的占81.25﹪;有改善的占18.75﹪。认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很强的占40﹪;较强的占60﹪。认为行政部门执法检查时的工作态度很好的占40﹪;较好的占46.67﹪;一般的占13.33﹪。认为行政部门行政审批程序复杂的占6.67﹪;简单的占13.33﹪;一般的占80﹪。认为行政部门在行政审批中存在乱收费或不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占6.67﹪;没有的占73.33﹪;不知道的占20﹪。认为行政执法部门存在多头检查、频繁检查和只有收费、检查、处罚时才见到人占6.67﹪。总体说,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情况良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会议,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调整充实了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今年以来,全县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38件,处分46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企业、群众好评。

3、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及评议机关股室工作,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大厅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县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县委还下派了一批年轻的后备干部到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县人大、政协、纪检委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4、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县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清理废止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若干规定》、《上饶县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十不准》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制定了《上饶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变化,但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不健全。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部门总是找种种理由不愿进驻中心。有些部门即使进了人,但审批许可事项又未进,有的部门即使进了项目,也是大头在单位,小头在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只起到咨询作用。多数审批办证服务仍然存在“两头跑”现象,对设置在中心的窗口没有做到完全授权审批,致使办事效率低。有客商和群众说,行政服务中心不仅没有成为一个服务平台,反而成了一道办事的门槛。

二是少数部门作风不够扎实,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本次调查的19个单位中,有企业反映环保、工商、卫生3个单位工作作风差;国土办事效率低;环保、卫生、交警3个单位服务态度差。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县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主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锛住总体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任务。

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确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意识,既要让外商进得来,更要留得住,要舍弃部门利益,谋求全局利益,竭尽全力扶持外商发展。各级机关干部要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变“企业要我服务”为“我要为企业服务”,大力推进服务环境建设,真正强化围墙理念、树立“五办”作风、“三先”理念。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干部更要树立执法就是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帮助企业纠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3、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高效的政务平台。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优化环境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加以推进,改革现行的较为分散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体制,实行行政许可“两个集中”,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体制。各部门应将权力下放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将所有审批、办证、收费等事项全部集中在窗口办理,充分授权给窗口,解决窗口事权责统一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努力打造阳光、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全程代办制,各招商引资单位将所引入企业的资料准备齐全后,交行政服务中心,由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办,既节省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改革行政收费体制,规范收费行为。全面推行联合收费和统一收费制度,对各项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均实行联审联收,彻底消除自由裁量权,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收费环境。对涉及招商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要进行认真的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缔,下决心克服现行收费过多过滥的弊端,坚决杜绝有些部门在为企业服务巧立名目收费,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避免交叉、重复检查现象,减轻企业负担,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5、健全行政监督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起以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统一监督系统,形成有效配合、协同并进的运行机制,把上饶县的投资环境、政务环境的各个环节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确保各项政务活动严格地在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范围内运行;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亲临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依法取缔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纪检、监察部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要继续深入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及机关科股室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完善评议程序,严肃评议纪律,严格利用好评议结果。

6、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一要加大对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经过业务技能培训的,不能安排上岗。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对一些经济杠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要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要砍掉那些为安排子女就业、送人情而设置的机构和岗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要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献身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要从执法岗位上撤下来。

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xx〕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xx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xx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xx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xx年的2.57万亩增至20xx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xx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xx年的213亩增至20xx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xx年生产锯材12931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xx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xx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xx)》,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家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城镇化率从建国的到10%增长至如今的64.72%。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到如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在国家发展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从小生活的江苏省无锡市位于太湖之滨,苏南地区,北临长江,与靖江市隔江相望,东邻苏州,西接常州,紧挨着上海都市圈,自我出生时就赶上了新世纪发展的快车道,跟上了上海这座巨型都市的发展,自新世纪起发展至今虽然也面临过挑战,但是依然是砥砺前行。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城市中依然有农田存在,而如今回去一眼望去只剩下了无尽的高楼和车了。

经济发展。

无锡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精神以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强大动力,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进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结构,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实现了加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1995年突破2000美元,1999年突破3000美元,2003年突破5000美元。至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1.7:60.5:37.8,工业企业数达456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970.1亿元,利税总额达482.2亿元。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以及各种类型外资企业的蓬勃兴起,以纺织、机械、冶金等产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无锡工业发展的速度、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是无锡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引进外资在此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间来到当下,自从进入新世纪,无锡市提出了争取在2015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以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先后实现了工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升级,与此同时加大了科技投入,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无锡市作为全国首个提出物联网概念的城市,目前国内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也坐落在国家超算中心(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无锡一直都是紧跟上海,位列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第二。初二的时候也极其幸运地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设过程中参观过。神威太湖之光自此也永远铭记于心了。内部的科研人员还很关心我的学习,着实让我印象深刻。从遍布农田的城市到如今全国gdp排名。

第1。

3位,无锡这20年的经济发展成果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人力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

共同富裕也称普遍富裕,锡城在这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于去年蝉联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最笃实感受,也是美丽宜居城市最有力的印证。2020年无锡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4714元,全国排名第十,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处于同一水准,恩格尔系数27.1%虽然较上年水准有所上升,原因自然是因为疫情影响,相较去年同期涨幅0.5个百分点,总体仍处于20%-30%的富足区域。依据2021无锡市统计年鉴2020年居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为57589元,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66.31辆.农村人口年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35750元,农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也有65.6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总体都在100左右,商品价格趋于稳定。总的来说的确不愧于锡城荣获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作为东部城市领头羊队伍中的一员,人民生活水准在平均上以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经过这20余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已经逐渐向好。人民的各方面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锡城同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户籍人口505.9万,常住人口746.4万。城镇失业率稳持在2%的低水平状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都较为充足,但是由于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加快,未来必定会出现养老保险的短缺,就目前而言暂时是充足的。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九五“之后自我出生始生活的确更加舒适了,从食物的丰富到住房条件的优化,对如今的生活满足还是比较高的,家里维持着两辆私家车两套住房的情况,确实是赶上了无锡快速发展的好时代。

城市建设医疗与卫生。

相比起附近城市的城市道路建设,我会更偏爱故乡的道路建设,先抛去学术界诟病的大道浪费资源的理论,无锡的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就是宽阔,平坦,尤其是濒临太湖之滨的蠡湖附近的太湖大道,与蠡湖风景的融合让我开车在路上感受到了城市的美,外加建设在蠡园开发区的国家集成电路中心,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尽收眼底。惠山隧道不会出现拥挤的感觉,双向四车道的设计使得驾驶体验直线上升,即使是再小的岔道也拥有双向双车道。绿化率也达到了惊人的43.4%,在无锡驾驶确实能让人心情愉悦。四条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了市区大部分的重要区域,倘若不想开车,公共交通的便利甚至可以从一座城市坐去周边的城市。城际高铁的班次跟公交车班次类似,每10分钟就有一班前往周边城市的城际高铁。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也都较为人性化,相比一些我去过的城市确实会好很多,市政工程对人感受的考虑会更多一些。全市截至2020年共2952所卫生机构,全市共50486张床位,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91还有进步空间。

总结。

无锡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部分,一直能紧跟着上海苏州的脚步,前两年因为高架事件与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但是这座城市的办事效率,宜居程度,包容程度都是全国领先的。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先锋,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大发展,实现了历史大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安居乐业。

相关范文推荐
  • 01-27 难忘的一次爬山(专业14篇)
    优秀作文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精彩之处,在文采和思想深度上也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索的余地。总结一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 01-27 精证婚人婚礼致辞(热门18篇)
    一个好的致辞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听众在演讲结束后久久难忘。在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之际,我代表全体员工向每一位合作伙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 01-27 在消防工作会议上的精彩讲话稿(精选13篇)
    讲话稿的写作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还要考虑到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非语言因素的综合运用。讲话稿的范文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话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模
  • 01-27 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最终版(汇总20篇)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劳务行业都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劳务管理的实用技巧,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1.乙方必须坚持文明施工,争创标准化
  • 01-27 台风来了二年级(优质18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精彩表达,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
  • 01-27 工匠精神的学习心得感悟(精选12篇)
    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一些成功学习者的学习心得总结,大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是都认真去做了?面对
  • 01-27 大学开学第一天新闻稿(汇总18篇)
    新闻报道是一种客观、真实的记录,它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和变化。想了解如何撰写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以下范文或许能帮到你。第一天走进小学校园,一年级“小豆包”们的
  • 01-27 审计局上半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精选19篇)
    写月工作总结时,可以适当列举具体的工作成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
  • 01-27 副校长工作计划书(优质18篇)
    一份好的工作计划书能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条理、高效和有成效,提高工作质量和个人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工作计划书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办公室担负着全校的
  • 01-27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通用20篇)
    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激励。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自我评价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个性发展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引导x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