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汇总8篇)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13:52:09 作者:笔舞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汇总8篇)

高中教案要注重针对性和个性化,因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科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教师们可以借鉴范文中的评价方式,设计出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一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人物、语言、主题。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自读研读法。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二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人物、语言、主题。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四、课型

阅读--研讨--品评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三、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称》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沈从文的审美观:

3、《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雠送,从此种下情苗。雠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雠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雠送。雠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雠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热死。雠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的守着渡船,痴心的等着雠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六、品味人性美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原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的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大老兄弟二人都喜欢翠翠,但他们相约对歌来决定谁能赢得爱情。而大老知道翠翠喜欢雠送,因此,先让雠送唱歌,并且推出对翠翠的求爱,下滩闯路遇险而死。兄弟之间情谊都在默默中体现。

七、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八、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九、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

爷爷古道热肠

深爱至亲祖孙情

聪明乖巧

善解人意

清纯质朴爱情

腼腆多情

天保坦荡磊落手足情

傩送正直尚义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四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人物、语言、主题。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自读研读法。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五

《死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学生完成练习。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六

《离骚》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李金良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1、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华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华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3、.写作动机: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2、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2、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3、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4、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5、懦弱卑怯;排斥异端,6、奴性十足;欺软怕硬,7、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2、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3、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4、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9、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3、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3、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

阿q正传公开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教学教案]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最新家庭承诺书(大全8篇)
    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一起闪耀!团队标语的设计要注意哪些方面?团结奋进,共创未来。家庭承诺书篇一申请人申请办理(填写名称)家庭农场登记,拥有种(养)殖经营规模如下
  • 10-13 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优质14篇)
    即兴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果断力,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即兴创作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素养。即兴是一种自发的创作过程,没有任何约束和束缚。要写一篇较
  • 10-13 2023年牛年新年祝福拜年词(模板6篇)
    欢迎词是一个重要的场合开场白,旨在向参与者传达主办方的热情和欢迎。在写欢迎词时,可以适当结合幽默元素,增添欢乐气氛,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以下是一些
  • 10-13 公司合伙协议注意 公司合伙协议书(精选14篇)
    人们的理想可以不相同,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是重要而美丽的。坚守价值观和原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关理想的经典文章,希望能给
  • 10-13 元旦国旗下演讲稿(大全10篇)
    良好的竞争上岗能力可以提升个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下面是一些成功应对竞争上岗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首先,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10-13 最新元旦快乐朋友圈的文案短句 元旦快乐朋友圈文案句(模板8篇)
    旅游是一种愉快的方式,可以让我们逃离繁忙的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节日文案,希望能为大家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和期望。元旦快乐朋友圈的文案短句篇一元旦快乐朋友圈
  • 10-13 2023年顶岗实习生个人总结 保险实习生的心得体会(优质18篇)
    知识点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之处。如果你正为写学期总结感到困惑,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些学期总结的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
  • 10-13 2023年艾滋病知识演讲(模板8篇)
    播音稿的核心是要准确传达信息,所以需要重点突出关键词和语气的运用。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欢迎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艾滋病知识演讲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10-13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第二课时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汇总8篇)
    每项岗位职责都有一定的职责权利边界,需要员工自觉守住。在编写岗位职责时,我们可以参考类似岗位的职责描述,以便于主管部门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职位:品质检验员威
  • 10-13 最新中小学开学安全教育讲话稿(优质8篇)
    民族团结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实现文化繁荣和多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各民族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为全体居民提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