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专业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3篇)

专业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3篇)

时间:2023-09-23 13:53:13 作者:笔舞 专业宋代散文文体范文(13篇)

征文是一种展示个人才华与表达能力的途径,可以提升自我的认知与自信心。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征文呢?这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征文作品,让我们一同品味文字的独特韵味。

散文:体验幸福

幸福有太多种,爱默生说:“为美而献身要比为面包而活着幸福得多。”这里所提及的“幸福”,是为了尊严,是骨子里的傲气,伟大而空虚,是一种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幸福。另一种,是“提着菜篮锅边转”的幸福,这是一种被称为小女人式的幸福,没有大智若愚,没有殊死搏斗,温馨、儒雅,又似有些老子的“无为”,不论是大艺术家,还是漂泊在外的浪子,亦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班族,这种幸福,都可以体验得到。

和同窗六年的他们围坐一堂,用笨拙的双手包出笨拙的饺子,课本、作业、教诲全部扔得远远的,让白白的面粉将我们早已被世俗所迷惑的心重新染净,让香香的馅儿驱散早已在鼻头挥之不去的书本的油墨味儿,让热腾腾的开水来重温我们早已丢散的儿时美丽的记忆。

这又是一种幸福,一种爱,世上第四种感情。比友情多一点,比亲情少一点。同学之间处久了,这种感情便根深蒂固。无时无刻的幸福,纯粹的幸福,还是一种自力更生的幸福,一种像一片叶子飞翔的执著。叶子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飞翔的体验,而我们,如同在母亲眼里,儿女始终是最美的;在我们眼里,自己包的饺子始终是最好吃的。这时候的幸福,同叶子的幸福一样,虽然短暂、却很快乐、纯真、无忧无虑。

看着饺子一个个“跳”进锅中,我双手合十地祈祷:“快、快……”哦,出锅了,不顾烫,心急火燎地咬一口。啊,是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多么幸运!当嘴角漾着微笑,脸颊泛起红晕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像一株小草,从心底,蔓延全身,仿佛置身于云雾里,飘然欲飞。

据调查,儿童一天要笑四百次,而成人一天仅笑十五至二十次。一次笑容的绽放,也就是一种幸福的诞生。为什么孩子每天都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被幸福笼罩着,没有是非之分的他们,一切都是幸福的,纯净的。而成人,被都市生活的“有条不紊”所机械化,他们的眼中、心中,已经积淀了太多的世俗迷乱,忘记了幸福,忘记了陶渊明那世外桃源的与世无争,自由自在。

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吧,像叶子一样执著。

不似少年游古文体抒情散文

青石畔,烟雨薄雾似轻纱悄然覆住这江山如画,闻弦音,凉初透青山暮水,弦骨铮铮,倾泻而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琴音,徐徐入耳,余音袅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江上微风拂面袭来,夹杂着薄雾的凉意,丝丝缕缕,不觉几分心旷神怡。如墨洗的江水,深不见底,极目而望,郁乎苍苍。

曾在这江畔,寻觅来往的各色人马不知是否停留过片刻。只道,事过境迁,万里苍寥之景,雕栏玉砌应犹在,所感所叹之人却早已朱颜改。眉头轻蹙,昔日楼台轩榭,繁华荣秀,而如今,草萧疏,水萦纡,华屋丘墟似无人住.追溯往昔,此刻之景,应有一人,白发三千丈,举杯消愁,断肠魂。

试问君家酒醒何处去,道只是无处话凄凉。本该一纸笑春风,奈何仰天大笑无人应。如辞根散作九秋蓬,如浮萍般飘沉不定,如孤雁吊影千里,又如深入骨髓的枝枝蔓蔓,根根缠绕,丝丝入扣,缭绕不断,渗透心扉。

几世恩怨,了了无还休。刀光剑影,马鸣哀嘶之间,江山易主,朝廷改代。醉生梦死于温柔富贵乡,渐渐忘却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骁勇善战的曾经,直到‘后庭花’歌声的传来,方才如梦初醒,为时,已晚矣。无限山河泪,南冠之人又该如何怨?残阳血染半边天,孤影扑朔展翅,了然无踪迹。道是,人生在世不称意。纷纷愁绪似一江春水。泪洒江中,与那星汉灿烂之苍穹,烟波浩渺之海天一色,汇成一体,凄凄惨惨戚戚。回望,仓皇北顾,气吞河山;难觅,持节云中,燕然未勒。

也罢,过春风十里,得黍离之悲。金戈铁马戎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那又何时才为尽头?只惜此刻此时,尚且聊诉衷肠。须臾片刻,那名叫生世的墙,轰然倒塌。断壁残垣,徒留给后人一段茶余饭后的轶事。也不过是,一代名怜香消玉殒,一世英雄长眠于地。弹指间,灰飞烟灭,往事终成过往。抚弦轻唱的飘逸,顾影自怜的萧瑟,漠然孤寂的背影,义无反顾的决绝,直至最后,断那三千愁绪,纷扰但愿不再纠缠于心。欲说还休,谈笑过残年。月落乌啼,风吹皱一江春水,波光乍起。青石畔微微泛光,似承载那一轮皓月,银霜悄然而覆。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终不似,少年游。

散文:体验幸福

世态炎凉,人间之温暖何在?或许只有那被我所体验到的亲情,才能驱除我心中的寒冷吧。

天微冷,月光寒,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之下,昏黄的路灯在我的身后拉出一道又长又细的影子。此时街上空无一人,唯有寥寥几辆车穿梭于其间,巨大的呼啸声过后便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我刚刚上完补习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我的单车坏了,所以我只好自己走回家,这不禁使我有些害怕。

穿过长街,我就要进入一条寂静而深不可测的小巷,恐惧悄然爬上了我的心头,传来阵阵寒气,再加上冬风一吹,我便开始牙关打颤。脚也是瑟瑟发抖。我望向两旁,迎接我的却是两面高墙,回望早已不见了巷口的那一缕希望之光。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由于害怕,我只好想一些温暖的事,便想起了父母亲。我想起了当我没有单车时,他们总会来接我,虽是同样的环境,却多了两张面含沧桑却温柔的脸庞,多了两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多了许多的亲情和爱的温度。

想着想着,我的心热了起来,身体也不再发抖,天虽冷,却怎能阻挡亲情与爱的温暖呢?

可是虽然有光,虽然有亲情,但那是回忆。天气似乎随着天色进一步黑暗而更冷了,我的心再次被周围的阴冷所包围,逐渐凉了下来。今天是冬至啊!这个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冰冷:别人都在家里吃汤圆团聚着,而我却只能孤零零的走在这黑暗的小巷中,想到这我不禁有些触景伤情。

亲情就像一个神医,虽不是无处不在,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抚平那黑暗与冰冷给我带来的伤痛,治愈我心灵上的创伤!

散文文体的详细介绍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散文首先不是文学样式,而是哲学、历史的经典。正如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正统的。因为它是一种‘载道’工具,而诗却是抒发个人性灵的或言志的手段。这是因为文学、哲学、历史还没有来得及分化。散文,作为一种传达工具,它起初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思辩记实。”孙绍振先生从文体的地位以及“载道”的工具特征入手,言简意赅说明当初文史哲学何不分家的历史缘由。含混于文,不及分化,这使得人们认识散文这个文体的时效性受到了限制,也使得散文以独立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免不了笼罩着哲学、历史、政治、道德、经济等上层建筑的'“载道”阴影,不可否认地增加了人们清晰认识的难度。散文是相对于韵文、骈文而说的,所以它叫作散文。现代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正在完成从思想评论和事实的记述(如新闻通讯)中分化出来的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在取得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散文的审美规范也在逐步积累,探寻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散文的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1]。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2]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2]”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1]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中国大学网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四大寓言之莱辛散文体寓言

一尊出自某位杰出艺术家之手的铜像让熊熊的烈焰熔化成了一块铜坯。铜坯落到另一位艺术家手中。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用它铸出了一尊新的铜像。与先前那尊相比,新铜像只是表现的对象不同,在艺术趣味和美的方面却毫无差别。

嫉妒见了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它总算想出了个聊以自慰的解释:“要不是老铜像的材料让这位好人得心应手,他连这件十分羞强人意的作品也休想弄出来。”

【赫尔库勒斯】。

赫尔库勒斯被接纳进了天庭。当着所有的神灵,他首先向朱诺致敬。整个天界和朱诺都对此感到惊讶。

“你怎么对你的敌人特别有礼貌?”好几位天神大声问他。

“是的,我就是要这样对她,”赫尔库勒斯回答。“只因为她迫害我,才使我有机会完成那些业绩,赢得了升入天庭的.权利。”

奥林帕斯的众神赞赏这位新伙伴的回答,朱诺也因此消解了对他的怨恨。

【垂死的狼】。

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检查和回顾。

“我确是一个罪人,”他说道,“但是,我希望,我还不是罪大恶极。我作过坏事,但也作了不少好事。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咩咩叫的小羊离群迷了路,朝我走来,离我这么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扼死,而我没有伤害他。与此同时,我还忍着性子听那只绵羊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说着嘲笑和诽谤我的话,尽管我并不害怕看护他的狗。”

“这一切我可以替你作证,”狼的朋友——准备帮助他料理后事的狐狸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完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在那时候,你喉咙里正痛苦地鲠着根骨头,好心肠的鹤后来才把它取出来。”

【人和狗】。

一个人被狗咬了,盛怒之下打死了那条狗。他的伤势看上去挺危险,只好请医生诊治。

“我知道的最好办法是拿一块面包在伤口里浸一浸,然后扔给咬你的狗吃,”凭老经验办事的医生说。“要是这种感应疗法都不生效,那可就……”说到这儿,他耸了耸肩膀。

“该死的盛怒吁!”被狗咬伤的人叫了起来。“这法子不会有效了,因为我已经把狗打死。”

【葡萄】。

我认识一位诗人,他的那群渺小的模仿者的交口赞赏,要比他那些批评者的嫉妒、轻视使他受到危害更大。

“它是酸的!”狐狸这样评价一串长久以来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听见了,便说:“你说这串葡萄是酸的?我说它可不酸。”说着就飞过来,尝了几颗,发现它出奇的甜,于是叫来了上百个贪吃的伙伴。

“来尝尝吧!狐狸说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尝了。不一会儿,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没有狐狸冲着它蹦跳了。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题解]。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头:树的枝头。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散文:体验幸福

我从不刻意追求幸福,也从不苦苦思索幸福的内涵。

我只知道,当风儿很轻的春天到来时,独自一人来到野外,寻找一片被太阳涂抹成金黄色,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芳草地躺下,用后脑勺枕着胳膊,任心中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飞上天空,变成一朵朵白云,无拘无束地飘在空中。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月儿很圆很亮的夏夜,搬几张小凳子,拿几把小扇子,带上一瓶雪碧,为爷爷泡上一壶浓茶。全家人坐在葡萄藤下,奶奶会为她今天种下的菜籽将在几个月后收获多少多少的蔬菜而津津乐道,爷爷会趁着二两酒意谈古论今,爸爸会对今日时事昨晚球赛作精彩评述,妈妈则会将报纸上的奇闻逸事与大家分享。一家人或长吁,或短叹,或扬眉,或大笑,葡萄藤下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大雁南飞,候鸟思归的秋天,坐上自家的小木船,撑着竹竿,任风儿把头发吹乱。撑累了,便将竹竿放在船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着河里的小鱼,把心中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它们。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被暖意包裹起来的冬天的午后,搬一张椅子,坐在屋檐下,在融融的暖意包围中,读读名家名作、古典诗词,然后闭上眼睛,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和张若虚同赏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忧郁,苏东坡的豪放,孟浩然的洒脱,我将一一领略。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幸福能让我感受温馨,懂得快乐,体味人生。幸福,只要不把它看得太复杂,就能悄悄走近它。幸福,在我的周围,也在你的周围。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课件。

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近美。

1、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多么美好,从刚才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你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经典散文《我喜欢》,用心灵去感受她对生活的种种喜欢和热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欢。)。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触动了我们的心,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细细品读,找出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词、句、段,用心写下自己的感悟,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学生按要求自读自悟,小组交流阅读感悟,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把“?”擦掉。

(二)全班交流。

1、感悟四季景物。

(1)过渡: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吧。首先让我们走进四季。一年四季各有特点,你喜欢什么呢?把你喜欢的季节读给同桌听,互相提提意见。

(2)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每个季节的特点,读出你的喜欢之情。

指名读,配乐,评议。

(3)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会如约来到人间和我们相会,听着大家诗一般的朗读,我仿佛漫步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么舒畅,感觉那么优美,那么你喜欢四季的什么呢?以“我喜欢   季,          。”说一句话,可以是四字词语,也可以是诗句。

学生交流汇报。

2、感悟自然景物。

过渡:作者笔下的四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采用领读、对读、齐读、谈感受等形式读出喜欢之情。

3、感悟社会生活。

(1)过渡:美丽的大自然固然令人陶醉,和谐的社会生活更令人感动。第三部分还有谁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质疑,互相解疑。

a、“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

微笑是冬天里的暖阳,微笑是一种力量。你见过最让你难忘的笑容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师小结:一声问候、一个笑脸就能让寒冷的早晨变得温暖,看来,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关爱。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有什么用意?

(省略号省去了很多社会与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里,我们的社会处处都洋溢着和谐与美丽。)。

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来谈。

(2)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用你动听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小结: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在作者眼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美好呢?(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看到美丽的大自然,她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她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能够活着,享受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满怀深情地说——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仿写课文,升华美。

1、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和谐的,让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尽情地挥洒出来吧。

2、展示交流。

四、自选作业,延伸美。

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一份欣赏与期待,对共存与一方天地里的万物,时时报以微笑和真诚,不经意间,你就会受到生活的丰富馈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吧!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作业,自己到作业超市去选一选吧!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其中深刻的句子抄录下来,制作成书签。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张晓风的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四季景物(春、夏、秋、冬)。

我喜欢   自然景物(山、水、花、草)热爱自然。

社会生活(真情、友情、亲情) 热爱生活。

四大寓言之莱辛散文体寓言

一只习惯刨土觅食的母鸡失明了,但它仍然辛勤地刨土,并不因失明而停止。可这对一个勤勉的愚者又有什么用处呢?另外一只没有失明的母鸡非常爱惜自己柔嫩的脚趾,它一刻也不离开盲鸡的身旁,不用刨就享受到刨出来的食物。每当瞎眼母鸡刨出一粒米粮时,那只看得见的母鸡便马上吞了下去。

勤勉的德国人采撷文萃,而机智的.法国人则加以利用。

【狐狸和老虎】。

狐狸对老虎说:“我真希望能像你那样身强力壮,跑得飞快。”

“除此以外我再没有什么令你羡慕了吗?”老虎问。

“什么也没有!”

“连我美丽的皮毛也不羡慕吗?”老虎继续问,“它可跟你的内心一样花哨呀,它会使你表里如一,对你再适合不过。”

“正因此我才敬谢不敏喽,”狐狸回答。“我就是不愿显露本相。相反,我倒巴不得上帝把我的皮毛换成羽翎哩。”

【与驴为伍的雄狮】。

一头驴同一头伊索的狮子到森林里去,狮子用驴来当它行猎时所需用的号角。这头驴碰到另外一头它认识的驴,后者向它喊道:“你好,我的兄弟!”“不知羞耻的家伙!”竟是这样的回答。

“为什么这样?”那头驴继续说,“难道你同狮子在一起走,就因此比我优越?就比一头驴强吗?”

【孔雀和乌鸦】。

一只骄傲的乌鸦,用孔雀脱落的羽毛打扮着自己。

她觉得自己已经够漂亮了,便厚着脸皮混到朱诺富丽的鸟儿们中间。

她立即被认了出来。孔雀们用尖嘴凶狠地攻击她,拔光了她骗人的华饰。

“放了我吧!”最后她喊叫起来,“现在你们都收回去了。”

但是孔雀们发现乌鸦有光亮的尾羽,便说:“住嘴,你这个笨蛋!这些也不收是你的!”

于是他们把乌鸦自己身上的羽毛也都啄光了。

【公牛和牛犊】。

强壮的公牛在挤进低矮的圈门时用角牴碎了门楣。

“看看吧,牧人!”一只牛犊叫起来。“我才不会给你闯这样的祸啊。”

“要是你也能这样干,我就太高兴啦!”牧人回答。

牛犊和那些渺小的哲学家正好一个腔调。

“可恶的拜尔!他以自己大胆的怀疑伤了多少正直之上的心呵!”他们说。

噢,先生们,如果你们人人都能成为拜尔,我们真非常乐意伤心!

【垂死的狼】。

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检查和回顾。

“我确是一个罪人,”他说道,“但是,我希望,我还不是罪大恶极。我作过坏事,但也作了不少好事。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咩咩叫的小羊离群迷了路,朝我走来,离我这么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扼死,而我没有伤害他。与此同时,我还忍着性子听那只绵羊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说着嘲笑和诽谤我的话,尽管我并不害怕看护他的狗。”

“这一切我可以替你作证,”狼的朋友——准备帮助他料理后事的狐狸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完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在那时候,你喉咙里正痛苦地鲠着根骨头,好心肠的鹤后来才把它取出来。”

试析散文体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之伦理道德观

论文摘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为创作基础,通过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客观地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伦理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理想。

一、菲尔丁及其“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从事戏剧创作,尤其致力于喜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剧大师那样,以喜剧的形式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他的剧作虽然广受好评,却由于抨击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尔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结束了他的戏剧生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为了养家糊口,菲尔丁曾经从事律师、编辑等职业,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也更加奠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由于这一点,菲尔丁不仅开创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小说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同时,这部作品也恰好体现了他所谓“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意蕴。

与其他文学巨匠一样,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种将叙事文学归类为史诗的做法,并不是菲尔丁的首创。十七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对人类生活的任何叙事形式的模仿,都应该尽可能的同化于由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无数阐释者为历史制定的原则。”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传》里,菲尔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从史诗的构成要素、史诗所具有的“教益或乐趣”,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严肃与滑稽的区分标准,来说明他所创作的这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史诗特点,从而得出了小说是史诗这种叙事文学的延续这一结论。然后,菲尔丁又把严肃史诗与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相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归类,在于寻找理论的根源;后者的重点在于对这种新兴文体的特点进行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其实就是一种以散文体写的喜剧史诗。

尽管在英国文学史上,菲尔丁的史诗理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种小说诗学,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这一理论对他创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这种史诗理论只是菲尔丁为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据罢了。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二、“善”与“仁”的自然伦理道德观。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全书的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该书刚刚出版不久,英国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就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部作品将邪恶的主人公描绘得富有魅力,使人无从分辨是非。然而,约翰逊的这一见解却是出于对小说的误读。实际上,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汤姆·琼斯的荒唐行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种与约翰逊不同的道德观。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尔丁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道德观:“他相信道德决不是根据公众舆论而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种向善或仁爱的自然倾向。”因此,菲尔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优良,但却难免过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试图向读者表明,与琼斯形成对照的布利非才是人们应当反感和唾弃的。

与十八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菲尔丁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过汤姆·琼斯与布利非之间的鲜明对比,菲尔丁充分肯定了发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对虚伪做作的“文明道德”。琼斯从小虽然淘气顽皮,但是,从他对待黑乔治一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性。他和黑乔治一同偷猎,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给了黑乔治一家,若是被人发现,琼斯又总是独自承担罪名。他还不时地给贫穷的黑乔治一家以各种照顾,用奥尔华绥送他的礼物卖钱来救济他们。琼斯这种宽厚的心肠,在乡村里受到了很多穷人们的称赞。用苏菲亚的话来说,琼斯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琼斯的天性中就带有优秀的品质,这一直是作者所强调的,同时这种品质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来。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前往伦敦的途中遇到强盗抢劫;二是他帮助耐廷盖尔先生和南锡完婚。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情,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琼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质,也充分肯定了那种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走出巴尔涅特不远,琼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样子文雅的陌生人与他们结伴同行。当听说琼斯身上带有一百英镑时,这个人突然掏出枪,向他们索要那笔钱。琼斯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三个多畿尼交给他,可是当强盗要求要那一百镑时,琼斯坚决地拒绝了他,因为那一百镑不是他的,而是苏菲亚遗失的。于是,他们打斗了起来。最后,强盗不敌琼斯,被琼斯制服。受了惊吓的巴特里奇这时要求干掉这强盗,可是当琼斯听说这个强盗是因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难迫不得已才抢劫时,不仅将他放了,还把自己仅有的几个畿尼的一大半给了他。那位行劫的汉子对他感激不尽。琼斯来到伦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听说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难,就慷慨地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密勒太太用来资助那家穷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亲自来感谢这位恩人时,琼斯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强盗。由于琼斯的帮助,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对琼斯感激不尽,琼斯也把能够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慰。这件事集中体现了琼斯的诸多高贵品质。在遇到强盗时他勇敢而果断,在钱财上他仗义疏财,对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