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7篇)

2023年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7篇)

时间:2023-09-24 19:39:19 作者:笔砚 2023年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莎士比亚曾说:“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知”“乐知”才会有无穷的学习劲头,才能激发无穷的学习潜力。这样的学习才充满快乐,这样的学习能更有效率。翻开《教育心理学》,里面赫然写道: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可是,“激发学习兴趣”让我经常陷入困境。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语文虽然在高考中,甚至工作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越久,对语文的热情就越低。到了高三,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了,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布置了就写,不布置从来不主动;写日记是“我的一天”,写作文是“我的老天”,临考试了才背几句古诗。同学抱这样的心理,往往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兴趣。为此,我在两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学生认为语文是常用的学科,自己对语文已经非常了解,于是,我专找他们的知识漏洞详讲。

例如在复习索然无味的字词基础时,我专挑同学们平时说错却不自觉的点。如:血、削、供、穴等字的读音。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己讲一句话,让同学们挑读错的音。结果,一些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误读出现了,这样的方式,让一些同学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基础知识,也让他们乐于做题,乐于翻字典,敢于质疑。对于似是而非的读音,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在题目讲解时,我尽量不讲,让同学们自己来公布答案。

二、古文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头痛的练习了。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一个必考题和高分题,它所占的分数有二十一分。可是,同学们平时学古文已经很头痛了,而且大家也知道高考时一定不考书上的,于是乎,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复习对高考做题无用。实际上,平时的古文只是一个典范,一百二十个实词和十八虚词可能都包括在课文中,但实际运用时又是另一回事,可大家认为现代人应该说现代话,古文过时了,怎样让同学们觉得古文有用,学好古文有用呢。我教的是文科班,我发现同学们在做政治尤其是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一大段的历史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都以简单的古文翻译,曾经有同学拿着历史题来问我材料,为使同学有兴趣,我在课堂上特意挑了一篇历史材料来讲,将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实用词都挑出来一一解释,字的问题突破了,那么文章的内容也懂了,因为材料题往往占十几分,有时看懂一个材料便可提高分数。这样,让同学认为学好古文不仅仅是应对语文考试,在应对别的科目中同样重要,对于古文,也渐渐生出了兴趣。

三、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中。

作文体现了同学们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是在考试中占分数最多的题目,可是要让同学们对作文充满热情,那实在是太难了。一篇大作文,如果笼统的讲,同学们往往一头雾水,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决定将作文分段讲,先给段,再写篇,先审是,再给作文的结构。一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点繁琐,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不佳的同学来说很有用,一节课给一个知识点,将作文分解成几个小块,最起码,大家开关会点题,结尾有照应,中间的段落会安排了,虽不敢说时时出现佳作,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中上的同学来讲,确实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两年过去了,我也带了两届高三,对于复习课,要让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来学,着实有些困难,虽然曾用过一点点的'小方法,但这远远不够,还不敢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学海无涯 ”“教学相长”,我将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徐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反思:

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同事的帮忙和自我的努力下,最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学生情景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明白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用“一穷二白”形容他们的知识面一点都可是分。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本事特差,问个问题,团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记得第一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我讲了“韬光养晦”“韦编三绝”“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四个成语,结果学生还挺爱学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忙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忙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记叙中的描述方法,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忙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本事和写作本事。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完美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一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必须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忙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本事。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因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实在太多,仅靠一学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倘需在今后继续努力,仅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三

周二上午,和六(5)班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一同经历了《苏幕遮》的课堂六十分,尽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于“挑刺”的冯老师交流,渐渐明白这种异样的感觉缘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脱节,缘于自己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还记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节课,于是就在第一节课来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联络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个个能说会道早有见识,也听陈老师说起他们已接触过词,但总认为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孩子们很热情,一下子就熟络了。为了摸清他们学词的起点,我就在角落里找了个不太声响的男生来读这首词(这首词已提前一晚发下了)。这一读,不仅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也读出了词人的情感;这一读,也把我给读惊了:试教了好几次,孩子们学词都是原生状态——处于零起点的,初读时没一个孩子能读到这个层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请了几位来读,结果让我不得不相信。只记得当时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读到这份上了,那下节课我就没什么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开始为自己不早点和孩子们接触而后悔,也为接下来足足六十分钟的课而担心。诵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贯穿各个环节,从“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韵味”直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在层层深入中读透词心,可孩子们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该怎么调整教学预设呢?混混沌沌地过了十多分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就走上讲台,准备将教学进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在初读时就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不但读得有滋有味,还声情并茂。那个女孩边读边做手势,到后来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词的意境里。也许是被孩子们那投入的样子给蒙住了,初读环节就草草收场。现在想来,正如老师所说,可用自己预设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来指导,这样他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好好读这首词。另外,指名读时那个()女孩语调偏上扬,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读就没说,想通过自己的范读来感染他们,但从后来的诵读来看,孩子们的语调都偏上扬。可见,该及时引导。

在“读懂词意”和“读出词情”环节中,功底深厚的孩子们侃侃而谈,大量引用相关诗词来助读,尤其是对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时不时地引用。从课堂来看,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说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词的意境了呢?我觉得未必,因为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而不是真正地潜心入境来理解这首词的意蕴,这也是自己引导不到位造成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四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与完善,在新课标概念下,高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诗歌鉴赏是目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下,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提出来的,亦是现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着重从现在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诗歌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地发扬民族文化,不重视诗歌教学,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标教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状况来看,诗歌鉴赏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诗歌的记忆、背诵、朗读为主,学生对诗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诗歌,应付了目前的考试,这虽然解决了学生当前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单纯的记忆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下降,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新课标针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所推行“少教多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并为改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的学习上比较吃力,而这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要想学好诗歌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但是从现在的高中教学来看,学生很少进行课前的预习,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上没有学习的方向,盲目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诗歌的学习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预习不仅仅是要对诗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这样往往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有预习的目的性,不仅要对诗歌熟悉,还要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凸显预习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预习的效果。

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过于简单学生没有预习的兴趣,难度过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环境,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所谓的少教多学的意思就是教师要将主动权放在学生的手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在学生的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几乎就不会参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对于比较难的诗歌,学生独自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小组学生的优势,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去交流沟通,进行思想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中享受的并不是学习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学习的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的逻辑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产生了高效的学习效果。

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多多展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点评,做一些补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之间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还能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却成为教学的难点、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状况,推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少教多学教学方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调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五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上课时就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掌握内容,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 …… 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另外,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 …… ,有的人认为 …… ,最后一致认为是 …… ”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 …… ”“我觉得 …… ”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不成功的。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六

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篇七

5月即将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教学,紧张、疲惫而又充实、愉悦。学业水平考试已经尘埃落定,我们终于从必修教材的紧张复习中解脱出来,好好地喘了一口气,从孩子们考完回来的言谈话语中得知,今年的语文测试并非原先想象中的那么难,大家答得都还不错,心里顿时不免一阵窃喜,一个月的辛苦与期待总算没有白费。

本月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选修教材的处理上,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精心挑选若干诗歌和散文篇目向学生们推荐学习。教学思想是启发式的、合作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我认为一些教条式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培养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语感更重要,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更何况我们选择的篇目几乎都是祖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要想真正地理解其中全部的文化内涵又谈何容易。有鉴于此,我自己也是费了许多心思。在朗诵上,几乎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事先下载范读录音,听一听名家的朗诵,不断地完善自己,精确到每一个字词和句读都不出现任何纰漏;在讲解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同学们的认真思考,一起来探求文学瑰宝的艺术魅力;在反思后,我积极努力拓展和迁移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不断整合诗歌鉴赏与散文理解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让同学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而不倦。

或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此间同学们的学习状态比较放松和随意,刚开始接触诗歌欣赏的时候,大家都是兴致勃勃,妙趣横生,问题很多,想法也不少。课堂上有睿智的发问,也有激烈的讨论,“诗无达怙”,很多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做到动笔、动脑和动心。可是好景不长,同学们逐渐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课上也慢慢有了唠嗑、溜号、看闲书等不正常的现象。四班厌学的同学很多,三班偷懒的同学也不少,这都让我很伤脑筋,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一下他们,同时也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同学们真正地喜欢语文学科,欣赏语文魅力。

本月最为遗憾的是听同组老师的课较少,尤其是翠姐和微姐两位师傅的课,两位师傅每周都能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替我把关助我成长,而我却没能做好自己应该。可能是平日里的学生社团工作很繁重,尽管如此自己也不应该再找借口,更注意处理好教学与工作的平衡,知道教学为首要任务,感谢翠姐的鼓励与指点,也感谢同组老师对我的包容与理解。

人的一生过得是否精彩,其实并不是看它的长度,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比别人体验得更多,因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