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浅谈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热门20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热门20篇)

时间:2023-12-26 20:18:57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是对我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当前教师应根据现代化的变化和要求,在实践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关键词:课堂效率;素质教育;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需要,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重建的思考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由这种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我认为,应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打破教材编辑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语文的环境。2.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落实”,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务虚”,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即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慢,工作难度大。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务虚”。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是对的,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应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应是清楚的。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我认为,语文教师重建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科学的当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根本,按照“示范引领、实验带动、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切实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步骤。

第一阶段(春季):学习及准备阶段。

1、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2、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开展“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3、讨论并制定《xx五小有效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20秋季——春季):实验及实施阶段。

1、推进有效教学从优化备课做起,要求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把精彩留在课堂”。

2、着力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打造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

3、进行作业改革,做到精炼而高效。

第三阶段(20秋季):成果总结阶段。

1、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在县城范围内推广。

2、骨干教师比重达到教职工总数的50%,形成科研型教师团队。

3、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把我校打造成市县知名学校。

三、措施及保障。

1、加强领导。

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为核心,成立“有效教学”研究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专家指导。

(1)加大培训力度。派出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以教师读书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团队。

(2)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指导。每学期均邀请专家、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研教改工作。

3、名校引领。

(1)学习县内有效教学成果经验。学习辛店中学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江德小学有效集体备课经验、县三小有效作业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

(2)学习国内名校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推广洋思的“三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让每位教师深刻领悟名校的经验,尝试借鉴名校经验,推进教学改革,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

4、以研促教。

(1)实行月专题学习制度。由值月领导定期负责拟定学习内容,进行集体学习交流。

(2)突出主题研究。本学期重点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学提纲”(常荣、刘小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研究”(鲍春艳、田艳)、“双主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袁琴、贺小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技巧的研究”(方华、王宇)、“课堂检测训练的形式及课堂问题的补救策略”(郝会、马向阳)。

实行月研讨制度,创新形式进行专题研讨,提高研讨实效。

(3)打造精品课堂,开展人人上研讨课活动。由校长、业务校长、教研组长实行预约听课,与教师共同探讨,使教学设计更趋完善。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本组教师参与听课。二是分教研组研讨,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所有听课教师和领导参与研讨交流。三是教研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共识,提出下一步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和方向。

(4)开展集体备课。构建“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学科年级间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实行二次磨课。

(5)重视教学反思的突出作用,提倡教师课课反思,周周有记载。

(6)开展“六个一”教学实验活动。即每人承担“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一个子课题,围绕课题研究每人上一堂实验课、设计一份精品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整理一万字的学习体会,每周听一节课。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整理《优秀论文集》、《精品教案集》、《优秀教学叙事》、《学习资料汇编》,出版《xx教育》专辑。

5、骨干带动。

(1)用好骨干教师,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重点做好:上好示范课及专题研讨课;做实课堂教学诊断;整理自身可借鉴性经验进行交流;备好一堂精品课,作为外出交流储备课;帮助教师整理精品案头材料。

(2)发展好骨干教师,通过个人努力,同伴帮助,名师引路,蹲点听课,外培优先等措施,加快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尽快实现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

6、课题突破。

以“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突破口,推进有效教学。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重视实验成果的收集,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打造高效课堂。

7、制度保障。

(1)修订完善《xx五小有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校本研训制度》。

(2)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实行课堂教学诊断制度。

(3)实行听课制度,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4)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捆帮评价制度。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怎样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通过预习、备课、上课、迁移、复习等五大环节,管窥历史高效能课堂建设中教与学的最佳接入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历史教学要实现高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一、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创造性提出新的学生观,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学习新知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找到答案,找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学案。同时,教师应该加大对预习检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二、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但要真正做到高效,应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备课组每次备课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广泛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规划以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三、上课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

四、迁移是高效课堂的精髓。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相似和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学新的章节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知识或方法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过程,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五、复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复习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课堂分析解读历史事件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史实之间的关系,还要在学完每单元后通过搭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单元目录着手,领悟教材编写者的写作意图,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进行归类整理,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学会由大框架到知识块再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整理法。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考试复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大杨初中)。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效课堂理念的出现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其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课堂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实施。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之初,课堂存在学生不适应、有反响等问题,尤其在分组讨论时,出现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授课进度受阻等问题,使高效课堂在实施进程中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其实施又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改进及进一步的实施,并且,预期效果也不断呈现。具体改进后实施方式主要有:为学生提前设置预习目标、预习任务;增进课堂活力、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之中,做一引导;增设情境教学、增强课堂实验实践展现水平;增加教师点评、奖惩激励制度等。在这些实施方法的具体应用之下“,高效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再遥不可及。

鉴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实施等现状分析,这一理念在具体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并进一步完善的。

1.加强课前问题引导,分散课堂压力。

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课前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课前,为学生提供问题,并要求其自主动脑、动手预习,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各个学科中出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提出课前问题作为每节课的开端,大大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为增强物理课堂效率,除普遍的讨论小组教学方法外,还可增设课堂实验,加强情境教学的实施。例如,教师制作的课件上可增加与所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日常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物理课堂可实施的物理实验必然不少,增加课堂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亲历亲临,必然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跟进知识掌握程度点评,课后查漏补缺。

高效课堂理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要认清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课堂遗漏或者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周,教师应加强课后学习引导,及时点评。众所周知,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理念是好的,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利弊还值得我们反思,不容忽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推进并不断完善初中物理高效率课堂的倡导还是大势所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模式是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读课题提问——课中提问——小结提问”为主线,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辩的课堂氛围。它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创新意识、教学系统等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本真,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和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提升其人文修养。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发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实际上是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过程。其特点就是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同等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从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3.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能是信息,知识是通过学生活动不断建构起来的,是非预存的。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把发现学习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题目,提出想要在本课中学习的问题。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提炼,作为本节课学习的提纲和任务。然后再分三步走。

1.自主研习,发现问题。

(1)从教材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

(2)有哪些证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提示:史书记载、诗句、图片、文物等)。

(3)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导学卡、学案等代替3个学习提示,导学卡和学案要分收获和疑惑两部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的提示去获取知识,并继续质疑。3个小提示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1)是指导学生收获知识;提示(2)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注重证据”的这一理念;提示(3)引导学生“课中提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读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读课题提出的问题来学习新课,在读书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强调了学生自己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把它们“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搭建课文知识的立交桥,结构式地呈现全课内容。这是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整合,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教材,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励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解决上一个学习环节提出来的疑惑,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而誓励生生合作,采用2、4、6、8……n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决的,4人解决;4人不能解决的,6人解决……依次类推,对于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向全班,教师在巡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精讲,教师要“无事不出场”“该出场时才出场”。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解放了教师,活跃了学生。

(2)师生合作。对于全班同学的疑问,通过师生合作来完成。教师通过提供恰当的、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时候的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长舒一口气——“原来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问题。但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解决是通过对深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继续补充必要的材料,继续对学生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只做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最后进行点评、补充与总结。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形成共识,以史鉴今。

在新课学习完成后,引导同学们回顾整节课内容,再从整节课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即“小结提问”,小结提问要具有总结性、拓展性和升华性,既高瞻远瞩,又承前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并与社会实际、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并促进其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学习提纲和任务就是让学生读题目提出问题、生生合作解决的问题,而问题则是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提出来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兴致高,劲头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转变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少年来,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导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问题教学”模式,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回归导演的位置,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快乐。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然后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4.引导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共识,以史鉴今”(即“小结提问”)环节引发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社会中的现象,尝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

一、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

(1)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

(2)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

(3)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学生经过10-20分钟,便会导致注意力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浅谈构建初中历史课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创新教学的途径之一。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它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主要是: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整合历史知识、促进内迁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它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合作。第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地位,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的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变为学生的“自我灌输”,它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要突破上述局限,必须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表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情境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得某些知识。具体做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我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用纲要信号法设计了以下历史问题,运用多媒体屏幕显示,供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这样设计问题,目的在于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尝试答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它有下述五种活动功能:1、为师生、生生心灵互动构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2、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3、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4、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5、化静为动,有情趣,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探索。

这样,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问题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开始时,学生面对这些任务有些茫然,但它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经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思考,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久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设计的问题后,先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这是落实“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拟草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三点:

1、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的成员构成,即组成异质小组。这样便于在小组中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前面“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分析“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三组问题,就可以这样分配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在一个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查找解答教材中较容易找到的问题;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负责记录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做到共同参与,人人有责,目标一致,成果共享。这样也能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后进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学习目标大小而定,一般是3-5人,也可以10人或10人以上。例如,策划历史课本剧的表演,由于涉及查找资料、编写剧本、设计道具、扮演角色等复杂的环节,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由10人甚至更多组成。如果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

3、注重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引导。近二十年来,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他们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的“温室效应”,加上应试教育的灌输,使他们在考试成绩上或许可以是“佼佼者”,但却很少与社会接触,对于如何待人接物、尊重他人,却一片茫然;对于如何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更缺乏经验。因此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我把师生互动的重心放在生生矛盾的转化和生生交流的拓展上,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检讨、小组讨论或者是平等辩论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而解决矛盾。通过这种“平等互动”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就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辩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启发补充。这样,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解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进行解答;教师不失时机作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评价观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的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脱离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较,评价方式从个体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集体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我们深知,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现状是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守旧;教学方法很多年的一成不变;课堂效率不高效。这样的课堂现状已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也相悖于新课改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和教师都把初中历史认为是副课,视为小三门,所以往往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历史课就被搁置在一边,好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花费时间就会影响主课教学,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初中历史教学时,只求能过得去,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在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第一年认真学习,第二年兴致不高,第三年则是不当回事了。他们心里清楚,中考中历史学科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中,有的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使历史课堂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的。

3、教师课堂提问不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前不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随意,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今的认知水平。基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也会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课堂管理松散。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认为管理学生的任务是班主任的事。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缺少教研氛围。

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存在着误区。与语数外的频繁教研活动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很少得到学科教研员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很少有外出充电和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改进策略。

1、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2、培养与营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3、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提高教师能力与素质。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最后,教师要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5、注重教学评价的兼顾性和多元性。

历史教学的评价,对于初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激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历史学科的终极评价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本文不过是个浅显的尝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心得

我在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这一章节内容后,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其中一个“口耳相传”小游戏。以前我是在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上看过这个游戏,类似我来比划你来猜。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是运用这个游戏作课堂导入和教学,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准确的记录并传递信息。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自己还有一个小设计就是在讲述世界史的古代文字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了儋州话和黎苗族方言,还有纳西文字和贵州水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扩展一定的课外文化知识,使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和丰富。

这一章节的很多小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里,能使用的素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发散思维,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在专家的案例里面所说的“学生当主角”,这俨然是现在课堂的常态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体验为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这是我的.一个要求。历史内容中的政治部分稍微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这个时候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让课堂不再枯燥。

本学期我跨年级带的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周八年级的课程中上了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准备阶段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成立阶段的开国大典,巩固阶段的西藏和平解放。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上课,学生心态都比较活跃,甚至浮躁。基于这个情况,我在上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报歌名也可以。学生都很高兴,报了很多流行歌曲,也有学生狡黠的知道我的设计意图直接说国歌。我因势利导,接着设问,请同学们想象,当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欢迎歌曲中响起了一首《可惜没如果》,奥运会给运动员颁奖的时候响起一首《隐形的翅膀》。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了。再设问刚才同学报歌名的时候说国歌,这样的表述对吗?学生都纷纷否定,说不对,是《义勇军进行曲》。由此切入课程学习。另外为了区别政协会议和首次会议的内容特别强调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刚好3.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特别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时候在教学中的混淆点,需要某一个标志或者标示性小知识来区分。

在学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之后,对其中的小策略都深有同感,也高度共鸣。这些小策略在历史课堂中着实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历史学科有其本身鲜明的特点,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复杂性等特质。历史事件本身不应该孤立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学习中“穿珠成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九年级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中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书在教学中直接进入学习是比较突兀的。在导入时尽可能的复习旧课,穿珠成链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有效率。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第一单元的两课书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大概3分钟时间即可,还可以将此串联作为导入。

“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我倒是想过,但是没有集体实践过。学习海南历史的时候最直接的教材就是中和的东坡书院了,不过由于种种安全问题等实际原因没有开展。当然思维也不能这么死板,不一定要真的前往什么实地或者一定要离开课堂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强调的或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感受体验都能活动起来。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6、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

课改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那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备课模式也应有大的改革,经过实践,我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在教案的编写上。

首先,必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考纲,明确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无用功。

其次,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课本,课本的编写其实是很经典的,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须要老师点评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马编写,现在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个大致的构思。

这样编写教案,是因为现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的学案。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斜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比如,我在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时,视频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大跃进”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实质以及危害,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时我随便抽生,最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对展示、点评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更高的评价,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及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使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实用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基于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受过教育的人生活的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而历史教学正是以人类历史来丰富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人类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以升学为标准衡量学科作用,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注入生命的含义、时代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价值所在。其次,学校还应提高历史教师素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历史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使历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运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通过对历史故事情感的培养,对历史史实横向的比较,对历史人物正确的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习历史,为我所用的目的。

3.更新历史教学设备,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历史课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历史教学的改革,为了更好的教授新课标,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自我出题、抽选答题、自行评卷、共同总结。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在答题的过程中检查所学知识,在评卷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在总结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2)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是从历史背景出发,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置身其中有利于深入讨论,充分理解,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历史教学改革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处理历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历史丰富生动的直观体现出来,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历史理论和内容,有利地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

4.注重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地理、文学及一些政治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品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与兴趣的增强。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千万不能因为赶进度或者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划划、背背,虽然在考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自身成长。所以,笔者建议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学贯中西,博采古今,从而吸引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同时要渗透教育的意识,把历史教学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其间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是否积极钻研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出纳员转正自我评价(实用22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我们的自我评价标准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3、根据会计提供的依据,
  • 12-26 护士工作述职报告标题大全(24篇)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正式的书面材料。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述职报告样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时间匆匆在我们忙碌的脚步中个溜
  • 12-26 井冈山革命红色精神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 12-26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国旗下讲话(精选19篇)
    国旗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点滴,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国旗下是人民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的象征,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
  • 12-26 商会年会书记致辞范文(20篇)
    致辞需要注意措辞得体、语气恰当,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致辞是一种正式的演讲或讲话形式,通常在特定场合向听众传达重要信息或发表个人观点。怎样写一篇令人印象
  • 12-26 老师写人高中(专业24篇)
    在写作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感谢以下作者的分享,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记得刚入一年级第一天上课时,我们
  • 12-26 托班教学计划表(汇总15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12-26 供应链管理实训报告目(模板20篇)
    报告的撰写需要明确目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及清晰的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 12-26 幼儿学前教育调研报告(优秀20篇)
    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一些优秀调研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全县城区共有幼儿园27所,其
  • 12-26 公司年会聚餐方案策划(实用16篇)
    策划方案的完成需要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下面是一些策划方案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辞旧迎新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