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清明节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初中生(汇总8篇)

最新清明节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初中生(汇总8篇)

时间:2023-09-23 21:46:19 作者:字海 最新清明节手抄报 清明节手抄报初中生(汇总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明节手抄报篇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手抄报篇二

清明节手抄报模板图片(八张)

清明节是去找自己的根在哪里,清明节扫墓去找一下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清明节扫墓是去向列祖列宗汇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模板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据《辞海》“清明”词条解释: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农业忙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为清明节的来历之一。

清明节气物候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即初候,桐始华;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驾,牡丹华;三候柳花,虹始见。清明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景象已经逐渐消失,而代之的是驾飞草长、柳绿桃红的画面。这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

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说明了清明节气对农业耕种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清明节气一到,大地气温回升,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说明清明节气前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此时,广东各地正是冬夏季风交替季节,气温回升。虽不是很稳定,但冷暖变幅不算很大。

清明节吃青团源于寒食节吃冷食。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而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后来寒食节逐渐发展成为了清明节,寒食节吃的青色团子慢慢就被称为清明果了。据史料记载清明果的可追溯年代是南朝的梁代。清明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不过,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无疾而终,很多地方都没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了。

吃青团时四注重

1、务必先加热后食用。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轻易反生,极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

2、高血糖的人也不适合多食用,有些青团是甜馅的,加上糯米也是有糖分的,多吃的话对身体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千万要注意了。

3、绝对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这样的难消化食品假如与油脂混杂在一起则会加重肠胃负担,吃货要注意了,不要物极必反。

4、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为青团是糯米制成的,不容易消化,吃一些消食的食品有助于消化。

清明节手抄报篇三

(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2)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3)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龙江气象谚语)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气象谚语)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气象谚语)

(8)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山东气象谚语)

(9)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气象谚语)

(10)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山东气象谚语)

清明节手抄报篇四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 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手抄报篇五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手抄报篇六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至少在西汉就已形成。最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也有说法是在清明前两天。最初寒食节持续一个月,后来逐渐变为三天,其间禁火,要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仲春修火禁则各持己见。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季春将出火也”,“火”就是大火星。许多学者认为“禁火”的习俗是出于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

这种说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为了避让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饭长达一月,又在乍暖还寒的.气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虽有禁火之制,禁的却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炼之火。

其次是改火说,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节应起源于“改火”习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误》的“火”条中谈道:“《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

清明节手抄报篇七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

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

清明节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扫墓,栽瓜种豆的时候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去扫墓,踏青……。清明节年年都有,但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和过清明节的目的吗?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四月五、六号。早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人们就用“清明”这个词来庆贺天下太平。这个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初春时节,是春游踏青的时光。踏青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就已经开始了,历代延续下来,成为了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之外,还要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还叫寒食节,这一天大家会去扫墓祭奠亲人。扫墓的习俗,据说来自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要害死太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重耳带着几位臣子流亡出逃。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他多次救过重耳。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就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重耳亲自去请,介子推便躲避上了山。重耳为逼他下山,便三面点起了火,只留下一面山路,介子推就是不下来,最后被烧死在山上。为了纪念他,就决定这一天不能用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来祭奠介子推。但怕老弱耐不住寒冷,就组织了春游等户外活动,为这个悲伤的节日增加一些欢乐。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大家都称为清明小长假。

清明节手抄报篇八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最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接着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写的书藏入袖中。接着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之后,晋文公常把血写的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身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一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2023年就业发展计划书(优秀5篇)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就业发展计划书
  • 09-23 工会小组活动方案请示(优质5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
  • 09-23 最新街道控烟工作总结(汇总16篇)
    在学生工作总结中,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改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生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同
  • 09-23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反思(汇总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延续文化血脉教学
  • 09-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眼睛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调料(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
  • 09-23 2023年小托班美术课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
  • 09-23 2023年我是小小安全员教案反思(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
  • 09-23 最新公园活动策划方案(优秀5篇)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
  • 09-23 最新五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五年级工作计划(大全7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
  • 09-23 最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汇总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