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汇总20篇)

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汇总20篇)

时间:2024-01-06 06:35:08 作者:笔砚

调研报告的编写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家可以通过阅读下面的调研报告,对写作资料的收集和呈现有更清晰的认识。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池河镇青岗、三和集镇尚庄、定城镇宫集、西卅店镇高潮新村等省级示范点建设和西卅店镇集镇建成区整治情况,听取了县美丽办现场介绍和综合汇报,并就相关工作开展了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xx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规划实施了“7521”工程(高标准建设好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20xx年度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二龙回族乡、仓镇回民村2个民族风情镇村,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整治和11个县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打造1条“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初步实现了由往年的“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通过上下努力,20xx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应建11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准备迎接省级验收;20xx年度乡镇建成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成效初显,投入4000多万元招标组建了专业保洁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完成了20xx年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主干道沿线的遮阳棚和违法建筑拆除任务,19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40个,5个省级中心村拟建95个项目已完工34个,11个市级中心村全面开展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房前户后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通畅等工作;启动了20xx年度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选定和申报工作,其中9个乡镇和5个省级中心村总规和建成区规划已编制完成。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美”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虽然20xx年度中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xx年度的前期建设工作比较落后,各乡镇、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项目开工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够,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认识上存在偏差。县直各部门认识不高,与乡镇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对点帮扶成效不佳。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足,错误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依然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乡镇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少数乡镇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全面,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一般工作来开展,工作被动应付,前期当甩手掌柜或等待观望,后期匆忙慌乱,造成工作脱节和落后局面。

(二)规划引领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今年初,各乡镇又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但乡镇规划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科学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驻地建设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乡村特色性不够。部分项目建设规划频繁变更,存在规划建设脱节和“边干边看”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乡镇驻地沿街背巷整治雨污分流及水电管线规划布局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四)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乡镇配备了保洁公司,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多数中心村杂草、垃圾较多,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十分普遍。

建设美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造福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准确把握上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再加压、再发力,大干快干全力推进。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县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县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二)注重规划实效,确保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项目谋划,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三是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做到严格按规划建设。

(三)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必须从基层做起,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为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硬件设施完善了,经济增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民的精神水平、道德意识才会不断的增强,我们的国家,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才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同时为积极响应暑假社会实践的号召,我在这个暑假对“幸福乡村建设”做了深入的了解。我以xx市xx县的几个乡村为基点,发现原来现在的乡村基础设施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

首先,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几乎家家都已经实现了电器化,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已经成了家家必备,有的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电脑,空调,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在收入来源上有很多家庭都以养猪为主业,还有奶牛,部分牛场还都是以村民个人投资,合伙养殖为主,慢慢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现在大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源,在牛场养殖上,也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粪便清理上全都是机器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传统的以种地为主业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再次,村民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有很多村庄现在都流行跳广场舞,在晚上大多以老年夫妻为主,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另外有的村庄还修建了公园,例如我调查的香营,还修建了人工湖,在湖里还有荷花供人观赏,人们在此盛夏还可以去那里的凉亭去纳荫乘凉,人们还会在节日的时候,利用击鼓,吹唢呐,来庆贺,尤其是在中国吹歌之乡的抚宁。其次,在村庄的交通方式上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土路,断路,现在几乎每个村庄都已经通了水泥路,并且实现了村村互通,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一些粮食交易,还有桥梁的修建,也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交通效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最后,在粮食的种植收获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提高了人们的耕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投入其他活动中去。幸福乡村建设已经有了质的提高,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的文件指导下,在党的关怀下,幸福乡村建设还会有很大的提高,让我们祝福幸福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自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村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9个村的调研情况看,各村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除**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其他8个村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从对全乡9个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村和交通干道沿线村立足于农业,以大棚草莓和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特色,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示范带动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村东岗蔬菜基地和东下郢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成立了**村联合湖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经营高效农业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1500米长防渗渠;投入资金4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3.5米宽的村内通道路;投入资金8.8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118.8万元对198户农房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40万元修建了2座集镇公厕;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投入资金1.1万元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投入资金2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投入资金20万元对农户进行了四旁绿化1万棵;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3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投入资金4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2015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了下水道800米;投入资金60万元对2015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了立面整治;投入资金8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入资金124.6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276平方米。其他8个村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并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工作,预计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美好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二是土地调整问题。中心村庄规划用地,特别是偏远村民组异地搬迁建房用地,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行调整,无法解决。

三是资金投入问题。资金问题是我乡9个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各村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同,在资金整合力度上各村也有所不同。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乡、村两级及农民自身筹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群众投不起,有些群众投得起但不愿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问题。在村庄布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村庄、田地等,部分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美好农村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影响了美好农村建设进程。

五是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美好乡村建设这项新兴工作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显得很拘束,不知该如何着手,从何做起没有方向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方面也略显欠缺,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六是群众文明习惯的问题。看风水建房的`习俗造成民宅参差不齐的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放养造成动物垃圾污染;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生活垃圾污染,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四、几点建议。

1、多方整合,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

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白墙灰瓦;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水秀;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拓宽中新村庄主干道,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农家乐或休闲度假村项目,增添美好乡村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资金投放一处、建设成功一处、示范带动一片。

2、大力宣传,解决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支持难。

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宣传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给农民带来的益处,并率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到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转变群众观念,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美好乡村建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的2元、8282元提高到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和县政协工作计划,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县政协主席陈新宏、副主席史衍岭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委员,会同有关县直部门和镇街,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县从开始,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连片整治、滚动打造”,到20末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90%的村庄达到“三化”环境整洁村标准,40%的村庄达到“四好”生态文明乡村标准,10%的村庄达到“五美”美丽乡村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县在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好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还同步实施了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村亮、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集中打造了4大示范片区,农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今年,又提出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示范村建设为引领,提速推进户户通、街街亮、村村净、家家美、处处绿“五个全覆盖”,聚力突破坑塘整治、片区创建、污水处理、集中供暖、广场拓展“五个新突破”,扎实深化“十大创评活动”,不断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强化举措,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层次和水平。

(一)、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了工作的推进机制,成立了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搞好综合协调、督查考核。围绕“五大工程”分别成立五个推进组,每个推进组均由副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好任务分解、工程推进和检查指导。根据任务编制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镇街是实施主体,村(居)是创建主体。各镇街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各级确定重点建设的示范村、重点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工作力量,确保如期完成创建任务。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县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核,作为划拨“以奖代补”资金的重要依据。对未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任务的镇街、村居,当年度的农村工作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督导检查,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制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

(二)、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制订出台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金乡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创评活动”推进“家家美”的实施意见》、《金乡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示范村)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金乡县20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20金乡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等文件,并且参考浙江省相关市、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组织人员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主题、总体要求、建设格局、建设时序及原则性、指导性的标准。创建镇街、村也对照有关文件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镇街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详细规划,充分考虑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各职能部门规划、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明确工作重点、组织保障、实施步骤等,注重沿路、沿河、沿风景区一体规划,突出当地特色。试点村(居)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保护村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塑造村庄风貌特色、提升产业特色为前提,明确每个单体项目的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规划编制完毕后报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规划部门牵头评审。

(三)、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首先,出台了奖补扶持政策。县财政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拿出专项奖补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大绿化攻坚会战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进行奖补。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政策,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生态文明村通过达标验收后,县财政将按照每个生态文明村6万元的标准予以奖补。各镇街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在通过达标验收后,除羊山镇和胡集镇两个示范片区外,县财政将按照每村30万元的标准予以奖补。今年拟安排胡集(大义)、鱼山进行“市级绿化示范镇”创建,凡通过市里验收的县里每镇补助50万元。继续对农村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要街道每公里21万元、对小街巷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其次,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实行整体策划、分口包装,加大了与上级部门的项目对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尤其是省市的“连片治理”、“一事一议”、乡村旅游、改水改厕、城乡环卫一体化等资金。三是强化市场运作。抢抓棚改、治污、河湖治理等政策机遇,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四是强化部门联动。进一步健全结对帮扶、包村联户机制,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观摩”推进机制,凡成员单位部门争取的和在全县范围内重点推广实施的奖补政策、扶持资金、建设项目,均优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四)、突出重点,建设初显成效。以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大工程”为重点,尤其是突出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今年又重点围绕“五个全覆盖”、“五个新突破”、“十大创评活动”进行打造,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别大幅度缩小。“户户通”全覆盖: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村庄街巷硬化“户户通”拓展工程、乡村公路提升工程,建立“向上争一点、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年计划奖补约6000万元,年计划奖补3000万元,全面完成“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目前,2015年任务的433个行政村达到了户户通要求完成了建设任务。“村村净”全覆盖: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将镇村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处理委托给专业公司负责。全县共配备保洁人员1532名、设置垃圾桶23000个、三立方垃圾箱242只、快速保洁车13辆、皮卡车13辆、三轮车1373辆、洒水车6辆、清扫车6辆、垃圾清运车辆35辆,垃圾收集量增加到42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处处绿”全覆盖:持续开展大绿化攻坚会战不动摇,全党动员、全员参战,大搞乡村绿化、水系绿化、庭院绿化,做到无水不映绿、无路不荫绿、无村不掩绿,保证绿化增量同过去相比实现倍增。今明两年,将全部完成全县4个绿化示范镇和2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6个生态文明村、237个环境整洁村的'镇村绿化任务。“家家美”全覆盖:出台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创评活动”推进“家家美”的实施意见》,以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为主题,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十大创评活动”,积极引导各基层单位以及农村家庭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卫生观,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为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良、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街街亮”工程正在推进中。坑塘治理工作:2015年全县先后完成了环境整洁村545个村庄981处坑塘的现状调查,并对每个治理坑塘建立了电子档案,进行了典型设计、样板打造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县981处坑塘已全部治理完毕。示范片区建设:为抓点连线成面,扩大示范效应,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力量,突出区域建设重点,2015年着力进行胡集、羊山两个示范片区建设工作。利用省市政策,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了羊山片区8个集中连片示范村的建设。胡集镇片区在投入300万元升级提升7个村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350万元,新建了张堂、仇寺两个村。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市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我县财政实力有限,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个别镇街反映因为整治村多、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基层和群众要求加快建设的愿望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此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要镇村、施工方进行配套和先行垫付,待项目完工验收合格后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补,结算周期较长、手续较为繁琐,镇街、施工方往往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配套项目资金和进行先期垫付。

(三)后续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落实。虽然目前我县实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有了专项资金保证,但只涵盖了保洁这一项,对于绿化、坑塘、路灯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养护等支出则不在保障范畴,只能由村级自行承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增加了许多景观和公共基础设施,村级相应增加了大量养护开支,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又有限,如果长效管理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村级将背上沉重的包袱。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后续长效管理不及时跟进的话,就会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象,将带来很多问题和负面效应,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将前功尽弃。

(四)产业培植力度有待加强。近几年来,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农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尚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各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好产业基础、地域优势等,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五)建设缺少主动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

三、几点建议。

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战略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县级顶层设计理念、治污理念和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深入广大农村干部、人民群众,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既要保证村庄规划的真正受益者是广大村民,且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用效益激励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建设中来。要利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进一步拓宽渠道,多途径破解资金难题。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县、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额度,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我县财力有限,要整合有关部门涉农资金,做到“多个源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出水”,集中投入,发挥集成优势,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二是要按照建设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一事一议”、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现代休闲农业,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三)、突出彰显特色,注重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景”,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积极保护乡土资源,深挖文化底蕴,留存乡风民俗,突出体现农村文化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着力培育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乡风文明等内在美。要着眼于提升农民群众素质,大力倡导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农村陋习,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新农村精神风貌。要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周末大舞台等农村文化活动,把群众热衷参与的文体活动深入推进。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发扬,使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

(五)、注重保持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要建立健全各项管护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六)、加大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在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推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立足区域、产业、环境、资源等基础,强化辐射带动,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生命力。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体育静止全岷健身,现在的人岷把静止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体育类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为我们分析体育静止的普桨情况,分析如下

寒假假期

本地区

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

:足毬静止

:足毬静止在本地区的普桨情况

: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本次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毬静止在本地区的普桨情况很差。

调查前,我准备了二十多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用来给农岷,学生,以及商人或工人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的,据搞查了解,我总结如下: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堤高人岷体质的好事。地方上教育和体育已经和二为一,改为教体局。也为足毬的普桨堤供了基础。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开展“千校百队”活动,让校与校、村与村之间经常搞一些足毬比赛,这对足毬的普桨大有好处。这种比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堤高体质的同时,又能堤高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不再沉溺于网吧的侵害。

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毬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毬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体育局与足毬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毬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毬静止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桨足毬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响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此外,青少年能否参加足毬静止大多取决于家涨的意志。家涨在孩子进展中极力排斥一些对抗性强、易受伤的项目。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家涨们不由自主地认定孩子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普桨足毬不能光喊口号,只做表面工作,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广大人群的足毬普桨,只有真正普桨了,中国的足毬水平才能真正堤高上去。

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2、落实工作责任。各村(社区)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按照人大张海琴主任摸清情况、查摆问题、提出建议、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3月28日至30日,在黄霄飞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黑里河、甸子、一肯中、大双庙、热水、存金沟、八里罕、三座店8个镇乡街,40余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等参加的交流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到位,教育引导不普及。

一是县直各部门认识有待提高,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不明确。按照县委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虽然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但由于没有系统规划,与镇乡街缺少有效沟通,联动配合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各镇乡街的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氛围不浓,宣传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有的镇乡街根本没有任何宣传手段,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个别镇乡街不重视教育引导,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三是群众认识有待提高,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错误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府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镇乡干部着急上火、村干部束手无策、老百姓冷眼旁观”现象。很多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对于镇乡村安排的任务或“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工作整体推进迟缓。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严重“错位”;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导致政府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者。二是镇乡街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各镇乡街不同程度存在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位不高、重视不够,系统研究不够、协调推进不够、整体突破不够。有的镇乡街存在阶段任务意识,不亲自上手,不持续用力,持久战精神不足,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三是一些村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或者是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甸子镇马架子村、存金沟乡草沟门村、小城子镇宁南村、大城子镇鸡冠山等村环境整治行动快、成效明显,与镇乡街以及村干部领导能力强、能够有效化解矛盾、有号召力密不可分。

(三)整体建设没规划,工作机制不到位。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存在着一种形式大于需求现象,不能确保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建设模式雷同,风格凌乱,主题不突出。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建设内涵不深入。没有认真思考自然环境、文化积淀、产业元素等因素,不能体现各村不同特色。三是存在重表象轻实质现象,设计标准低,缺乏形象提升。比如立面改造,就像“涂脂抹粉”,美观不足,土气有余。四是存在覆盖程度不均及发展不平衡现象。受整合资金有限、任务紧、开工晚、环境等综合因素制约以及群众自身发展不足的影响,公路沿线发展建设成效明显,一些边远村庄项目难以覆盖或发展进度缓慢,有边缘化现象。五是部分镇乡村重突击整治、轻长期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

(四)乡村建设亟待规范,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一是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塑料袋、农膜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污水直排,垃圾乱倒,柴草乱堆,胶袋乱飞,乱搭乱建,路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垃圾随处可见,小溪小河成为垃圾处理场。二是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随处堆积,“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治理赶不上污染速度”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统筹规划不够,建设秩序较乱。建设滞后,监管不够,多数村庄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各类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致使大批农村建房挤占道路、河道等公共设施和资源。四是产业发展与环境整治矛盾凸显,产业发展产生大量垃圾,清理难度大。如大城子镇的设施农业产生的秧子垃圾、八里罕镇的养牛业产生的粪便等。五是村庄内道路拥挤、布局零乱,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现象较为普遍。“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垒建的花墙内部称为老百姓的自然牛圈、驴圈、秸秆堆积场、废品收集处。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直接、最紧迫、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五)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乡风文明培育。

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居住条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村民的素质培养、文化建设滞后,文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垃圾随处乱丢、污水随意排放、生活陋习随处可见。二是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赌博搓麻盛行(每村的超市门前都摆放着麻将桌)、婚嫁彩礼漫天要价、红白事大操大办、家庭矛盾、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价值取向发生错位,邻里纠纷反目、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农民自私自利,在涉及自家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通过与群众交谈,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政府及干部缺乏必要的信任,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和等靠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各镇乡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

(六)资金整合难度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基础建设、环境整治,还是长效管护等,都需持续投入配套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要素瓶颈,表现在:一是县直各部门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整合,镇乡财力有限,村子一般又没有集体收入,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较少。甸子镇采取的“镇补村集户筹”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组织、村组实施、村民主体”三者互动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二是除个别村有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村都因地理位置、自然、人才条件原因,找不到发展路子,产业单一趋同,没特色没规模没竞争力。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八里罕养牛业规模化发展)。四是人才紧缺,镇乡街缺少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专职干部,镇乡街干部流失较严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一是各镇乡街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打持久战。完善组织架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攻坚。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程。二是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配合,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重点项目早日启动、快速推进,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要组织驻村干部入户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动员活动,广泛动员和引导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广大群众从多角度、多渠道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倾听并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干部引导为主转向农民群众参与为主,形成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铁东街道每周五下午开展为期1小时环境卫生“全民动手日”活动,组织社区职工、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员、居民、志愿者,集中整治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乱张贴、乱堆放等问题,提高了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感。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因人而异抓教育,因地制宜做宣传,因势利导求深化,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意识到自身才是最终受益者。五是各镇乡街要成立自己的督察督办组织,调剂充实工作力量,抓好综合协调和具体推进工作。对于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村委要加大跟踪督办问责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全县人民福祉。各镇乡街要充分领会县委县政府巩固扩大“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果,深入推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精神实质。立足当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实际,科学制定具有持续性、针对性规划建设方案。一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内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着眼长远,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民真实需求。着眼于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力量,确定建设模式,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创造性地为一些自然村搞好规划设计,力求做到一村一方案。三是组织相关规划人员,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美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四是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特色要素,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避免无序化发展。统筹考虑绿地覆盖、水系治理、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功能配套等多种因素,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努力实现规划的全覆盖。五是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排定重点项目和建设时序,实施项目化推进,在打造乡村形态美、生态美同时,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更加美好。

(三)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多元资金保障。

1、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农民自己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身影,都是村委会出资招聘的临时整治队伍或者村干部自己动手,有的村民甚至因个人利益得到损害而与村干部谈条件或吵架。发生以上现象,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主体地位淡化,政府没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力交给农民,没有让农民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导致出现群众不愿出力-政府和村级组织包办-群众更不愿出力的恶性循环。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动力是让农民群众唱主角,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切实依法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依靠广大农民自身力量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共创美好幸福新家园。一是各镇乡街、村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二要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村组和先进人物,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让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形成学习先进、带头参与的良好氛围。三要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建设法治乡村,注重德治教化,深化村民自治,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部门项目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注重财政引领,设置专项资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整合、以奖代补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部门活力,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要积极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并最终用于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五要深入进村入户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多种形式,发动村民出资献力、投工投劳,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强化产业深度支撑,增强生态建设动力。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美丽乡村建设只有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才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突破用地瓶颈,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兴起美丽产业。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挖掘和释放各镇乡街资源优势,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真正做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四是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积极探索农民培育新机制新模式,着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升级需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融合,推进秸秆粉化、粪便沼气化等节能低碳的农村能源建设,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又促进农民增收。

(五)建章立制建管并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之美“永不凋谢”。一要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一肯中乡的定期督查制度以及实施的划片网格管理,使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时时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三要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对已建成垃圾填埋场的村,进行规范指导、完善处理设施,从而达到卫生环保要求。一肯中乡为各村配备卫生垃圾箱240个、建垃圾池50个、垃圾房28个,各村全部配有垃圾填埋点,为全乡环境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如五化镇安装了摄像头,成立了环境执法大队,配备执法车,处理了多起垃圾违规事件。五要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六要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六)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民风乡风家风建设为抓手,以卓越成就扮靓宁城。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注重深入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保持鲜明的生态乡村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二要培育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荟萃“先贤”传人、深入发掘德高望重或年轻有为的“今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大力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三要积极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文化惠民工程,创建乡村文化大舞台,积极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因素,广泛开展多姿多彩、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四要大力宣传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实践养成。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五要逐步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营造美丽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六要合理调解农村多种利益关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序引导农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等潜在不稳定困素。有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研究制定可具操作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考评方案,建立硬性考核指标,实行责任倒逼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目标考核体系。尽快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纠正偏差,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通道。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倾听民生,体现民意,把建设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交给农民,切不可以大包大揽取代群众的主体地位。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梯度建设培育的较长过程,各镇乡街、村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们青干班二组全体学员一行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xx县石塘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整体印象。

1、目标定位准确。

石塘镇立足本镇实际,提出了“美丽石塘、养生胜地”的新目标,既契合全县的发展思路,又充分考虑了镇情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2、整体规划有序。

区划调整后,石塘镇党委政府及时对全镇的村庄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带三区块”的总体布局。整个规划起点很高,既分层次实施,保证了有序推进,又突出了各村的特色。

3、建设规模大气。

全镇累计整合各项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全镇就有18个村建设实施,真正体现了大投资、大手笔、大成效。

4、产业文化融合。

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石塘镇小顺村的石文化、高畲村的畲家文化、桑岭村的汀州客家古建筑文化等,全面提升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实质与内涵。

5、组织措施有力。

实行童话乡村建设项目领导负责制,与镇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村干部报酬相挂钩,实行建设进度周通报制,并进一步发挥村干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等。

二、横纵对比分析。

首先,从乡镇角度看。拿石塘镇与龙南乡对比,两个乡镇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相比较而言,石塘镇基础好,建设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建设成效好,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其次,从县市角度看。xx县抓住“山水童话乡村”主题,注重特色化、品牌化、系统化、项目化、有序化。xx市注重规划编制、彰显特色、资源整合和项目报备,两县市均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个主题,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第三,从全省角度看,不论从建设规模、建设品位、美丽程度上与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1、村小布局散。大量人口外出、社会效益值低等,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资金缺口大。丽水经济欠发达,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本级补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3、美丽不持久。部分村受条件制约,易出现建后无人管理现象,只是一时之美丽,很难持久。

三、几点想法。

(一)什么是美丽乡村。

丽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每个村均能达到省里提出的“四美三宜”要求,所以,要立足实际,找到自己的单项美丽点,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1、准确定位。受基础条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不能一味想着怎样做大,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效益。

2、分类指导。要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有重点、有梯度、有选择,将资源、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集中建设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

3、产业结合。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才有更多的精力把乡村建设的更美。

4、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是基础、建设时载体、文化是灵魂。我们要把历史名人树起来,趣闻典故挖出来,古村旧貌整出来,山水资源靓出来,民俗山歌唱出来,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具备特色文化的精品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市美丽xx·清洁乡村活动部署,南美丽办发〔20〕65号文精神,按照县美丽办指示的工作要求。为了反映出横县新福xx村委xx村的群众最盼、最难、最怨、最忧等问题,本人在11月对该村开展了x次调研。现将调研工作内容作如下总结:

所做的三带三问三帮(即:带政策、带技术、带感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定规划、帮跑项目、帮解困难)具体事件、事迹。

我们(挂村责任干部、新农村指导员、村委干部等)通过调研工作要做到三带三问三帮,把xx村的清洁乡村活动打造成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的民生工程。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基本概况:

地处xx县南大门的韦庄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画坛名宿韦江凡生养之地,孙文骁将耿直落幕于斯;这是一片升腾着希望的土地,西韩铁路、京昆高速、108国道交汇镇、秦202线穿境而过,属全省107个重点镇之一,陕西农业产业化园区建立于此。为推进本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调研。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村干部存在着为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村庄规划有待完善。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镇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

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

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宣传形式,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关注和焦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美丽的韦庄,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越走越好。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这几年,南昌市人大常委会特别关注民生工程,将其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视察,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综述如下:

南昌市周边县区,乡镇政府80个,行政村1181个,自然村9525个,农村总户数60万户,农村人口260万。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主要做法。

1、突出村镇规划,建设生态家园。突出抓好村庄产业发展、村民建房、村组道路、给排水、绿化以及各种线路管网的规划,严格把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关。一是积极编制规划。全市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都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并有2252个自然村完成了村庄规划。安义县推行了村镇规划、环境保洁“两个全覆盖”,设计近120种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式样供农民自主选择。新建区每年由财政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到村组进行规划编制,保证规划质量。南昌县完成了171个试点村规划工作和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建设规划。进贤县聘请三支有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队伍与试点村实行双向对接,供村组自由选择。在具体实施村组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各地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三个尊重”、“三个保护”。即坚持编制规划实行专业队伍、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三结合”;坚持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尊重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保护农村历史文脉、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真正使新农村建设体现自然风貌、乡土风情、田园风光。二是大力宣传规划。采取召开村民大会、组织村民代表参观、张贴宣传标语、布置宣传长廊、将村组规划图表制作上墙等形式,引导村民了解规划、认识规划、遵守规划。全市669个试点村整治建设,都认真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实施。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各地把村镇规划作为农村村镇建设的“法规”来执行,把村镇规划“全覆盖”的要求落到实处。安义县严格实行村庄规划由乡镇党委书记审批把关制,对公路沿线新建住宅则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有效地避免了农村乱搭乱建、未批先建、无证乱建等违规行为。湾里区把新农村建设同旅游风景区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村庄规划和村民建房由分管区长一支笔审批,确保了村镇规划的严格规范执行。

2、突出产业培植,提升经济实力。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特色产业。新建县对农民发展新产业实行财政资金重点扶助,涌现了联圩乡湾上新基的网箱养殖、乐化镇大坪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樵舍镇波汾村的规模养猪、生米镇朱岗老屋的藠头种植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村。进贤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果、山茶等特色种植,养鸽、养蟹等特色养殖,建筑施工、钢结构、医疗器械、文具用品等特色产业。安义县大力引导试点村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塑钢产业,引导农民完善产、销、加工一条龙服务,使本县塑钢产品达到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农民增收创造了重要平台,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南昌县专门安排1000万元创业基金,帮助和扶持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农家乐等特色产业。

3、突出环境整治,塑造农村社区。重点抓好“三化(划)三改”,即:村庄规划、环境美化、生态绿化,改水、改厕、改路。在试点村整治建设进程中,完成村庄道路水泥硬化1390公里,改建自来水34600户,为试点村33700户农户改建了水冲厕,为519个试点村修建了下水道,新建沼气池1700余座,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200户,维修房屋10000多幢,526个试点村开通了有线电视,595个试点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设村组宣传长廊607个,399个试点村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室,264个试点村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修建了休闲小广场,为536个试点村植树39.4万株,整治山塘门塘410口,建立村级“五个之家”118个,197个试点村配齐了村组卫生所。669个试点村中有420个村发展起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以及农家乐、旅游度假等“一村一品”产业,全市试点村改水、改厕、改路率三项指标均超过了省里要求的95%或90%。试点村生态绿化建设,通过整治村塘门塘、植树造林、建设农民休闲健身广场和保护历史文脉、疏理畅通村组水系等举措,真正体现了田园风光、乡土风情、自然风貌。各地还根据财力状况,因地制宜地推进了试点村有线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沼气、太阳能的推广和普及。使试点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文明程度大为提升。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各试点村还建立了村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设立了村庄环境保洁员,添置了环境保洁设施,对公共设施、环境卫生、集体事务实行社区化管理,通过整治建设,成为了房屋建设规范有序、环境卫生整治干净、生态环境山青水秀的农村新社区。

二、几点体会。

1、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统筹考虑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试点建设抓住要领、防止偏差。一是抓好村镇规划。坚持把搞好规划作为试点村整治建设首要的工作来抓,做到整治建设事先编制规划,整治建设中严格执行规划,整治建设后继续维护规划,实行村镇规划全覆盖。二是抓好产业发展。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坚持把培植“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市669个试点60%以上都有了主导特色产业。三是抓好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乡风,是实现农民群众和睦相处和农村社会协调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在试点建设中,坚持把建设和完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农村乡土文化和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作为大事来抓,建设村民文化墙、村民文化活动室、组建农民剧团、开展农民健身体育活动等,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四是抓好民主管理。在新农村试点中,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扩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还干部以清白,让村民得明白,进一步密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相互关系,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新农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在凝聚各种建设项目和力量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工程量大,所需资金量大,需要规划、拆迁、整治、改造的项目繁多,光靠少数人干是不行的。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推进。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市、县、乡各级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依靠领导重视,形成工作氛围,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声势和工作合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争取社会支持。各地通过召开村民群众代表会、在外人士座谈会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对口帮扶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三是要争取群众参与。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村民理事会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调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做到新农村试点建不建、怎么建,都由群众说了算。引导村民配合和参与整治建设,自觉拆除违章搭建、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共同搞好试点村建设。

总之,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认真按照省里关于“五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产业发展特色化、村镇建设生态化、农民素质技能化、生产经营合作化、村落管理社区化,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注重在新农村试点整治建设中,看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看特色产业培育的效果,看社会事业发展的效果,看管理水平提高的效果,看集中连线成片的效果,看规模展示的预期效果。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内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地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美丽xx建设的总目标下,美丽乡村建设当是题中之义。

根据市委工作安排,带着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近期组织相关单位先后到国内美丽乡村建设比较成功的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浙江桐庐县狄蒲村、环溪村,南京江宁区大塘金村、世凹自然村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初步思路。

什么是美丽乡村?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或正式的概念。但是,从美丽乡村发展方向和实践过程来看,美丽乡村就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其集中体现在五个“美”的建设上:一是环境之美,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公共服务日臻完善、自然生态有效保护,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宜人。二是风尚之美,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风民俗。三是人文之美,文化繁荣、底蕴深厚,耕读传家、以文化人,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使农民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建设农村各具特色的精神家园。四是秩序之美,学法用法、遵纪守法,民主法制、村务公开,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社会有效治理,维护公平正义,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五是创业之美,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勇于创新、诚信经营,刻苦钻研技术、推进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发展、有钱办事理事,拥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各地具体的建设做法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规划设计。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只有高标准规划设计,才能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高标准。在建设之前,每个村庄都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规划院所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发展目标定位、村庄形态、建设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反复论证。有的规划非常详细,小到一条小溪、一段古道,都有具体的规划或设计,达到了精雕细琢的程度。比如桐庐县的狄蒲村,一个牛棚经过精心设计,竟然变身为一个时尚的咖啡屋,既保留了村庄的印痕,又增加了村庄的美感,颇具创意。

二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如果美丽乡村还是和传统农村一样,鸡窝牛圈,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电线交错,是谈不上美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路、水、厕和旧房。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治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之美丽要义。每个村庄都把基础建设特别是在水、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三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建设美丽乡村根本目的是为了农民群众,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生活,不搞大拆大建,不逼迫农民上楼,不拿土地作文章与民争利。同时,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所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一个是通过大拆大建来建设的,都是因势利导,以人为本,使农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在桐庐环溪村我们看到,有高大气派的现代建筑,也有旧房老屋,相互映衬,别具风格。郝堂村在建设中,则提出了“尊重农民小日子”的理念,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有的是利用生态资源、有的是利用文化资源,有的则是无中生有“打造”资源,但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的村庄特色和支撑村庄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村有山村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魅力。

五是重视文化的保留传承。文化是魂,是一个村庄的精气神,没有文化的村庄终行将不远。对于文化的认知、保护、运用,所考察的这几个村庄做得非常到位。他们通过保护古建遗存、挖掘历史文化等途径,放大地域文化符号,赋予了村庄鲜明的文化特色,增添了村庄内涵和魅力。在狄蒲村申屠氏祠堂展示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物品所反映的农耕文化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他们根据民间传说,不惜在村子主干道上修一座坟茔来传承弘扬宗族文化。

通过对国内几个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考察学习,由衷感到,建设美丽乡村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xx这几年通过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路网工程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农村日益式微的趋势没有好转。虽然有的农民搬进了社区,住进了楼房,但是他们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未来生活的保障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前几天,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要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力,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融为一体,让亿万农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的保留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如果说“物”的建设是硬杠杠,那么文化则是乡村的软指标。农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是多元的、厚重的,构建起了中华文明的华丽殿堂。农村文化有哪些?概括来说就是农耕文化、家族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家族或家的文化,对人们影响最大。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因此在农村“家”文化对农民有着更大的意义。老百姓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把农民的小家呵护好。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家”是文化的根,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很珍视家的观念。而纵观几个建设比较成功的几个美丽乡村,他们就非常注重对家的保护。村庄建起了新居,为什么颓废衷败的老房旧居不拆掉?为什么狄蒲的申屠氏祠堂历经风雨而依然保存完好?为什么郝堂村依山就势建房而不强求农民集中居住?说到底,就是看到并尊重了农民对家园、家庭的珍惜和浓重情结。

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顺应群众期盼,是解决好当前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抓手。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所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对于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特别久居城市的人们,长期面对城市生活的逼仄、喧嚣,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农村的生活,非常渴望让心灵得到平复,灵魂得以安放,身心得到放松。这就为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游、农家乐等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由此,也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生产方式改变带动生活方式的改变,真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三是保证发展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而美丽乡村契合整体发展目标和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抓手。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几个村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全面持续性发展。

我市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几个村庄的考察学习,对比借鉴,我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特点。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选择一个各项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为试点,先行打造,形成经验之后,再全市铺开。目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市级领导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单位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要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各项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资金投入较大,在财政给予支持的前提下,建议对建设任务进行分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向上争取整合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投入和工作合力。在所考察的几个村庄当中,都是在当地政府强力支持下推进的,这也是克服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高标规划,打造亮点。按照生活宜居、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总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精心规划村庄建设方案和建设定位。特别是对农村文化,要高度重视,认真保护,深入挖掘,做好传承。建议由市里牵头,尽快启动相关规划设计,依托村庄自身的特色或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的亮点和品牌。

四是强化考评,激发动力。围绕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党政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和动力。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大家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移风易俗,提升农村文明素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乡村调研报告

乡村医生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医生服务水平、搞好基层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几年,__县以医改为契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保障、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乡村医生管理模式探讨如下:

__县位于江西省西部,__市北部。东临本省宜春市,南与__经济开发区、湘东区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接界,北与浏阳市相依;全县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721.11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全县辖10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全县设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9个,乡镇防疫保健站9个,民营医疗机构1个,村卫生室(所)380所,注册乡村医生723人,其中具备执业助理医生及执业医生资格的有109人,年满60岁已享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对象185人,未注册为乡村医生的村级保健员212人,本县自筹解决村级保健员养老保障112人,全县每千人拥有乡村医生1.48人。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和《诊所基本标准》,对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将相关信息统一录入“江西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净化医疗市场,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完善监管体系,举办乡村医生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规范了乡村医生的执业行为,并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建工作,及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工作,为创造优质服务提供了平台。

1.合理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建议省、市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的投入,提高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一是要提高乡村医生各项补助标准,尤其是乡村医生补助及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保证乡村医生收入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同等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优秀乡村医生奖励办法,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乡医可加大奖励力度。三是积极落实农村边远地区乡医津贴补助制度。向边远、偏远的山区和艰苦地区倾斜,距城区和乡镇中心越远、交通越不便利的地方,津贴补助额度应越高,对于村级保健员予以政策倾斜。

2.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是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一是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适宜技术推广,增强基层服务的实用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对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在免费短期培训的基础上多提供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提高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四是根据双向自愿选择,返聘农村退休医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鼓励老医师以老带新,提高乡村医生综合服务水平。

3.提振乡村医生队伍活力。理顺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机制,逐步解决所积累的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一是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在具备执业资质的前提下实施人员互动、同工同酬。二是合理设置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单独开设针对乡村医生的.考试和认证体系。三是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降低报销门坎,其报销比例应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要注重解决药物配送不全、价格偏高和原下架非基本药物的处置问题。四是适当拓宽进入乡村医生队伍渠道,比如出台允许确有一技之长人员、符合2004年注册条件人员补注册及中专以上医学相关专业毕业人员可以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等政策,以提振乡村医生队伍的活力。

4.增强村卫生所的承载能力。我县目前95%以上的村卫生所均是以家庭式方式举办的,场所在乡村医生家里,人员均是自家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由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国家投资建设公立的村卫生所,整合全村乡村医生资源,集体办公,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5.引入乡村医生激励机制。建议根据乡村医生的从业年限、是否取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及当地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拉开乡村医生补助档次,激励乡村医生更好地搞好服务。

6.关爱村级妇幼保健员。村级妇幼保健员的前身是接生员,在未全面实施住院分娩的年代,她们承担了农村妇女分娩的全部职责,实施住院分娩后她们转型为村级保健员,承担了育龄妇女保健、孕产妇筛查、产后访视等工作,但由于她们没有固定的执业场所,没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和器械,2004年实施乡村医生网上注册时绝大部分没有注册成乡村医生,不能享受现行的各项乡村医生补助,而我县乡村医生大部分为男性,不方便开展村级妇幼保健工作,因而基层级妇幼保健工作又离不开她们,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关心这一特殊群体,使她们能享受乡村医生的同等待遇。

乡村调研报告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上启下,直接担负着农村的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基本医疗、卫生管理等任务,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热点,也是难点。9月28日至30日,根据县委书记刘新利的要求,政府组织了调研组一行6人,在魏国华常委的带领下,对我县乡镇卫生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到五乡两镇实地了解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我县五乡两镇,41个行政村。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6所(牧业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2所、一般卫生院3所);村卫生室15所;乡镇卫生系统61人,占全县卫生系统人员的34%;卫生技术人员53人,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的35%;乡镇卫生院有床位数25张,千人均床位编制数2.5张。

2、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情况。据卫生部门统计,xx年全县5所乡级卫生院的收入(不含财政拨补)略有节余,通过财政拨补,没有亏损的卫生院。卫生院业务收入构成中,以药养医的状况普遍存在。调研组所到卫生院,药的`收入占业务收入很大的比例。调研中发现哈尔交的卫生院属于危房,住院部前面突出的平台一直用两根大柱子支撑着。

3、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引进新的医疗设备。目前,各乡镇卫生院已配备了x光机、b超等相关的仪器。卫生院完善了病房生活设施,药房中配备了基本的日常用药,每个乡(镇)都设有村卫生室,解决农牧民日常病找医生难的问题。

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感到县委、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是重视的,对卫生院建设发展是关心支持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发展严重滞后,卫生院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

1、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危房加固、重建进展缓慢。虽然卫生院引进了x光机、b超等设备,由于没有专家人员的指导,缺乏技术操作人员,许多设备成“花瓶”摆设。诊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

2、人才缺乏。近年来一直没有本科毕业生进入乡镇医院,在职的培训成材后又流向县城。再加上基层基础条件差,待遇低,难留人。

3、医师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在38-40岁之间,他们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部分医师开出的处方已不适用,面临退休的医师,却因后继没有人,迟迟得不到退休。大部分年轻的乡村医师因没有医师资格证,不能开处方。卫生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于我县是个贫困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牧民生活较为困难,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热情不高,造成医疗业务量少,村医队伍极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出现这些的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牧民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好处。二是农牧民对医疗合作有误解,认为卫生院无法生存才出此对策;担心卫生院和医生会搞人情关系,看病、报销不公平。三是乡、村集体经济支撑保障困难;有些农牧民几年未生病报销,认为吃亏了,借机不参加,农牧民个人缴费拖欠面不断扩大。

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必须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切入点,从思想认识、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上,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在全面抓好改革创新措施落实的同时,针对农村卫生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特点,突出抓好一些重点难点工作,以增强实效,带动全局。要本着“计划可行、目标可达、措施可做、效果可测”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

1、县乡两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列为今后工作重点,在财政与政策上切实加以扶持。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从xx-xx年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政策,逐年加大财政对卫生投入力度,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确保新增卫生经费大部分用在农村,做到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2、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如何为农村卫生机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通过建立完善以下机制,逐步解决:一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稳定机制,要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实现待遇留人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实行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对在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享受基层卫生岗位津贴,津贴从单位节余中列支,不列入工资基金管理,并在服务期满一定年限后开始领取。二是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在职培训成材后流失的问题。对选送外出进修学习人员,要明确任务课题,力争做到送出去一个人,带回一项新技术新疗法,形成一个特色专科。

3、制定规划,逐步解决农村卫生院危房。县政府应该每年从财政安排一定专项资金,规定一定的期限消灭危房,完成其他卫生院整体规划,为病人提供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4、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稳步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各乡镇卫生院通过在各村主要街道、路口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营造宣传氛围。各村委会利用广播每天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内容进行宣传,使农牧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

乡村调研报告

xx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xx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59000公斤,油料生产3000公斤,禽蛋产量28000公斤,蔬菜产量50000公斤,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xx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xx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乡村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

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当前,社会监督越来越得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加强和改进旅游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建立举报制度。旅游行政部门开设乡村旅游举报、投诉热线电话,随时受理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及服务等方面的举报和投诉。在乡村旅游村落设立举报箱,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使监督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强化新闻监督。利用新闻媒体信息面广、影响面宽、舆论强大的特点,对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借助新闻的力量实现行业管理的目标。

4、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是旅游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市场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及市场运行、管理机制,离不开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赋予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行业协会是独立于政府的一种社会中介组织,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有权力参加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法律活动。对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让行业协会参与政府的一些行业管理职能,让行业协会以协会名义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行业检查评比活动等。这样,可以增强行业协会的权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的培训。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缺乏行业协会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民主观念,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水平和协调能力,让协会真正起到政府、经营者、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在推进城乡建设方面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突破难点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有力促进了我县城乡建设的发展,城市市容市貌不断改变,人民群众生活品位、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规划滞后,后劲不足。

我县城乡建设发展前景看好,但从总体上还处于规划发展阶段,在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地方处于自由建设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有些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总体规划上,详细的实施项目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是对城乡分布建设区域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主题定位、建设目标等关键要素简单规划,只体现大体轮廓。二是规划中没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乡镇缺乏规划建设引导。在建设过程中进展缓慢,民居建设随意性、盲目性现象比较普遍。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产业支撑,从当前建设的进展情况来看,由于产业带动不足,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出现了建设徘徊滞后,进展缓慢的现象,农村产业还未形成大规模总体带动,农民收入不高。因而出现建设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的现象。

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已逐日趋完善。但在管理服务上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城区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涂乱画,乱泼乱倒,脏乱差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商业、行业门面经营上还比较凌乱参杂,没有形成分门别类,入行就市,行业特色不明显,城市广告牌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待加强,管理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等等。

1、要高起点、大手笔落实城乡规划。

要充分结合外面的经验和本县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科学规划;要用长远的经营理念规划县城,充分发挥好城市规划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要邀请专家高标准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框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政府储备的土地和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要超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土地的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强制性内容,形成规划图册和本本,作为土地供应和建设规划管理的依据,乡镇规划方面要齐头并进,要从规划引导,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建设完善,功能齐全,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国土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严格审批建设用地,以充分实现土地增值建设开发的新格局。

2、加强产业带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推行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我县要紧紧抓住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主动作为,大胆先试先行,搞好向上衔接,争资上项,招商引资,引凤筑巢,按照“合法程序,互利互惠”的原则,引有实力的战略伙伴,先垫资进行城镇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逐渐开发新区、新项目和规划区的大建设。以此向城乡建设辐射。

3、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城乡发展。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化是“造城,会形成城市发展的‘空心’化,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因而,要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围绕特色和规划,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规划,就我县而言,形成以柑橘、金秋梨为特色的水果业,以烤烟、茶叶、金银花为特色的经作业,以线椒、高山蔬菜为特色的蔬菜业,以湘西黄牛、北欧玛鲟鱼、大闸蟹、乳鸽为特色的畜牧产业,要通过示范引导,项目推动,发展一方、富裕一方、建设一方。

4、加快我县新型工业化。

抓好矿山整治整合成果的巩固和深化,着力打造我县百亿锰产业和百亿锌产业,大力培植优势骨干产业,推进农产品精加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城乡农民工就业搭建新的平台。通过工业、农业产业带动,不断增强城市化建设的实力。

5、统筹城乡发展,大胆先试先行。

在重点建设县城中心区的同时,要认真抓好乡镇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率先脱贫致富的载体,乡镇建设搞好了,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6、落实城乡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用规划统筹城镇建设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特色、加强土地管理,注重生态建筑,人文协调,立足个性,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走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前,我县要结合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要制订好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镇、重点特色村寨,特色民居保护规划,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管到底,建到底,做到违反规划的项目不批,不作详规的项目不批,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多留特色多留亮点,多留样板,不留遗憾。如我县麻力场镇立新村,是州人大的扶贫联系村。今年六月,总理来到该村看望群众,面对面交流,听群众呼声,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对尽快改变武陵山片区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指示。目前,在州人大的牵头下,州县各部门对立新村重点实施一轮扶贫开发力度。重点对村寨规划,民居改造、五改工程等全面实施启动,办成一个高标准示范点,住建部门要首当其冲通过办点作样,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

7、要抓好城镇建设的管理。

在规划建设工作中,我县要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推进集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旅游重镇,文化名镇,商贸大镇,并加强小城镇规划控制、严厉查处乱搭乱建,占田建房行为,全面开展查非纠违、住建、规划、国土部门和乡镇村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县城、乡镇村整脏治乱绿化行动,抓好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使乡镇、村建设在以城市为核心的带动下,面貌有明显的改善,提升城乡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和幸福指数,实现我县城乡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乡村调研报告

随着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处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我县尚未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基于以上情况,我组织驻aa镇工作队全体队员开展了aa镇建筑垃圾产生、分布及管理等情况的综合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规范建筑垃圾的管理。

一、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一)占用土地,降低土壤的质量。随着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建筑垃圾堆放点在增多,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建筑垃圾中的某些成分逐渐渗透进入土壤改变土壤的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生产力。

(二)影响空气的质量。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会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会产生腥臭,细菌、粉尘会随风飘散,造成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的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三)污染水域。建筑垃圾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受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污水,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渗滤液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复杂,一旦进入饮用水源,将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四)影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堆放杂乱无章,占用很多城市空间,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严重影响清洁乡村活动的纵深开展。

二、aa镇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aa镇建筑垃圾处臵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很多细化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为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现象较为严重,如瑞雁社区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就存在着严重的建筑垃圾违法倾倒、堆放现象;运输过程中的撒漏现象也较为严重。总的来说,aa镇建筑垃圾管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管理难度大。随着我县城区的不断扩大,建筑垃圾日益增多,建筑垃圾监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部分运输业主存有侥幸心理,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违章清运活动,致使建筑垃圾乱倒、沿途撒漏等问题突出,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纳处理,影响管理效果和效率。

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缺乏,使大量的建筑垃圾只得被倾倒在城区的.各个角落,成了二次污染。

(三)运输市场混乱。目前,我县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越来越多,这些运输车辆基本上属于个体运输车辆,或在一些运输公司挂靠的车辆,多数没有蓬盖或封闭设施,管理松散,而且参与建筑垃圾清运的车辆也有少部分是无牌无证、车容车况差的“黑车”,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建筑工地业主唯利是图,全然不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有意招揽这样的低价车参与运输。这些车辆进入建筑垃圾运输市场以后,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是多装快跑,野蛮运输,逢路就跑、逢空地就倒,造成建筑垃圾一路抛撒,导致很难监控,严重影响市容。

(四)部门协调不够。建筑垃圾的运输和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规划部门负责建筑垃圾固定消纳处臵场的统一规划并负责建筑工地源头的管理;市政管理部门应负责查处建筑垃圾抛洒、偷倒、乱倒等行为;交警部门负责车辆运输违章的查处,对超载、超速行为严厉打击;公安部门负责执法保障。要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各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建筑垃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管理合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而目前,我县仍没有形成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这是导致建筑垃圾乱倒,运输撒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有利于改善我市城市环境卫生。

因此,很有必要制定出符合我县具体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地方性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规范性条例,增强群众环保意识,认识到乱倒乱堆建筑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使我县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四、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尽快出台《aa县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使我县建筑垃圾管理更为规范,监管依据更便于操作,更为符合实际。加强行政许可,严格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的准运条件和资质管理;尽快明确建筑垃圾处臵收费标准。

(二)完善专业机构及专业队伍,建立建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成立aa县建筑渣土管理机构,隶属县环卫站,落实人员和专项资金,对城市建筑垃圾、渣土(泥浆)进行有计划地统一协调和管理,探索源头管理、标本兼治的举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建立执法联动和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渣土管理部门为主,城管、建设、国土、公安、交警、环保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城区为主、城乡协调推进的区域执法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市容监察支队处理为主,市政、交通、公安协同处理的执法新模式。

(三)加快建筑垃圾专用消纳、综合利用设施的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的规划建设,为城区及周边建设工地的渣土提供临时性的建筑垃圾和渣土转运的消纳场地。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我们青干班二组全体学员一行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xx县石塘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石塘镇立足本镇实际,提出了“美丽石塘、养生胜地”的新目标,既契合全县的发展思路,又充分考虑了镇情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区划调整后,石塘镇党委政府及时对全镇的村庄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一心两带三区块”的总体布局。整个规划起点很高,既分层次实施,保证了有序推进,又突出了各村的特色。

全镇累计整合各项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山水童话乡村”建设,20xx年全镇就有18个村建设实施,真正体现了大投资、大手笔、大成效。

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石塘镇小顺村的石文化、高畲村的畲家文化、桑岭村的汀州客家古建筑文化等,全面提升丰富了美丽乡村的实质与内涵。

实行童话乡村建设项目领导负责制,与镇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村干部报酬相挂钩,实行建设进度周通报制,并进一步发挥村干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等。

首先,从乡镇角度看。拿石塘镇与龙南乡对比,两个乡镇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相比较而言,石塘镇基础好,建设规模大、建设进度快、建设成效好,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其次,从县市角度看。xx县抓住“山水童话乡村”主题,注重特色化、品牌化、系统化、项目化、有序化。xx市注重规划编制、彰显特色、资源整合和项目报备,两县市均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个主题,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第三,从全省角度看,不论从建设规模、建设品位、美丽程度上与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有较大的差距。

通过对比,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1、村小布局散。大量人口外出、社会效益值低等,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资金缺口大。丽水经济欠发达,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本级补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3、美丽不持久。部分村受条件制约,易出现建后无人管理现象,只是一时之美丽,很难持久。

丽水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每个村均能达到省里提出的“四美三宜”要求,所以,要立足实际,找到自己的单项美丽点,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1、准确定位。受基础条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不能一味想着怎样做大,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发挥出最大效益。

2、分类指导。要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有重点、有梯度、有选择,将资源、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集中建设一批、成功一批、见效一批。

3、产业结合。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才有更多的精力把乡村建设的更美。

4、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是基础、建设时载体、文化是灵魂。我们要把历史名人树起来,趣闻典故挖出来,古村旧貌整出来,山水资源靓出来,民俗山歌唱出来,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具备特色文化的精品村。

相关范文推荐
  • 01-06 恋爱体会与感悟(热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升自己。接下来是一些普通人的心得体会,可能并不出名,但由衷地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恋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 01-06 肃清王立科流毒影响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心得体会是一个个人经历的见证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好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
  • 01-06 职工培训体会与感悟(精选18篇)
    职工的培训和发展是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职工总结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应对的策略。我曾参加过不少培训班,无论是为了提升自己
  • 01-06 兄弟土地确权协议书(优秀17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它能够为双方提供法律保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第一条本合同双方当事人:出
  • 01-06 足浴店租赁合同足浴店租赁合同范文(15篇)
    租赁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规定租赁双方在租赁物品或房屋租赁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这里为您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租赁合同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单位住所:__。住址:_
  • 01-06 九年级音乐教学总结(优质23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教师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典型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初
  • 01-06 办公用品及耗材采购合同(通用16篇)
    采购管理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以下是市场调研后得出的一些采购最佳实践,供大家参考:甲方:乙方:经充分协商,甲乙双方达成如
  • 01-06 用规程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回顾,也是一种对他人分享和启示的表达方式。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加聪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 01-06 大学生植树活动心得体会(实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在经历某个事件或完成某项任务后所获得的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个经历或事件所得到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它能够
  • 01-06 思想道德的自我评价缺点大全(18篇)
    通过自我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自我评价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