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数学旧知迁移新知 数学四环节教案(优秀9篇)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 数学四环节教案(优秀9篇)

时间:2023-09-23 12:33:15 作者:笔舞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 数学四环节教案(优秀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一

课 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达到正确书写、灵活运用,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并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积累词语。

2、通过搜集资料的反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画面美。

3、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也就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在“色彩”,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学习文章独辟蹊径的写法,能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体会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教法:四环节循环教学

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乔”“绢”“裱”等要求会写的字,并灵活运用。

2、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注意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请简单介绍一下好吗?(出示北京名胜古迹图片)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我们心中的骄傲,历来歌颂北京的文章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京的色彩》一课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一定会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激发我们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会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乔”“绢”“裱”等要求会写的字,并灵活运用。

2、我有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我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1、出示自学指导

(一)

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6分钟后,比一比谁掌握得好。)

2、各小组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集体订正易错的字。 乔 绢 裱 褪 猩 赭 柑 砂

四、初读课文,感受色彩。

1、出示自学指导

(二)

默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小组内交流。并找出文中首尾段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5分钟后,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2、小组内交流北京“色彩”的句子。读一读,写一写。

3、小组汇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文章的结构:按“总——分——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北京城在“我”心目中有着色彩单调的印象。 第二部分(3—8自然段)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的壮丽和辉煌。

第三部分(9—11自然段)抒发了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第三循环

五、学习第一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

(三)

字字入目,句句动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随时记下你的感悟。

(提示:可抓一个字、一个词、一种修辞等来感悟。)

2、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3、反馈预设: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做了一片云。学生乙:一个“飘”字,表现出“我”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生丙:“红色的海洋”“红彤彤”,写出了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单调的印象,反衬了后来北京色彩的丰富。

4、齐读

1、2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布置

1、所画的词语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第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北京的色彩 “红色的海洋”“红彤彤”

印象:色彩单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研读第二、三部分内容,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3、背诵第四、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一、听写词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研读第二、三部分内容,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3、背诵第四、七自然段,积累语言。 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内容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用心读3——8自然段,勾画出作者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的一个词。找出哪些段落描写了北京色彩的“壮丽辉煌”?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8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认真,学得好。)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

3、反馈预设:

(1)“壮丽而辉煌”,是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在课文第4~8段中,作者用详尽的笔墨,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

(2)第4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教学时要紧扣作者的感受,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协调。第5、6句则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

(3)第5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香山红叶的色彩,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哪些颜色。在想象中让香山红叶的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被“征服”的原因。

(4)第6段是对第4、5段的一个小结。三个“并非”,是对第4段中“征服”一词的再度照应。

学习第7、8段,从人文景观方面,体会北京色彩凝重、深沉而又热烈明快的意蕴。

(5)第7段展示了北京城中“古迹”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风格对立而又和谐的美。第1、2句突出了“黑灰色”的长城“凝重而又冷峻”,“朱砂色”的故宫“深沉而又威严”。第3、4、5句突出了新楼宇和立交桥色彩的“热烈明快”之美。“拔地而起”的本义指山从地面突然高起,在这里指楼宇高高矗立。“纵横飞扬”形容立交桥纵横交错,造型美观的样子。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激动。

(6)第8段是对第7段内容的小结,和第6段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5、指导学生背诵第4、7自然段。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二)

2、生自由读。

3、反馈

学生甲:1——3自然段与其相照应。

学生乙:说明北京色彩的绚丽纷繁,目的在于赞美祖国多彩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4、7自然段。

2、写一段话,描写一下你所熟悉的一处地方的秋色。(按“总——分——总”的结构写,要描写细致,语言丰富。)板书设计:

1、北京的色彩

秋林(自然风光)

壮丽辉煌(总)(总)祖国多彩的生活

建筑(人文景观)

教学反思: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二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三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四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五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初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应用知识和兴趣。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2、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

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2、第四单元“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识别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与垂直等有关概念,从事折纸、模型以及使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几何工具,画角、线段、平行线、垂线,制作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活动。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五单元“一元一次方程”

主要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数据”

通过对报纸中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第七单元“可能性”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事件的发生存在必然性、可能性、不可能性,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名学生,该生为女生。从性格上看,该生内向、腼腆;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学习,但欠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数学基础较差。该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措施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数学建模,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四)开展针对教学实验,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丰富的图形世界在两个半期复习中穿插复习

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2课时(x月x日、x月x日))

第三单元字母表示数1课时(x月x日)

半期整理与复习1课时(x月x日)

第四单元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1课时(x月x日)

第五单元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x月x日)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数据1课时(x月x日)

半期整理与复习1课时(x月x日、x月x日)

第七单元可能性1课时(x月x日)

期末总复习2课时(x月x日、x月x日)

根据学部领导刘校长、杨主任的指示精神,辅导班由奥赛变为竞赛的宗旨,超越课本,提高优生,最终达到竞赛出成绩的号召。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段的辅导经验,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总体思想:以课本为纲,本着超越课本,凌驾于课本之外为原则,使学生在辅导班见到一些课堂上见不到的题型,通过方法思路的点拔让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竞赛做好必要的准备。另外,为了确保下学期竞赛能出成绩,在辅导期间提早发现竞赛苗子,有意思地及早进行个别培养和锻炼。

二、具体教学计划:

第五周:全等三角形基础题提高题;

第六周:全等三角形提高题竞赛题;

第七周:全等三角形综合题过关测试;

第八周: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基础题提高题;

第八周:等腰三角形提高题竞赛题

第九周:等腰三角形综合题过关测试

第十周:实数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

第十一周:项中考试

第十二周:一次函数基础题;提高题;

第十三周:一次函数竞赛题;

第十四周:一次函数综合题过关测试;

第十五周:整式的乘除基础题提高题

第十六周:因式分解基础题提高题;

第十七周:因式分解竞赛题;

第十八周:整式及因式分解过关测试;

第十九周:竞赛班期末考试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一、教学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用足用好每节课时间。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8.落实帮教措施。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尽量达到每个孩子都能提分的目的。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八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旧知迁移新知篇九

各位老师、领导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我们文科数学备课组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成绩,本次考试,我们文科数学取得一定的进步,我们文数全级平均分95.6分,最高分148分,140分以上有8人,120分以上有68人,90分以上有188人,尖子班平均分129.5分,平行班平均分91.56分。优秀率17%,及格率63%。

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这次考试好的以及不足的地方。

好的方面:我们文数从高一已经开始抓得很紧,在朱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周一次测验,再加上练习卷,不断重复我们学习过得题型,打好学生的基础,上来高三我们现在也坚持每周测验一次,改卷,评卷,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备课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存在的问题,相互帮助,相互听课,指出学生存在不足的地方,和我们老师上课存在的问题,从做题当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从这次考试的成绩来看,我们文科学生掌握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前面三道基础题得分比较高,后面难题通过专题复习,我们多了很多同学也能够拿到分,这证明我们复习的效果在这次考试当中有所体现。普通班我们重视基础,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一个知识点,追求高效高质量,尖子班我们精讲精练。

不足的方面:从考试情况来看,题目难度适中,基础题占的比例比较高,但从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粗心大意,答题不规范,容易丢分,2计算能力不足,容易算错数,记错公式,3分析题目能力不强,审题不准,4害怕做题,遇到难题不敢下笔。5从卷面情况来看,我们选择题平均分38.5分,大题平均分57.1分,学生存在简单题容易丢分,难题拿不到分的现象,还存在很多低分层学生,有15%的同学在70分以下,37%的同学不及格.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备课制定以下计划:多互相交流经验,多互相听课,培养尖子生,多鼓励后进生,制定辅导后进生计划,多从学生方面了解我们老师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缺失的知识点,备课组中不断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改变教学的方法,尝试用先进教育的理念来开展教学,争取学生能够分分必争,争取次次考试有进步。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