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模板11篇)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模板11篇)

时间:2023-10-15 23:07:29 作者:ZS文王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模板11篇)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接下来是一些初中教案的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启示。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3、学会判断。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二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三

课本6970页内容。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件,计数器等。

见口算题卡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方法三:笔算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上74、75页。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口诀的编制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创设教学内容,把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和练习融为一体。使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

1. 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应用旧知识与推理,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编制口诀与应用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编制7的乘法口诀。

应用7的乘法口诀。

1.同学们真厉害,这样小明就能准时参加淘气和笑笑的生日party了。既然你那么聪明,那你能计算出4个星期、5个星期、6个、7个、8个、9个星期更有多少天吗?(课件)请把你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4页填一填的表格中。(填好的同学自己小声的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结果和想法?

3.编口诀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教过大家编口诀的方法吗?

(齐说)一算,算什么?(用连加法计算结果)二编,编什么?(根据表格编口诀)三看,看什么?(看其中的规律和需要注意之处)四记,记什么?(根据规律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转动自己的小脑筋用我们的方法快速的编口诀,记口诀吧。完成教材74页第2题。

4、汇报

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把你记口诀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方法好(同桌交流)

5、记忆口诀:下面就请大家在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这些口诀。

6、游戏(多种形式背口诀)

(1)拍掌齐背

你们记住了吗?老师准备考考大家,伸出你的双手,让我们一起背一遍。

(2)师生对口令。

我来问,你来答,准备好了吗?(打乱顺序问)

(3)同桌对口令

同桌两个人像老师这样对口令。

1.师:你们背的真棒,老师想考考你,敢接受考验吗?听要求,读算式,说口诀(7*8=,8*7=,567=,568=)

你们的小脑瓜转的可真快,看这两个式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不是每一句口诀都有四个对应的算式?(不是)

真是个善于归纳总结的好孩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5页,快速完成第一题目。

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和他一样的举手。真厉害!

2.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注意仔细看卡片,抢答,注意站姿。要求,直接说答案。(答错的起立读算式,说口诀)

4.教材75页第3题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你愿意试试吗?(做好的同学尝试说说这几道题的数量关系。指名汇报。)

6.好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谁?他是哪里的人物?其实乘法口诀运用非常广,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也存在,比如说:孙悟空打白骨精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到了什么口诀?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八卦炉里炼成火眼金睛,一共关了七七四十九天,用到了什么口诀?唐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用到了什么口诀?你看口诀是不是无处不在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口诀。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七七四十九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六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各种秤、各种实物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七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八

1、 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5+5+5=( )( )

9+9+9+9+9=( )( )

43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54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导学释疑

1、 小朋友,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你们看,都有谁来参加?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小伙伴们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请解决以下问题

(1) 每个盘子里有6个桃子,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每群小鸟有3只,3群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3)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

2、想一想,连一连

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两个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p23练一练 错题改正及整理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九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十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

媒体

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

媒体

: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加与减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三: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简解]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__×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