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童趣的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反思(汇总5篇)

童趣的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16:32:55 作者:笔砚 童趣的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反思(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童趣的教学设计篇一

那次,我校组织一堂校研究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校成立了一个备课小组。备课小组成员由校语文教学骨干组成。郑老师虽年轻,但对语文教学颇有见解;李老师,“书虫”一个,文化底蕴较为深厚,课堂上经常是妙语连珠;陈老师,电脑高手,查资料神速,做课件没得说。看着这些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队伍,我笑了:嘿嘿,这次可是胜券在握!

课案理好了,小组成员长长舒了口气,笑了。

可第二天上课情况并不乐观:预案执行得挺顺利,但不知怎么回事,课堂上一点感觉也没有。我们的这次集体备课失败了。

如此的“强强联手”为何会遭遇失败?我们究竟败在什么地方?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相适宜。

二、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在本节课中,除了教学内容偏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用语缺乏艺术性。

1、教师提问的教学用语方向不够明确。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都是很重要。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更有必要。他们年龄不大、目标意识不强,在做事之前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这时,教师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与本堂课无关的发现,同学们始终没有关注童年趣事,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我的教学指导用语不够具体、明确。

“你发现了什么?”是开放性的语言,没有方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迷失了探索的方向。如果改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感受?”会更好,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师的教学用语没有“儿童化”。

由于习惯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用教中学生的语气,可对学生来讲,这样的语气缺乏感情和亲和力。《童趣》课堂教学更要求老师的教学用语“儿童化”。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纯真的语言,天真的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好奇心,本堂课,这一点我是非常缺乏的。

三、教师是主体,学生成配角

有人说:“有行为,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进;有改进,就有提高”,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积极地作了反思,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集体备课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童趣的教学设计篇二

今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校长、科研处和语文组的一些老师听评我的讲课,我今天讲的是《童趣》第二课时的内容,今天早上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作为一个新老师,各方面经验都有些欠缺,而且今天学生体检,早起五点就起床了,担心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但当站上讲台时,发现早些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精神饱满。整堂课讲下来还算顺利,之后,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上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现成此文,以激励自己做的更好。

在课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积极性比较高,敢于回答问题,尤其是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两次对峙,有同学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思想上进行了交锋,很好的推动了课程的进行。平时我就一直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质疑,看来收到效果了。整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思路也比较清晰。

但其他老师提的意见更值得我去反思、改正。

张校长提到一点:要有激情,增加幽默感。是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把每堂课讲得激情四溢,高潮迭起。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利用丰富的语言、语调,让每个学生都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这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这方面自己还要不断的改正,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

上面提到课堂是出现两次思想上的交锋,但自己并没有 给予很好的引导,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没有把这次交锋推向更高的地方。

还有一些老师提到一些细节问题,如:板书略多,语速稍快,洞察力有待加强等等,这些方面确实急需改进,其中苗校长还提到教态问题,在课堂上应注意举手投足,确实,现在学生还处于模仿阶段,作为老师更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举手投足、一言一语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总之,问题还是不少的,也感谢这些老师能直言不讳的提出这么多切实中肯的建议,自己会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改进,不断学习。相信这次评课让我离自己的教育理想又近了一步。

童趣的教学设计篇三

对于初一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新面孔。如果无法迅即掌握学习文言的入门技巧,或者让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胎死于初学阶段,学生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从教师身边切实鲜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发学习兴趣,对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兴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让文言文的春天复苏在学生的思维里。我借鉴了语文教学名家的翻译口诀:

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

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边。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连出自己的体验,才能与作者有相同波长的情感共鸣。

文章语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寻读品味两个地方,一处是“徐”字,另一处是“鞭数十,驱之别院”。力图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口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释是“慢慢地”。联系插图,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在作者创设的假象世界里,是青云白鹤的精致,是情味无限的天地。

再看“鞭数十,驱之别院”。“鞭”,乍看让人觉得心里恨到极点,可不是,正看得兴浓,摇旗呐喊,暗暗助阵,战局却无端被搅!但是,“鞭数十”后并非血肉模糊,横尸现场,而是还能够被“驱之别院”,可见没被鞭死,可见那“数十”下并非真的“鞭”打,可见“鞭数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无限?别忘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驱”,“驱”的意思是“赶”,可见是作者在其身后吆喝着“去!去!去!”,然后受伤又受惊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别院去了。若换成一个“甩”字,或是“投”字,烂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寻它不见了,那个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尽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许被遗忘多时,也许被忽略不计的文字,打捞出来,放在阳光下重新擦亮,然后置于学生的眼前。每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她们已经等了千年,等待我们用崭新的视角打量,擦拭,洗涤,等待我们用更鲜活的语言疏解,阐释,激活。如果不进行反思,或许和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趣》一样,我只会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惊”这些醒目的词汇,顺利地找出“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却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这两个太过寻常太过直白的文字中,深深体验到了一个拿“美容镜”与“放大镜”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细心“绘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童趣的教学设计篇四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教学设一各种形式的朗读,知道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是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童趣的教学设计篇五

本文是一篇充满想象性和趣味性的文章,本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自己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印象深刻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的趣事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都在急匆匆地讲授文言知识,而忽视学生地切身感受,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因此,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慢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但是,我的问题就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等等。但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文言文知识点本身就是繁琐而复杂的,而且枯燥无味,我没有办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或许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