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5篇)

最新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06:24:35 作者:笔尘 最新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好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一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xx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xx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xx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xx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二

“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偶然间读了这句话,直击我的心脏。终于有了一个契机,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近杨绛先生、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的小世界。

《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思考着,也许这是杨绛先生重编这本书的初衷吧。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杨绛先生的全能、钱钟书先生的痴迷学术、钱瑗的到来,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确幸。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亲情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写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的事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杨绛先生曾写到:“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能把悲伤写到让人看了就心痛,可见,世间别离对于杨绛先生的打击,就如同黑夜中的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过去的美好成为她内心最美的回忆,也许正是这痛让她更加清晰那些美好,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支撑。那一瞬间,我体会到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境。

他们一家三口在学术造诣上都是极高的,但他们的生活却是极其平淡的。“‘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在污泥中能洁身自好。也正因这种态度,使得他们被世人敬仰。

卢翎曾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一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这大概是读者最好的概括了。《我们仨》就是杨绛先生用细腻、朴实的语言描写的人生的喜怒哀乐。不似辛弃疾的豪迈,不似李清照的婉约,不似李白的随意,但字字细腻、句句经典,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三口之家注定是这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家庭,简单生活中的不简单的境界。

“我们三个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20xx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她不再是一个人,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们仨”又聚在一起,幸福的相拥,相互诉说着他们生活中的小美好。这大概就是人间的小美好吧!

读了《我们仨》,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且行且珍惜,珍惜一切,不要让痛苦充斥我们的生活。虽然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因为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人间也没有永远的悲伤,因为悲伤里也会有幸福的过往。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三

“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个梦里有香甜的回忆,有忍受屈辱的日子,有病老时的挂念伤痛,也有离别时的难守与心痛。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的温馨学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家三口人一辈子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不能感受那个年代的不自由与压抑。特殊的年代给那一代人带来了特殊的经历,尽管这段经历谁都不愿意再走一遍。所幸的是,这一家子还算比较幸运,在暴风雨中,互相扶持,渐渐走到岁月的尽头。如果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回国前的写照,“坐看顶端风起云涌”则是回国后的宠辱不惊,一代大师巨匠自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场。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就是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学者的精神与意志,生活与现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生老病死、幸福与恐惧,平淡与无奈。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看到末尾这句话,才觉得心里是那么的难受。

说客栈有点凄凉,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家。家是宁静的港湾,是旅途累了的歇脚点,不是?家是亲人亲密关系的维系所在,家是我们奋斗的起点和终点。终其一生,我们都活在家的关系里,一旦关系断裂,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真的变成了一个生命旅途的客栈。

有的时候,我们从这个客栈搬到那个客栈,可是只要有亲密的关系在,哪个客栈都可以看做真正意义上的家。爱我们的家人,珍惜眼前人,让我们的家在人生旅途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吧!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四

——《我们仨》读书笔记

目录中标出《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四年。杨绛先生似是用饱蘸感情的笔调写下自己对亲人醇厚的爱,也淡淡地写尽了自己的大半生。共中流露出来的时老人历经世事后的淡然与睿智,有忧伤,有怀念,有不舍,但都是在岁月的涤荡下安详,醇厚起来。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篇幅较少,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既表现杨绛对钱锺书的依赖,珍视,又引起下文“我们仨失散了”,“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起先杨绛和圆圆一起在古驿道上奔波,陪伴父亲。之后圆圆旧病复发杨绛夜夜梦到女儿受病痛折磨,圆圆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情节概括起来似是如此简单,完全没有现代小说的爱恨纠葛,家国深仇。但一路随着杨绛先生的文字走下去,我切身感受到了年迈老人面对亲人病弱的无助和撕心之痛。杨绛先生没有用华丽的语句,扣人的悬念,这一切仿佛都是多余,她只有缓缓地深情地记下亲人间的点点滴滴,因为是真情,所以令人动容。我在这里只选一小段,“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地很。我变了梦,我看阿圆忙这忙那,看她吃饭,还有电话打扰,有一次还有两个学生老晚来找她。我看见女婿在我家厨房里烧开了水,壶上烤着个膏药,揭开了给阿圆贴在颈后。都是真的吗?她又是颈椎痛吗?我不敢当作真事告诉锺书。好在他都不问。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杨绛先生夜夜梦到圆圆,“看”到圆圆的病情加重,“心上盖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圆圆离世时,“我”和锺书都“见”到了幻象的圆圆,锺书让她放心地“回去”(应是回到人出生前的冥界)圆圆笑眯眯地放心了。第二部似乎乍看之下可以说是离异的,杨绛每晚都梦入女儿的身边,女儿离世前灵魂向父母告别,崇尚科学及唯物主义的人一定觉得这些是编造的。但不论这些是否完全真实科学,在这些虚幻与现实的交错间,我们足可以感受到高龄老人杨绛的无助彷徨,对女儿、丈夫切切的关心珍视。因为他们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人的伤痛都会让另两位至亲十足地担心,忧虑。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有一天清晨,母亲坐在床边,细细地注视着我,那眼底是慈爱,担忧,庆幸……。我说不清。母亲说昨夜她梦到我重病,直觉得胸口撕裂般疼痛,霎时吓得坐起在床上,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之后辗转难眠,心有余悸,想着来看我,又怕打扰我睡眠,只好挨到天亮,一夜未眠。记得当时我还嗔怪母亲太敏感,不过是梦,且梦都是反的,现在读到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多少有些理解当时母亲的心情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篇幅最多,记叙了“我”和锺书二十来岁去牛津求学,到钱瑗、锺书相继离世。其间记载了“我”和锺书在国外的求学路,圆圆幼时的机智可爱和闹出的趣事,圆圆的成长、学习,“我”和锺书经历的----等等。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推想出当时杨绛和钱锺书所受的不公和屈辱,但在《我们仨》中杨绛只有简单地带过一笔,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她把重点放在我们仨相守相念上,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至亲团聚相守的幸福。有了亲人的相伴支持,一家人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毫不畏惧。不论外界社会如何动荡不安,个人生活如何窘迫漂泊,我们仨都能共同面对,那便够了。

看《我们仨》时,我觉得就如在听杨绛先生娓娓地讲述自己生平,那些大风大浪,坎坷苦难,从她口中述出都醇厚淡然了,掩在她深深浅浅的皱纹中。像是香茗,微微的苦涩,更多的要你自己去体悟。读《我们仨》或许不要渊博的文学知识,不需要过多的历史常识,只须捧着一颗柔软、善良的心,便可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五

从昨天开始,我断断续续把杨绛的《我们仨》看完了。

这本书文字很少,只是由二十来个短文和一些影印的手稿和往来书信组成的。若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这样的日常文字也不可能编辑整理成书直至面市的。或许,这些佐料也可以称为名人的“八卦”。只是这本书的记述是很真诚的。平淡是真,我想即便他们只是很普通的家庭,这般的记述也是很有意义的。

标题很“伤痛”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还没开始看内文,光看到这三个小标题我就有点感伤。这三个小标题取得真好,把这本书要表达的感情传达得很透。及待我看完整本书,我仍然觉得那三个标题比文章还要好看。所以,还没开始看,我就被感动了。孤零零一个人思念着两个不可能再见,也不可能给予任何回应的深爱的亲人,那是怎样一番伤痛的情境啊!别人看你吃好、穿好、用好,怎么也无法理解你心中的那份伤痛吧!除了你自己。三个小标题透露的就是这份无法得到对等的回应的“伤痛”。

我们俩老了

“我们俩老了”讲的是杨绛的梦,梦里钱钟书丢下她一个人径自走了。杨绛很伤心,醒来跟钱钟书说起这个梦时也还是难过的。可见杨绛是很害怕与他分别的。钱钟书安慰她说他也会做这样的梦,“因为我们老了”。听了他的话,她也有些释然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仨失散了”,原以为这里要讲杨绛夫妻俩在战乱中把钱瑗丢了,看了才知道是杨绛借由自己的梦来讲述她与爱女钱瑗和爱夫钱钟书的死别。刚开始我也以为杨绛真的在讲古驿道,在讲她的梦。看到最后才知道古驿道是她虚构的,好让生死别离看起来诗意些,不那么冰冷。而她的梦也全是真的,好让现实看起来不那么残酷。我想她是希望他们俩的先后离去都只是一个梦,而她希望梦可以快点醒来。人生如梦,大概就是如此吧!她不愿意去分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她说自从他们俩离去后,她觉得他们共同的家变成了客栈,而她也成了无家可归之人。读着,真让人心疼。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的是他们仨共同生活的滴时光。六十载的光阴被她用寥寥十几篇小文就描写完了。大概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又或许她并不愿太用力地回忆。因为回忆越美好,现实越痛苦。这部分的文字略显枯燥,都是些生活琐事。但透过这些稀松平常的文字也大概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也知道了钱钟书是一个不爱社交,酷爱阅读的人。原来,他们大部分的生活是很艰苦的,钱钟书也曾有过长长的落魄期。难能可贵的是,不论生活多么坎坷,他们仨都能相依相偎,相爱相亲。正如他们所说的,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家三口团聚更快乐的事了。团聚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附录部分是钱瑗手写的《我们仨》,她只完成了前面几篇。另外还有他们仨之间的书信往来,有趣且充满爱。他们仨是亲人,是朋友,也是爱人。这一生,能彼此相遇是他们仨最大的福恩。

情意很暖

此外,还有一个感受是:书里关于钱家的部分记录得很少,在杨家倒有很多的快乐时光。可见,一个女人无论外嫁了多久,她最可亲近的家永远是自己童年的那个家,那里才有最纯真、最放松的快乐。

总之这是一本很平淡的书,用朴实的文字记述着一家三口一世的尘缘,笔尖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念。它告诉我们:充满爱的遇见,要用心珍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