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优秀5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03:29:09 作者:文锋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一

日前,听了学校的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国标本《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虽然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上出来的教学风格迥然两样。

a老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看,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长方形。

师:你看到的长方形的什么?(4条边,4个角)猜一猜,长方形有那些特征?

生1:长方形的一条边比那条边长一些。

生2:他们的长度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

教师看学生没有回答到他预设的轨道上来,不耐烦的说:请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对折长方形纸片。

汇报: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满意的点点头:好,你的发现真精彩!给他鼓掌!(掌声一片)其实还可以用直尺量的办法比较他们的长度。请大家在小组里相互合作,交流一下。

学生在老师的吩咐下用直尺量长方形的边的长度。

学生交流。

生1:我量的一条边的长度是10.2厘米,相对的边的长度是10厘米。

师皱着眉头:你怎么不会量呢?

生2:我量的长方形的边的长度分别是13厘米、13厘米、10厘米、10厘米。

师高兴的问:具体指出来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说出后,教师启发说:这两条边的长度都是13厘米,说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

教师满意的在黑板上板书下结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

b老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认识它吗?(认识,是长方形)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长方形吗?

学生的目光立即转向教室,不一会二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

生2:国旗是长方形。

生3:玻璃是长方形。

……

师: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生4:我预习时知道长方形较长的一条边叫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条边是长方形的宽。

生5: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生6:长方形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好多。本子、书、文具盒的表面等等。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你们打算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

生7: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的关系。

生8:我觉得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我想验证它是不是直角。

生9: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长方形大,有的长方形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

生10:这几条边,有的长,有的短。

生11:我觉得长方形的相对的两条边的喜欢度可能是相等的。

师:怎么验证长方形的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后,在小组内合作研究。

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

小组1:我们组内有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2:我们组也是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3:我们一眼就看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4:我们组先将一条边画下来,再将它的对边来比较,发现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

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

听了这两节课后,笔者分别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与a老师交流实录:

问:a老师,对于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的两种思路,你是怎样设计的?

a老师:上课前我认真的研究了教材,教材通过情境图的提示,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哈,这也体现新课程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我设计了用两种方法即对折和用直尺量的方法来探索。

问:你认为这一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了吗?

a老师:还行吧。你可以看出学生在对折、量长度等操作实践中找出了长方形边的特征,而且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你认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了吗?

a老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可能是我班学生不太会研究吧。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可是学生不会猜测,不会发现问题,所以我只好硬让学生通过对折、量长度的方法来探索。

与b老师的交流:

问:请问b老师,谈谈你的设计意图,好吗?

b 老师: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然后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目的是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思考应该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愿望。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探索愿望也比较强烈。在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充分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先是点滴的,不成型的,但随着猜测的深入,研究思路就越来越清晰了。

b老师:我想教材上的操作研究提示图提供的两种方法,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但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我觉得上课没有必要把教材上的每一种方法都讲解,关键是学生在探索中喜欢使用哪种方法。

问:你认为在你的课堂上,小组学习只是一个形式吗?

b 老师:不,我恰恰认为本节课因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只有先独立自主探索,然后才能有小组有效合作的可能。所以我先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这一节课里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节课后,我还采访了b班的一些学生,为什么没有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验证对边长度相等。学生笑着说:那多麻烦呀!我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没有必要量。

上述的两个案例,尽管执教内容是相同的,手段也比较相似,但很明显,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更是迥然不同。

教例1 中的教师上课伊始也让学生猜想,但是由于所提的问题过于泛化,学生的猜想也是不着边际的,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而使学生的问题离课堂越来越远。由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猜想,让学生验证“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教师设计了两种方法,环环相扣,使学生掌握了这一特征。可是我们看出,尽管学生经历了小组活动、操作、发现的学习过程。但是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够强烈,而是出于教师的内心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是随着教师的指挥而机械的操作。在这里,小组学习形式、操作纸片、量长度成为教师教学的道具。同时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算法多样化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对新理念挂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上,没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节课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是狭隘的,甚至是功利的。

而教例二则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里,教师没有把“掌握长方形的特征”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的知识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在这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浓厚的,这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自主探索获得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探索问题的平台,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情境氛围,使得课堂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相得益彰,时时迸发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火花。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数学探索给予了较多的人文关怀,使课堂的目标定位趋向多元性、开放性,使得这节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为学生提供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绝不能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机械执行教案的场所。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知识的单一目标,而要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性、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不流于形式、口号。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

3、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三

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它的性质和判定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性质和判定的`学习是一个互逆的过程,性质是判定学习的基础。《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按照课本分为两个课时,前两个判定为第一课时,第三个判定作为第二课时,本节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探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两种方法,有了性质作为基础,因此对于判定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课堂上我本来打算要求学生将每种判定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都按照格式书写出来,这样有利于他们数学习惯的培养,但是最后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而最终没能落实下来,成为课堂的一点遗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真可谓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由于自身数学知识系统与教学经验的缺乏,在本节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1、学生的想法有时老师是无法预测的,尽管看似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由于学生自身个体因素的差异,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不是最方便的,但是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但是实际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由于学生探究会需要较多的时间,这样对于后面内容的教学提出了较大的困难,很多较好的教学环节由于时间不够而不得不临时删除,使得整个教学设计大大降级,失去原本的完整性,这也体现出自身的教学机智不够成熟,处理课堂实际能力比较薄弱。以后还要好好向优秀教师学习。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应该操之过急地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而应该将这个改过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对于猜想得到的定理的过渡太快,不符合数学逻辑。猜想是猜想,定理是经过科学长期证明过的正确命题,两者之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

4、对于课堂设计,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思考,去讨论,去获得结论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从而整堂课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束缚而没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是一大败笔。

5、数学逻辑性,数学术语的使用还不够严密,有待于日后进一步提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采用猜想—验证—总结—练习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动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再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以后中我觉得有几点比较好。

首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变数学课堂为活动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量、折、拼每项活动时间都能保证三至五分钟左右,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再看每项活动的过程,教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来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学生的认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理性概念。

其次、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加强活动指导。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先让学生通过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最后、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验证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索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注意提醒学生不能只进行横竖对折,就认定四边相等了,还要进行对角对折来说明邻边相等,才能推出四边相等。

当然,我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方法,无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拼一拼”中,特别是把16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大长方形时,学生拼成许多小长方形,预设与生成无法吻合。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五

培养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发展学生初步的综合推理能力。

1、一个角是直角;

2、有一组邻边相等;

3、是平行四边形。并指出每一个条件它的作用。

第二、通过归纳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得到正方形的性质,有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的比较轻松。

第三、正方形的判定,教材的`处理没有用专门的判定,对于正方形的证明主要是通过定义,但是在证明的过程中又进行相应的结合,并不是纯粹的证明出三个条件。首先根据定义,由平行四边形直接得到。然后由矩形增加条件得到,还有菱形增加一个条件得到。虽然没有专门用黑体字表示,但是实际上证明都可以用,总的其实就是用到了定义进行证明。

(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第四、详细讲解范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于正方形的证明的思路以及书写的格式。

在复习提问时,思路条理,能够清晰的和学生一起理顺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后边学习正方形的判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判定方法时,能够引导学生对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角度去思考,避免了学生思维混乱,无从下手的局面。学习例题,能够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时先独立思考,再适当交流。学生本节课学习积极,效果良好。

在复习阶段花费时间比较多,总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而是一块回答,在讲解例题时,只讲了一道,对教材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本例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并适当进行应用,课堂内容显得有些不充实,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题目准备不多,课堂练习时间不够,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准,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够完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