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7 15:14:42 作者:雨中梧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愿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安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贵的、优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读,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叛逆的、无畏的,在爱情与理智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尽管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可她虽爱弗龙斯基,却又碍于伦理、亲情等等,不愿与丈夫离婚,还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弗龙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弗龙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为这幸福拼尽全力。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情必然是双方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所以才无法接受弗龙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弗龙斯基却不愿因安娜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安娜即便认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爱情中”,最终决然地撇下了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我认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没有将爱情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与基蒂的爱情更是相互欣赏与理解;安娜将爱情当作她的唯一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被摧毁,最终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书中主要内容,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看到安娜出于嫉妒对渥伦斯基的不信任和无端猜疑,连我都被折磨到了。隐隐的恨她为什么要这样毁了自己的生活。若同卡列宁的结合的不幸根源是因为没有爱情,那其实和渥伦斯基在一起也没有让她幸福。安娜实在过于自我,他要的是渥伦斯基的爱,但也是自己亲手毁了这份爱。当时的纵身一跃也只为报复爱人。

没有看书以前我以为渥伦斯基是个坏男人,并不是的,他也是真心爱着安娜的。是安娜的喜怒无常让他变冷漠。安娜的生活中只有爱情,她希望渥伦斯基也是如此。但对渥伦斯基来说爱情是生活调味品吧。后期深陷情欲的安娜一切都依附于渥伦斯基,她自己也说自己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失去了,只能靠自己的爱情吸引力来留住他。安娜的爱像茧也束缚了自己。

另一方面她虽然敢于同情人私奔,却也无法承受世人的眼光。无法放弃社交,又受不了社交界对她的态度。贯穿全文我也无法理解最初不同意离婚的理由,她爱儿子也只去看过儿子一次。第二个理由更是让人愤怒,将自己的懦弱迁怒于人是不对的。

一开始卡列宁让人觉得虚伪,懦弱,不敢面对妻子出轨变心的事实,寻求宗教慰藉逃避现实,在妻子坦白了之后为了前程考虑要求她维持目前的现状,甚至允许她与情人往来。但看到妻子产后抑郁发作的时候那一章让人大为赞叹他的宽宏大量,为爱付出了一切,真心实意的为安娜着想。但世人都无法爱上一座神像,让人自惭形秽。

列文这条线着墨很多,但没啥好说的,朴实的小地主,热爱自己的土地,正直又善良。全书让我看得最爽的地方就是当列文看到别人对妻子言行轻佻的时候直接将他赶出家门。

引用文中一句话结束"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昨晚看到凌晨一点多看完,今天早上起来黑眼圈超级重,果然还是不能熬夜,可是这部小说,真的叫人欲罢不能。

最大的感触是,命运,它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其间参杂着一些孤独感和无力感。

没有查过村上的图片,也没有看过相关视频之类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文学艺术一切美好或是黑暗的人,他大概其貌不扬,像个小老头,是个时而深沉时而孩子气的小老头吧,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思考。想象中的他,很喜欢的他。

海边的卡夫卡,说实话真的没太读懂,太多隐喻,而我想的太浅。

看了很多书评,知乎,豆瓣,很多人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只觉得很沉重,却不曾到那种程度。

全篇对佐伯的描述,形象都特别美好,可是不知为何,心中始终没能升起对她的喜爱,甚至怜悯,都没有,只在十五岁的她进入森林劝卡夫卡回到现实记住她好好活下去的时候,对她,生出几分爱怜。以往看电影也好小说也罢,对于作品中作者用尽笔墨认真去描写的高雅女子,都由衷的爱,这次,不知为何。

很喜欢中田,这个很神奇的小老头,善良可爱,星野也是,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年,遇到一个神奇的小老头,便不顾一切地跟着他,去帮助他,他的人生轨迹在慢慢改变,思想也在改变,到头来,他就像是,怎么说,经历了这些光怪陆离的时间,在别人看来,他仍和以前一样,可是只有他知道,他真的真的不再是以前那个自己了。对于战争时期的学生们在山中集体晕倒的事件和老师写信言明的真相那一段,没怎么把握到要领。想起来文章里面的一句话很喜欢,大义是说一场战争的开始从来都不是为了结束先前的战争,战争这东西,只是无限的吞噬,无限的发展。

大岛,比起来佐伯,倒是很喜欢他,记忆里的画面,还是觉得他应该是个男孩子才对,他对卡夫卡的所有关怀和理解,都是卡夫卡孤独黑暗一生中时刻闪耀温暖他的火花吧,喜欢他关于音乐的那些论述,喜欢他的人生态度。

樱花,同样美好的女子。

卡夫卡,这个世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背负着诅咒一路在命运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宿命,活灵、隐喻、光怪陆离的一生。

对于主角,反倒是写不出什么真的感悟了,只觉得他身上背负着很深很深的孤独与无力。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会再读的书,但愿再读时,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安娜卡列尼娜》阅读心得体会中小学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昨天看《牛虻》正到关键时刻……可是没有接着看下去。因为这个时刻,对于看一个故事来说是最美的,所以我希望它能更长久些。

第一卷,年少的亚瑟是虔诚而完美的。相信同志,相信意大利的民主,更相信上帝,以及它忠实的奴仆蒙太里尼神父。

第二卷,发生了一个变故,这个变故改变的,不仅仅是亚瑟的人生,还有他那颗原本洁净无尘的灵魂。他有了脸上的疤痕和身体的残疾,有了神经质的口吃和尖酸刻薄的言辞,有了一个形象的新名字——牛虻。他企图忘记过去又绝难摆脱过去,他爱的人也是他憎恨的人。他就是如此矛盾而痛苦的活着,让人不解。

第三卷。

开始写“第三卷”的时候已经距离那个“昨天”半个月了,因这个故事而开始的幽暗心情已经渐渐明朗,看到雨夹雪之后的灿烂阳光,心境清明。

已经有些忘记第三卷讲的是什么了,或者说,整个故事都已经被我渐渐淡忘了。但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第三卷,就是牛虻死了。

这个结局让人悲痛,我为此足足消沉了一个星期。可是两个星期以后,我已经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从来不知道这个故事一样。我不能再说什么,关于信仰,关于死亡。也许就像海明威说的,有些故事进行到后来,你会发现,死是唯一的结局。

我的这个“读后感”写得很没样子,没有中心,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有点对不住小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不过真是……两个星期,就已经时过境迁了。新近看完的一本书是毛姆的《刀锋》,四天以后的今天,已然也是时过境迁。

唉,不知道看书为了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以下读后感由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蔕。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着,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妈妈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知道,颓废,空虚,迷茫,不过是糟践自己;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知道,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体会

在世界文学的崇山峻岭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外表美丽,情感真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她的父母让她嫁给了比她年长许多的彼得堡官员卡列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并爱上了一个年轻潇洒的军官沃伦斯基,并怀孕了。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对这件事切齿悔痛,并且大病一场,但最终还是离家出走,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

她面临着全社会的敌意,并奋起反抗,最终与渥伦斯基感情决裂,走上自杀的道路。

作者原本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女性在家应该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思想,但安娜的经历却远远超出了这个主题,提出了具有深远人类意义的女性解放问题。

作者对安娜命运的设想原本局限于一种宗教宿命论,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作者本人的意愿,成为对不公平社会的有力控诉。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一直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赞扬。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前所未有的。

它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并建立了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则被用作19世纪俄罗斯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许多人了解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现实。

俄国后来的民主革命者就是在这里开始对社会进行抨击的。

列宁,俄国革命的领袖,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很多次,以至于他把封面弄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提出这么多重要的问题,可以达到这么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流的地位。

读安娜卡列尼娜心得体会

在观看的两个小时内,心里一直潮潮的,有心疼,有不舍,更多的是为安娜惋惜,惋惜她成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想,如果有灰色地带,她一定会幸福。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然而这个过于追求纯净和至高无上爱情的女人最终败给了现实,成为铁轨上的一抹鲜红。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无非是整部剧的小丑,让人感觉是一只苍蝇,讨厌可又摆脱不掉,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因为社会的使然,因为弗龙斯基自身对社会的妥协,他们最终成为旧社会的牺牲品。

确实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爱的超越自我,爱得忘乎所以,所以悲剧。

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水满则溢”这句话对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女性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女性,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情是生活的附庸品,只有好好的活着,爱情才会绚丽;当爱情遇见现实,一定要好好权衡,因为爱情存在于现实之上。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时代剧最好看,华美的服饰,主角姣好的面容,多角虐人的恋情,跌宕的剧情设置。绝对是好看的秀。就这个标准而言,安娜卡列尼娜是能够得满分的。凯拉奈特莉那张美艳经得住特写的脸。如画般的画面从哪里定格都能够作为剧照的美丽。导演的镜头语言甚至是有些先锋实验的,这一点比较近似红磨坊,实景比较少,除了室内戏,室外戏大场面都是虚景,但是不仅仅不给人偷工减料的感觉,反而觉得很奇特很新意不流俗的感受。

导演的很多细节处理也真心让人称道,比如安娜一出场就是手部特写,带戒指的镜头,她和沃伦斯基的第一次偷情也是给的手部尤其是戒指大特写,戒指的隐喻让我想到《色戒》。戒指戒指。。。婚姻对于夫妻两人的戒与指。然而安娜不顾婚姻的戒和指义无反顾投身与沃伦斯基。第二个细节是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会上的那支舞,真心叹为观止,他们一路跳着经过的人群从静止到起舞的构思着实值得为导演鼓掌,炽热的情绪似乎就是透过这样的镜头语言透过银幕只穿过来给观众又是抽象又是具体的观影感受,以及开始沃伦斯基和安娜定情是那个被铁轨压死的工人,安娜选取在同一处以卧轨的方式结束自我的生命!

此外就是画面,美得不可方物。看了之后我觉得这片子最大的明星不是卡拉奈特莉。而是片子本身,凯拉只能算是蛋糕上的殷桃,虽美却只起到点睛作用。不记得还看过什么画面比这个片子还美的片子。还有性爱场面,这也是能够算是把性爱场面处理至绝美的电影,让我想到朱丽安摩尔那部《爱到尽头》,甚至奈特莉那种破碎脆弱与偏执强悍的表演也在往朱丽安摩尔的路子上去靠。

上方说了很多这个电影的好,下方呢。我也想说说我眼中的一些问题:

2。片子其实格局拉得还是大,但是就是没有代入感!可能因为原著的关系,注定了这个电影的难度。反正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作为观众会觉得那是好看的秀,但是我不会因为里面人物的悲喜而悲喜。而《红磨坊》在这点做的就很好。当然红磨坊的整个故事格局小。

关于故事的思考。

没看过原著,但是真的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好故事:

故事给你呈现了三段爱。两端开始差点就失败了,但是反转的爱。

和一段注定会毁灭的看似成了,最终依旧毁灭的爱。

真是很值得人去品味和琢磨。

看似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爱。看似注定但是依旧把握在人们自我手上的爱。真是又复杂又玄妙。

托尔斯泰大师确实是写了一个让人难以言喻的寓言版的好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惊喜惊喜!不是故事,是手法。乔怀特居然在大银幕上呈现了一出舞台剧!全片的取镜,走场等等,几乎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采用了布景式的舞台剧表现手法。正映衬了一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小说中的几段重要的内心戏全都放在了单一的舞台场景上表演,比如安娜抚摸着熟睡中的儿子,默默湿了眼眶。然而丈夫卡列宁恰巧闯入镜头,这样一幕简单的无言戏被处理得十分妥当。

舞台的框架仿佛就是沙俄时期的舆论束缚,片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场自由戏份在开阔的户外拍摄。比如安娜与沃伦斯基的两段缠绵,康斯坦丁的割草戏等等,最令人释怀的还属片尾,安娜与卡列文的儿子和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私生女儿,如亲生兄妹般在野花丛中追逐嬉戏,此时的卡列文也端坐一旁,看着手中的书籍,望着两个无邪的孩童。最终野花丛蔓延到了舞台的框架中,彻底让结尾开阔了。

如此新颖的模式是在当代电影中十分罕见的,19以前的5分钱影院时代倒是屡见不鲜,用镜头驾驭一场舞台剧。看来乔怀特在《赎罪》之后启动列夫托尔斯泰的大作是久经思考的,想必他也必须做足了功课和各种构思才开机的。据我所知,《安娜卡利尼娜》被搬上银幕已有不下6个版本,最近的包括苏菲玛索的版本。此时乔怀特再启此计划,唯有在叙事上做一次革新,他聪明地选用了最复古的方式来做革新,结果却成功地驾驭了全片的几段戏剧冲突。使得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可定格作为艺术画来欣赏。再加上这样的经典感情杯具,凄美二字得以最好的诠释。

火车,是《安娜卡利尼娜》的重要场景以及道具,无论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初见,还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的衔接,亦或安娜最终选取的结束方式。滚动的车轮,呼啸的汽笛,白雪皑皑的冬日,成了各版《安娜卡列尼娜》的代名词。此片中的舞台加上微缩模型以及手绘布景让人对这班列车有了崭新的映像,可谓只要是火车出现的场景,必营造出了****。

即便安娜的命运被搁到现代,依旧摆脱不了抑郁的结果,虽在当今社会,其不至于落得自了生命的结果,但人物本身的纠结性绝不亚于沙俄时期的人言可畏。凯拉奈特利首次出演如此苦情的主角,几乎影片的后半部分全都是湿着眼眶演过去的,尽管如此,却和以往的苦情电影不一样,其一自然是之前反复提到的手法革新,其次就是在于影片层次的递进上。安娜是全片的一个索引,一个纠结体。一旦她结束生命,所有人物都归于原位,互不干涉。

这点,乔怀特版的《安娜卡列尼娜》甚是突出了前端二人相互肉体吸引的部分,或许影片没有太大的篇幅用来表现一百多个人物的生命轨迹。所以干脆用推开一扇门,进到另一扇门的方法来开门见山。原著中的一条主线和一条副线,两个家庭的迥异结果,都被完整呈现。

一向再看文艺片,这回算是真正被影片文艺了一把,仁者见仁是影片逃不开的舆论走向,至于你怎样想,看了再说吧。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没有读过这部名著,看这部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菲玛索。看电影之前稍微看了下影评——世界上最著名的红杏出墙。看电影之后我觉得这个影评实在肤浅至极。苏菲玛索的美艳,安娜对爱的执着,弗洛斯基对爱的迷茫和列夫对人生的思考给了我最大的触动。正如本篇题目所述,弗洛斯基和安娜因为对感情同样的执着追求最后走到一齐,得到彼此,一个放下了事业一个放下了原先的家庭,其实都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全是因为爱。原以为有了爱就能够一路相伴,不想彼此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和前路的漫长没有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最后的迷失。安娜迷失了自我,放下了一切,并最终放下了生命;弗洛斯基迷失了自我,徘徊在安娜的世界、道德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随着安娜的一句“youwillbesorryforthis。”,随着安娜消逝的生命,也消逝了弗洛斯基的灵魂。

最后一刻出现的安娜的尸体和她淌血的半个脑袋,残酷和画面再一次冲击了我的心灵。我想我们都就应对人生再次的审视和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所得到的,和我们所失去的。为了我们热爱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安娜·卡列尼娜》的好词佳句_安娜·卡列尼娜经典名句

《安娜·卡列尼娜》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本站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好词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1.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2.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3.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性爱,从此人类有了罪。

4.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5.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6.完全沉溺在爱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有了第一次性爱,恐惧立刻袭来,一切开始回归到现实之中。

7.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8.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9.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10.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11.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12.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

13.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14.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15.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16.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伏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17.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

18.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19.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20.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21.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22.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基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基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基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基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基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基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渥伦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基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基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2

页,当前第。

1

1

2

安娜卡列尼娜语录

1、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2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3、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4 、幸福的.人都是一个样,不幸的人却各有不同。

5 、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6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7 、不是我可以将功赎罪,而是凭你的慈爱饶恕我。

8 、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

9、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1 0 、他看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文档为doc格式。

读《安娜卡列尼娜》

在短短的五天里,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投入的原因。这确实是一部巨著,她展示的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上流社会的宏图。

“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大部分看过或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应该记得开篇的这句话吧。记得高中时看到这句话,我就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精辟总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三个女人的家庭——安娜、基季、多莉。

安娜的命运都清楚,她卧轨自杀了。她是一个叛逆者,不满足没有爱情的婚姻。在过去没有爱情的八年里,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她的儿子身上。然而当爱情真的如潮水般涌向她时,她就像飞蛾扑火般,勇敢地爱了。至于后果怎样,她无暇顾及。她的美貌与姿态是所有男人和女人都羡慕与渴求的。然而她的追求的爱情不为所有人(整个俄国的上流社会)接受。她抛下自己的丈夫与儿子,与自己的情人周游各国,在别人眼里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然而她全不在乎,因为此刻的她是多么幸福,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曾经被认为是多么爱与不舍的儿子,如今抛弃了,她依然活得很快活,多么可笑。在死前的那一刻,她看清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她照清了自己。她因爱灿烂,也因爱毁灭。

我常认为人会选择自杀不是因为憎恨、报复或者其他,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折磨,而“死”才是真正的解脱。也许她最根本的错误是得到了一份没有爱情的婚姻。

基季算是作品中最幸福的人了。单纯、美丽的基季在经历了一段小小的情感波折之后,终于与莱温结合到了一起。她温柔贤淑,把家照管的仅仅有条,与莱温相亲相爱并生儿育女。他们是幸福的家庭,毋庸置疑。然而幸福的家庭也有幸福之道。莱温与基季都不是彼此心目中的完人,婚后他们都看到了对方的缺点,在婚后他们遇到了生活的琐事,他们也争吵过,他们也曾为生计发愁,他们也因遇到困难乱了方寸,但他们始终是一个幸福的生活着,因为他们的婚姻里有最浓烈的爱情。从两个相爱的人到两个熟悉的人,在他们各自的身体里有都有了对方的生命,他们接纳了对方的缺点,自己的爱人开心,她/他就会很开心,他们从不限制对方的交友、言谈、出行,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空间,因为他们明确地懂得彼此是唯一的爱,他们之间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我知道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即使平淡的日子里他们也会过得充实和谐。他们的种种特点都是组成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的因素。

多莉则是这个作品中最悲哀却又最贴近现实的人物了。青春逝去的她,拖儿带女忍受着在外花天酒地的丈夫,还有丈夫在外欠下不堪重负的债务。她只有怨恨,却无力反抗。她想摆脱这个与不爱她的丈夫所组成的家庭,却又为安娜抛弃丈夫和儿子醉心于爱情而感到羞耻。

在这个男权横行的社会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女性,他们想反抗社会给她们造成的不公,却又害怕得不到支持。确实,专制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每个人的话都代表着男性的声音。只有女性的能力不断增强,不再依附于男性,女性才能得到应有的平等待遇吧!

想成家的人,必定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吧!那就去寻找一份以爱情做基石的婚姻,用我们的理解和宽容营造幸福,用我们的诚实稳固幸福,用我们的勤劳打造幸福,让我们的爱与子偕老。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从小到大就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名著经典”,这本书的开始,源于一场家庭危机。虽然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并且远在俄罗斯,但是只要婚姻制度还是现今的模样,我们就都能体会这场危机,并为此投入感情。

这场危机的主角是奥勃朗斯基和他的妻子陶丽。奥勃朗斯基是莫斯科的一位公爵,属于上流社会,他最近和家庭女教师有了外遇,被妻子陶丽知道了,陶丽生气不理他,他尴尬且不知所措。整部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和伏伦斯基、卡列宁之间的纠葛,一条是列文与吉娣之间的爱情,一开头便写到的奥勃朗斯基和陶丽反倒没那么重要,只能算是副线,他们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层次,增加了故事的可能性。

安娜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被姑妈许配给了身份显赫的卡列宁,卡列宁比她大很多,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家庭还算美满,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并且她也尊敬丈夫。可是自从她在火车上遇到伏伦斯基之后,情况就有了改变,他们相爱了。她再也受不了无聊的家庭生活,终于和丈夫决裂,与伏伦斯基私奔。

可是,冲破了重重困难,他们真的走到一起之后,幸福并没有降临。伏伦斯基渴望自由,虽然他爱她,但是不想被完全占有。安娜处境艰难,除了伏伦斯基一无所有,她不得不为慢慢消失的爱情和伏伦斯基争吵。

最后,在五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安娜投身于一辆货运火车的车轮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是文学史上最迷人的女主角之一,她具备了诸多优点,美丽、高贵、大方、真诚、勇敢、聪明……托尔斯泰在营造安娜的魅力时,很少正面描写,他总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来衬托安娜的美,比如火车上与之邂逅的伏伦斯基,在舞会上被她折服的吉娣,还有仅仅是看到她的画像就赞叹不已的列文。如果一个人可以折服所有人,那么,她肯定也能折服你,托尔斯泰就是这么说服我们爱上安娜的。

相比安娜的那条线,列文的这条线则更精神化,虽然也有他于吉娣之间的结合,以及家庭生活的发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列文自己思想上的成长。

列文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贵族,出于人道主义,他很关心农民的境况,但是同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列文的身上有很重的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他的经历也和故事中的列文颇多重合,他们都曾在年轻时花天酒地,过放纵的生活,也曾在结婚后因为感到太幸福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幸福是一种罪过,所以想到自杀。

本书最后,在一种神秘气氛下的悟道后,列文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我最感佩的地方,是托尔斯泰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我们都会有很多话没有真的说出来。这些,托尔斯泰全部捕捉到了,他不仅叙述了一个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并且把他们的心理完完全全的呈现了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甚至今天和明天都不一定是一致的。这些托尔斯泰把握的清清楚楚,他总是会让人物改变主意,他们是活的,面对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而不是完全被定义为某一种人。

这是托尔斯泰的真正伟大之处,他把人摸透了。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元旦教职工游园活动方案大全(20篇)
    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步骤。通过学习和应用一些实用的活动方案工具和软件,可以提高活动方案的编写和管理效率。20xx年元旦将至,为丰富全校
  • 11-27 毕业季思想汇报范文(22篇)
    在思想汇报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感悟,形成一种积极的反思习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尊敬的党组织:大学
  • 11-27 行政英文自我评价范文(18篇)
    在自我评价中,我们需要全面而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技巧。自我评价范文:我善于分析问题和抓住关键,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
  • 11-27 车工岗位实习报告(实用19篇)
    实习报告是对自己实习期间所遇到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经验总结。实习报告的写作可以参考以下范例,既能了解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又能借鉴其他实习生的经验和写作技巧。
  • 11-27 某学校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优质15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促进班级团结和合作,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阅读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其他班级的管理经验和成功做法。时间飞逝,这个漫长而忙
  • 11-27 文秘专业办公室实习报告(优质18篇)
    实习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实习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实习报告的写作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巩固文秘专业的主业知识,提高
  • 11-27 感恩父母付出行动的国旗下演讲稿(专业18篇)
    在国旗下,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国旗下的重要事件和庄严仪式,一起来回顾一下。
  • 11-27 看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热门22篇)
    在写一篇优秀作文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名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通过读取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雷锋”一个众所周知
  • 11-27 二年级数学的乘法口诀教案及说课稿(实用17篇)
    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以便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下面是一些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编写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
  • 11-27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方案(模板23篇)
    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具备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活动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活动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