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过零丁洋教案(模板18篇)

过零丁洋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4-02-23 08:56:09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规范教学步骤和内容的一种文件,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接下来是一些编写教案模板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零丁洋教案字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小记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3分)。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5.(3分)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意思相近即可)。

26.(3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惶恐滩和零丁洋指什么?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和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苏武执汉节牧羊不变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零丁洋教案字

(一)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1)注意“寥”字的读音。(2)注意“絮”字的写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前提是理解。本诗根据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朗读时要体会到这种感情。后两句激昂高亢,抒发了自己情愿舍生取义,为拯救祖国而死的高尚情操。

3.阅读教学。

(1)阅读理解本诗,不妨从张弘范对于诗的评价入手:为什么他会连说“好人!好诗”呢?将这句话作为突破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研读的兴趣。

4.活动提示。

(1)“朗读”提示中的“有节奏、有韵味”是朗读本诗的重点要求。在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后朗读古诗,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人悲愤和慷慨的感情产生共鸣。

(2)“思考与交流”及“拓展与运用”中题目应回答的内容请参见“阅读教学”(2)。

(3)积累这3个词语的意思是: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安排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示儿》。

5.古诗大意经过辛辛苦苦的努力,因为通晓《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考中了进士,被起用做官,可生逢乱世,战火已经烧了四年。祖国山河破碎得有如风吹柳絮,自己被俘以来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犹如雨打浮萍。在惶恐滩的时候,我为国家危急恐惧不已,如今来到零丁洋,我又怎能不感叹自己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老呢?只要我对国家一片忠心就能光照史册。

6.课时安排:

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后来,元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州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xin)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以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逃遁,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位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据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留梦炎、阿合马先后前来劝降,文天祥威武不屈。后来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三年之久,让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让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像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过零丁洋教案【】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

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

教学策略:

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世态变迁、物是人非)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残破)千帆(生机勃勃)昂扬乐观积极病树(旧)万木(新)。

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零丁洋教案字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首联中诗人选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1.草、离宫、夕晖、孤云。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八年级语文《过零丁洋》教案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参加语文教学多年来,自己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过零丁洋》课讲完后,自己细细品味,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句、词、字),表达了……。

从……(词、句)中,我读出了……。

从……(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欢……(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这几点我都没有做好,希望下次能改进。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脸红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一、导人新课。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四、作业:

板书:

小记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近几天都比较匆忙,备课也是匆匆忙忙的。还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不至于尬场。

上午第三节在18班讲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表达了文天祥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去懂得,去深入诗歌的感情着实不易。想了想还是以读为主。

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朗读诗歌。

一读、读出节奏和读准字音。

二读、读懂内容(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诗歌,赏析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

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是:

一、以读为主,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读出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读懂了文天祥的“民族魂”。

二、这首诗歌用的修辞比较多,颔联的比喻和对偶,颈联的双关,对偶和反复,尾联的反问等。学生易于理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时间的把控。一首诗原计划的时间是一节课完成,结果用了一节半课。原因是默写占据了课堂时间,一不小心就想多说两句话,老师还是话很多话很多。

二、备课不够充分,深入。如首联写了作者一生的重要经历,其中出现了“起兵勤王抗元”学生对“勤王”这个词不太懂,而我竟然无言以对,当时悔的肠子都青了。还好下课铃声解救了我,赶紧查“勤王”。结果真的长见识了。

勤王有两层含义,一是勤王之事,二是救王于危难之间。一般而言第二层意思用到的比较多,勤王指的是统治者在遇到乱臣贼子,或者是外患威胁的时候,不在皇上身边的臣子会起兵前去救援皇上,我们管这种现象就叫做入京勤王。

对待知识不能糊弄糊弄就算了,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会钻研,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升水。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识拓展延伸这个策略上,老师能从课堂的教学之初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点是可喜可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厚实底蕴,融说写于一炉。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再次,诗歌教学要入准重点,当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方法,当然这节课,我已经交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但还是感觉力度不够,当重点的就要重重的讲,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避轻就重,狠抓关键点。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识拓展延伸这个策略上,老师能从课堂的教学之初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点是可喜可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厚实底蕴,融说写于一炉。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现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再次,诗歌教学要入准重点,当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方法,当然这节课,我已经交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但还是感觉力度不够,当重点的就要重重的讲,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避轻就重,狠抓关键点。

相关范文推荐
  • 02-23 成为母亲读后感(汇总17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观点和情感等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文章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读书目的意义和价值,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
  • 02-23 村监委会主任述职报告(优秀24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这里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示例,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些许启示和参考。
  • 02-23 区工商管理年终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模板18篇)
    月工作总结能帮助我们反思并找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 02-23 自我激励的正能量语录(实用16篇)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范文范本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和特点。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 02-23 医院领导年度述职报告(模板18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反思自我、反馈他人、优化工作的必要手段。如果你需要参考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写作技巧,以下范文可能会有所帮助。作为一名教师,是否拥有责任心,是直接体现
  • 02-23 2024年读夏洛的网小学生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
  • 02-23 实习期月工作总结范文(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概括,是自我提升和进步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既包含了一些通用的写作方
  • 02-23 安全活动月领导讲话稿(汇总19篇)
    领导讲话稿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亲爱的员工们,我在这里向大家宣布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这个重要项目,取得了令
  • 02-23 大学生简历标准(精选18篇)
    个人技能和特长可以作为个人简历的一部分,突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专长和优势。想要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简历,以下是一些经典个人简历范文,供你学习和参考。
  • 02-23 宿管部的述职报告大全(23篇)
    述职报告是评价和奖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公正的回报。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各位教师、同学们:未知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