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世界地理日本教案(实用20篇)

世界地理日本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1-11 13:59:35 作者:ZS文王 世界地理日本教案(实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计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2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

1、位置和范围。

东亚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等国家(见上图)。其中朝鲜、蒙古同我国接壤,日本、韩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征。

(1)多半和岛屿,海岸曲折(多港湾)。

东亚海岸线比较曲折(图7.2),沿海有许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岛屿(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南海诸岛、台湾岛、海南岛)和边缘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

(2)地势西高东低。

东亚的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从西往东注入太平洋。

(3)多高原与山地丘陵,平原少。

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河流短促。(下图)。

地形如何影响其他地理环境要素。

(2)影响河流(水系):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影响河流(水文):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

(4)影响河流(水系水文):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丰富。

(5)影响植被与含沙量(水文):半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气候湿润,有利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比较项目西部内陆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日本。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一)位置范围:

位于30°n~45°n,东亚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洲四大岛屿及其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

学生完成后结合多媒体讲解。

1.海陆位置:

太平洋____部,亚洲____部。

2.经纬度位置:

e~e,位于东半球。

n~n,位于北温带。

(二)地形。

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关东平原、富士山,并分析日本的地形特征。

1.日本地形以_____和______为主(3/4),平原面积______,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_。

湘教版日本教案

《从分数到分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八年级数学上册15.1.1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

2、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归纳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讨论、交流的思想,感受知识的内在价值。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抽象分式概念学习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根本特征。

难点:分式有无意义、分式值为0条件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分数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另外,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迁移知识。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2、学法指导。

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或者式子填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分子、分母都是数字;有的分子是数字,分母是单项式;有的分母是数字,分子是含有字母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分类,让他们体会到有一种不同于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新型代数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导入课题来。

让学生深刻体会分式的特征。

(2)探讨分式有意义的问题。

通过两道例题探索,突破分式有无意义及值为0的条件。

通过练习,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探讨,总结出满足什么条。

件,分式无意义?分式值为0?最后得出知识归纳。

3、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分式的特征、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0的条件。

4、作业布置:课本习题15.1中第1题。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创设情境、观察类比、问题牵引、发展认知、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实现学生理解掌握从分数到分式,通过类比分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善学、乐学。通过采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用启发引导学生的方式学习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湘教版日本教案

《巴西》这一课我拿来上全校性优质课比赛,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还比较顺畅,效果良好。但是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我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已经存在吧,只是自己未能及时发现,我得好好反省反省。

首先是心理关,也许是学科的关系,平时较少有人来听课,锻炼的机会较少。虽然已是“老教师”了,可是每次上公开课都是很紧张,放不开,寝食难安,心理素质太差了。有时候真的是胆识比学识更重要,我以后要多上公开课,多邀请别人来听课,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一定要战胜我自己。

其二,未能引导好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这方面平时重视不够,个人探究多,小组合作探究少。人家的课堂多是活动搞得热热闹闹的,尽管有些只是表面上的,相比之下,自己的课堂就逊色不少,虽然有同事说这样的课实在,这一点以后要加强。第三点,要适时使用评价性语言。学生答得好时鼓励,答不对或似懂非懂时又该如何鼓励,多讲究表扬艺术,这一点非常重要。还有未能及时调控气氛,这些都有待以后进一步改进。

湘教版日本教案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日本》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经济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4、运用实例说明日本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综合分析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条件。

教学重点。

1、日本的经济特点。

2、日本的工业布局。

教学难点。

日本的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原因。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册。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引导启发。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日本的自然环境条件都有哪些?

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资源丰富,无长河;

【讲授新课】。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图”,日本从国外进口哪些主要工业原料?

煤、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等。

日本依靠什么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呢?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1、经济发展条件。

阅读17页教材内容,找出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

a不利: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b有利:劳动力丰富;科技水平高;岛国多优良港湾。

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日本发展经济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总结一下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的。

“进口――加工――出口”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日本的工业发展状况。

2、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

展示:读18页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找出日本的工业区,并观察有什么样的特点。

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为什么主要集中在这里呢?(形成原因)。

临海可利用海上便利的交通,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讨论:

(1)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带带来了哪些问题?

工业用地紧张,工业供水、供电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

(2)随着工业发展,日本工业面临哪些问题?

劳动力价格上涨、用地紧张、人口老龄化、国内需求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美国、欧洲、东亚、东南亚地区。

由以上可知: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促进其科技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便于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但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样使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日本又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移到海外,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减少运输成本,保护了本国的自然资源,提高了劳动效率。

日本从古代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文化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展示图片,说明“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和服与西装并存,和食与快餐并存,同样用筷子吃饭等。

东西方兼容的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继续传统文化的,利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利于良好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利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

【课堂小结】。

我们从日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技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身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上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这一点正是我国在发展经济时所要借鉴的。

【板书】。

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发展条件:

2、工业分布:五大工业区。

3、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文化。

1、民族特点: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2、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

《日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和方法:

1、课件《樱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课件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板书]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版面1)。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题活动1]:(版面2)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板书]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

第二课时:

国家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13960万。

日本1.2737.7万。

[阅读材料](版面12)。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板书]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版面13)。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最后布置第1课时作业,显示“日本空白图”,让学生说出日本四大岛、邻国、富士山、主要港口的英文代号。学生回答正确,屏幕上就出现相应位置的文字并伴之以动听的声音,以示表扬。

[板书]三、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探究题活动:4]:(版面15)。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版面16)。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然后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版面18)(版面19)。

[板书]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版面20)。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难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文(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置本节课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反馈练习]。

(一)填空题。

1、东亚包括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国家,日本居民主要是______民族。

2、日本的领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3、日本的地形以______和______为主,该国最大的平原是______平原,最高的山______。

4、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______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相比,冬季______,夏季_______,降水______。

5、日本四大工业区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日本四大岛从大到小的排到顺序是:[]。

a.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州。

b.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

c.四国、本州、北海道、九州。

d.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

2.下列四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中国b.蒙古。

c.朝鲜d.日本。

3.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有[]。

a.岛国海岸线曲折,但良港不多b.国土狭窄,自然资源贫乏。

c.气候适宜,耕地很多d.科学技术水平高,人力资源充足。

4.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降水丰富。

b.多优良港口,便于原料输人、工业产品输出。

c.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大。

d.劳力资源丰富,市场大。

(三)开放题:

从地理的角度,探讨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提示:从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方面来探讨。)。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

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原因。

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

初中世界地理之日本地理

九州岛的海岸线曲折多弯,聚集不少零碎岛屿,全岛河流短促、多山而少平地;而中部的熊本县,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阿苏山所在地。

由于整个日本群岛位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之间,这两个活跃板块活动令九州以至全日本的地形显得破碎。九州岛的海岸线曲折多弯,聚集不少零碎岛屿,全岛河流短促、多山而少平地;而中部的熊本县,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阿苏火山所在地。

南部为亚热带气候。九州以热带植物和雨量丰沛闻名。岛上有世界最大活火山口阿苏山,还有阿苏、雾岛屋久、云仙天草国立公园和著名温泉疗养地别府。北部为筑紫山地,山地低矮平缓,海拔500米左右,多盆地、平原。南部地势高峻,九州山脉纵贯,主峰祖母山海拔1758米。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河流多急流,水力资源较丰富。森林较多,森林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1/5。全岛火山分布较广,有著名的阿苏山、雾岛山火山群。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岛屿、半岛。南部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蔬菜、水果和渔业发达。煤炭资源较丰富,产量居全国前列。

主要城市有北九州(综合工业城市)、福冈(商业中心)和长崎,大城市有北九州、福冈、熊本、长崎和鹿儿岛等。。包括九州本岛上的大分县、宫崎县、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含五岛列岛和对马岛)、熊本县和鹿儿岛县(含大隅诸岛和奄美群岛)等7县。制造业以钢铁、化学、造船工业等为主,其核心地区为北九州工业地带。70年代以来,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有“硅岛”之称。九州岛目前是日本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集散地。

总结:九州岛,日本第三大岛。位于日本西南端,东北隔关门海峡与本州岛相对,东隔丰予海峡和丰后水道与四国岛相望,东南临太平洋,西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为邻,西隔黄海、东海与中国遥对。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三、探戈节奏练习是否必要。

四、课堂应变能力欠缺。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练习了十五次,每个班级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总体上自己感觉难易程度合适。在实践班上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各方面接受能力都很好,在教唱环节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上下去。现在想想,按照孩子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将歌曲教学更加深入下去,这就考验老师是否具备应变能力。为这一点,深感遗憾!

参加国培后到现在,总是特别希望能把在北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点一滴的积累,课堂上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感觉特别幸福和欣慰,这也是我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前方或许困难重重,我们只有一步一脚印的踏实前行才会让自己不断成长!

世界地理欧洲西部与德国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2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一、教学内容:

学唱二声部歌曲《剪羊毛》。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达出愉快活泼的情绪。

2.初步了解大洋州及其音乐概况。

三、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中重复、副歌等表现方法。

四、教学难点:

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及变化音的学习,二声部的学唱及谐调。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歌曲欣赏、歌曲flash和歌谱。

2.竖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坐上音乐的列车踏上“音乐之旅”的行程,让音乐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穿越国界,到异国他乡去认识那里勤劳的人们、感受那里美妙的音乐。

2.猜一猜:

(1)地图上显示的是哪个洲?你了解吗?

(2)这里的哪个国家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绵羊最多)之称?

(3)草原上的人们要带我们去做什么?(学生猜)就让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带着我们去剪羊毛吧!(老师带领大家有节奏地模拟剪羊毛动作,这是一首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歌曲,喜欢吗?)(大屏幕显示大草原、绵羊、人们)。

3.看来我们的音乐之旅要在澳大利亚稍作停留,一起来学唱这首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板书课题:剪羊毛)。(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欣赏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意境)。

2.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聆听歌曲,听听歌曲主要唱了什么内容?(播放flash)(小河、白云、雪堆、绵羊、皮袄、剪子、咔嚓、劳动人民、发抖、劳动、幸福)补充:

3.人们在劳动中,有轻松愉快的歌曲作伴,忘记了疲劳,也提高了劳动的效率。现在老师来唱这首歌,这次要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找找歌谱都有些什么特点?(附点、副歌、延音线?学生说后,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参与意识,为下面的学唱打下基础。)。

(三)学唱歌曲。

1.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记忆最深的乐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电子琴伴奏)。

2.用听唱法练唱第一段;用接唱法练唱第二段;然后完整地唱一遍。

3.你觉得哪些地方最容易唱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回答,并单独练习)然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接着再跟着歌曲flash唱一遍。

4.在这首歌曲中好多地方采用了重复的方法,你能看出来吗?(找一找,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后,师:在音乐中,重复使用同一句旋律,就叫——板书“重复”。

5.随音乐完整的唱一遍。

6.二声部的学唱。用听唱法练唱第一段;用接唱法练唱第二段;然后完整地唱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及难点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参与意识,为下面的学唱打下基础。)。

(四)小组创作。

内容形式不限,可吹奏、唱歌、打击乐伴奏、歌表演等。

(五)小组展示(擂台赛)。

1.同学们分小组把你心中的澳大利亚草原表现出来。可用不同的方式展示。

2.小组展示,老师评价,鼓励,提出参考性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使学生能大方、自信乐观的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

(六)小结。

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下课!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掌握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图片,分析图片反映出来的区域特征,引出西亚的学习。

1.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与范围。

交通位置: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

西亚20国:

波斯湾沿岸(8国):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巴林、阿联酋、阿曼、卡塔尔;。

地中海沿岸(7国):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塞浦路斯、黎巴嫩;。

外高加索(3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也门、阿富汗(2国)。

(2)地形:高原为主的地形。

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死海:位于死海---约旦地沟的最低部,在以色列与约旦交界处;断裂陷落而成,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死海是地表最低的地方,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400米,平均深度301米。死海海水盐份高达30%,草木万物根本无法生存,这是死海名称的由来。

(3)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分布于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

探究:西亚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

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有地形阻挡,湿润空气难以进入;纬度较低,蒸发旺盛。

(4)河流:降水少,河流稀少,河流短小,靠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思考]红海(40°e和北回归线穿过)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原因主要有: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四周为沙漠,淡水注入少;形状封闭,海水不易和其它海域交换。

(5)资源: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石油带南北延伸,储量大、出油多、埋藏浅、油质好、出口多等特点。

2.西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与宗教——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本区有约4亿多,主要是白种人,主要是阿拉伯人(1.2亿),通用阿拉伯语。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__、犹太教的发祥地圣城-----麦加(沙阿)、耶路撒冷。

西亚地区为何又叫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西亚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唱歌《剪羊毛》。

2、欣赏歌曲《理发师》、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

3、用竖笛吹奏《理发师》。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剪羊毛》。

2、欣赏歌曲《理发师》、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体验各曲所表现的感情,及其所体现的大洋洲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竖笛演奏《理发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

领会大洋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随音乐分二声部合唱《剪羊毛》。

(设计意图:练习二声部合唱,进一步掌握声部之间的配合协调、和谐,提高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二、音乐欣赏。

1、欣赏歌曲《理发师》,启发学生对比《剪羊毛》与《理发师》的异同。

(1)感情气质:一是愉快活泼,一是诙谐风趣。

(4)旋律进行:《剪羊毛》以级进、大三和弦上行分解和音阶式进行为特点,《理发师》以同音反复和三度音程为特征。

(5)结构:《剪羊毛》为二段体,《理发师》为一段体。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欣赏的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2、随音乐跟唱《理发师》,并可自由创编动作,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意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音乐自由加动作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自由创编能力和想象能力。)。

3、了解大洋洲音乐的两大类型:

二是流行于大洋洲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等地,其大洋洲原住民比较纯粹地保持着传统风格,其音乐的审美特征是追求崇尚自然的音乐美。舞蹈《哈卡·马努马努》、《卡拉卡拉》就属于这一类型。

(设计意图:将大洋洲音乐的两种类型摆在一起来分析,使学生对大洋洲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欣赏《哈卡·马努马努》、《卡拉卡拉》。

《哈卡·马努马努》是马克萨斯群岛的民间舞蹈。“哈卡”是舞蹈,“马努”是鸟的意思。“哈卡·马努马努”就是鸟的舞蹈。首先是少女的座舞,她们的两手手指尖上戴着白色的羽毛,模仿鸟的飞翔。表现出崇尚自然的特征。

《卡拉卡拉》是汤加王国的颇为稀奇的一种舞蹈形式。在混声合唱的歌声中,男女分为两组,同时表演不同的动作,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愉悦情绪。这一舞蹈产生于距今约一百多年以前,原来是在非正式场合跳的娱乐性舞蹈,男女分开,各自舞蹈、娱乐。现在则把男女两组合在一起。

三、小组创作。

1、用竖笛吹奏《理发师》:对比歌曲《理发师》与竖笛曲《理发师》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发挥竖笛吹奏的特殊技巧,如:顿音、吐音、连音,以及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对比)。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吹奏方案,开展演奏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吹奏方案演奏《理发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课题目标:

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预习导学】。

人口分布(读课本《中国的人口分布》图)。

东南部西北部地理。

位置气候。

地形。

农业。

交通。

城镇。

人口分布大势。

2.人口分布特点。

地理位置:人口众多,人口稀少;。

地形:人口众多,人口稀少;。

农业部门:人口众多,人口稀少;。

开发历史:人口众多,人口稀少;。

交通:人口众多,人口稀少。

人口特点及问题。

1.人口总量。

按常住人口,排在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区有、山东、河南、四川、江苏;。

3.人口问题:人口基数,人口增长,人均占有资源量。

4.对策:计划生育(,)。

二、中国的民族。

2.各民族分布特点。

3、民族风俗习惯,族的泼水节,族的端午节,族的那达慕大会,

族的长鼓舞,族弹奏冬不拉,族弹奏马头琴,族喜欢吹合欢箫。

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典例探究】。

例1、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新、川、内蒙古、藏b.蜀、藏、新、内蒙古。

c.内蒙古、川、藏、新d.藏、新、内蒙古、蜀。

()2、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

a.沪、台b.鲁、京。

c.鲁、豫d.台、粤。

3、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_____---_____。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回族b.满族c.壮族d.苗族。

()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东南、西南、西北b.东北、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东南d.东北、西北、西南。

()6、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b.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我国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

世界地理西亚教案

2、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3、高原为主的地形。

4、炎热干燥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点评。

教案最明显的特点是注重对知识目标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与突破。教学设计上采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演示,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世界地理欧洲西部与德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文档为doc格式。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教案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汉族,其余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这么多少数民族中,排老大的是壮族,它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最广泛的则是回族,相反,人口最少的珞巴族。它们都是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而我们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哪哪哪都有我们的身影,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总结一下,就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为我国分布特点。我国宪法上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它们自己的传统服饰,良好的饮食,包括为文化和习俗……。比如说:我们汉族的文化与习俗是元宵节或端午节,高山族为丰收节,傣族为泼水节,习俗是爱跳孔雀舞,藏族是雪顿节,爱跳锅庄舞……,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目。

说完民族,再来说说我国人口吧!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迅速。我国人口众多给国内带来了一些优势和劣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的需求量巨大,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发育,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国内的基本策略。老年人的数量不断上升,劳动力下降,不得不使国家从20xx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随着我国的经济越来越发展,人口比重也在增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2)、拉丁美洲东西地形是差异。

(3)、拉丁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4)、拉丁美洲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5)、巴西农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河流的位置。

(2)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巴拿马运河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4)能够以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为例,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本节概况也是学生在初中就已涉及过的知识,关键是读图要求比初中有所增强,希望通过本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世界地理的更好掌握。

1、传统式的讲授法和启发式方法运用。

2、现代电化教学法尝试。

3、趣味性教学法探讨。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进行新课。

看拉丁美洲地图,首先我们来看拉丁美洲的位置。

1、位置:(板书看拉丁美洲投影片)。

师:拉丁美洲位于哪个半球上?(西半球上!)。

师:(板书西半球上)看图: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它的西边靠什么(太平洋!)师:东边临什么洋?(指图)。

生:大西洋!

师:南端隔什么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生:德雷克海峡。

师:本区大部分在南纬50°和北纬30°之间,赤道穿过本区南部?北部?还是中部?

生:中部!

生:热带。

师:拉丁美洲的位置我们看过了。拉丁美洲的范围(板书)有多大?包括哪些地理区域?请同学看地图并。

2、范围:(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投影片)。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1)北部三区(板书):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

3、国家:33国(板书)并放《拉丁美洲政区图》。

这33个国家,不要求同学们全记,但其中七个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是需要我们熟悉的。请同学们在图上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找到。简介:

(1)、墨西哥:被称为“仙人掌之国”(放1号景观图)世界上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能把玉米做成许许多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饼子、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他们还信奉玉米神,庆丰收时还跳玉米舞。

(2)、巴西: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咖啡最多的国家,所以人们称它为“咖啡之国”(放2号投影片)。巴西人民群众特别喜爱足球运动,足球运动水平很高,曾出现像贝利这样的世界球星,因此又被称为“足球之乡”。为了振兴我国的足球运动,去年我国派出20多位像你们这么大年岁的少年朋友留学巴西踢足球,不久他们将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3)、秘鲁:“渔业之国”,这个国家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秘鲁渔场,每年都能捕获大量的鱼,吃不了,加工成鱼粉出口。

(4)、阿根廷:世界上著名的农牧业大国,牛肉出口占世界第一。

(5)、“铜矿之国”智利:在这个国家到处都能见到铜制品,铜似乎显得不怎么珍贵,最珍贵的是粮食。

师:拉丁美洲陆上重要国家,刚才我给同学们作了重点介绍,拉丁美洲沿海有哪些重要岛屿呢?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知识目标:

(1)理解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2)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

(3)了解西亚的能源资源及输出线路及市场。

(4)理解西亚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了解以色列农业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西亚地图上找出五海、三洲、二洋,主要地形区及河流。

(2)能够根据各种图表,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分析西亚气候类型及成因。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对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2)通过对本区域资源及战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全球感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该区重要的战略地位。

(2)该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该区石油资源的输出线路。

(4)该区农业发展的优劣。

(6)本区气候分布和成因及对该地区的影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非洲北部中东等。

学生活动:石油、水、宗教、民族、大国之争。

教学环节:明确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师生互动:找出西亚地区的五海三洲二洋及三大海峡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对此地区的相对位置更熟悉,也为之后石油线路的输出作铺垫。

教学环节:干旱的自然环境。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民族分布及各民族风情。

【自主学习】。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达____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____%。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平方千米。人口的分布界线为黑龙江____至云南_____一线。

3、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

1)、地区人口分布:_____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94%,广东省为人口第一大省;____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仅占6%。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平原、盆地人口,山地、高原人口,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汉族地区人口?,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

2)、城乡人口分布:城市人口比重为_______,农村人口比重为______,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进行,城市发展政策为:严格控制___城市规模,全面发展____城市,积极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

4、我国人口突出特点是:人口______,人口______,但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目前_______进程加快。(0---14岁占16.6%,15—59岁占70.14%,60岁以上占13.26%,65岁以上占8.87%)。男女性别比例减少,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增长为_____模式。

5、我国人口增长要同_____的发展和______相适应,我国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_____,提高人口_______,具体要求是______,晚育,____,______,其中_____是关键,还要逐渐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6、我国有共____个民族,汉族人口占______,少数民族中,______族人口最多。

7、民族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是________。

8、民族政策为:各民族无论大小,______;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____、____、____关系;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_________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尊重各民族的_______。

9、华侨是指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华人是定居国外并加入居留国国籍的中国人,华侨和华人的原籍以_______和________最多。

10、我国民族风情:1)、民族乐器长鼓?马头琴?冬不拉芦笙。

2)、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火把节。

三月三歌会晒佛节、雪顿节、忘果节。

3)、体育活动手鼓舞孔雀舞跳板摔跤、赛马、射箭。

【合作探究】。

1、讨论总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表现:

2、分析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及原因。

面积人口密度原因。

东部。

西部3、讨论总结: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带来的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 11-11 健康促进企业工作方案(优秀22篇)
    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方案可以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这些范文既包括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方案,也包括了一些复杂和创新的工作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贯彻落实《中
  • 11-11 村集体经济的报告(专业15篇)
    报告范文是对某个事件、问题或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的报告范文涵盖了工作、学习、科研等各个领域,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广泛的参考和借鉴。
  • 11-11 我的爷爷高中(汇总19篇)
    优秀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维的冲击。在这里,我们汇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展示了写作的魅力所在。记得10岁那年,我还不懂事,经常惹爷爷
  • 11-11 教研活动计划记录表范文(18篇)
    教研是教师交流、合作和共同进步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研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使学校各项工
  • 11-11 乡镇领导自我评价(优质16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身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成绩和进步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是一些优秀学生自我评价的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 11-11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经典(汇总20篇)
    月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可以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总结时有所启发。
  • 11-11 商务局信访工作总结(汇总13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过去工作的交代和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在撰写月工作总结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 11-11 娱乐场所治安责任书(模板13篇)
    岗位职责的明确性对于组织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确保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业能力。以下是一些岗位职责描述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 11-11 变压器租赁协议(优质16篇)
    租赁市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您对租赁行业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联系小编,我们会尽力为您解答和提供帮助。甲方:住所地:联系人:联系方
  • 11-11 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设计(优秀15篇)
    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流程、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规划。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活动方案示例,学习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方案。1、巩固幼儿走、跑和平衡能力,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