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模板5篇)

2023年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02:28:38 作者:LZ文人 2023年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小主题了吗?(朗诵会)这节课我们就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的主题是:《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运用艺术字重点突出板书,齐读课题)

师: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需要充分了解诗歌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原来的这座小山村。

(二)、感受文章内容

1、了解内容,解决疑难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歌,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

(生默读,描画。师巡视,点拨。)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块解决?

生1:“一担担摇晃的夕阳”不知何意?

生2:摇晃的水桶里倒映着夕阳的影子,说明了当时的人们生活很贫穷,得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喝。

生3:边陲?

生4:边疆的意思。

生5:老师,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中的两句话“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我不是很明白。(师询问其他同学,均不理解,随即要求学生圈画问题,留待解决)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问题正好是相对的,既然我们现在还不明白其意,没关系,留在我们学完诗歌后,你自然会慢慢了解。

2、理清思路,感受“昨天的贫穷落后”“今天的焕然一新”

师:通过刚才了解课文内容,你发现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深圳的昨天到今天的变化

师:深圳的昨天在诗中的第几小节?(刘伟:1、2)自读内容,看图片。

师:深圳的昨天,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一穷二白。

师:不错,概括力真强!谁还有?

生:(倍受鼓舞)穷乡僻壤、贫穷落后、一贫如洗。

师:好,简直就是一个小词库,有补充吗?

生:(文思泉涌)满目疮痍、羊肠小道、荒滩野岭、不堪入目、残不忍睹……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可真不少。通过观看图片,欣赏文字我们清晰的了解到深圳的昨天是如此贫穷落后,所以作者说(齐读)“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

师:深圳的昨天让人满腹辛酸,谁来读读前两小节?(生读)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

生:还可以,9分。

师:很谦虚啊,谁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多少年来一个模样”两个重音“多少”“一个”都读出来了。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还有吗?

生: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迷茫”后两个词语“遥远、迷茫”读很有味儿。

师:你真会倾听,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生读)

生:让大家牢记昨天,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昨天和今天对比强烈,突出时间过得很快,深圳的变化也很快。

生:(眼睛发亮)厂房幢幢,高楼大厦。

师: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谁还有?

生:(跃跃)彩灯喷泉、焕然一新。

师:是啊,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谁还有?

生:(争先恐后)交通发达、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

生:还可以,8分。

师:很谦虚啊,谁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厂房幢幢、欢声笑语、翩翩起舞、放声歌唱、焕然一新”这些重点的词语都重读出来了。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还有吗?

生: “啊”再深情一点会更好。

生:语速在稍快一点,最后一个小节士气再高昂一点。

生:改革开放

师:(投影邓小平同志照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写于1982年,它形象地向人们讲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城市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伴着这首优美的乐曲,用我们的声音来传达我们的心声,剑桥一班《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小组自由组合,排练)

提出朗诵要求:

(1)朗读  a、字正腔圆 b、是用正确合理的停顿、重音 c、感情要有起伏变化,做到有声有色。

(2)形式:a、队形整齐、美观 b、可齐诵、领诵、配诵、轮诵等形式自定

(三)、小小舞台我展示

三组:朗诵整首诗歌。形式:轮诵、合诵

学生点评:感情饱满,特别是殷添畅和尤美玉,声音和表情都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其他同学还不够投入,且有的字音不是很准确。如:渺茫、模样。

二组:朗诵整首诗歌。形式:领诵、轮诵、合诵

学生点评:声音又高有低,整体不够和谐。但形式花样很新颖。

师:同学们不管是在排练还是在表演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表现也比较出色,但刚才几位同的点评也非常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争取表现得更加精彩。接下来没有展示的小组,我们留在明天的早读中,到时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朗诵小组,好不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

贫穷落后                            焕然一新

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篇二

本学期本班学生共53人,男生26人,女生2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人,几乎没有家庭辅导。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差。由于年龄小,对现代家庭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首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情感的体悟会相对困难些。对学生需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教学内容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叙事性的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长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的内涵丰富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读出它的节奏美、韵律美,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山村”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4.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了解诗歌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5.教学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了解祖国,赞美祖国,赞美改革开放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了解诗歌,诵读诗歌的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深度地挖掘。第一,以一组图片开课,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地方吗?为什么?”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第三、阅读《中国一日》了解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6.教学课时二课时

7.教学过程

1、孩子们,还记得老师昨天给你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完成的情况?(课件出示歌词及深圳城市建设图片):

2、谁来说说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呢?他“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指的是哪呢?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4.指名读诗歌。

5.读了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一)学习课文1.2小节。

1.首先让我们去看看深圳的过去是怎样的,读诗1—2小节。(边听边思考)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贫穷落后)

2.指导朗读。(低缓的语调,读出我们心中的忧郁,读出我们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学习课文3——7小节。

1.现在的村庄又是什么样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小节。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厂房幢幢儿童乐园

2.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诗?请找出相关词句。(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作者由乡村的变化写到人们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生往下读。

(三)学习课文第8小节。

1.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板书:改革开放)

2.请找出这个小节中的比喻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的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是啊,改革开放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似春潮滚动。祖国的建设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华夏故园将会展开了一幅新画卷。让我们一起唱响《春天的故事》。(齐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把诗歌中你认为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区分形近字,听写生字。

4.作业安排

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写一写家乡的变化。

5.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多万。

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点,常年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近年来,深圳先后被中国政府和国际有关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国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画村”,小小的村子里有100多家油画公司、700多间画廊以及20xx多名画家,每年创作出大量的油画销往世界各地。

深圳将发挥现有的文化优势,建设“两城一都”,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自我问答

简短交流。出示一组深圳的风光图片。你们喜欢这地方吗?为什么?

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篇三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今天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几个词语:过去、贫穷落后、现代文明、泥泞的古道、高速公路、破旧的土屋、高大的厂房、稻草堆、儿童乐园、挑回一旦担摇晃的夕阳、翩翩起舞放声歌唱、一座村庄、特区新城。

2、“过去”你能为它分别找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吗?(板书:过去——原来;过去——现在)

3、接下来我们就去看一组画面,去了解一下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播放组图,配乐)

4、这座现代化城市就是深圳,通过观看刚才的画面,你对深圳有了怎样的了解呢?(指名说)

小结:对,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揭题)。

5、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是一首现代诗,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深圳这座城市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反馈。

3、说说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可以分为几部分?

4、指名反馈。

三、深入理解课文。

1、首先让我们去看看深圳的过去是怎样的,读诗1—2小节。

1)自由读诗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

教师板书:贫穷落后 泥泞的古路 破旧的小屋 稻草堆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

2)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什么关系?

3) 指导朗读诗的第一部分(语调迟缓低沉)

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 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

2)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5)齐读第7小节

学生说,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四、拓展阅读。

自由读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力量。(指名说)

五、唱响《春天的故事》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今天(现代文明)

泥泞的古道 高速公路

破旧的土屋 高大的厂房

稻草堆 儿童乐园

挑回一旦担摇晃的夕阳 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改革开放

一座村庄 特区新城

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篇四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课,我看了他对第一部分体会村庄贫穷落后这一部分的教学后,有了自己一定的体会。片段如下:

师问: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这座村庄原来是贫穷落后的。

师问:从哪些地方看看出来的呢?

学生从第二小节中找到答案,各抒已见,进行了相应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朗读。然后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听课后,我反复琢磨,觉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学生,还可以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问问学生读了这一部分,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人们生活的这座村庄是怎样的吗?学生会很轻易地找到“贫穷落后”一词。让学生理解一下这个词的意思,再深入体会,“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它的贫穷落后呢?”学生会说:“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那么早就起来干活,很辛苦,还用锄头耕地,说明当时的贫穷落后。”此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看着阿爸在田间老作,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可能会说阿爸天刚刚亮就起来劳作,可能很晚才能回去,用着锄头这样落后的生产工具,一天下来会有多劳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只见父亲挥汗如雨,豆大的汗水滴落到土地上,辛苦了一天却没有耕多大的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现在的农民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翻地,撒种、收割全靠机械化作业,既省时又省力,还会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这样的生活,当时的人们想都没想过。两相对比,学生就感受到当时的贫穷落后。然后引读句子,“贫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然后再让学生找句子汇报,“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西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联系插图想象。再比较现在,我们的妈妈做饭的条件,我们生活的条件,我们娱乐的环境设施体会。一次一次复沓到“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这句话。学生在想象、对比中体会、朗读,加深了对贫穷落后的理解。

这样处理学生会为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则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体会、朗读……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也在读中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他们的生活还可能是什么样的?理解省略号的用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原来是一座村庄读后感四年级篇五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 “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7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6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7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规范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唱首歌怎么样?(师唱《春天的故事》)

歌曲中提到的老人知道是谁吗?(邓小平)

生或师简介: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展示生搜集到的反映深圳的现代化的图片或资料。

师:可是大家知道吗?深圳原来只是一座小村庄啊!(板题)

二、检测预习:

1、检测课文预习情况,强调重难点字词。

如:渺茫  边陲  面庞  昔日

2、让生男女生串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3、学生提出预习时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

2、挑生把诗歌变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深圳的过去,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3、让生结合句子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让生默读诗歌3----6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6小节。

7、全班交流。4---6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 的内容和情感。)

8、师: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9、师总结:从深圳一城,我们看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也更应该为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发奋图强。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四、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昨天 —————————  现在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村庄  焕然一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