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汇总19篇)

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4-01-12 19:43:31 作者:雨中梧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特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药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速读课文,给每一片段拟一标题,再由明线进入暗线,梳理全文结构。

二、高潮在哪一节?(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见到花环有何念头?(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

2)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怜药?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下联随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药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速读课文,给每一片段拟一标题,再由明线进入暗线,梳理全文结构。

二、高潮在哪一节?(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见到花环有何念头?(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

2)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怜药?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下联随意)。

《离骚》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2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了解“楚辞”

3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正音。

苗裔孟陬庚寅揽揆肇锡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1)翻译下列句子。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2)概括诗歌内容:2.学习3-6节(1)翻译下列句子。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概括诗歌内容:3.学习7-12节(1)翻译下列句子。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五、知识拓展。写屈原的对联欣赏:

《离骚》

执教:刘建松。

时间:9月15日上午第三节。

记录:方玉君。

受高二年段各位语文美美的郑重委托,要求小刘为她们现场献艺,表演节目为屈原的《离骚》,小刘明了这是一件具有光荣挑战性的任务,虽是愉快的答应,但又有点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好有一个下午准备,心中没底。此课有明显作秀成分,望谅小子之无知。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预习小刘是亲自督促,幸好学生手头有翻译资料,可以解决字面意思。记录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师表示感谢。

师(大声):我们高二(9)班是理科还是文科?

生(集体):理科--。

师:哦,理科,理科班。老师发现帅哥特别多,(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刘一般借班上课,一开始总温柔一枪,笼络感情,达到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帅呆了。

生(部分):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生(集体):屈原。

生(1):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师: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忧郁愤怒出诗人啊,下面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很有感情的朗读《离骚》)。

生(3):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给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创作的诗歌(出示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声朗读)。

生(5):豪迈。忠臣。

生(6):忧国忧民。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课文插图,第二张是打扮得很妖艳的屈子,第三张是明人画的屈子行吟图,学生相当兴奋,气氛活跃)。

生(7):我喜欢的是第一张,书本上有,白衣飘飘,有神采。

生(8):我喜欢第三张,形体憔悴,先天下之忧而忧。

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张?

生(集体):第二张。

师:说一说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气的,不象个男人。

生(9):有点变态。(生笑)。

师:我把变态换个词语叫--。

生(部分):自恋。

师: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对自己的名字也自恋,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12):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13):锻炼自己吧。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19)。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高贵血统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忧国理想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作者邮箱:liuliu2080@。

《离骚》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指国风与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理解离骚含义:离别的忧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爱国诗人。读懂诗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2)。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伟大的诗人屈原(ppt6-7)(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解题: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ppt7-8)。

三、预习检测1.诵读指导(ppt9)。

3.分析诗歌(ppt24)。

5.精华鉴赏(ppt25):

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君王与我有约在先,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不把离别当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36)。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37)。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优化设计》。

药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

教法:

1、朗读指导法。

2、启发式导问法。

学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

[教学预案]: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老师板书课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

三、解题:

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

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

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作家、背景:

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

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朗读指导预设:第1节:轻缓,因为作者把康桥当做熟睡的母亲一样,“轻轻”害怕打扰了康桥的宁静。

第2-4节:平缓,因为这是诗人在静静地回忆在康桥的一幕幕情景,诗人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

第5节:由平缓-爆发,因为康桥的一幕幕美景让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放歌”的`畅快。

第6节:“但”一转,写出了悄悄离别康桥的苍凉与无奈,诗人此时的心境是凄婉而哀伤的,所以,语调转为低沉。

第7节:低缓。“悄悄”呼应开头,把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抒发到及至。

2、你最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或这一句妙在何处?(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老师引导预设:描述意境---结合艺术手法分析意境的美妙---概括思想感情。

范例预设:夕阳照射下,河畔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3、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4、让学生到讲台上读或背,假想自己就是徐志摩,带上手势表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六、老师引导学生写自己别离的故事。

作者在离别康桥时感情是依依不舍,作者在抒发这种感情时,是将此感情融入了他笔下描写的康桥的许多景物之中,也许有一天你会别离老师、朋友、亲人,与徐志摩的情景相似,请你们把自己别离的故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康桥美景金柳、水草。

潭、星辉依恋、不舍。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

余长敏。

《雨巷》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教案。

主备老师:钟永彦。

集体备课参与者:苗桂琳、李云、王红慧、赵绒菊、贺文剑、孙瑶瑶、谷青、宗磊。

课题。

雨巷戴望舒。

设计。

思想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要做一些尝试:1、设计并营造情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并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

2、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阅读、感受和讨论。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统一的精神活动。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3、作者和作品一带而过。练习册资料很全,不必再强调。

4、淡化时代背景:我认为诗歌的学习不必强调背景。背景知识很强的诗歌,不会流传很久。好的诗歌一般都是表达人类普遍的情感。

学情。

分析1、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有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

3、可能采取的学习策略。

教学。

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分析1.体会“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分析1、通过听老师配乐诵读及观看配画配乐名家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再运用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诗歌的节奏,体味其音乐美及诗歌浓郁的感情。

3、通过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象,通过独特的感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课前。

准备1、对学生的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同步练习册的“课前导航”部分。

2、教具教学准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

程一、设计情境(1分钟)。

音画背景导入(播放网络歌曲《丁香花》)。

二、对诗歌经典的解释及鉴赏诗歌的三个环节。(1分钟)。

三、营造情境。

1、老师配乐示范朗诵全诗。(多媒体展示《雨巷》配乐朗诵)(3分钟)。

2、播放影音文件(电视散文》雨巷》)(4分钟)。

四、进入情境(6分钟)。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雨巷》的感情基调,老师指导。

2、学生个性诵读。(配乐)。

1、幻灯片展示:“意象”的含义并举出实例,以助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幻灯片展示雨巷、油纸伞、丁香花及丁香姑娘的图片。)。

3、对题目的探究。

六、原因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忧伤?(3分钟)。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七、总结对》雨巷》美的探究(3分钟)。

1、意象2、象征主义3、富于音音韵美。

学生再次朗诵这首美丽而又忧伤的《雨巷》。

八、拓展阅读》烦扰》(2分钟)。

九、(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1、注意积累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名句。

2、用诗人的气质写一首诗。

药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诵读法,比较阅读分析教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知人论世1.司马迁。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3.时代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

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抽查部分学生,看文言知识掌握情况。

二、分析鉴赏,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本文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梳理文章结构:本文写“鸿门宴”,文章一开始就在写宴会上的情景吗?……请同学们根据时间顺序,也就是“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顺序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板书)宴会前(1~2)宴会中(3~4)宴会后(5~7)宴会前(1~2):文章的1、2自然段写宴会前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在交代宴会的起因,请同学们找出宴会前生了哪些事?……(板书)1.无伤告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暴躁,自矜功伐,板书)(语言点讲解1:“沛公军霸上……为击破沛公军”,见教材,略)我们来看当时刘项二人力量的对比(语言点讲解2“当是时……在霸上”)鸿门宴展示了刘项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果,那么就让我们继续往下读,看一看刘邦在宴会上是如何反客为主而获得胜利的。2.范增献计(语言点讲解3“范增说项羽曰……急击勿失”)通过范增的语言,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范增的性格……(深谋远虑,骄傲自大,板书)范增的一番话说得气氛更加紧张,仿佛两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这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读来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段,注意控制节奏。3.项伯夜访(项伯的本意是“欲呼张良与俱去,勿从俱死也”。可是张良有没有如项伯希望的那样与他俱去呢?……我们来看张良的回答(注意史实),这是张良的托词,他把项羽的军情告诉了刘邦。(语言点讲解4“楚左尹项伯者……具告沛公”,)。4.张良定计(刘邦听到项羽准备攻打自己的消息时,感到“大惊”,接着说“为之奈何”,此时张良为刘邦定下了计策。请同学们找到张良的计策……我们从听到项羽即将率大军攻打沛公的消息看张良的反应,分析张良的性格……(处变不惊,处事得当)(语言点讲解5“沛公大惊……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5.刘项约婚(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没有呢?……刘邦不但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还把这个计策执行得非常到位,首先他拉拢了项羽的叔叔,热情款待他,并与之“约为婚姻”。请看到这一段(语言点讲解6“沛公曰……沛公曰:‘诺’”)最后刘邦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语言点讲解7“于是项伯复夜去……项王许诺)通过张良定计和刘项约婚两层的分析,我们来看一看刘邦的性格又是怎么样的?……(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第一自然段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式,到这里被初步化解了,文章的气氛变得比较缓和。可是项羽只是口头许诺,他的诺言视乎未可全信,项伯嘱咐刘邦“但日不可不早来自谢项王”,这就是鸿门宴的由来。宴会中(3自然段):刘项晤面。项羽听了项伯的建议“因善遇之”,留刘邦与之同饮,但是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开始了。宴会上的气氛时而缓和,时而紧张,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我们来看:1.刘邦请罪(语言点讲解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令将军与臣有s”)刘邦作为一军统帅,并且占着道理,竟然能够亲自到项羽军中谢罪,他的一番话重在辩解,说明自己“不敢背项王”(刘邦性格:能屈能伸、坚决果断,板书)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果然很受用,不但告诉了刘邦是谁告密,还留刘邦饮酒(语言点讲解9“项王曰……张良西向侍”)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按古代的礼仪,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东向,主西向;长者东向,幼者西向。(项羽的性格:自矜功伐、不忍之心)气氛缓和。2.范增举i(可是范增的举动却使气氛始趋紧张(语言点讲解10“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3.项庄舞剑: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语言点讲解11:“范增起……庄不得击”)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此时的张良如坐针毡,但也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去叫来了樊哙。

宴会中(4自然段,高潮)樊哙闯帐: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语言点讲解12“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客者何为”)到这里伴随这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宕下来。(语言点讲解13“张良曰……拔剑切而啖之”)樊哙闯帐,项羽不但不怒,还赞他为“壮士”,一落。(语言点讲解14“项王曰……因招樊哙出”)樊哙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其调子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亦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二落。(分析这些计策的策划者张良,进一步印证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的性格)。(樊哙性格:勇敢(闯帐)有礼有节(赐酒,先拜谢,吃生彘肩)粗中有细(借吃生彘肩讽刺项羽,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

宴会后(5~7自然段)1.刘邦逃席:杀机并未彻底消除,刘邦托词离宴(语言点讲解15“沛公已出……谨诺”)这一情节中,厅外一片**,庭内项羽并不知刘邦逃走,“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驰,三落。(强调刘邦性格:坚决果断)2.范增破斗:情节继续发展(语言点讲解16“当是时……吾属今为之虏矣”)庭外,刘邦轻骑减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因此,他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强调范增性格:不能知己知人)。3.无伤被诛:(语言点讲解17“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注意刘邦性格:果断坚决)。

无伤告密。

宴会前(1、2)项伯夜访起因(幕后活动)张良定计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三、能力提升(教师质疑,学生解答)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代表作答)明确: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i,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四.课后思考。

鸿门宴的结局,楚汉之争的结局,为什么会以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结束?(总结人物性格)。

黄雪梅。

《项链》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二、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指试题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然后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命题方式。

给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

材料的类型,主要有寓言故事,议论说理,名人事例,漫画图表等。

二、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简说: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要求两个环节。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审材料这个环节,因为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准确的观点,是这类作文的关键。怎样读懂材料?就一般而言,抓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点睛语句,深入揣摩其中的内涵,是必需的。但就故事类材料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因果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从一个角度切入,就可以准确提炼出正确观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故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做一简要分析。

三、实例分析:

阅读下的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

立意方法。

第一步:找对象。

第二步:析(故事因果)根源。

第三步:分主次。

找对象、析根源:

小马:年轻、没有过河的经验,面对不同的答案却善于思考。最后成功。

妈妈:理性、善于引导,教育有方。

松鼠:以偏概全,以为自己的同伴过不去小马就过不去,他不知小马的身体要比松鼠大得多。

分主次:

故事的核心显然是小马,而帮助小马成功的重要因素则是妈妈的谆谆诱导。所以小马的角度是主,而妈妈是次,松鼠更次。

最佳立意:遇到问题要多动动脑筋(不要盲从别人)--受教育者。

次佳立意: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者。

四、课堂训练。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1、提示学生先找对象(讨论):

动物管理局,小狗、小龟,小兔子和小松鼠,教练,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

2、分析个人的言行及结果(讨论)。

动物管理局的做法不妥,不是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结果不行。

小狗、小龟,小兔子和小松鼠,各有所长却未能各扬其长。结果也不行。

教练认识到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清努力者的自身条件,盲目努力是不可取的。

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学有所长。

3、从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写作。有哪些角度符合题意(学生讨论)。

一、就材料涉及的核心问题而言: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的辩证关系;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从实际出发,发现差异;

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学有所长,认清自我;

四、批评动物管理局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没有从实际出发;

五、评价教练野鸭--虽然认识到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清努力者的自身条件,盲目努力是不可取的。

就上述角度而言前四个都是最佳立意,第五个是次佳立意。

当然,材料的类型不同,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说理性的要抓中心句和主旨句,故事性的则要从因果关系分析入手。

五、作业练习。

1、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王桂平。

赤壁赋教案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入世儒筛选信息。

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知人论世。

悲出世佛。

《离骚》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离骚》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四、作业:诵读。

《离骚》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5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字词小结。

1、实词。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二、主旨把握。

明确:课文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课后练习。

《离骚》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一、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二、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本文: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三、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加强了生活色彩,使诗歌婉转动人。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研究性学习。

课后记:

选择性必修《离骚》的教案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课时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蜀道难教案必修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蜀道难》。

师:课文大家已经课前预习了,预习之后,不懂的字音字义交流一下(生没有出声交流)。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老师检测一下。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生齐读。

ppt出示:

1、不与秦塞通人烟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转石万壑雷4、飞湍瀑流争喧豗。

5、胡为乎来哉?6、但见悲鸟号古木7、磨牙吮血,杀人如麻8、侧身西望长咨嗟。

预习检测二解释词语。

一生说,另一生纠错。

师提示积累方法:借助注释,圈点法师生齐读。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岩不可攀3、扪参历井仰胁息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明确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诵读,涵咏语言,体悟文本丰富的意蕴。

生齐读目标。

四、诵读(20分钟)。

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师评:字音准,语速稍快《蜀道难》本为乐府旧题,应用“咏叹调”,读时要“咏叹”

ppt出示:大声诵读全文,试着圈画出本诗的主旨句和能够表现蜀道之难的关键词。

生1读,师指导读:危乎高哉上青天。

生齐读,师打手势再次指导“上青天”的诵读。

师:哪句是表现“高”的诗句?

生2读。

师提示:我喜欢:喜欢的理由是:

共5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师指导诵读(10分钟)。

生1:对朋友的嘱托。

生齐读“问君西游何时还”句。

师:咏叹调该如何读?

生再读(师读上句,生齐读下句)。

五、探究(5分钟)。

师:是人反复强调蜀道之难,目的何在?

生:不如早还家。

师:整首诗348字,经过大家的梳理,变成简简单单2个字——还家。

ppt出示:

观点之一:

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观点之二:

师:为什么为自身而作?交流讨论一下。

生短暂交流讨论。

生1:政治仕途凶险,想早日回家。

师:蜀道之难,比不上政治凶险,《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他怎么说?

生:安能……。

师生齐读全诗,再读“剑阁”几句。

【评述】。

一、整体设计不错。

二、诵读环节。

选择性必修《离骚》的教案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3.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课时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时期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

v个人身世。

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

v香草美人。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

v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v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v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v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v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v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六、探读——回味诗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19)。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1、关于《诗经》。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诗人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来源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尽管抒发了他追求美好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炽热情感,也夹杂着一种封建士大夫壮志未酬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节选部分共十二节,可分为三段。前二节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的主人公命名。显示自己的高贵血统、优越感、责任感以及内在美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中间四节为第二段。诗人通过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节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这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铺垫。

《秋兴一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二、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略)。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王桂平。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及教案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
  • 01-12 我心中的陶渊明(热门15篇)
    作文是展示自己思想和文采的平台,通过写作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赏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
  • 01-12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自查报告(精选22篇)
    自查报告可以帮助个人或组织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定位与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步骤。在以下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自查报告样本,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 01-12 公司汽车抵押合同(优秀16篇)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技术、品牌、人才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公司成功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行业的最佳实践。甲方:(借款人。抵押人)身
  • 01-12 产科护士工作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对工作心得的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和尊重,也是一种对职业发展的投资。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本人200x年毕业被学校分
  • 01-12 公安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报告(通用20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录和整理自己的工作内容、成绩和困难,以便更好地向上级汇报和展示。最后,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01-12 开展乡镇农业工作总结(精选19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和晋升打下基础。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样稿,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点。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
  • 01-12 疫情下在家上网课的学习总结(模板15篇)
    学习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以下是一些书面学习总结的格式和要求,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家长朋友们:随着互联
  • 01-12 听演讲后心得体会军训(模板19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进步进行总结和展望的方式,能够激励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加努力奋进。以下是一些学生按照不同主题撰写的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更多
  • 01-12 劳动合同委托书(模板17篇)
    劳动合同是确保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下面提供的劳动合同范文中,你可以找到适合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合同样本。委托人(甲方):(具有法
  • 01-12 畅想未来字范文(18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够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通过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发现每篇作文都有其独特之处,仿佛带着作者的个性和情感。我被邻居家的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