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读书方法以及介绍 韩愈总结的读书方法(通用8篇)

2023年读书方法以及介绍 韩愈总结的读书方法(通用8篇)

时间:2023-10-17 04:09:25 作者:笔舞 2023年读书方法以及介绍 韩愈总结的读书方法(通用8篇)

环保标语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方式,传递出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环保标语的核心内容要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人们应该采取的行动。欢迎大家阅读一些优秀的环保标语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环保宣传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一

符读书城南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注释】

(1)符:韩愈子韩昶小字名符。韩昶生于徐州的符离,故小名曰符。城南,韩愈别墅。

(2)提孩:即孩提,指二三岁之间,尚未离开襁褓的幼儿。颜师古在注《汉书·王莽传》中“孩提之事”一句时说:“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提”与“挈”同义。

(3)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4)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5)潭潭:深邃的样子,后因称他人居宅为“潭府”或“潭宅”。

(6)菑畲(ziyu):初耕的田叫菑,开垦了三年的熟田叫畲,喻耕耘。

(7)马牛而襟裾:意谓马牛穿上衣服华而不实。襟:衣领;裾:衣袖。这两句说,人如果不通古今,就像穿了衣服的马牛一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劝学诗。韩昶小字符,读书于城南韩氏庄。

前六句为第一层,也是全诗的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诗歌一开始就以木料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同是木料,经过匠工不同的加工,有的就做成了车轮,有的则做成了车厢,成为形状完全不同的两样物件。然后,诗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样是人,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读书,有的不读书,于是便出现了差别,分出了贤愚,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只有读了书,才能以诗书的规矩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由此说明读书的重要。那么如何来读书呢?韩愈提出一个字,就是“勤”。这是韩愈体会很深也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我们今天对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非常熟悉。韩愈“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诗句,与《进学解》中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接下来,韩愈对比了读书不读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韩愈认为,“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人在一生下来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到了十二三岁,就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岁,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到了三十岁,“一龙一猪”已成定局。“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这是造成不同前途的根本原因。

韩愈继续从学问的重要来论述(这是以议论为诗),诗人指出,人们都以为金银是宝贵的,殊不知文章比金银更宝贵;大有金璧有限,学问无穷之意。诗人还指出一种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钗;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这就是说,贫寒人家的子弟因为苦读、勤读,并因此而脐身于公相之列,而沿袭多代的公相子弟,则懒于读书疏于思索,最后家道衰落,以至出门无驴。

读书不但贵勤,而且贵多。诗人从反面来说,“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潢潦”是又浅又小的水池。这种水池,因无源头活水的不断朴充,因此,即使早晨注满了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和蒸发,晚上就会干涸了。读书亦然,读得太少,知识太浅,在实际运用中很快就会捉襟见肘,深感不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读书多了,知识积累深厚,那么,在实践中就可以左右逢源,应付裕如。一般说来。“勤”与“多”是统一的,能勤读就能多读,因此,若要占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归根到底还是需一个“勤”字。而不读书就等于是穿着衣裳的马牛,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人。诗中“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一句所表达的含义是,人要知晓历史,否则就和禽兽牛马没什么两样了。韩愈的这句诗源于《孟子·滕文公上》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说:人所以为人,与禽兽不同,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如不给以道德教化,就和禽兽相近了。韩愈取孟子的话,目的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教育他的儿子。

诗歌最后提出对他儿子读书的要求:“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垆。灯光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这几句话也成了韩昶读书的标识。明代徐渭《四时读书乐题壁》按春夏秋冬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符读书,秋月随。新凉入,亲灯火”便是写韩昶的。于谦《示冕》:“好亲灯火研经史,勤问庭闱奉旨甘。”也是把韩昶读书作为他儿子学习的榜样。

韩诗历来是以深险怪僻为其主要特征,但他的哲理诗却多为通俗之作,这首赠儿诗明白如话,体现出另一种风格。这或许与他喜欢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有关吧。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说,它宣扬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这一点,古人也早已指出,黄庭坚读这首诗后,跋了几个字:“或谓韩公当开后生性命之学,不当诱之以富贵荣显。”洪迈《容斋三笔》说:“符读书城南一章,韩文公以训其子,使之腹有诗书,致力於学,其意美矣。然所谓‘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等语,乃是觊觎富贵,为可议也。”但是,诗中也不乏闪光的哲理,对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启发。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二

《进学解》是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书中讲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为勤矣。”这一论述集中而精辟地阐明了韩愈的读书方法。细细品来,的确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记事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提炼与概括,拎起其基本要旨,以便于理解与记忆;而“纂言者”要善于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涵与内容实质,进而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在韩愈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股脑地埋头苦读,在自己的头脑中机械地堆砌大量的阅读素材,而是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忆,不断增强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读书才能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的第一阶段进入到“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者焉,昭昭然白黑分矣……”的.更高境界。韩愈认为,读书不是复制性地背诵“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不是对前人成果的沿袭剽窃,而是在汲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韩愈在文学上具有较深造诣,造语生新,自成一家。这与他读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是分不开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正如韩愈自己所言,他以“读书著文”为“业”。既然读书是为了作文,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丰富、充实。要想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就必须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要想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韩愈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博。他认为,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知识是基础,否则学业就难以达到精深的地步。“读书患不多”,读书应广泛涉猎,如果读书仅仅局限于儒家经传,那学业与知识面有些窄。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记载了韩愈“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韩愈认为,不但要读诸子百家的书,还要读一些史书,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正如韩愈在《答侯继书》中所言:“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韩愈更强调要牢牢掌握所读书中的知识,不管是大的方面的思想观点还是细节上的知识问题,都不宜随便将之抛弃,而须对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己有。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读书是为了恢复儒学的“礼”“道”,弘扬循礼治国。因此,他主张倡导古文运动。他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以使世人明圣人之道。韩愈除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阅读范本之外,如对《荀子》《鹅冠子》《仪礼》等古代典籍进行了删校、辨伪的整理工作,他还详细提供了自己的阅读书目。为了实现他恢复儒学的远大志向,韩愈读书思想开明,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的阅读内容。韩愈把学“道”与学“辞”结合起来,旨在为文明道。显然,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骈体文有着重要作用。在整理古籍等倡导古文运动的过程中,韩愈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正如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以读书学习为突破口,为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学风、文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称道。

拓展阅读:韩愈《原道》

按:自东汉以来,道丧文敝,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子瞻《潮州庙碑》)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宋、齐、梁、魏、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墨,则入于老;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鉏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唿!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蔬果、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三

整体法是一种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文章从整体上加以快速理解的。 这种程序是根据文体的特点并结合阅读目的而设计的一套阅读步骤运用整体阅读法,可以有步骤的对信息进行筛选。整体阅读法的程序就是筛选有用信息的程序。就 好比是带着索书单去书库取书,根据索书单上的书名,号码就能够从排列有序的众多图书中准确而迅速的找到所需要的图书。运用整体阅读法,就能使阅读的过程变 的井然有序,大大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整体阅读法的阅读程序有两种类型:固定程序和变式程序

固定程序是各类材料的通用程序。读一篇文章的程序,包括以下项目:

(1)文章(或书)的标题

(2)作者

(3)出处及出版时间

(4)文章的基本内容

(5)文章所涉及的基本事实

(6)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和有争议之处(包括自己的不同见解)

(7)文章中的新思想和读后的启示

变式程序是固定程序的变化形式,是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特点需要,针对某一具体文体而设计的阅读步骤。

以下是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采用的三种变式程序

一记叙文

1.文章标题

2.体裁(根据记叙文特点快速阅读)

3.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

(1)依据时间划分

(2)依据事件划分

(3)依据场所划分

(4)依据人物划分

概括段意

(1)串联法

(2)缩句法

(3)摘句法

(4)取主法

(5)连接关键词语法

(6)归纳法

4.文章的主要内容

(1)审题

(2)连接各段段意

(3)分析重点句,段

(4)概括问题

5.文章的中心思想

(1)找文章的中心句

(2)注意议论抒情部分

(3)分析事件和情节

6.评价

(1)表达方面

(2)思想内容方面

二说明文

1.文章标题

2.体裁(根据说明文特点快速阅读)

3.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

(1)依据时间划分

(2)依据空间划分

(3)依据事物性质类别划分

(4)依据所讲问题步骤划分

概括段意

(1)找段落中心句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章的主要内容

(1)综合各段段意

(2)连接重点词句

5.文章的中心思想

(1)找文章的中心句

(2)归纳文章要点

6.评价

(1)知识内容方面

(2)语言方面

三议论文

1.文章标题

2.体裁(根据议论文特点快速阅读)

3.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依据序论,本轮,结论来划分

概括段意

(1)找文章的中心句

(2)概括内容

(3)综合自然段段意

4.文章的主要内容

(1)审题

(2)连接各段段意

(3)连接重点句,段

5.文章的中心思想(找中心论点)

(1)看标题

(2)概括段意

(3)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4)分析论证方法,方式

6.评价

(1)语言方面

(2)思想内容方面

要掌握整体阅读法,上述的练习秩序是十分有效的。这种阅读法的实质,就是只吸收整体阅读法各个项目所需求的信息。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一种定势,然后把这种读法固定下去。

运用整体阅读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所用的阅读程序 。如果记不清楚,可将它抄在纸上,对照阅读。

(2)按照编成的序号阅读。完成了前一个项目能进入后一个项目。阅读时,不能随意改换每一步的阅读目的。

(3)每完成一个项目,均要与程序规定的阅读要求进行对照检查

(4)整体阅读法是快速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原则上只读一遍就要逐项完成程序规定的内容。一般不必重复读,实践证明,在采用整体阅读法时,可以形成一种新 的阅读习惯。按照整体阅读法的步骤有目的的进行反复训练,逐步达到只读一遍就能深入理解和真正掌握所读材料的境界。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四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在诗歌创作方面,针对大历以来诗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的浮荡习气,“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的诗风,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力图恢复盛唐气象。

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但是,一些文学史和有关韩愈研究的论著,以反映人民疾苦为评价韩愈诗歌的准则,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因而认为韩愈反映现实的诗歌数量不多,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意义不大。

如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意见:“从创作实践来看,韩愈主要是继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体格变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道路。和白居易着重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所不同。”詹锳先生《唐诗》也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类似的意见还有,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以为上述诸先生的论断值得进一步探讨。

韩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在数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就韩愈而论,他的诗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统治集团罪恶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危害之作,还有指斥当权者压抑人才,抒发怀才不遇的作品。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重大生活,有强烈的战斗性,应该说也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五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记事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提炼与概括,拎起其基本要旨,以便于理解与记忆;而“纂言者”要善于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涵与内容实质,进而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在韩愈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股脑地埋头苦读,在自己的头脑中机械地堆砌大量的阅读素材,而是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忆,不断增强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样,读书才能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的第一阶段进入到“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者焉,昭昭然白黑分矣……”的更高境界。

韩愈认为,读书不是复制性地背诵“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不是对前人成果的沿袭剽窃,而是在汲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韩愈在文学上具有较深造诣,造语生新,自成一家。这与他读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是分不开的。

2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正如韩愈自己所言,他以“读书着文”为“业”。既然读书是为了作文,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丰富、充实。要想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就必须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要想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韩愈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博。他认为,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知识是基础,否则学业就难以达到精深的地步。

“读书患不多”,读书应广泛涉猎,如果读书仅仅局限于儒家经传,那学业与知识面有些窄。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记载了韩愈“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韩愈认为,不但要读诸子百家的书,还要读一些史书,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

正如韩愈在《答侯继书》中所言:“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韩愈更强调要牢牢掌握所读书中的知识,不管是大的方面的'思想观点还是细节上的知识问题,都不宜随便将之抛弃,而须对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己有。

3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读书是为了恢复儒学的“礼”“道”,弘扬循礼治国。因此,他主张倡导古文运动。他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以使世人明圣人之道。韩愈除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阅读范本之外,如对《荀子》《鹅冠子》《仪礼》等古代典籍进行了删校、辨伪的整理工作,他还详细提供了自己的阅读书目。

为了实现他恢复儒学的远大志向,韩愈读书思想开明,不拘泥于儒家经典的阅读内容。韩愈把学“道”与学“辞”结合起来,旨在为文明道。显然,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骈体文有着重要作用。

在整理古籍等倡导古文运动的过程中,韩愈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正如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以读书学习为突破口,为扭转六朝以来浮华空虚的学风、文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称道。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六

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法。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说话。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知读书非常重要。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读书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讲。

一本好书陶冶人,一本坏书不但不能陶冶情操,提高细想境界,甚至就连原来好的细想也被玷污了,变得低级下流,因此不受人欢迎。

一些书应该看,不但要看,而且要好好的研究,努力品位作者的细想感情,从作者身上学到知识和思想。我们现在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我们因该读一些名人名撰,如《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让炼成的》……我很喜欢《钢铁是怎让炼成的》之中的一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选书是一种艺术,选书也是一种必需要有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会读书,更要会选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选书比读书更重要。

我们只有经常“充电”才能变得不被时代所out。所以我你们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七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读书方法以及介绍篇八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