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 卖炭翁心得体会(优秀9篇)

2023年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 卖炭翁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09-26 09:13:39 作者:紫薇儿 2023年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 卖炭翁心得体会(优秀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一

卖炭翁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商人和文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品尝过成功,也尝过失败的滋味。他对生命的看法是深刻而超脱,他的心态也一直很平和,因此他的形象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今天,我们来探讨卖炭翁的心得体会,并从中寻找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一、卖炭翁与商道

卖炭翁是一个富有经验的商人,他生活在一个追求财富的时代,商业是主要的财富来源。然而,卖炭翁并不是一个金钱至上的人,他不会为了一点点小利益而去欺骗别人,也不会为了赚钱而牺牲自己的品德。相反,他深知“道”比“利”更为重要,商道重在诚信,要以信誉换取长期的合作。因此,在商业上,他赚钱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并且他的商业道德在后世也为人们传颂。

二、卖炭翁与人生感悟

卖炭翁对人生的看法非常深刻,他认为在人生的长河中,一切都是流水,而且人们都只是暂时借住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不要太过执着于物质的外在,而是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开阔自己的心灵空间。这种心态也推崇“看淡一切”的处世哲学,将自己置于一个较为高妙的状态中。

三、卖炭翁与禅宗

卖炭翁的人生哲学和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与禅宗僧人交往甚密,修行禅法,思考人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宁静、超脱的内心境界。在他的心中,粗浅纷扰的物质世界都成为了“烟云”,而他的灵魂飞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更容易触到无限的真理,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四、卖炭翁与生命的意义

卖炭翁认为,人生无常,难以预料,平衡自己的人生,应该不以物质,而以自我为中心,并以自我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质。这种内在潜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仅仅需要用心去发掘,可以是音乐、美术、文学或其他人生意义上的领域。就如同卖炭翁自己,他不仅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位文人,在他短暂而胜败未央的生命中,他为自己得到了有限的成功也留下了无限的意义。

五、卖炭翁与人生价值观

卖炭翁强调的人生价值观,是“明志、崇德、守道”。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倘若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使命;其次,要注重人格修养,积累美德和高尚品质;再次,人生应该是一个道德规范的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自己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准则。这种人生价值观,不仅仅适用于卖炭翁,同样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

总之,卖炭翁的思想、哲学和人生价值观及对人生的看法,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卖炭翁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在秉持“道义为重、诚信为本”的信念下,在人生的追求和超越中,我们才能真正的体味到人生的意义,陶冶自己的心灵,增进自己的生命价值。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二

1、教材内容与作用:《卖炭翁》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里的第二单元第十课,该单元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这是一首讽喻诗,用叙事的手法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怨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生动细致,充满诗情。延续了白居易一贯的诗歌风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该诗以人物为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由此可见“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这首诗歌作品具有细读和超越的广袤教学空间。

2、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教学重点:

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理解并能简述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4、教学难点:

认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劳动人民的罪恶,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

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强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经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二、说学生

《卖炭翁》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16岁左右的中专生,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描写一位苦难深重的老翁被强行掠炭的故事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如何让他们体验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的情感产生共鸣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白居易,学生并不陌生,特别是学习本诗,学生能在逐步感受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抨击黑暗政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情感,接受诗人同情弱者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想象、合作讨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是可以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鬓,碾,辙,骑,叱,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整首诗歌。了解诗人怎样在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读为本、以思为核、以情为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究、交流和创新中学习,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强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经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四、说教学过程

1、诵读。读是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与表达、意蕴的品味与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的。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2、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后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明确: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3.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4.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全诗。

6、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三

卖炭翁是明朝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名篇,通读全文,可使人深受感触。让我们一起了解卖炭翁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卖炭翁的背景介绍

卖炭翁是在韩愈《训俗》一文中的小品,主人公是一个卖炭翁,他生活在深山中,很久没见到人。有一天,韩愈经过这里,看见了他,就和他一起休息来聊天。卖炭翁的话语,让他深受震撼。

第二段:卖炭翁的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一个理念,而卖炭翁正是这种理念的化身。他正巧遇到有人想订购炭,但卖炭翁却告诉他,自己手头一直不足,不便接受订购。卖炭翁知道,对方很可能会去找别的卖家,但他仍旧不肯欺骗别人。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诚信价值。

第三段:卖炭翁的勤俭持家

卖炭翁生活在深山之中,但他却勤劳持家,精打细算,摒弃奢侈的物品。在这个人们流行炫耀的时代里,卖炭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简朴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第四段:卖炭翁的胸怀博大

卖炭翁虽然生活简单,但他的胸怀却博大。他急于的想要让人们知道他的思想,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到他们,让他们也能摆脱迷茫。他的言谈举止都洋溢着一股激情,带动着他身边的一切。

第五段:卖炭翁的可贵之处

每个人都会受到卖炭翁的启迪,这是因为他所提倡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胸怀博大、不轻易破坏生态环境。这些是卖炭翁所倡导的,这些也是他的可贵之处。我们要学会像他一样,把内心的美好展现出去,把自己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的一份责任心也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卖炭翁具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学习的。卖炭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让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于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像卖炭翁一样,勤劳、纯朴、持家,就能够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四

天蒙蒙亮,昨夜的雪很大,地上积了足有一尺深。临街店铺的门板紧闭着,偶而一阵寒风卷着地面的雪花吹来,吹得门板呼呼作响。

这时,静静的街上传来一声微颤的吆喝:“卖炭啦--卖炭--”一辆牛车载着一位蜷缩着身体的老汉正缓缓向前移动,老汉脸上灰扑扑的,额头上烟火熏染的乌黑与车上所载的木炭,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是一位靠终日砍柴烧炭为生的人,老汉身上的单衣显然抵不过寒风的凛冽,他又打了个寒颤,极不情愿地抽出褪在袖子里的那只长满老茧,沾满炭黑的手,挥了一下鞭子,又向前赶路了。

天已亮了,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可买炭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人打探一下,价格也压得极低,老汉本盘算着用今天赚的钱买些口粮回去,再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可这样一来,便没指望了,老汉用疲倦的眼睛回头望了一眼这一车浸透他心血的木炭,又想起赶早卖炭的艰辛,不禁一阵心酸,眉头紧拧在一起,车行至集市南门已牛困人饥,只好在泥泞的路上稍作休息。

得得,得得……马啼声由远而近。两个骑马人在老汉面前勒住了马,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小商贩躲的躲,藏的藏,一片狼藉。老汉对朝延宦官出来强买强换的行为也早有耳闻,正要驾车离去,“老头,慢着”,那个骑马的白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老汉不敢反抗,试探地问:“大人有何吩咐?”

白衣人开了口,说:“跟你做宗买卖。”边说边从行囊中拿出半匹旧锦绫和一丈棱,系在老黄牛头上,“这些,换你一车炭。”“啊!”老汉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苦苦哀求道:“大人,您可不能啊!这车上千斤的炭怎么也比这缎子值钱啊!你这样,不是要了我的命吗?”说罢抱住白衣人的腿,白衣人一脚把老汉踢开,去卸牛车。马上那个宦官大声喝斥道:“老东西你知足吧,我等依圣上旨意办事,你敢抗旨?”说罢,两人骑着马,拉着炭车往北去了。

[《卖炭翁》扩写(学生随笔)]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五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六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七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三、板书设计

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

|比|“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八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诗前有序说:“苦宫市也。”意思是有感于宫市而作。所谓宫市,就是皇帝派太监到宫外集市上公开掠夺民间资财的一种形式。德宗之前,宫中用物都由专门官吏采办。但自贞元末年起,改为由宦官直接从民间采购。

太监及其爪牙往往多至数百人,经常在市场上寻找物色,看到合意的东西,就叫嚷着“宫市”,强买甚而硬夺,以致卖主空手而归。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种不合理现象。

诗歌首先叙述卖炭翁的生活和外表形象,说他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为生。因为每天烟熏火燎,使得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见这是一个多年以砍柴烧炭谋生的卖炭老人了。诗人通过对主人公面孔、鬓发和手指的描写,既表现了主人公的职业特点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又揭示出老人生活是多么地艰难、辛苦。他之所以卖炭不过是为了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口中所需的一点食粮,以求温饱。正因为如此,一旦卖炭翁再遇到什么其他灾难,读者自然会加倍地同情他,为他的不幸而叹惜,对灾难的制造者的谴责也因此而更加。

然而,灾难往往会降临到这些忠厚老实、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身上。在一个冰冷刺骨的冬天,“可怜身上衣正单”,寒风正无情地吹着他那单薄的衣裳,侵入他的肌肤,可是他却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这颇有些使人奇怪,“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道出了其中原因。本来卖炭翁衣裳单薄,天气寒冷,理应盼望天气暖和一些,但他因为担心炭价低而宁愿天气更寒冷一些,天气冷,他的炭才能卖出去,价钱才能卖得高一些,从而他才可能有钱添置冬天的衣服。

这句话表现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极为生动传神。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水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诗的另一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运用抑扬缓急的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老人忧炭贱,愿天寒,接着就下了一场大雪,好象天从人愿,燃亮了老人心头的希望之光,使同情老人的读者也为之高兴,感情得到了暂时舒缓。这是诗人故意制造的希望的假象,为以后的彻底破灭作了铺垫。接着老人晓驾炭车奔城,一路虽然很艰难,由于心中充满了希望,也就有了力量,好象劳苦饥寒也被驱散了一大半,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不急于一下子把炭卖掉,要歇下来喘一口气,或许准备等会儿去打探一下价钱。这段描写很富有戏剧性,象高潮到来之前的短暂平静,让读者随着主人翁的休歇再来一次心情的舒缓。接着笔锋急转直下,掠夺的宫使翩翩而来,把悲剧推向高潮,使人触目惊心。总之,故事情节这种跌宕起伏的波浪推进性,不仅符合事物本身的然发展逻辑,也体现了卖炭老人内心的律动,增强了诗歌感情洪流的回旋冲击力量。

卖炭翁中押韵或换韵的诗句篇九

凌晨,太阳还未探出脑袋仔细看看自己面前崭新的世界。

“嘿咻,嘿咻。”山腰上有个老翁,他肩上背着木柴,正艰难地往山下走。

山下有一间破败不堪的小屋,那儿是他的家。家门口的老牛,正在呼呼大睡。他背着柴进了门,用火将木柴烧成炭。他的眼睛被烟呛的有些酸涩,但他却不能用手去搓揉。无他,十指因为常年烧炭而变得黑瘦,。他将烧好的炭放在牛车上,拉着牛一路赶往集市—他今天要把这车卖掉,才得以换来一口饱饭吃。

寒冬腊月,北风呼呼地刮在,他脸上。他将身上的破衣裳裹得紧了紧,可奈何衣裳不知哪破了个洞,风从洞口灌入,刮着他骨瘦如柴的身躯,丝毫不给他情面。他心想今天把炭卖了,去买件好衣裳来吧!

可这炭哪有那么好卖?他叹了口气。昨日下了一夜的雪,他驾着牛车走在冰上。这时肚子发出阵阵喊叫,他只好在城门外的泥地里歇脚。只有那儿才不会有人赶他走,只有那儿才收留他。

他突然听到马蹄声。他睁开眼,来者两人,一个黄衣一个白衣。他们一个手拿着公文,读着皇帝的命令,另一个则调转牛头向北迁,因为宫廷在北面。而他们只是将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系在牛头,当时进行交易。

可这些哪里抵得了一车炭的价格啊?

老翁忙上前阻止:“大人行行好,我这车炭有千余斤,你既在朝为官就一定知这半匹红纱与一丈绫可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钱,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饱饭了,您行行好吧。”他拦在他们面前。

“起开!”黄衣使者愤怒地推开了他,“这可是皇上要的东西,你要是怠慢了,也许明日你就得掉脑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东西!”他们驾着马离开了。

老翁无助地瘫倒在雪地里,眼里满是迷茫。

半晌,他才又重新站了起来,牵着那头老牛,进了市集,用他们方才给自己的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换了些许米。

他回到自己那间破败的屋子,将老牛系在木墩上,在它面前放了些杂草,自己转身进屋,呆坐在小床上。自己辛苦了一个冬日烧的炭却只换来了这么点米。自己还能撑多久?不知道。想不到更不敢去想。他生来命就不好。那些达官贵人喝着香酒赏着,吃着山珍海味怀中抱着美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每天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他们都不用知道,他们不用去考虑自己的温饱问题,不用去想该如何在乱世中活下去。

因为他们命好。

他们从不知他身上的衣有多薄。

老翁从床上下来,带着自己的砍柴的工具向山中走去。一切又从头开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