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优质5篇)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18:16:31 作者:笔尘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篇一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 忘我无欲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在《天地》篇中还指出:无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在《刻意》篇中还说到,纯粹而不混杂,虚静纯一而不变动,恬淡无为,行动循乎自然,这才是养神的方法和准则。所以,庄子《天道》强调,“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导引吐纳 动静结合

庄子不仅崇尚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观,而且还崇尚像彭祖那样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他在《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一位长寿老人,他经历了喾、尧、舜、夏、商、周等六个朝代。彭祖养生术比较丰富,导引吐纳是其中一种。在《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导引吐纳的事例,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达到了忘身的境界(见《齐物论》);孔子的学生颜回练功时,达到了“坐忘”的境地,什么是“坐忘”?“坐忘”就是“损之又损”的悟道方法,“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做学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讲“日进”,就是做加法;悟道则是一个消减的过程,所以讲“日损”,就是做减法,要减去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是非,最后归于平淡。养生之法,还要注意动与静的结合,庄子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所以要把形体锻炼与精神调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与阴同德,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与阳同波,就像九天之上,自强不息。动静之间,营卫周流,气血无郁,何患之有!《刻意》篇中的“吐故纳新”与“熊经鸟申”两个词,已为气功界的指导用语,前者还被作为政治熟语所引用,足见影响之深。

乐观豁达 节制食色

《盗跖》篇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大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不能说(通“悦”)其意志,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庄子还形象地比喻道,生活在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逍遥自得,乐观无比,因之得以保生;而养在笼中的鸟儿,神态虽然旺盛,饮食虽然充实,但意志消沉,不得自乐,因之难以全生。庄子主张安居处,节色欲,定食饮。《 箧》篇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达生》篇云:“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庄子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对生与死却有着直面的认识。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随意而坐,还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庄子坦然地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幻化出了形体,形体生成了生命。如今又变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我鼓盆而歌,是欢送我的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哭。这种面对生与死洒脱的态度,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篇二

摘要:传统的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理念和精髓,对于现代行政管理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行政管理理念的归纳和探析,指出现代行政管理要注重更新领导观念、重视行政环境的影响、重视领导素质的建设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道家 无为而治 行政管理 管理思想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亦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棵长青树。

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其中博大精深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对推进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改革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探源

老、庄是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无为”管理的最高原则,《老子》一书最早还提出了“政善治”的行政管理理念。

这种思想是对当时国情民意的针对性思考,丰富的辩证思想内容构成了其独特的管理谋略。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天下诸侯纷争,都欲一霸天下,想有所为。

有为的对象是百姓,所有军事、政治斗争的焦点,哪一件最终都离不开百姓,赋税、苛政、严刑、厉法、战争等军国之事,无一不施之于民。

百姓在重压之下,或反或逃,苦不堪言,故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老子认为君王的这种“有为”违反天道,逆于自然,当然不得其果。

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定,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只要统治者自己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一些于国于民不利的事,百姓没有外来因素的骚扰,便会自然归于教化,按时农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诸侯纷争、百姓涂炭的社会形势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梳理

经过提炼、分析,道家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只要统治者顺应自然,万事万物就会自己发展得很好。

因此,他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把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无为自化,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我们应当看到,老子讲“无为”,又讲“为无为则无不治”。

通观《老子》全书,他都十分强调“治”。

只要我们把“无为”与“为无为”结合起来考察,就不难理解,“无为”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它的本意是遵循道和因自然;“为无为”则指积极主动地守道并按自然法则办事。

或者说,无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通过不治来达到治,通过有所不为而实现有所为,无为而功自成,是一种最高最好的治。

2.“道在不扰”的管理精神

老子的无为而治在策略上又叫以静制动,要使管理活动顺应道之自然,首先必须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即以安静主宰动躁。

他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这种策略也叫静观待变,据此他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行政管理中,老子主张清简政事,尽量缩减国家的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并倡导“三去”的总体原则:“去甚,去奢,去泰。”即不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

把老子“道在不扰”管理精神付诸实践并深有体会的清圣祖康熙曾说:“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伤则……虚耗元气,上下江嚣,民生日戚,深可为鉴。”这是他治国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刻阐述。

3.清虚自守、重臣爱民的领导品质

道家主张作为领导者要清虚自守、清高淡泊、稳重清静,保持清醒的头脑。

《老子》提出“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

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道家强调上下协调一致,同心同德。

《老子》39 章指出了上下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淮南子》主张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君臣同志。”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有“并力同心”的主张。

明代朱元璋把“与卿等同心共济”作为取得天下的成功经验。

道家一贯主张重民爱民。

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

慈、俭对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深远,他们或标榜自己关爱百姓、节俭财政,或对此进行倡导。

《老子》49 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推崇的是没有私心,重视民心民意圣人。

《吕氏春秋》《顺民》篇认为“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太平经》作者把“以民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

4.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

决策是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专制制度下,国家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就不能不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先秦道家主张领导者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大自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一思想暗含着领导者要听取众人意见。

《老子》47 章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之说,《淮南子》补充阐释道,善用众智、众力是实现“知天下”、“见天道”的手段。

《太平经》注重沟通民情,建议设置类似如今“意见箱”的“封”,作为信息沟通的渠道,还主张君主纳谏、臣子直言,这在贞观统治时期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成功运用。

5.知人善任的人力资源论

道家不仅指出“知人者智”,而且总结了知人方法。

庄子曾借孔子之口提出了观人“九征”,讲了知人的九种方法,《吕氏春秋》据此提出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知人法。

这是对先秦时期知人法最为全面的总结。

《淮南子》的主张与“八观六验”知人法基本一致,但是考察内容上更为简化,它选取的是“贵”、“富”、“穷”、“贱”、“贫”这五种境遇进行观察。

“六验”除“守”、“节”外,还考察“僻”、“特”、“志”等方面的品质特点。

道家认为“善用人者为之下”,即善于用人的领导是谦下的。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篇三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的思想体系。个人在学习和研究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深有体会,领悟到了其中的许多道理和智慧。以下将从“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等几个方面,展开对道家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主动干预相反的思维方式。无为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以无为为本,从而能够以缓和的态度去面对事物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执意干预,努力主动控制一切,却往往导致事与愿违。而若能抱持无为的心态,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去审视事物,能够真正与自然界产生和谐的互动。无为而治告诉我们,只有减少追求功利,抱持“无私”和“自然”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平和,更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第三段: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宇宙、大自然的力量相互呼应。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多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联系。然而,在道家思想中,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个人应当学会观察自然,体验自然,从而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魅力。只有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人才能够真正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统一,更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人与自己内心的结合。

第四段:修身养性

道家思想主张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多注重物质的追求,而对自我精神的塑造似乎忽视。然而,道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对自我的修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修身养性不仅指追求道德的高尚,更包括对内心的修炼,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

第五段:返璞归真、化繁为简

道家思想倡导返璞归真和化繁为简的生活观念。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追求繁复的生活方式。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功利的追求,而在于返璞归真,简单朴实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拥有过多的物质负担时,却感受不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当我们放下这些负担,过上简单纯粹的生活,我们将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快乐与幸福。化繁为简的道德观也告诉我们,将复杂的问题归结为简单的原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更能获得清晰的思考。

总结段:通过学习和领悟道家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了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和化繁为简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与自然相互呼应,修身养性,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我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道家思想给予了我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影响并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我深深体会到了道家思想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自由与无为的境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接下来,我将重点论述我对道家思想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道家思想的精髓(200字)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的本源,是一切万物之母。道家强调人应追求与道的合一,即“道法自然”,力求融入自然的规律,达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利与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心的扭曲。因此,借鉴道家思想的精髓,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段:道家思想对人的启示(200字)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无为的境界。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名利与权力,远离内心的自由与平静。而无为的境界要求人们放下欲望的纷扰,返璞归真,安于现状,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思想对人们的启示在于,要提醒人们珍惜自由的心灵状态,摆脱功利的驱使,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平静。只有与自己和谐共处,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第四段:道家思想对社会的建设意义(200字)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激烈,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共识。道家思想对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道家的“无为而治”精神,告诉我们治理社会不应过于极端与强制,而是应当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让事物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道家也强调和谐共处与包容互信,提倡以柔克刚、以德服人,通过温和的方式来减少社会冲突与摩擦。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段:个人的修身与境界(200字)

最后,道家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与境界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无为的境界,主张个人应当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困扰,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常常迷失了内心的真正诉求。借鉴道家思想,我们应当懂得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欲望与负担,充实自己内心的世界,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解放,并且在生活中体现出无为的境界。

总结(100字)

道家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改善个人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我领悟到了自然的神奇与和谐、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借鉴道家思想,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更加平静而深邃的生活境界,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与有意义。同时,道家思想也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让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寻求和谐共处的方式与方法。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篇五

道家是最早的个人主义者。冯友兰先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这帮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但也不是普通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思想体系,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赋予其意义。相当于说,老子不跟你们玩,那是有理由的。

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杨朱说,如果拔我一根汗毛就能救天下,我干不干?当然不干咯!

就是这么屌。

杨朱被后世的人唾骂,说他自私,一毛不拔。其实杨朱的意思是,要尊重个人,一切站在个人的角度。

杨朱的思想没有可考的记载,都散落在别人的著作里,可惜了。

老子继承了杨朱的思想,老子著《道德经》,说到底,还是一部政治哲学,是入世论。老子说“道”,用今天的话说,“道”是“自然法”,或者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老子看透了先秦时期各国战乱的根源,所以警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别瞎折腾。可是没什么用,除非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喊一二三,一起停止折腾,否则谁先放手谁被灭。

道家理论发展到庄子这里,才达到最高峰。

不过没关系,谁写的不重要,把问题留给史学家,我们只谈庄子的思想。

庄子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比杨朱和老子都超脱。如果说杨朱和老子还在试图跟其它各家的思想作比较的话,那么庄子显然已经爬到更高的地方了。这就好比杨朱和老子还在操场上跟其它的同学一起玩泥巴时,庄子已经坐在教学楼天台上了,他冷冷地看着操场上的人,内心充满了怜悯。

是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上帝视角。

白,是相对于黑;大,是相对于小;静,是相对于动;你,是相对于我。我在你左边,是相对于你在我右边。在庄子看来,用这样的视角看,太狭窄了。

庄子认为,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能力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时,都是同等幸福的。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可是人们意识不到,人们都在干立同禁异的事。人们发现有些东西对自己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东西。可是他们的一片好心却办了坏事,最后把事情弄得更惨。

在政治哲学上,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之治,但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他认为越是统治,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意思是说,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而庄子更进一步论证道,别他妈考虑动机,连这个动机都是错的。

就好比谈恋爱,老子认为,越想掌控对方,越得不到对方,所以,我们要通过给对方自由来拥有对方。而庄子认为,你就不该有掌控对方的念头,你这个念头都是错的。你只能是你,对方只能是对方,你只能吸引对方,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庄子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建立在每个人自己有限的观点上,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但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很多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这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就是上帝视角。

当你用上帝视角来看待世间的是非争执时,是不是感到很可笑,很荒诞?

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真正独立的人,真正自由的人,真正获得绝对幸福的人。

道家之前在讨论全生避祸的问题上一直没解决问题,而庄子用取消问题的办法解决了,这是真正的哲学方法。

庄子之后,道家的思想继续前进,但可惜的是,有很多都偏离了庄子。庄子是道家哲学一座从未被逾越的高峰。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

他不是神,但他拥有了神的高度、智慧和境界。

庄子思想的现代生机

一、“心止于符”与实证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严复是近现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西方实证主义认识论的中国人。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对知识和真理的理解全然是西方的。作为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的国人,或者更广义的说,作为一位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人,他必然在接受、引进现代知识观念的同时,也呈现出传统的深厚影响。事实上,严复的知识论某种意义上也显示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色。严复的特点尤其在于他较多的集中在庄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他在认识论上试图沟通庄子和实证主义。这特别体现在他对庄子“心止于符”创造性诠释上。

一切要从严复所理解的科学或者“格致”之中的规律、真理说起。严复认为,真理本质上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客相对待之后的产物。他说:“知者,人心之所同具也;理者,必物对待而后形焉者也。是故吾心之所觉,必证诸物之见象,而后得其符。……今夫水湍石碍,而砰訇作焉,求其声于水与石者,皆无当也,观于二者之冲击,而声之所以然得矣。故论理者,以对待而后形者也。使六合旷然,无一物以接于吾心,当此之时,心且不可见,安得所谓理者哉?”[1]也就是说,“理”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客观存在对待之后的产物。单从人的认识能力或者客观存在之中,并不能发现真理。而其所理解的和人的认识能力相对待的另一方,从其根源上讲自然是“诸物”,但从实际上讲,则是“诸物之见象”,也即现象。严复认为,知所能把握的,不是物质本体,而是物质的现象;本体不可知:“万物本体…不可知,而可知者止于感觉”。[2]这种观点,借用这里出现的话语,也即理是“知象相符”。“知”即人的认识能力,“象”即现象。换而言之,“人之知识,止于意验相符。”[3]这是赫胥黎在《天演论》中的的话,严复表示同意,并且将之与庄子的观点结合起来。他在此加了一个按语,指出“此庄子所以云心止于符也。”[4]也就是说,严复用庄子的“心止于符”来衔接实证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即“意验相符”的观点,从而显示出了沟通古今中西的努力。

仔细考辨庄周之“心止于符”和严复在实证主义框架内对它的诠释,其间的分野也是很明显的。

严复之所以看重庄周之“心止于符”这句话,且屡次提及它,[5]一方面显然佐证了严复自述的对庄子的酷嗜;另一方面着重借用的是“符”字所具有的两件东西相符合的意蕴。但是,从别的角度看,庄子的这句话又是复杂的。此话是在庄子所虚拟的颜回和孔子讨论“心斋”的背景下出现的: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二、杨朱即为庄周论

如果说康有为主要以儒家为主阐发政治思想,那么,严复则可谓是“道家自由主义”的开端。他的创造性解读体现在他试图将杨朱和庄周等同起来,对庄子的政治哲学做出自由主义的解读。此处先说第一点:杨朱即为庄周论。

从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来看,个人主义是其理论基础。这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12]的作者说得非常清楚。自由主义首先设定了原子式的个人,在原初状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天赋的权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势必发生斗争。长期的斗争所导致的结果是每一个人不仅自身的发展不可能进行,而且,自身的生命也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为此,人与人之间订立了契约,组建了社会、政府、国家。也就是说,社会、政府、国家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而存在的,它们不得侵犯个人的自由权。这其实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路。显然,在自由主义的脉络中,政治自由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严复对此有清晰的认识。[13]事实上他对原初状态有自己的描绘:“自繇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繇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14]“如有人独居世外”这显然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其实对应的就是西方的原初状态。虽然严复在此说到“为善为恶”的问题,表明这段话还具有除了政治自由之外的其他涵义,然而,毋庸置疑,个人主义在政治自由中的前提性地位得到了确认。另外,严复翻译的密尔的《论自由》其基本思路就是从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角度高扬个人主义。虽然现有的研究表明,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实和翻译《天演论》一样,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译,但是,严复还是深知个人自由的道理的,他并未完全以国家的自由压倒、替代个人自由。[15]其实,无论严复的真实意图是高扬个人自由,将之置于国家自由之前;还是因为当时中国特殊的生存境遇,而将国家自由的重要性置于个人自由之前,这样的争论终究显示了一点:严复认识到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事实上,他比自由主义还要更加激进:个人自由不仅仅是组建社会、国家的逻辑前提,而且,也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来讨论严复的个人主义的。众所周知,严复喜读《庄子》。晚年严复做了一个大胆的揣测,他从音韵学的角度论证先秦时代主张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其实就是庄周。他说:“颇疑庄与杨为叠韵,周与朱为双声,庄周即孟子七篇之杨朱。”[17]他明确说道:“庄周吾意即孟子所谓杨朱,其论道终极,皆为我而任物,此在今世政治哲学,谓之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18]照我们看来,严复将庄周诠释成杨朱,其根本意图不在于考证庄子和杨朱的关系问题,而是试图在中国先秦思想中发现个人主义的思想,从而为其政治自由观的建构提供逻辑基础。

这种思路显然是受到了密尔很大的影响。个人主义是政治自由的基础,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界限之所在是后起的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个人的本体论地位。回首中国古代,虽然儒家也讲“为己之学”,将自我(己)放到了崇高的地位;然而,深受传统浸染的严复知道还有一个人物他对个人的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即杨朱。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可以作多重的解释。既可以理解为对群体的漠视乃至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对个体自身的高度重视,甚至以一种极而言之的方式表达出这个观点:哪怕是身上的一个毫毛,也不是可以随便与人的,何况作为自身自由权利的各种规定?显然,严复采取的是后面一种解释路径。

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杨朱,或者说庄周,不是道德上自私自利的杨朱或者庄周。因为严复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而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它指向的是对个人种.种自由权利的肯定。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严复从来对群体予以高度的重视。他所推崇的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显然包含了对群体的关怀。[19]这个证据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这样一种猜测:严复称赞杨朱或庄周的个人主义,看重的他的为我主义,俗称自私自利。

严复终于从庄周那里发现了现代自由主义的逻辑基础:个人主义。这个发现得益于其创造性的改编:杨朱居然就是庄周。我们也能体会严复的苦衷。这种近乎移花接木式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如果缺乏庄周飘逸的思想作为深厚的后盾,杨朱仅仅是一个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吝啬鬼而已,不仅在道德上饱受讥评,而且,这种个人主义难以引发其他的逻辑后果。毕竟,杨朱的文本资料太少,而政治自由不是只有个人主义一层单调的含义。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正是严复接下来要阐释的内容。

三、庄子思想的现代政治内涵

严复所理解的现代政治具有多方面的意蕴,如地方自治、言论自由、个人政治主体性的发挥,对平等、民主的强调,等等。这里我们结合严复对庄子的解释而展开。他提出了自由就是在宥。

从消极的层面讲,自由就是以他人的自由为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只是退守。事实上,严复所理解的自由之基本含义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值得考量的是,晚年的严复试图在《庄子》文本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在诠释《庄子》中《应帝王》一章时,严复说:“自夫物竞之烈,各求自存以厚生。以鸟鼠之微,尚知高飞深穴,以避矰弋熏凿之患。人类之智,过鸟鼠也远矣!岂可束缚驰骤于经式仪度之中,令其不得自由、自化?”[20]当然,显然,严复此处所诠解的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一种生物本能。接受了进化论的严复进而将作为本能的主体性上升到了政治主体性的高度。

在较早时候讨论政党的一片论文中,严复指出主张个人主义的政党的思想内容时“一切听民自谋,不必政府干涉而已”。[22]值得注意的是,严复在此运用了一个显然来自《庄子》文本中的概念:“在宥。”他说:“再进亦不过操在宥勿治之学理,谓一切听民自谋,不必政府干涉而已。”[23]也就是说,严复将自由主义的学理理解成了“在宥”。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复认为,政治自由的内涵之一即“在宥”。“在宥”也即使得民众自己发挥政治主体性。严复同时认为,能够这么做的帝王才是真正的帝王;或者说,真正的帝王是应该这么对待民众的。

如果我们从更广的范围内看,就会发现严复对民众的政治主体性的肯定已经超越了帝王的苑囿。即,实际上他已经得出了否定帝王、乃至否定仁政的结论。[24]这个结论也是推崇民众的政治主体性必然的结果。严复说:“自由云者,不过云由我作主,为所欲为云尔。其字,与受管为反对,不与受虐为反对。虐政自有恶果,然但云破坏自由,实与美、法仁政无稍区别。虐政、仁政皆政也。吾既受政矣,则吾不得自由甚明,故自由与受管为反对。受管者,受政府之管也,故自由与政府为反对。”[25]无疑,当严复说“自由与受管为反对”时,他对自由的诠释有点极端化,因为在以他人之自由为界的自由中,法律为自由做出了规定和划界,但法律在广义上也是一种管制。但让我们暂时撇开这些问题。严复在此透露的一个意思值得高度重视:仁政之下个体很可能没有自由。

这段的意蕴十分丰富。这里严复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民之自由与否,与政府之仁暴,乃绝然两事者矣”,然而,我们显然也能看出仁政之下民众的政治主体性受到戕害这一事实。同时,虽然南美洲的遭遇缘于其宗教的背景,似乎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甚弱没有多大关联;然而,严复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相似的因素,“如保赤子”的字眼便是来源于传统;更加明确的是,严复指出,从中国法家的角度看,政府实行仁政的做法“可谓不溺天职者矣”。也就是说,严复在这段话中至少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把民众当孩童一样管理的做法,即便是出于善意,也是一种对政治主体性的伤害。这个见识实在是深刻。

历史地看,严复对道家文化的政治哲学解读深刻的启发了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陈鼓应以及众多道家文化研究者,普遍认为无为而治、逍遥游等观念与现代政治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27]这些都是沿着严复将庄子思想和现代政治哲学沟通起来的道路上走。不过,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认识论是不可忽略的。就严复本人而言,他也在认识论上试图沟通庄子和实证主义,这点上文已述,可惜关注者不多。

以此为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庄子思想与现代文化的沟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认识论、政治哲学到道德哲学不一而足。遑论在美学上,现代中国更是充满了将庄子和审美自由沟通起来的文献。这些,皆显示了庄子思想在现代所具有的生命力。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单位思想品德鉴定证明材料 单位党员转正思想汇报(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 09-23 2023年预备党员第一季度思想小结(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 09-23 2023年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四个全面(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 09-23 入党转正思想汇报(模板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
  • 09-23 最新没有秘密长不大的读后感(优秀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
  • 09-23 小学老师党员思想汇报 小学教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9-23 2023年劳动合同三年到期后续签几年(汇总5篇)
    随着法治精神地不断发扬,人们愈发重视合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合同能够促使双方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义务。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
  • 09-23 学校生日活动主持稿开场白(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 09-23 最新幼儿礼貌歌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 09-23 2023年全盘会计工作简历(汇总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