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重阳节的散文(汇总8篇)

最新重阳节的散文(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04:52:58 作者:笔舞 最新重阳节的散文(汇总8篇)

希望通过这个导游词,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了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导游词,我们需要先对景点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以下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导游词的写作技巧。

重阳节的散文篇一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写这词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属于老人的节日

带失智的父亲母亲回家

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责任沉重

老人们最想的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亲情的醇酒温暖晚秋的寂寥

今天又恰逢霜降节气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忆兄弟的他乡异客

也在寻找温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连亲生儿子也不认识的浑浊老眼

我不禁感叹

岁月啊

你太残酷了

重阳节的散文篇二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或许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了,而我自己也不太了解。于是,我搜索了一下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解释,这才明白,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这一天,按照传统的习惯,人们一般是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东汉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于是,桓景到那天就率领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难去了,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袭成俗,遂成佳节。

很多人都不知道茱萸是什么,其实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善待老人,都能尽做儿女的孝心。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之所以罗嗦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

虽然我已而立之年,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一代,对于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日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越了类似重阳节、端午节这种传统节日,心中不免还是有几分难过的。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瑰宝。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孕育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许许多多的智慧结晶,被保留了下来。例如二十四节气,尽管由于地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不似以往般的意义重大,但这却是我们炎黄祖先的智慧结晶。而七夕、元宵、除夕之类的传统节日,更是每一个都充满着民族气息和美丽的故事。

可以说,传统的节日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模糊的概念,而从西方舶来的“洋节”却是大大地冲击着青年人的心,传统节日没落的同时,“洋节”则大行其道,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格外受到大学生的宠爱。他们知道过西方的情人节,并要在这天要给恋人送上火红的玫瑰花和甜蜜的巧克力,他们可曾知道在中国同样有一个这样的节日——七夕!即便是认同这样的节日,貌似也远远不如那情人节给他们的感觉时尚而又充满激情。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这样一个中国人世世代代过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居然在被韩国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且还将其列入了国家遗产名录。我们仅有愤怒够么?其实从今年中秋等节日实行放假的政策,也看出了政府在为挽救传统文化而做的努力。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做的,真的不止是这些。

韩国人都懂得去申报文化遗产,我们坐在这里只是调侃他们下一个会把什么人划归韩国国籍是没有用的。从这样的事情里,应该让我们感到一种危机,一种民族传承的古老文化即将在我们这一代消亡的危机。弘扬传统文化,理应从我做起。

重阳节的散文篇三

一年一度秋风劲,重阳佳节如期至,每逢重阳节,就想起故乡家家打糍粑的场景,忆起那个香,心里萌生馋意,越想越想吃,想得嘴里直冒口水,还是别想了,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虽然现在教书的待遇已经好多了,不再是前几年的日子紧巴巴了。但是这思乡的情结还是无法改变,就算我常年在外已成习惯,可每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想起在家里过节的热闹气氛,特别是家里每个节日都有它特有的食物,也就是节日的饮食文化,那份浓浓的乡音乡情总在心里梦里索绕。

过重阳节,我就记得老家人人皆知的俗语:“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杀鸡,豹子咬你爹。”因些家乡重阳打糍粑、宰鸭杀鸡成为过节的习俗,其代表食品就是糍粑。

每到重阳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这糍粑的原料就是糯米,那可是百分百的纯糯米,而且还是家里自己留的传统糯谷种——八月早(俗称高杆糯)。那种长很高很高的传统稻杆,稻杆晒干后还可以用来搓烟绳、捆苞杆丶打背系、打草鞋,因为它长又坚韧,所以农家在收获糯谷时,再忙也得把谷草捆起晒干后收捡。这种稻谷的糯米滚圆雪白如(老家人称此为团糯或珍珠糯)加工成的糍粑,既柔软又香酥,比现在的杂交糯米要好吃得多了。在我们家里,这种糯米要比杂交糯米贵几角钱。而且它又在八月和九月之间这个时段,正是重阳尝鲜的好食物了。曾有诗曰:八月半里糯谷黄,九月九来是重阳。大人细娃盼过节,家家户户糍粑香。

重阳这天,我母亲都会早早的起床,把糯米用水淘干净,再将糯米装成木蒸子里,然后烧灶火蒸熟蒸透,直到远远的就闻到浓浓的糯米香,为检验熟透没有,母亲常常对着刚揭开蒸盖远腾起浓浓热气的糯米吹几口气,听响声判断是否起锅,若蒸好了,就舀起部分用瓷盆装着,叫父亲和大哥及院子里的叔伯帮忙打糍粑。

刚蒸熟的糯米饭可好吃啦,那晶莹透亮,润泽香浓的糯米,直接盛在碗里,放上白糖搅拌均匀就可吃了,而且还耐饿。我小时候每年这天,当说糯米蒸好了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给盛一碗,边吃边看父亲和院子叔伯互帮打糍粑。

我老家那时候是一个大院子,叔伯都住在一个大院里,老少几辈人都很团结和气。院里有一个石臼,是公用的。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不管是谁家先来打糍粑,全院的男劳力只要没要事的都会自觉来到堂屋帮忙打糍粑,因为土办法打糍粑是很费力的一种活。就是把蒸熟的糯米到在这石臼里,打糍粑的时候,用力将蒸熟的糯米饭迅速的夯融夯乱,反过来反的用力夯,直到夯成一滩柔柔的,糯糯的黏在一块的,夯得越黏越糯,吃起来才越香。直到糯米粘在一起用力拉长的糯米线,那糍粑与对窝相撞的声音把整个堂屋都振起回音,老远都听出是在打糍粑,这样反复的夯几次,直到对窝里不再沾糯米时,才算可以了。然后就在一张簸箕里撒上事先用石磨磨好的熟黄豆粉,或者面粉,母亲将捣烂的糯米据糍粑大小掐成坨放成簸箕,姑姑婶婶们就用手掌碾成圆形,待冷却变硬后,就可烧着吃,或用油炸着吃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今逢佳节陪思亲,重阳的糍粑,承载着我儿时的欢乐,更勾起我对家乡和亲人的念想和牵挂!

重阳节的散文篇四

近期连续听到老年人与年青人之间为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甚至出了人命的报道,心里不是滋味,人人都有年青、年老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出它的掌控,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长辈,这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谁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何不好好沟通,好好相处呢。借这个敬老的节日,写几句,望世人三思!

——题记

九月九,重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除、清、孟之一。九九重阳,谐音久久,长久之意,重阳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间很早就有插茱萸避瘟魔,喝菊花酒避瘟疫,登高避邪的传说。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重阳节还是思念亲人,祭祀先祖的节日,也是秋游的大好时节。说到这我们不由想起小时候读的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节日名称: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是祭祀先祖,思念亲人的节日。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朝春来,明朝花榭,急罚盏夜阑灯灭。”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善待我们的父母、亲人,不要错过了悔之无及,再多的忏悔,祭祀也只是寄托一点心灵的哀思,为自己的内疚开脱,虚幻的东西总掩饰不住内心的虚无;世人都有一种通病:失去的都觉得珍贵,去懊悔、去追思,现有的而不懂得珍惜、把握,却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说辞。我们拜祭先祖,焚烧纸衣,给阴间的亲人送去寒衣,让阴间的亲人免受冬天的寒冷;我们祭祀着死去的亲人,更要珍惜、关心活着的亲人,特别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要常回家看看,多去陪陪他们,即使不能回去,也要多和他们通通电话,沟通沟通。亲人最缺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没有钱,亲人们同样可以笑着面对生活,而没有了情,也最多只能是一俱行尸走肉。金钱是身外之物,千金散尽还复来,够用就行!可亲人呢,一旦失去,金山、银山也换不回!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和他们多聊聊天,叙叙家常,胜过天各一方时的千言万语;送一口茶,点一支烟,胜过阴阳两隔时送的千件冥衣,焚的万两冥钱;问一声寒,道一声暖,胜过天涯海角时的千般思,万般念。“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多多地去孝敬我们的长辈,善待身边的老人不留遗憾,这才是我们完美的人生。

重阳节,已由昔日的祈福、祈长寿演变为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节日,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这个传统节日的最好诠释,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活力,赋予了它新的历史使命。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体制的完善,人类又返璞归真,重新去追求长寿,“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社会的迅速老年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上亿老人的养老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各种随之而来的矛盾越演起烈,养儿防老,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受到冲击,人们的观众发生改变。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怕讹诈,老人与年青人为了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等等的报道屡见不鲜,这是信任的缺失,也是缺少相互沟通的缘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好好反思!再反思!三思而行!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尊敬他们,孝敬他们,甘心情愿为他们端茶送饭,问寒问暖,那是因为我们懂得感恩,我们知道没有他们这些绿叶的无私奉献,我们成不了参天大树,但目光短浅的我们就看不到一木难成林呢?一颗树再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也成不了森林,成不了风景,成不了气候。只有千千万万的像自己父母,亲人一样的人的无私奉献才能长成千千万万的参天大树,形成森林,形成风景,形成气候。他们就是千千万万的老人和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三人成众,二人成从,一人只能从众。再宠大、强大的家族,在这个大融合的社会里也只是沧海一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只见口号,不见行动。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变得越来越市侩,太过敏感,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后果;变得越来越麻木,明哲保身,让金钱权势味了良心。在这个大流通,大融合的环境里,闭关锁国都早就行不通了,我们又岂能祈求“人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呢!当我们帮助别人的父母、老人时,何尝不是在帮助自己的父母、老人。这是爱的交替,情的传递,美的延续,德的传承,这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魂!

老人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是老人的昨天,善待就是今天,连起昨天与明天,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国家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同时还制定了大量的关于老人的法律文件来保障老人合法权力,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养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秧歌,有了自己的新天地,焕发了第二次青春,“重九江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今年更比明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愿老年人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重阳节,是秋游的好时节,素有三月踏青,九月辞青之说。乘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时候去多蕴藏一点光和热,来抵御不久的寒冬;登高远眺,喝一口菊花酒,吃一口菊花糕,把这美丽的金秋好好享受。“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月如舟,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祝天下的人重阳节快乐!祝天下的老人敬老节快乐!

重阳节的散文篇五

清晨,北风吹动单薄的衣裙,阵阵寒意直入骨里。已是深秋,重阳将至。重阳登高?在这座临江临海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见不到山,纵横的河流里流淌着时而黄时而绿的水。

故乡有山,其实称丘陵更为合适,自西向东由丘陵过渡到平原。

上次回故乡是去年冬天,短暂的停留,离开太久,记忆中多是童年时的印象。下了长途汽车,车站周围还是旧时模样,县城的另一边在进行旧城改造。弟来接了我,路上车不多,车窗外空旷灰暗的农田向后飞逝。记忆里,这个时候的水田里是满眼绿色的红花草,天然的绿肥。路边的小店还在!这里没有公交站牌,它就是站牌!靠几根圆木支撑的简单木屋,历经岁月的洗礼,象一个老叟,看着我牙牙学语,看着我上学堂,看着我离乡,弯着腰,拄着杖,守候在此,盼着我归来。

车子继续向前,拐个弯,路两旁是松林和一人多高的杂草?“这是哪?你要去哪儿?”弟回道:“这不快到家了么?现在退耕还林,地都不种了。”“都不愿意种了?”“也有个别坚持要种的,但旁边的树长大了,长高了,也没法种了。”“噢……”这里,我应该看得见农地里忙于耕种的人儿,看得见我的村庄,看得见绿荫下一个个的屋顶,可眼前只有一条在松林和杂草中不知通往何处的路。“姐,这不到家了么?”下车,抬头看,是啊!到家了。

重阳节的散文篇六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

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份思念,如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景致。

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作“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那么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孝心。

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这份情怀,如灿然的傲菊,馨香弥漫。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

重阳节的散文篇七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

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份思念,如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景致。

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孝心。

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这份情怀,如灿然的傲菊,馨香弥漫。

重阳节的散文篇八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全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几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