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 从问题到方程苏教版数学初一教案(大全8篇)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 从问题到方程苏教版数学初一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13:11:51 作者:书香墨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 从问题到方程苏教版数学初一教案(大全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教案范文中的教学评价和反思部分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改进。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一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导学提纲】

1.左右两个图形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知道左图中的食盐有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右图中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相等,你能知道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二是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三

找准“定量”,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四川省宣汉县君塘镇洋烈中心校桂明

所谓“定量”是指不发生变化的量。在一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要通过单位“1”的转化,把题中的定量确定为单位“1”。例如:

分析:题中的单位“1”是乙车间的人数。而乙车间的人数在发生变化---乙车间调10人到甲车间,即乙车间的人数减少了;而甲车间的人数随着增多了。可我们来看甲乙两车间的人数和(也就是总人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单位“1”的转化,把甲乙两车间的总人数确定为定量,把它当作“单位“1”。再根据题中的条件:甲车间的人数是乙车间的人数的2/3,可以把甲车间的人数当作2份,乙车间的人数当作3份,则甲乙两车间的总人数为3+2=5份,甲占总人数的2/5,乙占总人数的3/5。进而说明甲乙两车间的人数不相等。再根据条件“如果从乙车间调10人到甲车间后,两车间的人数恰好相等”,说明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之差为10×2=20人,即乙车间比甲车间多20人;而乙车间比甲车车间多3/5-2/5=1/5。20人就和1/5是两个对应量,它们相除就可以求出单位“1”,也就是总人数:20÷1/5=100人,从而求出甲车间人数:100×2/5=40人;乙车间人数:100×3/5=60人。

分析:这道题中有4个单位“1”,分别是:“乙丙丁总数”、“甲丙丁总数”、“甲乙丁总数”和“甲乙丙总数”,而这4个单位“1”又不相等。可甲乙丙丁四人植树的总棵数不变,把4人植树的总棵数当作“1”。根据甲植树的'棵数是乙丙丁植树总数的1/8,可以把甲植树的棵数当作1份,乙丙丁植树的棵数当作8份,则甲乙丙丁四人植树的总棵数为1+8=9份,甲占总棵数的1/9;同样得出乙占总棵数的2/9;丙占总棵数的5/18;丁占总棵数的7/18。再根据甲植树10棵,求出四人植树的总棵数为:10÷1/9=90棵,乙为:90×2/9=20棵;丙为:90×5/18=25棵;丁为90×7/18=35棵。

试用此方法解决以下两题:

(上下两层书的总本数是不变的,确定它为单位“1”,上层原来占上下两层的总本数的5/12,下层原来占上下两层总本数的7/12;拿50本到下层后,上层占上下两层总本数的1/3;上层占的份数少了5/12-1/3=1/12,上层少的50本和少的1/12是两个对应量,从而求出上下两层书的总本数:50÷1/12=600本,上层原来有600×5/12=250本,下层原来有600×7/12=350本。)

[1][2]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四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百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分率对应关系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

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

本节课是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进一步探究求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探究的方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两种解法的比较中,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复习铺垫,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模仿练习,拓展练习,深化练习)三部分、课堂总结及作业。

1、课前激取导入:本节课我首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分男女队,看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的分数知识解答问题,这样就为新知识做出铺垫。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根据运动会创设的情景提供了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分析问题。(2)在分析问题中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子,重点理解在理解中让他们动手操作,画图,在理解。(3)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发现有的问题是以前学过的有的问题没有学过,从而引出新知,这样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学习了新知。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4)比较问题:当学生展示出两种解法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解题思路。通过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教师小结:两种解法都可以,但是难易有些不同。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能理解的算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巩固练习:(1)设计了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并分男女队完成。(指名板演)(2)设计了看图列算式(3)拓展联系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四、说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复习导入、新授、练习的环节均重新设计了练习题。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五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平均变化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发现传播问题、平均变化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有哪些方法?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都是有哪些步骤?

二、新知探究

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

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___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_____人患了流感。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货物方法,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方程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用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一步计算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困难的问题,很容易解决。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我们过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样,首先要审题。(板书:审题)

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过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审题后要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分析数量关系,所不同的是,现在我们要找一个数量关系式。(板书:找等量关系式)

(3)过去我们解决问题时是想怎样从已知的推算出未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未知的数设为x。(板书:设未知数)可以这样写:先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的过程,而设小军的跳高成绩为x米这句话必须写下来,否则,人家就不知道你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4)谁能根据我们找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板书:列方程)

(5)下面我们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板书:解方程)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强调:因为在设的前面已经写上了“解”字,所以在接方程时不再需要写“解”字了。

(6)、因为这里是解决实际问题,在求出答案后,还应该像过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样写上答句。(板书:写答句)

(7)、在问题解决后要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突出两点:第一是看方程列的是否合理,第二是看解方程是否正确。(板书:检验)

2、练一练:第一题

3、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7.2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试一试: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一头蓝鲸重165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头非洲象大约重多少吨?(列方程解答)

5、练一练:第二题

三、全课总结: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

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在猜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猜数游戏

2、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秘密.

3、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25就是方程2x+10=6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2x+10=6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4、练习

齐读题目要求。

么判断x=19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一下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一练,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从问题到方程的教案篇八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难点与关键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都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理解销售中,相关词语的含义,建立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