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热门15篇)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热门15篇)

时间:2024-01-17 17:18:16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参照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作品写作和评估。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妨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从中吸取一些写作经验和技巧。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为了全面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指导,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基础,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镇村互动,梯次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

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六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增加4%以上,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燃气气化率达到60%,有不少于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建有健身活动场所;建有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设施基本配套。

三、建设对象。

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底张镇、周陵镇、北杜镇。

四、建设内容。

(一)规划编制。

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加紧编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及时做好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片资料齐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做到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镇区的道路、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全部硬化,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

2、给排水建设:镇区实行集中供水,供水普及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以上,以清淤、延长管网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暗渠,加快小城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畅通。

3、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垃圾箱、果皮箱布局合理、数量满足实际需要;有简单实用的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布局、数量合理,使用正常,清洁干净,全部为水冲式卫生厕所,无旱厕。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镇按照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供村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配套活动设施齐全的标准;有完备的中、小学校和中心卫生院、文化站等。

(三)镇容镇貌。

参照城区沿街建筑景观整治标准,对镇区主要街道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改造,确保街道建筑立面协调美观,富有特色;广告和门头牌匾整洁、美观、规划统一。同时,加大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大力整治城镇脏、乱、差现象,做到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集贸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市场规划建设超前,管理措施到位,经营秩序规范。市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善,有专用停车场地,无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有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

五、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阶段(20xx年7月18日至7月25日)。

各镇结合实际,尽快研究确定今年规划编制任务和建设项目,条件成熟的可先期组织实施。每个项目都要编制项目简介,明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形象进度和完成时限。各镇的建设项目于7月25日前报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住建局)。

(二)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7月26日至9月25日)。

1、明确任务。各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小城镇建设计划,内容要详细,要有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工作措施及责任领导,并上报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

2、宣传发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同时,做好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三)项目观摩阶段(20xx年9月26至9月31日)。

区委、区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项目”的方法,对各镇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观摩、考核评比。

1、听汇报:听取各镇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

2、查资料:各镇和施工单位要精心制作能够反映项目概况、建设进程和实施前后状况对比的图册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料认真收集整理,做到有规划、有图纸、有展板,建设项目报建资料齐全。

3、看项目:现场观摩各镇小城镇建设项目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全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各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工作措施。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发改、住建、国土、交通、卫生、环保、文体、教育、农牧、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要尽量向小城镇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要通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工作进度。各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时效意识,倒排工期,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镇每周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工作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推进。

(四)严格督查考核。区上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区住建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定期检查,及时通报。对任务不达标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追究责任。对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以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看过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

1.2017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2017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3.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提议。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

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必须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

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本事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农村团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本事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建设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景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本事,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贴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构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团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团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能够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团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逐步建立团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大力实施村镇道路改造提升,翻修各主干路段,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各生活小区地下管网、供电供水,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在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让街道绿化、镇村周边绿化、美化,实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推进学校教学楼建设。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坚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进取性。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为了进一步发挥蒲州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扩大小城镇规模,提升小城镇功能,打造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根据蒲州镇总体规划,结合蒲州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用现代化理念建设经营小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质量,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打造平台,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

组长:麻亚龙(党委书记)。

副组长:聂学政(镇长)。

张军峰(党委副书记)。

吴温霞(纪检书记)。

相挺(副镇长)。

成员:屈波(财政所所长)。

李锁牢(城建办主任)。

吴红军(交通道路站长)。

薛银锁(水利站站长)。

王国玺(林业站站长)。

姚耀强(派出所所长)。

吕刚平(土地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蒲州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由相挺同志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内容。

蒲州镇小城镇建设主要以蒲州镇旅游景区拓展改造为重点,确立“旅游带动、科技支撑、城乡一体、跨越赶超”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蒲州镇文化内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生改善”重点工程,打造一流“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

今年实施的主要工程有:

一、蒲州镇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本镇旅游景区东起永济西高速路口至域西黄河坝,东西长8.5公里。景区包括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唐铁牛、鹳雀楼。主要提升项目:

1、新建旅游接待中心。

在景区入口占地30亩,目前土地调整已到位,围墙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设计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2、旅游路绿化提升工程。

按照现代林业的绿化理念,遵循“人文性、景观性、生态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置,“带、网、片、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完成旅游路全线绿化升级工程,共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带建设1万平方米。

3、西厢大街绿化。

西厢大街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大街的绿化工程,新栽各种树木2800株,新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

4、西厢大街广告牌匾整治及立面仿唐改造。

西厢大街是旅游景区中心位置,是贯穿三个景点的必经地,大街的建设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立面仿唐改造,对沿街商户门牌广告采取五统一(统一制作、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字体)进行彻底更换。对沿街已建成的153户门房进行立面仿唐改造,具体要求完成仿唐墙、侧墙、柱子及屋顶喷漆等唐式格局。对未建的严格图纸审核,按照唐式建筑进行建设或改造,使西厢大街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朝步入大街,一日梦回千年”的盛唐蒲州风采将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修建硬化绕村道路。

为了缓解西厢大街车辆通行,保持大街清洁和优美环境。今年在大街商户屋后新开通硬化一条东西大路,既减轻大街车流压力,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大力发展旅游景区“农家乐”

为了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一批“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发展“中都渔村”、“迎熙苑”、“盛唐庄园”、“河东农家”等集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环境优美,贴近现实。

7、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景区有利的土地资源有势,在景区沿线和景点周围,新建生态旅游观光园、自摘园8家,发展早熟杏、桃、核桃等各种特色品种余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植物的沟通。

工程进度:除了游客接待中心年底建成外,其余项目都在10月底完工。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800万元,由镇、村、户自筹。

二、蒲州镇生态园林休闲区。

拟定内容及规模:我们秉承“突出本土特色,展示旅游文化,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在景区旅游路两侧铁牛馆至鹳雀楼,新建占地80余亩,栽植雪松、栾树、红叶李、女贞等各种苗木15000余株,硬化游园自然格局慢行便道8000余平米,高标准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园区。这一休闲生态区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弃坐车而漫行在密丛林中和生态园中,体验自然美景,享受自然生活。

工程进度:在10月底前到位。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50万元,由镇政府自筹。

三、蒲州镇商业街工程。

拟定内容及规模:一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硬化工程,全长1.8公里,预计工程投资860余万元;二是完成蒲州商业街雨、污排水工程,共完成全长3.6公里管道铺装,预计投资600余万元;三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在西厢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灯4盏,预计投资238余万元;四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长3.6公里,预计投资240余万元;五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绿地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预计投资180余万元。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2700万元,上级补助和镇政府自筹。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规划。所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根据总体规划,依法按程序规范建设。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创新建设机制。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招商引资、垫资建设、资金担保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作为资产来经营,全面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目标责任。小城镇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拆迁建设工作涉及量大面广,要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工程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进取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本事显着提升。经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经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供给项目扶持等措施,进取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到达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礼貌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

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必须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潜能,又进取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构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齐转。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站在新的起点,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行动指南,带领全县38万各族同胞进一步崇正强信、凝心聚力、勇为善成,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更加快速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康庄福民”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加快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小康步伐。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从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化,是我们人类不断发展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往国家现代化的其中一把钥匙。归根结底,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由农业转移到工业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说,这种在生产或生活方式上产生的变化,都是人口在变化。深入地讲,城镇化不只是由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更是指随着空间结构布局的变化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1.1城镇化与城市化。

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与城镇化均翻译于一个外来词,即urbanization,学术上讲是没有区别的。而在我国的语境里,城镇化与城市化在自由度上有所不同,城市化指农村居民自由迁徙到自己想要居住的城市中去,中心城市不断扩张,吸纳吞并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城镇化指农村居民就近城市化,推广小城镇的遍地开花。

1.2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成果显著,城镇人口容量增大,城镇现代化水平也逐步提高。现如今我国各大中城市加大力度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力求进一步缩小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布局日趋合理。20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全国人户分离人口2.9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20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71万人。

1.3农村经济现状。

近些年,中国农村经济不惧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积极向上的走势。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连续增产。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压力;在乡镇企业与农民工工资方面,近年来农民工工资较大幅度上涨,中国农村经济正在步入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阶段;在流通方面,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逐步形成起一个城区配送中心为树干、乡镇店为树枝、村级店为树叶的现代流通网络,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更为突出。总之,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还需继续放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资料提要】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坚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可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仅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一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小城镇各有不一样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景看,此刻有一些领导异常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向相关领导异常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可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仅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仅有3.5万人,并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景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景看,要在面上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资料。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可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可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当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能够自我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都能够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构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经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供给中长期贷款。具体能够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能够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并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可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我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研究有主导产业基础,并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进取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我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构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能够依据各自的优势,构成不一样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此刻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可是6000多人,并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并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一样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团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先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原有宅基地按必须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进取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我国出台了“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后,我们要根据实情敲定了自身发展的大政方略,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试从xx镇建设管理情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主要居住着汉、回、苗、彝4个民族。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万元增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俱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进取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诸多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以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农办、农业部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工业支柱得到贡固,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xx镇以“工业强镇”为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激活内资和项目争取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抓手,明确目标,强化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强镇”作为我镇建设的核心,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进取的作用。充分发挥我镇现有优势、大力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新的优势,用资源和市场换项目,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入驻xx发展。

切实把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确保一人长期在外招商。强化招商方式,继续推行专业队伍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接触客商,对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迅速组织人员前往联系接洽,邀请客商前来xx考察投资。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压增责,实行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镇、村干部分配任务,定期上报有价值的信息,联奖联罚,调动全镇干群获取信息的进取性。

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诚信环境,为外商供给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服务。对已引入的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镇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简便和规范行政审批,突出服务效能,为企业供给广告宣传、信息发布、金融对接、土地资源等帮扶措施,帮忙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保障企业能“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培育骨干”的发展思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市场开拓为重点,巩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的支柱地位。20,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2197万元,增14.2%。

认真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以xx商贸集市、狐焦地镀锌企业、马旗屯铁件加工、小铺餐饮服务业为支撑的“一心三点”园区的建设力度,促进和带动了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领域,从商品流通、饮食服务为主,逐步向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扩展,构成了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格局。年,全镇非公企业发展到1113个,从业人员6765人,完成工业增加值891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亿7172万元,实交税金899万元,比上年增12.1%。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有重大意义。中央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都异常强调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努力构成资源节俭、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云南城镇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兴农”的发展思路,镇政府把集镇建设和管理作为树立xx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带动商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来抓,农贸市场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强了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变了交通拥挤,集市脏、乱、差的状况。

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畜饮水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万元,兴建农田水利工程72件,安装各种规格管道47937米,建闸35道,建成烟基地500亩,完成东屯1350亩早洋芋基地建设,支砌三面光沟2918米,清淤除障9万多米,改善灌溉面积1800亩。烂泥箐水库除险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得到提高。2004年,共投资140万元,安装输水管道47797米,支砌石方17323立方米,重点解决了李官、东屯、大月字本3个村民小组932户共386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xx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必须的困难,具体为。

2.规划工作滞后,起点不高。

缺乏科学的论证,既未编制控制性详规指导建设,也未体现出地方特色、特点。一是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相同或类似的楼房、街道、园林、景点在许多小城镇重现。二是只顾眼前利益,沿交通要道呈带状安排规划。因为急于招商引资和扩大城镇规模,求得经济回报,大部分小城镇把规划中的发展重点放在交通要道两侧,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车辆通行秩序。三是规划建设意识淡薄,部分乡镇领导随意改变规划用地的性质,甚至将原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或绿地改作商住建设,使规划成了好看不中用的一纸空文,规划失去了龙头指导作用。四是无本事、无经费及时修编规划。

3.建设无序,重点分布不合理。

有些乡镇引进的项目或自行组织开发的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办理手续,属“多无”工程(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施工项目立项意见书、无施工许可证、无资质单位设计图纸、无质监部门监督、无资质队伍施工),给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目前,在政绩目标的驱动下,各镇存在不顾本地实情一哄而起争发展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不能遍地开花。

4.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

城镇建设需要很多资金,但从现有财政体制而言,靠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众多小城镇的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绿化、娱乐等基本设施不配套,硬环境较差,很多镇依然是“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5.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集聚功能尚未构成。

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无法构成效益,集聚作用小,城镇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

6.政策措施不配套,城镇化工作难到位。

小城镇建设是牵涉各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仅有宏观上的政策是不行的,所以镇级政府应制订与中央确定的大战略相配套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而实际上各级政府仅停留在层层对应组织会议传达,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实情景检查督促相对较少,使工作流于形式。

7.管理跟不上。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单位,是镇建设所或站,对建设所实行双重管理,其中以镇管为主。建设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水平低,加上经费没有保障,技术力量流失严重,势必影响到管理。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虽有必须的技术力量,但其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县城的需要,对乡镇往往鞭长莫及。

1.加强城镇规划,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也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从规划组织编制开始,建立工作问责制度,从城市建设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补助城镇规划编制经费。对一些位置特殊的重点镇,除了技术支持外,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组织力量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的超前性,还要对每个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注意规划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势因地制宜,按照一个镇一个规划一个特点的要求来进行。

2.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民间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体制。一是用好国家部分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对城镇交通道路、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城市绿化亮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场馆场所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针对小城镇住宅开发、供水、市场建设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调集社会民间资金来解决;三是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四是“以地生财”,聚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用地流转有偿使用制度,在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前提下,以土地拍卖、转让、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实行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从税收、土地出让、转让、流转、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进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集中到城镇建设,构成规模效益。切实实行城镇户口新制度,经过团体土地内部流转方式,用活新农村建设政策,解决农民进城用地,有条件的城镇,还可引导农民进村入镇建设。要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让农民、企业进了城,留得住。

4.构成制度,加大治镇管镇力度。

用“大战略”的眼光和胆略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类建设行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定期轮训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委托党校或有关专业院校对其进行系统的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封闭培训,全面提高县、镇领导依法治镇管镇的水平。

其次,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任务。把小城镇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管理职责制,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城镇建设量化考核标准,结果的优劣作为年度政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再次,政府部门应当把发展小城镇的目标要求与对政府领导的考核和使用挂钩,在任用和提拔干部时,把对其工作职责的考核和对其执行力的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机制上保证小城镇领导和镇建设所(站)干部的任期要相对稳定,以文件规定统一由县级财政供养小城镇建设管理队伍,解决其工作经费问题,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进行严格的监督。市、县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本级行政领导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考核监督。

四、结语。

xx镇建设经过多年拼搏和奋斗,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

论文题目:以“三个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北安市通北镇党委围绕打造北安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通北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景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

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

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进取帮忙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进取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经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进取为投资项目供给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忙项目建设单位破解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供给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忙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

的方式,帮忙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景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进取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经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3000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三是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120急救车辆;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农村小学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摘要: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还不确定,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助长了小城镇“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291文章编码。

小城镇建设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长远战略意义,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根本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因此深入思考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路径。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环。目前,城市增容扩量有限,中国大中城市的进入门槛过高,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的压力,推进了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的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的形成。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小城镇建设不仅仅影响着5多亿城镇居民的福祉,更是一个决定着十几年内中国几亿农民最终命运的重大路径问题。

2、根本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低收入的农民、低效率的农业和欠发展的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问题关键不在农业本身而在农业之外,在于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量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内部分工社会化,从而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只能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解决。

3、可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综合拉动gdp增长至少2个百分点以上。现阶段农村的内需不足仍十分突出,目前占全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其整体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其消费能力仅占全国消费标准的40%左右。农村过低的消费需求已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小城镇对拉动内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人居环境“软肋”十分明显。

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不少小城镇“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重招商引入轻可续发展”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产生了小城镇总体面貌脏、乱、差的通病。近年来,地方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落户小城镇,由于招商项目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管理者、负责人缺乏环境意识自觉,使得大量工业项目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多问题,如何使小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将变得异常任务深重。

2、现行政策和制度约束十分突出。

至今仍有不少小城市、小城镇仍对外来人口通过变相途径抬高进城安居乐业的“门槛”。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进入人们小城镇的生存权利、发展预期的的不确定。另外,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一胎半”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这些都是造成农民不愿意放弃现有建房收租、土地分红所获取较大收益的根本原因。

3、资金土地约束因素更加明显。

科学合理的多元投资机制还没形成,总的来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的土地财政、卖地建镇仍然是最重要的筹集资金手段,而且单一主要的融资途径,但是这样的途径无异于饮鸩止渴、河泽竭鱼。由于有关存量土地的调整和置换的政策措施尚不很完善,造成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逐级下达、层层留有机动,最终落实到小城镇的用地指标所剩无几。当然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的情况下大量地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情况,由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三个方面的不完善,助长了小城镇重平面扩张、轻内部挖潜的“摊大饼”式建设用地。

4、小城镇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以致于不少基层社会管理者仍然认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与城市没有多大差别,农民不受门槛不受局限地自谋职业、自担风险、自购住房进入小城镇落户居住、务工经商、就业创业、开店办厂往往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某些地方农民、大学毕业生进入小城镇包括县城落户就业、创业经营出现了比在大城市里还要难。有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一系列的行政和社会管理问题面前难以对乡镇经济社会的运行实施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最终造成了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面临两难、疲于应付。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布局。

城镇建设规划设计要有全局意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经济区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布局和功能分工,规划设计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小城镇应当必须立足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状况、人才环境,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选取、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优化提升小城镇形象。

2、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土地运行机制。

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县、乡之间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分配比例上要尽量向乡镇倾斜,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盘活土地资产,对现有的国有、集体土地要进行整合利用土地级差的积累,建立土地收益资金平台。对热点区段以项目为载体,吸纳客商注资,对未成熟地段放开投资策略。从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出发,小城镇建设要尽量少占用耕地,从落实占补动态平衡标准给予保证。明确细化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机制,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做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3、深化小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重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赋予乡镇在建设管理规划小城镇方面必要的权利,增强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身份证制度,进一步明晰和扩大身份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对等待遇。施行无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小城镇落户长久居住,还是务工就业短暂居住都实施最宽松、零门槛的落户政策。必须强调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村人口的合法财产权利,对进城落户之后无论是否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地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与其他城镇居民都应一视同仁。在小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制度,妥善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各项制度的衔接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外来人口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小城镇形象设计战略的探索与研究》学位论文陈斌同济大学2006年。

2、《对生态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为例》。

学位论文张玉波山东大学2011年。

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论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同志在《少年强》中提出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慷慨激昂的一段话说出了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成为了世界体育强国。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仍然得不到推进。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80%来自农村,那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后会导致大量体育健将的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刻不容缓!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很多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自由活动课或者被其他老师占用。体育课也沦为了一纸空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中情况不是个例、特例,而是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存在的普遍现象。缺少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二)硬件设施缺失。

农村经济大部分比较落后,相应的小学体育设施很不完善。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设施,有了体育器材才能为学生上一堂符合教育大纲的体育课。在很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械都不具备,体育教育又从何谈起。农村小学体育的体育器械大都是学生自己的跳绳、皮球、毽子。一部分农村小学配有极少量的体育器械,但也只是陈列在体育教室。完全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除了体育器械的缺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件——场地。场地对于很多农村小学来说就是学校教室前面空地,没有硬化更没有塑胶跑道。场地的缺失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体育课授课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硬化的操场,学生的跑动会造成操场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终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项目的教学要求。

(一)客观因素。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十分紧张,政府的财政没有多余的款项扶持小学教育。教育资金不充足,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没有强大的资金政策扶持就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就造成了大量的师资流失,使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薄弱。教育资金的匮乏导致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硬件,技术课程无法开展。

体育师范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大都选择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落后,农村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城市,大部分毕业生不会选择走到农村基层的小学。留不住在校教师,收不到新的教师,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资源经常出现断裂,更不要谈优秀的体育教师。

前文提到了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十分匮乏,资金的缺少不单单导致了师资力量的流失,更導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跑步、深蹲、广播体操的阶段。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械,导致优质的体育教学没有办法开展。

(二)主观因素。

我国自1993年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上层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仍然被应试教育影响。考试科目比体育重要的观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领导到教师到家长都没有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体育教育得不到更好的资源,使体育教育难以推进。

三、改进措施。

(一)增加师资力量、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

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到此本地区执教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愿意走到基层。在师范高校,增强就读学生的体育教育意识观念。让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授课。

完善体育教学基本设施,让体育教师有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因材施教,用心设计生动完善的体育课程。针对本地区的特色,使体育课接近生活,便于就地取材。体育教师应打开思路,让体育课更加生动多彩。

(二)让社会参与进来。

增加特别困难地区的宣传,让社会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资源走到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让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得到各方的关注。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为农村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论文

在市行大力支持下,平桥支行实现了信贷档案电子化的集中管理,建立起专人负责的信贷档案库,有效避免了档案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方便了信贷档案的查阅和使用,初步建立起电子信贷档案管理模式。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信贷档案管理电子化运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平桥支行制定方案,指定专人,市行信贷、科技部门多次现场指导,耗时六个月,成功开发设计了分层次管理、网站式的信贷档案库索引系统,以菜单形式,将全行现有767笔法人贷款、7277笔自然人贷款逐步纳入电子档案库,分门别类展示出来:共分设首页、档案库简介、a法人客户贷款档案、b自然人贷款档案、c银行承兑档案、d不良贷款认定及核销档案、e贷审会运作档案、f信贷自律监管档案、g信贷文件资料档案、h信贷队伍建设档案、i信贷报表档案、j其他信贷资料档案等12类档案管理区间、栏目。共录入档案资料339篇。

信贷档案统,标志着本行信贷档案管理步入更科学、更规范的轨道。信贷档案库实行电子化管理,可以说是我行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它能够动态地反映全行信贷基础管理情况,使各类信贷资料、文件序时、及时入库存档,便于查阅使用,更好地发挥信贷档案的应有作用。

二、信贷档案管理的基本做法。

1、信贷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认真执行信贷档案有关管理规定,以支行为单位,设立信贷业务档案库,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购置配套设施,对信贷业务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按照部门职责及流程要求,完成信贷档案资料的搜集、审核、整理、移交、归档和保管工作,严禁由营业单位自行保管信贷业务档案。在不良资产处置准备工作过程中,我行对信贷业务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登记造册,及时归档、立卷。针对法律尽职调查和档案清理工作中需要频繁、大量调阅信贷档案资料可能出现的问题,支行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确保不良贷款处置准备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的文件,集中统一办理借阅归还手续,明确责任,严禁档案资料散落、丢弃情况发生。

2、对纸质信贷档案资料进行规范整理。以营业机构为单位,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书面档案资料,逐笔逐户填写一式二联档案移交清单,对照移交清单,审核准备移交的信贷档案资料,登记档案移交登记薄,完成信贷档案资料移交手续。之后,由信贷档案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组卷,对现有档案资料统一进行编制档案号、卷号,打印页码。其中法人客户信贷档案按照“三大区间”管理要求按户建档,对一、二区间法人客户,收集、整理了包括以户立卷和单笔信贷档案两大块内容资料,所有法人客户按照科学、实用的原则逐份编制档案编号,建立贷款台帐和三级档案目录索引;三区间不良法人客户按六大类别逐笔建档,分类管理,分卷存放。自然人客户贷款档案划分为正常类和不良类两大块,逐笔建档,逐笔编制档案编号,按营业单位分卷保管。所有信贷档案的信用余额,与cms、cas系统数据保持一致,登记台账、信贷档案入库登记薄,入库存放,奠定在信贷电子档案系统添加、修改内容的扎实基础。

3、建立健全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收集整理学习上级行关于信贷档案管理文件,如市行《转发豫农银办发[2004]71号文件的通知》(信农银办发[2004]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的紧急通知》(信农银办发[2007]218号),印发学习农总行《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农银发[2003]236号)。支行根据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和实际操作需要,确定《信贷档案管理要点》,以文件形式下发《信贷档案管理细则》、《信贷管理部岗位职责》,制定《信贷档案借阅管理规定》,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确定不同类别信贷档案资料的内容目录和检索目录,建立查阅登记薄,拟定移交清单模式,使信贷档案管理学习有文件,管理有制度,执行有依据,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信贷档案移交、入库管理和借阅制度。

4、严格执行档案移交、入库、调阅使用管理制度。在信贷档案调阅、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借阅人、借阅方式,严格实行不同权限审批制度,将借阅资料逐笔详细登记到《档案借阅登记簿》,并由借阅人签字;对于外部机构人员如公、检、法等部门需要查阅档案资料的,由其出具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经有权人审批签字后方可办理查阅事宜,并由档案管理员现场全程陪同。

小城镇建设农村论文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文秘站: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论文

当前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为关键的.是三农问题,而农村金融支撑力度的减弱是影响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小额信贷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这一扶贫领域的创新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三点大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措施.

作者:于博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00872刊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moderneconomic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新农村建设风险控制

相关范文推荐
  • 01-17 法布尔昆虫记读后感报告(模板19篇)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析作品,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读后感范文,涵盖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和不同风格的写作。
  • 01-17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参考大全(19篇)
    毕业论文是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证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论文选题与专业结合较紧密,选题的范围比较
  • 01-17 微信群整治总结(模板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标准文本,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01-17 初三写人奶奶的爱(汇总19篇)
    在写作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接下来请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轻摇下一
  • 01-17 网约车分期购买合同(汇总24篇)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规范,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专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根据《xxx民法典》及有关规定
  • 01-17 大班安全教案带反思(实用20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班学生准备的教案示例。1、教会幼儿玩具的正确玩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 01-17 感谢老师小学生大全(17篇)
    优秀作文是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题思维,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观点,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达到思想深度和感染力的一种文体。优秀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 01-17 情况报告内部控制建设情况(通用16篇)
    撰写情况报告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专业术语和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这些范文展示了如何进行情况分析和解读,以便为读者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 01-17 小学三年级学生盘点(优质20篇)
    作者在优秀作文中常常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经典作文的欣赏和点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借鉴。
  • 01-17 建筑材料员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我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