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5篇)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04:15:54 作者:ZS文王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篇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篇二

徐庄镇教育委员会位于鲁南“板栗之乡”——徐庄镇政府驻地,该镇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醇厚, 文化沉淀深厚。辖区现有1所国办初级中学--枣庄三十四中;中心幼儿园1处;13所完全小学;在校生5186人;教职工336人。

目前,徐庄镇有留守儿童745人,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和偏远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初中生187人,小学生558人。

从全镇实际来看,表明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不够,并由此引发性格缺陷。一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临沂、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够,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指导。二是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儿童问题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单纯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另外制度上也有缺失。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和学杂费。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发展镇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区、本市务工就业,不断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做好全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今后镇教委将积极探索关爱工作新机制,充分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由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树立关爱留守儿童典型。 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提醒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

2、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在全镇农村学校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热线电话联系制度,家长和“留守儿童”热线电话联系制度。

3、在各校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学校

为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我们对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的长山小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到长山小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是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把他们交给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照顾,更有甚者只留下孩子独自一个人生活,自我照顾自我。

在长山小学253名学生中,留守孩子大约有107名。我们调查的一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大约占到46%,而女孩占到了54%。要多于男孩约为54%年龄最小的约为6岁,最大的有14岁,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齐,也有一些孩子是父母之中仅有一人在外面打工的更有一些年龄较大,异常是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不愿把孩子托养在亲戚家里而把孩子放在家里独自一个人生活。

经过调查发现,由于留守现象发生的区域大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农村,文化程度比较低,当父母不在身边时,理解托管重任的亲人由于文化水平的关系,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解决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除了没有辅导以外,还因孩子思念父母上课走神各种心理作用而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受到必须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大,调查显示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有35%的认为自我的成绩比较好,而仅有30%的孩子以为自我的成绩较差。但五六年级这些稍大的留守儿童仅有约20%的认为自我的成绩比较好,却有3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我的学习成绩不梦想。

在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很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以及性格畸形,他们大多数都比较孤独,没有什么好朋友,很多时候都是自我一个人,往往遇到什么悲痛与难过的事都只会闷在心里或者躲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却不会告诉自我的.朋友,更不会告诉照看自我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戚,就这样一个一个的问题累积在心里,而没有解决,最终使他们逐渐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调查中大约有多于一半的人认为自我不敢站在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讲话,而又有许多留守儿童因为托管的成年人的溺爱或者不敢全面的介入孩子的管理之中而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爱打架,不愿回家等。当问及他们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时,有60%被访者表示是半个月或一个月联系一次,20%的被访者表示是每周联系一次,10%的被访者表示是两三个月联系一次,另有10%被访者表示平时很少联系。当问及一些家长回家后与孩子的关系时,42.9%有示感觉到孩子由于缺少自我的关爱而与自我产行了隔阂;28.6%的表示感觉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7.5%表示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仅有6.7%的表示孩子没有变化。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虽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却是两个息息相关的社会群体,都是由农村人中流动而产生的群体。显而易见,近几年来,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理解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的关注和政策干预为打工者子女教育供给了制度上的空间和保障。同时,由于近几年一些城市小学生源下降,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利用空间,这为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理解教育供给了硬件的保证。可是,由于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现实情景并非如此。我们的调查显示,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办学校大门之外。某些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情景下,置国家政策规定和流动农民子女的前途于不顾,为了自我的经济利益,把一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和渴望由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排斥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总的来说影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因素

据了解,农村的打工者在外面打工一个月的平均收入大数在1000元左右,高于20xx元的很少很少。流动的打工者在城市里的消费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房租,另一部分是吃――食物。他们一般每月的吃住花费在500~600元左右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他们依靠每一天超负荷的工作和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来获取有限的打工剩余,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读书,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使他们无力承担,这些流动打工者的经济状况决定于他们的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

(二)职业因素

流动打工者因文化水平的关系在外从事的工作多是一些买卖蔬菜、水果等小商品生意,或者是从事雇工工作如装修、家政、餐饮服务,在工厂打工等,这些打工者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每一天都在12个小时以上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这与把孩子留在农村没有什么两样。

(三)城市农民工学校教育条件差

访谈中,他们经常听到流动农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的原因归结为农村的教育质量比较好。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较好不是指比公立学校好,而是那些大都没有被政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理解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

(一)减少流动儿童的产生

坚决贯彻农村各项改革措施,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广大农民为了生存的问题而外出打工而产生的,仅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进一步贯彻税费改革,增加农村劳动力容量以及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的外出。

进一步促进城市体制改革,二元户籍制度等的存在,使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子女受到歧视,仅有改变不合宜的制度,才能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权益得到根本上的保障。

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条件,据调查许多家长之所以把子女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是所打工地的农民工学校教育水平差,农民工学校大多是民办,师资各方面的力量差,教师资源缺乏,有的教师连教师证都没有。

(二)改善现有留守儿童的处境

父母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缺失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同时还要建立留守儿童保护网络:

――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构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职责;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忙;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予以亲人般的关怀;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利益的犯罪行为。

――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经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忙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能够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同时取消入学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职责。

文章来源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篇四

xx县是陇东地区的贫困县,静宁的农民除农业收入外,还有好多人依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以至于在静宁的农村有很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关于xx县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静宁除城区以外的乡镇进行编码,然后抽签,选出了原安、三合、灵芝、红寺、四河、司桥、古城、曹务、甘沟、威戎、双岘、治平、雷大、深沟、李店、余湾、仁大、贾河等18个乡镇,并在每个乡镇随机选取2到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区域。这样就保证了样本选取上的科学性。

选取小学阶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由于是平均发放,有些村子留守儿童少,问卷没有用完,最后有效回收302份。

1.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

在我们调查的302名留守儿童中,年龄和性别分布如下表1:

表1:302名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表

年龄(岁)567891011121314

男(人)―313153021214341

女(人)1―1519253428236

可以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的年龄主要分布在7―12岁小学学龄段,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义务教育的普及对儿童的入学不再有性别歧视。

但从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人数比较看,呈现出年龄越大人数越多、年龄越小人数越少的特点,这与以下几个以有关:

(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分布倒金字塔的缘故;

(3)教育资源不均的影响,由于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于农村较好,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从农村中学到城区的学生人数逐年自增,以至于出现这种结果。

但不管怎么样,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减少的趋势,并且在入学方面没有性别歧视,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2.留守儿童在不同片区的分布状况

xx县农民大产业布局不平衡,北片乡镇的农民以种粮为主,南片乡镇农民以种植果树为主,种植果树的价值密度远远高于种粮的价值密度,果农收入要远高于粮农的收入,在这种收入差距的影响下,北片乡镇那么外出打工者较多,南片乡镇那么外出打工者很少,所以北片乡镇的留守率高于南片乡镇的留守率。具体留守率情况如表2。

片区北片南片

乡镇名称原安三合灵芝仁大贾河治平

留守率40.7%73%50%5.5%5.4%10%

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布,南北差异很大。

3.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1)留守儿童在读书期间由父母亲当中的一方看护的较多,占留守儿童的52.8%,他们在儿童的教育当中只给了孩子母爱或父爱但反面的爱,使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护的占43%,他们缺少父母亲的照顾,在性格上比较独立并表现出调皮,甚至于有些孩子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有一定来往;还有4.2%的留守儿童有其他的亲戚看护,他们在思想上感到很压抑,有自卑感觉,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成长。

(2)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心情况是:在302个被试当中,有149个孩子认为看护人对他们的学习很关心,97个认为比较关心,45个认为不太关心,还有11个认为不关心。可见,绝大多数的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负责任的,只是他们给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当中71.5%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3)留守儿童中有74.8%的人每天都有一定程度的家庭劳动,还有11.9%的人每天都有2小时以上的家庭劳动,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在家的学习时间不是很充足。

(4)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72%。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往往比较成熟,对自己的学习比较负责,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给他们的学业影响不是很大,留守的影响主要在心理方面,自卑、偏激是他们的普遍特点,除此而外,他们性格当中的坚强、独立又是他们的特点。在教育当中,家庭给他们没有太多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只要靠自觉,在学校,虽然老师对他们很关心,但从学校对他们没有特别的照顾,国家制度也没有对他们的教育有什么特别的关怀。所以,我们更希望学校能给留守儿童教育能有一定的重视,国家制度能考虑对留守儿童教育有应对的帮扶。

城镇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篇五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