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一棵小桃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一棵小桃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18:57:20 作者:琉璃 一棵小桃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棵小桃树篇一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胆想象”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我认为,教学中,应在充分考虑学情,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立足单元整体,前拈后连,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为后续的学习铺路搭桥。下面,是我关于本课的一些反思和感悟。

一、寻根,让想象有据可凭

《教师教学用书》在本单元说明中指出:“本单元以激发想象,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是为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不论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感受想象的大胆与神奇”作为出发点,把“激发想象的兴趣”作为落脚点,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想象思维,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童话故事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学生在初读课题后,产生了三个疑问:“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我”是怎么变的?“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哪些奇妙的事情?通过质疑,我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以问引学,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二、问法,让想象有章可循

学生在学习完《小真的长头发》一课后,已经初步感知了想象的魅力,明确了想象不仅要大胆、丰富,还要清楚。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缺乏体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是要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提炼方法,让想象有据可凭。所以,导入本课之后,我设计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感受变化过程的奇妙。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想象,体会到了“我”变成一棵树这个过程的奇妙。这时,我让学生对比学习两个句子。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想象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神奇的变化,更能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的愿望。同时,学生还有了语言运用的支架。至此,我顺势引导学生打开话匣:想一想你有什么愿望?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怎样变呢?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点燃,唤醒了他们内心的表达欲:想去天空飞翔的小鸟,想去海底探秘的小鱼,想给残疾人送去温暖的轮椅……不一而足。这样的想象无疑是源自学生内心的,他们在经历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习得了大胆想象的方法,也品味到了想象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得言,让想象有序可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精读课文在内容理解和语言积累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学习两篇精读课文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丰富、奇妙的想象,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我认为,像这样的习作策略单元教学,我们应精准把握编者意图,充分挖掘教材习题资源,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式学习等途径,使其感知想象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指南。依照本课的课后习题,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同桌交流的形式,聚集“有意思”,与英英一同体验一连串变化多样的经历,放大了想象的细节,也无形中启发学生敢于想,善于想。

在体会“有意思”的想象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聚集“形状”和“动作”两个版块。比如“形状”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之外,我还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树上鸟窝更多的形状,甚至还让学生从别的角度来想象树上的鸟窝,如:不同气味,不同用途等。最后更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的广度,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鸟窝,树上还会长别的什么有意思的事物呢?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更提升了他们对想象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丰富对想象“变化多样”的理解。

四、探意,让想象有体可成

习作单元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读课文对后续教学的开展起着铺陈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奇妙,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后,尝试着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让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得以实现。为了调动学生的创编热情,我设计了《畅想单》,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借助《畅想单》,学生畅所欲言,同桌之间点赞评价,互提建议,不仅拓宽了思路,而且充分感受到了想象带来的快乐。

在本课教学中,作文吧我结合习作单元整体性的特点,贴着学情,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条主线,使单元语文要素落地,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个性徜徉、恣意放飞。当然,整节课上还是存在遗憾和不足的,比如老师舍不得放手。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一棵小桃树篇二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想想、议议、看看、听听中,乐意了解故事内容,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迁移。

2、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份、大背景图(桃树、小河、小路)、小白兔、老山羊、小猫、松鼠、小鸡、金龟子、小蚂蚁图片各一张、文字、故事录音。大图书。

活动重难点:

知道桃花给小动物们带来的不同用处,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图片内容尝试提问。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孩子们,你们制作的桃花树可真漂亮,有只小白兔想在你们的桃花树下安个家,大家欢迎!(拍手)

一天,小白兔在小河边捡到了许多粉红色的桃花,你们猜猜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小白兔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图书。桃树下的小白兔(出示故事文字)集体点读。

一边看,一边想,小白兔捡到桃花后想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

教师巡回个别指导:看书的时候,有问题了,不能解决的,就用书签夹着,全部看完了,翻到书签的地方问问大家。

教师提问:1。小白兔捡到桃花后,首先想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

2.它把桃花寄给了谁?用了什么方法?

3.老山羊收到好朋友的桃花,心里会怎么想?桃花给老山羊带来了什么用处?

4.小猫、小松鼠、小鸡、金龟子和蚂蚁它们收到好朋友寄来的桃花,它们是怎么想的?桃花给它们带来了什么用处?(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背景图上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

三:幼儿提问、讨论。

教师出示大图书,现在我这里有本大图书,有问提的,看不懂的,第几页告诉我,请你把问提讲的清楚一点。

讨论重点:

1.要是老山羊把桃花当船,蚂蚁把桃花当书签,合不合适?为什么?

2.你们喜欢这只小白兔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听赏故事:边听故事,边翻图书。

五:内化迁移:现在我给孩子们每人一朵桃花,想想你会用来干什么呢?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想法画下来。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白兔把桃花瓣作信寄给好朋友,朋友们把桃花瓣变为多种有用的物品时那种优美意境和想象。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的情感。用孩子的方法去探索去研究,让老师和幼儿之间真正地互动起来。

一棵小桃树篇三

活动目标:

1、知道天冷了,要做好保暖工作。

2、鼓励幼儿不怕冷,坚持天天按时来园,做一个勇敢的人。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流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天气冷了,你怕不怕?那你听听这些人怕不怕冷,他们是谁,好吗?

二、教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教师提问:

1、你听到了有哪些人?

2、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3、他们怕不怕冷?他们勇敢吗?

三、请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的表现。

师:天虽然变冷了,但我们小朋友仍然能坚持天天按时来园,是个勇敢的人对吗?(可结合个别幼儿迟到现象进行随机教育)

师:但是,虽然我们都是小勇士,但是还是得注意一些必要的保暖工作,比如早上来园时要戴手套、围巾等等,保护自己的身体。

四、延伸活动:到户外做锻炼

教学反思:

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亲生体验来感受天气的变化。他们能根据平时爸爸妈妈给他们的穿戴来感受冬天的到来。对于冷了怎么办,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了。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幼儿之间能相互学习。因此,我也放了很多,耳套手套等冬天的物品,增强幼儿对冬天的感知与培养幼儿不怕冷的情感。

尝试提供不同的答案和时间,在老师及时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经过提醒,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他们不但会懂得运动能取暖这个简单的道理,还会借物抒情,用儿歌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我想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了解一些常用的防寒保暖的方法,让幼儿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通过这节课后,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运动。

一棵小桃树篇四

《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篇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故事本身比较有想象力,(将桃花瓣想象制作成发夹、扇子、摇篮等)也给予孩子许多故事外的延伸想象。同时,故事中更多地体现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分享,为此将这一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活动的重点定在了学说句式“如果我有桃花瓣,我要把它做成xx,送给xx,因为……”。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的孩子还是比较欠缺“分享”的概念,这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开发、帮助孩子。

本次活动的目标重点学说句式。就句式而言,本班幼儿讲述的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较长句的表述,锻炼了幼儿的表达。多数幼儿都能完整、清楚的表达,但是也有个别的孩子还是局限于故事中的想象,对于身边的朋友、家人需要的还不是很了解。

这项要求我们也将其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为孩子多提供表达想法和学习词汇的机会,为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幼儿成为想说、敢说、会说的孩子。

一棵小桃树篇五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按照专题编排内容,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发挥无限想象”,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本节课,我带领学生感受神奇,大胆想象,寻找习作方法,同时关注神奇想象背后的情感。

一、重视问题引领

本节课,我以“变”为主线,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始就让学生思考“英英是怎么变的?”学生从英英的变化中感到神奇,从而再次引发思考——“变成树之后,有些哪些地方令你觉得神奇?”,用这个问题去统领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读、悟、思、议、练,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强化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使课堂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二、重视朗读体验

在简单的流程中,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语文实践的课堂。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扶”有“放”。对每一次感悟到的神奇,我通过有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学会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在朗读中,体会感情,感知神奇。

三、挖掘文本习作方法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孩子一步步发现本文展开想象的四种方法:环环相扣、和现实生活不一样、找相似、情感。并利用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进行验证。

三、重视德育渗透

我借助本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共读妈妈和英英的句子,让学生感知到无论英英有各种神奇的变化,妈妈对英英的爱和关心都是不变的。课堂最后,如果我能变,就变成神奇的药水,帮助每一个需要我的人类,让医护人员不再用生命来换取安宁。在自然流畅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渗透。

四、重视读写结合

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写。

本节课,设计让学生仿写的教学活动,环节设计上,不仅有朗读感悟,更有写作练习交流,使学生的读、思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回顾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应加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