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03:38:20 作者:QJ墨客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三教案还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下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示例,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进行参考和改进。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二

余幼时即( )嗜( )学。家贫,无从( )致( )书以( )观,

每( )假( )借于藏书之家,手( )自( )笔( )录,

计( )日以( )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

弗( )之( )怠( )。录毕( ),走( )送之( ),

不敢稍( )逾( )约( )。以是( )人多以( )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三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四、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四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五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略)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第2自然段可分为5层,前4层从四个方面与第1段相对照,第5层从对照之中得出结论。第1层“凛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第3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有稍降辞色”;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第5层结论:在艰难困苦中,尚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专。

文章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背诵课文第二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窗:

1.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了解作者及体裁特点,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我会读

4.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5.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6.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5.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明确: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七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四、合作探究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段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3、求师奔走之劳勤且艰

4、住读生活之苦

2、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答:(1)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自己的求学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2)衣食、从师、求教和书籍四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合作探究

答:(1)略无慕艳意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答:(1)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专心向学的可贵。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略

点拨:学生从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及学习感受出发,观察学习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雷真民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八

姚友勇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

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好习惯养成巩固心得(优质8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且为后续的职业规划提供思路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写作培训心
  • 10-15 师德典型事迹材料副校长(模板8篇)
    环保标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绘画、文字、视频等,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编写相应的环保标语,以提高传播效果。下面是一些独具匠心的环保标语
  • 10-15 最新幼儿园电的安全教案(优秀14篇)
    五年级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
  • 10-15 2023年关爱保护动物的口号标语(优质8篇)
    环保从我做起,共建美丽家园。美丽家园靠大家,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保护动物的口号标语篇一1、双肩的冻,及不上它们的痛,请不要穿毛皮。2、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
  • 10-15 2023年二年级统计教案(精选8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二年级统计教案篇一《读统计图表》这
  • 10-15 最新小学家长委员会会议主持稿(优质18篇)
    安全标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构筑安全防线的一道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标语要简洁明了,能够引起注意与警示。安全标语范文8:机械操作必戴帽,安全措施要牢牢把关。小学家
  • 10-15 中班小脚丫教案重难点(通用8篇)
    一个好的小班教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适用于高二学生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参考。中班小脚丫教案重难点篇一1
  • 10-15 校园活动报告总结 校园活动总结报告套话(优秀8篇)
    竞聘报告是应聘者与雇主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一环,它能够让雇主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动机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各类报告范文,包括学术、工作、社会等多个领域,供大
  • 10-15 2023年爱吃水果的牛小班教案设计意图 小班教案我爱吃的水果(大全8篇)
    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高一教案以指导教学过程。教案的编写是对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教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爱吃水果
  • 10-15 最新师德师风整顿活动心得体会(精选5篇)
    军训心得是对我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和成长的一种记录和总结,它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实习心得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实习心得时提供一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