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马原课程笔记(热门20篇)

马原课程笔记(热门20篇)

时间:2023-11-03 06:01:50 作者:笔舞 马原课程笔记(热门20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领域中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新课程》读书笔记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究和创新教师的教学表现则要求更加民主灵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一言堂"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下面的这些镜头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一发布合作交流的指令后学生匆忙分组每个人都在说话可谁也听不清其他人在说什么;有的是学优生在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而学困生只有充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干脆在自顾自玩耍几分钟后甚至更短的时间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讨论完毕被老师点名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认为……"而有的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呢显然这样的小组讨论其所以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从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到位;评价不全面。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策略的掌握不到位以致出现合作学习仅仅成为一种时尚。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合作学习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开课必用有的则机械地把它作为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

的确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18世纪初兰凯斯特和贝尔两人在英国首创因团体施教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后该模式传入美国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赞赏。合作学习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在美国有众多专门研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机构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成了合作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蓬勃发展。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合作学习把班级看作是由几个组组成的"个体"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以组为单位因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老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当然小组组成也可以是动态的。

2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此外还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选择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量作保证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之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教师要对成功讨论的小组进行表扬并注意对讨论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演讲

第一段:引言(约15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心智层面也有了许多的收获。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学习马原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马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约250字)。

马原课程作为一门哲学课程,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通过讲解和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讲授与互动结合的方式,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后,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马原课程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约300字)。

马原课程让我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唯物辩证法时,我意识到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不能简单地对待各种现象和问题。只有抓住矛盾的本质,通过分析和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和途径。这种方式的运用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马原课程还加强了我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会更加注重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片面和局部的认识。

第四段:马原课程对于培养思想道德素养的意义(约300字)。

马原课程在培养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激发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马原课程也加强了我们对于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的思考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们思想的武器,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坚守理想信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和道德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五段:马原课程在职业道路上的应用(约200字)。

马原课程不仅在学术方面对我的影响深远,而且在职业道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注重综合思考和抓住核心问题。这种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重要。此外,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也养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的习惯,这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约15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在思想道德和职业发展上也受益匪浅。马原课程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实践的指导。我相信,这门课程将会在我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演讲

第一段:介绍马原课程的重要性和目的(200字)。

马原课程是许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马原课程所带来的转变和影响(200字)。

马原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研究,我对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和前进的动力。此外,马原课程还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我们能够审视和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第三段:对马原课程进行梳理和总结(200字)。

在马原课程的学习中,我渐渐了解到我们所学的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只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课程中的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我开始意识到马原课程对我们未来生活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

第四段:马原课程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200字)。

马原课程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社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还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常识判断力。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另外,学习马原课程也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无论是从事专业工作还是志愿服务,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为改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段:未来继续发展马原课程的建议和展望(200字)。

马原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马原课程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参观实地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加深我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开设在线课程,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马原课程。总之,马原课程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指导。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本月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我仔细拜读了《走进新课程》一书,打开书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带来了清新的扑面之风,令人振奋,领我进入了新课程教育的新领域。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一线教师,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及学校教科研部门组织的网络的培训,现结合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实践,及阅读《走进新课程》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使我认识到:新课程加强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经验;体现和各个学科的整合,倡导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走进新课程》改变了我以前落后的美术教学方法,指导我合理的开展美术教学,使我了解到每一个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多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敢说,敢想,敢画,敢为的这种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都是相通的,新课程的教学理论讲究各学科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做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用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趋于完善。

总之新课程需要我们边摸索边学习,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尺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探索,尽量让学生表达,尽情的让学生想象,尽可能的让学生敢于进行绘画表现,以美术教学独特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绘画带来的快乐。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经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主角,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角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教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此刻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应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我的教学实践:今日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教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构成自我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我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齐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马原课程读书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师大、外语外贸、进行实地调查。全组分为3个小队,第一队:李双女、苏丝绢、邓双婕、欧阳圆圆,调查外语外贸;第二队:范晓晓、王晓芳、付莹,调查南昌工程学院;第三组:周星星、吴婷婷、周游、黄丽君,调查江西师大。以下一些图片见证了我组队员进行调查时的情景:

第一队成员不辞辛苦,在外语外贸。

学院进行调查。

图中为我组第二队成员在南昌工程学院进行问卷调查。

虽然调查期间天气比较闷热,但我组成员仍然。

坚持完成任务,上图为吴婷婷同学在江西师大进行问卷调查。

3、调查结果以及数据统计。

学院调查我们对调查后的问卷进行了合理的数据统计,综合之后,总体方面如下:

由此发现,在调查的数据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结果令人较为满意,以上几个指标都占据了最优的方面,从此反应出江西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较好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能力投入其中。南昌工程学院和外语外贸的同学由于学校未能及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稍微薄弱,希望校方能够有足够的重视。

三、调查问卷以及问题分析。

xx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调研。

1、实践调查的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2.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可多选):

更多。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走进新课程》是朱慕菊教授主编的,是一本研究新课程方面的书籍,是一本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考的书,是一本对自我的教育教学的反思。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当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忙学生解惑、答疑,并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当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的快、学的好。掌握学习的方法,明白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学生成绩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认准自我的人生坐标,找准自我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仅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教书和读书生活,我们要做创新型教师,应当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爱岗敬业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并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常读书和常思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构成进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构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构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照本宣科的旧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此刻的课堂了,回想我近几年的教学方法,愕然发现填鸭式、灌输式都不贴合新课程理念。学生也不再仅满足于听教师讲课了,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多自我的想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我教师的主角,是该让学生自我成为学习主导者的时候了。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今日我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我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资料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当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我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并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本事,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当是为学生供给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资料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资料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资料结合自我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景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演讲

第一段:引言(15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场合与大家分享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马原课程是我们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我认为这门课程对我们的人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希望能用这篇演讲来分享我对马原课程的体会与思考。

第二段:知识的启蒙(25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原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我们了解到社会历史不仅仅是个体的生活经历,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导我们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发展,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问题。这种知识启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段:人生的指引(300字)。

马原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人生的指引。我们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思考。课程中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思想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面对人生挑战和选择的思考框架。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引,总结经验,创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人际交往的原则(300字)。

在马原课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导我们团结协作、互助合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坚守共产主义精神,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以平等和谦和为基础,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社会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我们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第五段:对未来的启示(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我们人生思考的指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牢记马原课程的启示,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不断锻炼自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青年。

总结(100字)。

马原课程是我们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马原课程,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以下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思想收获、未来发展以及意义启示等五个方面展开对马原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等等。这些原理不仅是理论上的东西,更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例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马原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马原并不仅仅是死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在课程中,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研究等形式,让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当代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马原课程对我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许多问题都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和演变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解,也提醒着我关注社会问题的本质与根源,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问题。

然后,马原课程对我未来发展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需要去承担社会责任,投身于社会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马原课程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帮助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和方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都会为我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架构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在实践中更加笃定和自信。

最后,马原课程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要不断追求真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产物,它鼓励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改变和创新。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真理是永恒的,但我们的认识是相对的,需要不断丰富和修正。只有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升华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而言之,马原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思想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意义,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启示,我看到了未来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马原课程是我大学时期最为珍贵和宝贵的经历之一,也是我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将对我终身受益。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的训练,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但很多学生因现在课业负担重,没时间去写;还有些学生自觉性差,电视、网络成了他们的最爱,做读书笔记是为了应付老师,流于形式。长此,他们会对做读书笔记产生抵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记录方式,如:制作阅读卡代替读书笔记,用阅读卡来收集、积累资料,内容能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制作时散装活页,便于排列,便于增补,便于查阅,使用方便,效果颇佳。我是这样做的:

一、设计阅读卡,反馈阅读情况。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只要你积累了两万张卡片,你就会成为这门学科的专家。”我把这句话送给学生,激发他们制作阅读卡的兴趣。阅读卡的设计应该做到不同文章不同形式,不同学生不同要求。例如: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想把它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就可以记在自己设计的“提要卡”上;学生在阅读精美的文章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优美的词句摘抄在“语汇卡”上,平时读读背背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中去,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还有些文章自己读后感触很深,想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写下来,就记录在“心语卡”上……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灵活地运用,让学生知道阅读卡应该记录哪些内容,形式要多样,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以上是几种常见记录阅读卡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有时会被局限在表格里,长此会缺少新鲜感,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别出心裁的阅读卡,收效会更大!

二、创新阅读卡,享受读书乐趣。

1.图画掌中书。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阅读卡上,图画再配上文字说明,就象一本小人书在手,学生自编自画,有当作家的自豪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我班一个同学在看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四个调皮蛋》后就爱不释手了,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它。就把《四个调皮蛋》中生动的人物给画出来了:调皮的马小跳、机灵的毛超、大嘴巴张达、大肚子唐飞,他们四个“调皮蛋”既惹事生非又聪明活泼,各怀“绝技”,思维敏捷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旁边、下边还加上很多文字描写。这一“小读本”在同学中一亮相,同学们就纷纷抢着欣赏。孩子们从这本生动的掌中书中体会到儿童是最天真无瑕的,也是善良、友好的,要向他们一样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把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些同学根据一些文章做成了生动、幽默的卡通阅读卡,里面的人物、动物等活泼的形象更是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

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图文结合,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外阅读质的飞跃。

2.名著浓缩本。

名著篇幅一般比较长,为了能使学生读后加深印象,我提倡学生自制名著浓缩本,把读名著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刚开始让学生去抓住书籍的精髓是有难度的,这时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我就抓住这一特点,以身作则,先自制了一本《红与黑》的浓缩本,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原来老师会这样来读名著,制成的小本子多么简练、通俗,他们也会试着模仿着去做。等他们做好以后,我们师生就互相传阅自己的“著作”,这样的“名著浓缩本”,连阅读能力差的同学也能理解、接受,达到共同从中汲取营养的目的。

老师经常会把认为对学生有益处的书籍推荐给学生看,有些学生可能会去阅读,而有些孩子根本不会付之行动。我就想出制作“好书推荐卡”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好书用生动的语言向其他同学推荐,比一比谁能把自己的书给推销出去,让其他同学也来阅读。这一活动极具挑战性,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觉去查阅好书认真阅读,准备一手材料。记得我班的一位最能欺负同学的小男孩,写了这样一份推荐卡:《爱的教育》这部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记录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它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我想到自己以前经常欺负大家的行为真是不对,但我保证今后会珍惜同学情谊,重塑自我。同学们可以见证我的改变,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来感受这部精彩的作品吧!言辞恳切,打动了很多同学,在“好书推荐排行榜”上名列榜首。这位同学自此以后,行为果然大有进步,能团结同学不打架了,还爱上了读书,这个一直让我头疼的孩子就这样被一张小小的卡片给征服了。

4.个性张扬秀。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动手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孩子必定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卡片进行设计、制作、装饰、修改,在这样一个反复审美的过程中,孩子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必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经常发动学生利用双休日,自己设计有个性的阅读卡。让他们比一比谁设计的阅读卡新颖别致,谁摘录的内容有意义、有价值。学生们兴趣可浓了,他们有的用上了电脑制作,有的将阅读卡设计成各种形状,如星星状的,帆船形的……还有的给阅读卡起了很有个性的名字,有:“请你欣赏”“浩瀚书海”“采樱拾贝”“茵茵草地”……还有的同学的阅读卡制作得如同一张小报,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再配上了漂亮的花边,美轮美奂。最后将他们的作品在教室里一一展出,让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点评,取长补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很多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范围更广,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厚。经过一段时间,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课间打闹的少了,以书为友的同学多了,每一位同学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次,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知道了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去读书了。排版绘画的能力也都在不断地提高。最令我高兴的是一张张小小的阅读卡成了学生的至爱,还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阅读卡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同学之间在过生日或重要日子里,也会互赠阅读卡,这份礼物虽然不用花钱,却也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财富。

阅读卡就象一个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里面装满了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经常翻看它会使人思路开阔。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上,用阅读卡记录存储知识,可以为我们节约很多宝贵的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学生做阅读卡确实不失为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

大学马原课程评价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马原》的教学肩负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当前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之类的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人甚至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原》这门课的开设对大学生今后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用处。因此可以说,在《马原》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堂不信任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调查与分析。

2015年5月,笔者对宁波大学14级本科部分已经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的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4个专业,共发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从对《马原》课程的理解、学习的动力、对树立人生观等的影响、课程的考核方式等10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马原》课程的态度。从对课程的理解上看,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太了解,的学生对该理论熟悉,10%的学生对该理论了解比较多。从学习的动力上看,71%的学生认为《马原》是必修课、为了得到学分,5%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24%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有帮助。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上,30%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5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从课堂教学上看,65%的学生赞成在实践中学习,30%的学生赞成课堂学习,5%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希望改进《马原》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上,同学认为要改善讲授方法,20%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生希望提高教师素质,55%的学生认为讲授方法、实践环节和教师素质都需要强化。从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看,的学生赞成写课程论文,51%的学生赞成开卷考试,2%的学生赞成闭卷考试,的学生赞成写论文与考试相结合。

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彼此信任的教育境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信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信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信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中的不信任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马原》课比较枯燥、抽象,语言晦涩难懂,教材内容僵化教条,定义、名词难以理解,比如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等。因此,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很模糊,不清楚学习的重点。

第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现在社会已经不同与马克思_的年代,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变化使得学生觉得《原理》课程已经不合适当代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且课程太抽象,觉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似乎沾不上边,学习的目标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所以只重视一些技能性、实用性强的课程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上课时经常旷课,课上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现象很常见。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讲授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很少能充分理解内涵。由于理解存在着困难,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增强信任感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才能提高《马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马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坚持信任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原》同《_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有明显的不同。从课程内容上看,《毛中特》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近现代史》是沿着历史的脉络编著,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学习,因而容易被接受;《思修》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相较之下,《马原》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阐述的是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马原》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理解和领会。从课本语句理解上看,《马原》理论语言较多,内容抽象,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构成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性在四门课中最高。《马原》课程的特殊性、教与学的复杂性等,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缓和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信任机制。信任是相互的,从教育者角度看,教师的素质在信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深,在课程教授上只是照本宣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脱离实际生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同嚼蜡,不注重将时政和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学生普遍不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不信任的态度。

第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信任机制。由于社会历史基础条件制约及过去社会组织基础边界不清,造成全民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在丧失了其赖以支撑的社会条件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好像成了没有根基的空洞说教。当今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_时代,随着经济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各种错误的观念、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逐渐侵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的精神困惑、信仰缺失等消极影响。《马原》教育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价值观上的冲击,所产生的认知上的矛盾,是造成《马原》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

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殊性,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进行《马原》教学改革的基本点。

1、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

首先,重视学生的兴趣、灵感和信仰等非理性要素,关注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倦怠等消极思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大胆表现、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讲授课本知识同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相结合,运用原理将问题分析透彻,具有理论说服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信任的态度。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原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社会案例、热点焦点,对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有理有据分析,使理论从概念化、理论化向通俗化转变。以此来澄清学生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进而突出《马原》课程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增加知识储备,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要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使学生相信教师的人格和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加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度。

第三,改革考核标准,转变考核学生的方式。调查表明提升教学效果单纯的闭卷考试只侧重对知识的考察,无法衡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把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考察、调研、小论文和辩论等其他方式,这样才能在考察教学质量的同时,衡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

首先,受教育者要对教育者充分信任。绝大多数学生对不是很有名气的教师讲授《原理》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内心不够信任老师,总希望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看,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教授的内容,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照搬讲授的知识。学生在看到教师的不足后不应该要灰心丧气、持有批判与态度,而是积极主动思考,在与教师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心。

其次,受教育者要主动理解和学习,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马原》课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应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来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要转换自身思维方式,不能以对找工作、对走入社会有没有用来判断这门课程的意义。需要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指导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当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忙学生解惑、答疑,并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当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并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仅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那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理解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本事。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构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构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构成教学特色。

马原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马原课程的重要性和背景(200字)。

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所在的大学也开设了马原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享我对马原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马原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200字)。

在马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同时,马原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社区服务等,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应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段:马原课程对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追求社会的公正与进步。这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体的利益追求,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福祉。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马原课程还启发了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份,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马原课程带给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200字)。

在马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我们学会了审视社会现象和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和批判。这使我不再盲从和看问题的表面,而是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实质。马原课程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意识和观点阐述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马原课程的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200字)。

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希望能够以马原课程的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同时,我也呼吁其他学生能够重视马原课程的学习,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造性地统一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明确指出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十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重要。

根据自己最近学习“课标”的体会,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已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教学中的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沟通、交往、互补,不但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上没有了冷漠,增添了热情,真正成了学生的乐园。这既有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

费惠珍老师上的研讨课《家》,就是通过让儿童分组合作自编诗歌“什么是什么的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蓝天是太阳的家”“花朵是蜜蜂的家”,„„,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一句句闪烁着童心的诗歌喷薄而出。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容纳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发挥群体优势。因而学生活动气氛热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老师和学生尝到了教学的甜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敢说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正悄悄地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问题。其次,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地安排和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以上的片言碎语只是我粗浅的体会,我想经过对新课标的进一步地认真学习,以及自己的大胆尝试、实践,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收获的。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在阅读《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用书中的观点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如果说一期课改侧重于现代主义思想强调科学有序那么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材建设等逐渐接受一些后现代思想完成现代向后现代的范式转变。

现代思想是科学有序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一期课改的语文教材有较强的序列如h版教材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序单元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单元教学要贯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检测也是以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的。因为现代课程的规范和稳定导致课程逐渐走向僵化所以为了走出困境新的课程理念对于有序的知识不再做过分的强调二期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期望打破有序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淡化语言知识的倾向不是强调序列而是将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新教材开始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尽管对新教材的评价不一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试图突破科学体系进行构建的设计思路而这一设计的正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后现代思想对课程的分析评价没有正误只有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言语经验和语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作为现代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积累而后现代思想强调自组织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与环境交互作用内化言语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争论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一直比较激烈新课程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将现代科学的课程理念如婴儿一样与脏水一同泼出结果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专家、教师进行了冷静思考出现了回归的倾向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阶段。如果按照后现代的思想分析这种不平衡或者说干扰、困惑、混沌的局面往往能够完成转变促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

如果用4r的课程标准——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严密性来分析当前语文新教材我们可以对语文新教材作以简单的评析。

1、从丰富性的角度分析语文应该有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作品和文本的丰富性但新教材包括高考考试说明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令人满意。为了促成课程的转变课程应该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而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这些概念教师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当前松江区的教学研究比较强调有效性因此让一些教师和领导接受“无效性”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强调有效才导致教学的“无效”。

2、从回归性分析语文教材的片段、单元和序列是一种任意的组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它视为孤立的单元而应是反思的机会。对话是反思和回归的必要条件。目前构建对话对话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在教师中逐渐达成共识但真正转变成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过程。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可以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找到终点但总有找不到起点的感觉这也为注重教学实际的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

3、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当前的课程有优势有不足。按照怀海特的观点我们“不必教太多的学科”而是要“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以便让主要的观点“形成尽可能多的组合”。因此新教材的主题单元强调了这种关联形成了种种组合。但单元主题之间的关联不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使用新教材要能够自编校本教材甚至生本教材特别要找出课程之间的关联在自主关联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后现代课程的关联是内在的是学生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或教材编写者主动呈现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当前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再说什么了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有关联性的课程。除了教育关联还有文化关联。因此我们的观点要统一到更广阔的文化、生态、宇宙模体之中。于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由我们自身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和对话形成自己的文化感。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今天我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暑期中,我认真学习了《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本书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将新课程的理念吹进我的心里。细细阅读《走进新课程》,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使我震撼。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正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死气沉沉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对新课程理念击节叫好的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转变教育观念的迫切。

此刻,学校部分年级的学科已经使用了新课程教材。那么,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心里问自我一声:我准备好了吗我应当怎样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作为教师,尤其是像我有着几十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原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确实难上加难;可是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必定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没。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拿出“壮士断臂”的气概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以前,在我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可谓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此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理解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不仅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正如蒋鸣和教授在我校报告中提出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这对我今后教学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仅要“”,还要“充电”。

以前,教学中的知识点都会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讲深、讲透就能够了。此刻,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教科书的难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该怎样办如果我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依靠教本、依靠教参,那将寸步难行。所以,我,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知识储备能适应这一变化,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我长期教语文,自然对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此刻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那么语文课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应对这些变化,必须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拓展自我的学科知识,很多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过去我们上课,更多地依靠“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供给了保证,教材不仅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学生,备课认真,表达有条理,指导考试有办法,就是不错的教师,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和录用标准就是这些。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要学会整合。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

我虽然从教几十年,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十分缺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像年轻人学习,扬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使自我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自由翱翔。胜利必定属于那些进取准备好的教师,但愿自我是这样的教师。

相关范文推荐
  • 11-03 出差感受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感受和认识的总结和归纳。阅读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某个领域的核心要点。神舟十二号的第一次空间站出舱活动足足进行了7
  • 11-03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热门17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触动的表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最近读了《金融
  • 11-03 个人招生工作总结(优质24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工作的自信心。通过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更加有效的协作机制。本文目录。在整
  • 11-03 单位安水表申请书(优秀14篇)
    单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由一定的内部组织和规章制度构成。所有的员工在这个单位里都受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待遇和评价。广州天河区人民检察院:我单位于年月日在省市
  • 11-03 卫生院总结报告(热门15篇)
    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项目管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根据《**区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
  • 11-03 临床pbl课程心得体会(热门18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身经历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小编精选了几篇写得不错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近年来,临床PB
  • 11-03 团委宣传部竞选演讲稿分钟(优秀19篇)
    对候选人而言,竞选是一个展示自己理念和使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面对挑战和批评的艰巨任务。探索以下这些备受称赞的竞选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 11-03 舆情安全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一种总结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参加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
  • 11-03 局长群众路线心得体会(热门15篇)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下是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通过学习《论群众路线》,使
  • 11-03 去医院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日常的琐碎经历转化为有意义的思考和成长。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扩大我们的视野。卫生部北京医院于20__年申报“临床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