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 第七天读后感(汇总18篇)

最新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 第七天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0-15 12:22:04 作者:笔尘 最新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 第七天读后感(汇总18篇)

感恩是一种态度,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激生活中的点滴。感恩的文章应该避免夸张和浮夸的语言,而是用真诚和朴实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下面是一些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感恩范文,供大家选择和借鉴。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一

下起了磅礴大雨。淋得浑身湿透。

菱讨厌在这个学校实习。三四年级的孩子,敢当着她的捉弄她,不听她讲话,反而一副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的样子和她说话。她耐心地想去解释一道数学题,但那孩子却根本不接受,只认识自己是对的,还无比肯定的,认为是菱的问题,那样子是怎么说都不能和她交流似的。总是要顶嘴,动不动就没礼貌的大喊大叫,菱真的觉得这帮孩子让她受够了。和作为实习老师,又很难去展示自己的权威,况且在这所充满了穆斯林,印度,非洲人的学校。菱真的真的觉得内心很委屈。

去厕所呆着,是她唯一能找到的安全和私人的地方。

现在她更坚定了自己不要孩子的想法。大概很多有了孩子的人并不会和别人哭诉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被孩子毁掉的吧。菱最不理解的是那些因为觉得宝宝可爱而打算生孩子的人。又没有宝宝是一直停留在婴儿阶段的,那十岁了呢,十五岁了,二十岁了呢,终有一天他们不再‘可爱’,不听你的话,年少无知,爱和你顶嘴,让你心情不快,让你的生活没有宁静。菱在实习学校里听着九十岁的孩子讲话,觉得那分贝足以让她烦躁。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自己的生活不得安宁?既然,没有你的生活比有你的要好。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二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余华。

第七天绝对是一本非常荒诞的小说,说的俗一点:都是瞎编的!没有任何生活基础,简直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小说里的每个故事又确实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的,现实生活比小说更荒诞。

我的朋友说,在你读这本书之前,一定好好看新闻联播。说的极是,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源自我们的身边,并且都上了新闻联播。余华将这些互相没有任何联系的事件巧妙地串到了一起,让所有的人物都在死后相见,并相互述说自己在人间的悲哀故事,比如主人公的父亲因为没钱治病,自己离家出走,死在野外;而主人公本人也因为餐馆煤气爆炸丢了性命,并在阴间与自己的父亲相见;比如主人公的妻子因为羡慕虚荣而离开了他,做了高官的情人,并在高官落马之后自杀人亡;比如商场大火,死了很多人,而政府掩盖事实真相,让死者家属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死是活;比如争锋强拆,将上夜班回家白天睡觉的一堆夫妇在光天化日之下掩盖在废墟之下,留下可怜的小女一人在世上;比如政府医院强制人工流产,将孕妇肚子里活活的婴儿生命致死,并抛尸野外;比如死者没有钱买墓地,活着的人卖掉自己的肾给死去的人买墓地,是在黑暗的地下医院卖的,然后自己也因为手术感染而失去性命,等等等等,一起都是现实的悲哀。

读这本书,心里有些颤抖。“这世界是多么地不公平,多么地残酷。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等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余华)

我读过许多余华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沉重,都深深地挖掘底层社会人民的苦难处境,比如《活着》《兄弟》。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太多的浮华粉饰,更需要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余华先生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像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感谢作者用《圣经》里的“第七天”作为标题: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纪》。盼望有一天我们世上所有的人都在神的国里安息,没有苦难,没有哭泣,也只有在神的国里,我们可以实现这一愿望。在人间,无处不悲哀。

如果你的心够坚强,够宽阔,推荐你读这本书。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三

如果问我现代中国写小说的,我喜欢谁。在我18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梁晓声,那时候我渴望长大,渴望了解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岁月。如今,我想起两个人的名字。拧巴的刘震云能让人笑,平和的余华能让人哭。不到两日,无需通宵落夜,用闲时看完了购于网络的余华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阅读的速度,13万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读完。也许是出于好吃的糕点要放一放不舍得一口吃完的。心态,我读得比较慢。尽管读得比较慢,两天也读完了。是的,对于识字的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部读得进去的小说。甚至对于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而言,会夸言说,这样的小说我也可以写得出来。他的自信可能来源于小说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你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一对应的素材。比如孤儿千里寻亲,比如女朋友卖淫男朋友负责交易,等等不一而足。唯一体现小说家艺术技巧的可能就是,用“七天”的叙述结构,用死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活着的世界。也许,你可以偷取作家的灵感,复制出比《第七天》更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你无法复制出余华一贯而有的描述灰色现实天生具有的审慎情怀,只是这一次,异于先前的作品,也许是基于主角为死去的人的叙述需要,语言颇为冷静、情感相对克制。余华在一次文字采访中说,这是他最接近于现实的一次写作,以后再有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我很庆幸,作家找到了这样一种方式,去嵌入现实,让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作品。在阅读刘震云描写的那个我不了解的农村生活时,我会发出是这样么的质疑,而对于《第七天》而言,我会自信的说,是哦,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你可以认为,小说应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我想说,也许余华有这样的野心,这部小说是留给后世的人阅读的。在那个时候,包括弃婴行为、冤假错案、社会等级深严等小说涉及到的类似见闻,都会让当事人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他们可以通过小说了解前世现实,让人明白时间流过的痕迹。

诚如,谈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家族七代人密集生活的场景。《第七天》会让我想起,也许,在我们未来故去而前往的地方,有鲜花、有温情,尽管它的名字叫死无葬身之地。作者将死后没有墓地、没有亲人关怀的死者归去地,命名为死无葬身之地。不得不说,是故意曲解了中国人一句骂人的话的字面意思,极具反讽意味。而事实是,难道它不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写实现今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亲身经历。70岁的老母去探望他病重中的教友。寥寥几语,病榻上已经不会说话的朋友已经眼角渗泪。医生宣布最后通牒,在医院靠注液多则7日,回家多则一日。据说,在第三人见证下清醒地分配了她几百万的财产之后,她的儿女们当日就将她接出医院,可她硬是不吃不喝熬过三日才身故。听后我不禁唏嘘,让老年人优雅的老去,难道不是儿女的一种责任么?她会在那个死无葬身之地得到属于她的温情么?似乎从这一点而言,好的小说能让人离死亡更近。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四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人死后会去往哪里?”这又是一个问题。问的对象不同,答的也应是不同答案。在余华的小说《第七天》里,有着这样一个乌托邦:那里没有你争我抢,充满着善良,充满着真诚,那里竟然是“死无葬身之地”。

去掉了外壳,翻开扉页,看到的是这样的文字: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旧约·创世纪》

七天,一个星期,一个礼拜,连神都安息了,那么人呢?故事的主人公杨飞,来到了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第二天,杨飞和他的妻子重逢,他们活着无法相守,死后仍无法相守;第三天,他重温了与养父的快乐时光;第四天,他遇到与男友沦为鼠族的洗头妹,在浮华城市的地下,他们像老鼠一样暗无天日地生存;第五天,遇到了“一笑泯恩仇”的挚友,还见到了自小哺育他的妈妈,因医院随意丢弃死婴的丑闻让她成了一个游魂;第六天,又一个亡魂捎来了鼠妹爱人的讯息;第七天,终于在殡仪馆见到了早已化为枯骨的父亲。死亡无法割裂这浓烈的亲情,他最后对父亲说:我会常来看你,然后便去了那众生平等的终极净土。

故事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在这里,逝者虽已死去,但却感到平等和温暖。

《第七天》的故事,包括了暴力拆迁,医疗垃圾,地质塌陷等各式各样的新闻事件。有人评价余华这部小说是“新闻剪报”,但它反映的社会,却又是如此真实。他将社会热点集聚在一起,描写了一个令人绝望的现实生活,却塑造了温暖至善的死亡世界,现实的残酷是对美好的期许,人类的至善是给自己的希望。余华在揭露社会的冲突,也在诉说自己的爱憎。

《第七天》虽然荒诞有余,并未带来像《活着》那种厚铅压心头的沉重。以杨飞的视角为基点,结局哪怕有悲壮和讽刺的意味,但并不妨碍他勾勒出心中乌托邦的轮廓。“人人死而平等”,置死地而后生是一种恩慈,一线怜悯。就如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所说的:“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在《第七天》中,余华就是这个举烛人,我们借着烛光,看清了来时路,抓住生命延续的意义和温暖。”

《第七天》中空间与空间迅速变换,时间与时间颠倒更替,情节内容的怪诞离奇,语音风格上的黑色幽默,一直是余华小说的写作风格。把看似不合情理、不符逻辑的情节支撑故事的铺陈,摒弃传统小说里注重时间的时序性与完整性的叙事脉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把每个看似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情节放之于梦境中,荒诞的情节,都变得如此的合乎情理。

疫情当下,我又重读了余华的《第七天》。对于生和死,有了别样的体会,也懂得辩证地看待疫情带来生死问题。

医生张文宏犀利幽默的言语,句句大实话。“我们的火还在烧,不好意思指责别人防火不严”、“不在灾难中重生,就在灾难中死亡”等等,掷地有声,值得深思。

电影《至爱梵高》里有句台词:“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逝者不是同归于尘土,而是各回各的源头。

“吹哨人”李文亮去世,我们扼腕叹息的同时,更要反思他的死带给社会教训和警醒;援鄂女护士张静静隔离期满突发死亡,我们更要铭记医护专业人员的崇高使命与伟大人格。

4月4日,面对于数千条刚刚消逝的生命,全国人民用三分钟“静默”表达哀思。逝者选择永远沉默,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不是无话可说,只是愿意皱起眉头,静静地俯视着我们的哭泣、我们的孤独。也许,未来还会有“九九八十一难”,“一百零八好汉”,并非每一个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常是幸福;历经困难的教训,必对未来的奋斗有更大的激励。

待疫情过去,万物复苏,盛世中国又恢复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历经这场穿越暴风雨的归真返璞,会让我们在各种悲喜交集处和大家相见。

见真实和真诚,见温情和慈悲;

见他人和众生,见不幸和幸存。

……

让生命如夏花之绚烂,死亡有如秋叶之静美。“死的绝望当时生”,拥抱明天,它是逝者留给生者最好的礼物。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五

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余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个死亡与绝望和人性交织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

书中将千疮百孔的现世人间与灵魂穿梭的魍魉世界串联起来,在历史景深与现实断面的交汇处展开了新一种关照世界、介入现实的尝试。

总之,从《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到《第七天》,余华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都体现了一位作家现世忧患和人文情怀:生即是为了活着的忍耐,是为了对抗死的抗争,生命的原始价值亦是对抗苦难的磨合。

《第七天》值得一读。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六

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

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七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余华在《第七天》一书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嘲讽与悲哀。《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艰难的文章,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在挑衅社会的底线,余华用他最锐利的武器――笔,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嘲讽,划开了当下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腐烂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他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发冷,也许是被作者冷峻的笔触所感染,以至于合上书时,还是久久不能自己。我不知道余华在写这本书时是不是也怀着这种情感。大都人都说《第七天》太过黑暗,把社会剖析的太过透彻,但这正是小说的意义啊,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文章。有人说余华给这本书取名为《第七天》参照的是中国人死后的头七,他的这本书和其它的几部经典长篇小说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但我却认为,这本书里说发生的故事却最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大部分事件我们甚至见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长思。这本书连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们用生前的视角去写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钱权力的划分,但从中也有喜悦的分享,为寻见亲人永聚而喜,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浊而喜,为得知真相不再误解懵懂而喜。也许社会有种种不公,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中总会有阳光温暖我们。

文章用杨飞在人间最后七天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华只是写这些事件就结束,那余华便不是余华了,除了这些事件以外,他还写出了这本书得到的提升的关键――人性。而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荒诞不经,冷酷残忍世界里存在的希望――爱。“我”是父亲在铁路上捡到的弃婴,却让父亲为了“我”而抛弃婚姻和自己的后半辈子去扶养“我”长大,“我”的妻子在现实世界里弃“我”而去,却在死后只承认“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发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楼,她的男友为了给她一个好的墓地而去卖了自己的肾,小餐馆的老板听说了“我”父亲的故事而每次点餐时都多送一个果盘。这一个个的故事,都写出了我们的良心,所以这社会并不是只有黑暗,还有温暖和爱。

《第七天》展示了一个弱肉强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写出了乌托邦式的向往生活的七天,余华用大半本书构造了一个人道和平欢乐美满的世界。书很容易看完,合上书,我们开始向往另一个世界,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八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不过一个温暖如春,一个临冬彻寒,从活着到第七天,余华还是那个余华。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主人公阳间的遭遇陈述,阴间的人物去做着解答。太平间上的圆圈,第一天传闻中死在床上的市长,追逐热点的记者和为鼠妹盖上宽大牛仔裤的好心人,承认人性的卑劣,但也相信人性的高光。

死无葬身之地的骷髅应该也还是有欲望的吧,对安息之地的向往,毕竟中国传统就是死者为大落叶归根。土地里可以安放的是尸骨,安放不下的是亲人的思念。在杨飞杨金彪这一对父子的相互救赎中穿插着别人的悲欢离合。

第七天不就是民间的头七么,也是回魂夜。我以前总是害怕,害怕看不见的鬼魂,害怕冰冷青白尸体,害怕黑暗。现在想来,如果鬼魂真的存在,我的亲人又怎么会伤害我,不存在的话我又在害怕什么。人死去了,便也活在别人的嘴巴里,活在别人的记忆里了,慢慢模糊,渐渐消逝。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第七天》刷新了我对死后的认知,讲述的是男主在死后像孤魂野鬼一样在世间游荡七日,回忆过往人生经历种种,奇特而又普通的人生,家庭亲情、爱情婚姻、生活中偶遇的人的遭遇,算是活在大社会的局部缩影,生前有无处安放的灵魂,死后无葬身之地,虽无葬身之地,但却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有一群同类共同居住在所谓的“天堂”般的地方。

我理解的死近是于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无论富贵贫穷,死后都是入土为安,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虽然生的艰难,死后可以安详平静。

有些环节让我热泪盈眶。爱情也曾很纯粹美好,那个女子曾懂得欣赏男主的善良温暖。一个温良的男人值的托付终生,在商业化的金钱社会最终抵不过用金钱和梦想包裹着的“志同道合”的诱惑。

那些熟悉的主题也一一涵盖“危楼事故、拆迁、跳楼、弃婴、卖肾……”道尽生而为人的存活的艰难,不觉得有什么怪诞,余华把这些放入这本小说让我觉得有些诧异,这些太过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故事,早已见怪不怪了,写下来反而让我惊异,寻常事不足以如题的感觉。

总需要文字纪录这个时代留给后人来看,也许几十年后的人看这本书可以当成曾经这个时代的纪实性作品吧。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九

我想我是正在看我出事之前的场景,因为我看见我前面正走着一个左手拿着冰激凌的、右手正拿着一个手机的女孩。而那个女孩不是别人,就是我。我记得当时我是要穿过马路到对面去买东西。但是因为手里的手机一直在震动,里面的人一直都在热火朝天的聊天,我当然不能放下手机不管,所以丝毫没有注意到我正在过马路,而路对面的信号灯是红灯。我不知道自己正在过马路,所以还在玩手机。正玩到一半,手机竟然没电了。我暗在心里骂了一声,便抬起头四处看了看。不料右面一辆汽车疾驰而来,我傻站在那里,不敢动了。结果那辆车的司机也许是喝醉了,连刹车都没踩就直接把我撞了出去。我想我是被撞飞出去至少有十米远,不过落在地上的时候,我竟然还没有死,还自己摸出手机说是给120打电话。我想我也是很拼。

不过后来来说到一半,我就晕了,医务人员也没听清楚是在哪里。所以只有在那片地方找了很久,时候他对我父母说当时那么多路人在现场,竟然没有一个肯施手相助的,才使得了他们救助失败。所以导致了我的死亡。

我没有再看下去,因为我怕我禁受不住我妈妈那一双哭肿了的眼睛,和我爸爸绝望的眼神。所以我请求老者说我能不能再回去看看我父母。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我说:“孩子,你已然和你父母阴阳相隔,就算你会去,他们也看不见你啊。”我想了想说:“那有没有办法让我暂时先回到我原来的身体里面,重新回到我爸妈身边,然后再陪他们一段时间,等到我再回来的时候,消除他们的记忆,就是我已经死了的这段记忆。”老者站起来,把长布衫的袖子一甩说:“此事万万不可,你可能再回到阳身,因为你一旦回去便会使得你魂飞魄散,永不超生啊!”

我想了想说:“就算那样我也不在乎。我就只是想再陪陪我爸爸妈妈,我没有别的要求啊。”那老人想了想说:“也许我还有一个办法。”我一听,开心极了,便站起来扯着他的袖子说:“是什么!爷爷快告诉我!”他看了我一眼,说:“也许你可以有七天的时间作为一个鬼回到你家,而这七天之内你父母可以看见你,但是你不能被其他旁人所看见,不然你就会永不超生,做一个孤魂野鬼。”我一听,大喜!问爷爷说:“那我应该怎么做?”那老人一笑,对我说:“那就让我领你回去吧。切记只能见你的父母,千万不可被旁人看见!”我顾不得那么多,拉着爷爷就往回走。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

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一

真的非常佩服余华的才华,用七天的故事叙写了一本书。语言也是像往常的风格一样,平素但又有力量。读余华的书真的能够了解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在于讲一个死者因为没有墓地等问题重游故地,回忆起很多的以前的时光。因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灾中没有逃出来。回忆起她的前妻,父亲,邻居,亲生父母亲等等一切与他相关的人事。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切都太有缘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够相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杨飞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死后通过种种人的介绍,寻找,最终找到自己的父亲;杨飞死前没有见到李青,死后在寻找回忆的路上,来到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见到了李青等等有缘分的事情。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运安排那样的随其自然。

一切的一切都是缘分,希望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边的爱,但同时不要怕给予别人你的爱。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二

如果问我现代中国写小说的,我喜欢谁。在我18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梁晓声,那时候我渴望长大,渴望了解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岁月。如今,我想起两个人的名字。拧巴的刘震云能让人笑,平和的余华能让人哭。不到两日,无需通宵落夜,用闲时看完了购于网络的余华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阅读的速度,13万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读完。也许是出于好吃的糕点要放一放不舍得一口吃完的心态,我读得比较慢。尽管读得比较慢,两天也读完了。是的,对于识字的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部读得进去的小说。甚至对于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而言,会夸言说,这样的小说我也可以写得出来。他的自信可能来源于小说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你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一对应的素材。比如孤儿千里寻亲,比如女朋友卖淫男朋友负责交易,等等不一而足。唯一体现小说家艺术技巧的可能就是,用“七天”的叙述结构,用死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活着的世界。也许,你可以偷取作家的灵感,复制出比《第七天》更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你无法复制出余华一贯而有的描述灰色现实天生具有的审慎情怀,只是这一次,异于先前的作品,也许是基于主角为死去的人的叙述需要,语言颇为冷静、情感相对克制。余华在一次文字采访中说,这是他最接近于现实的一次写作,以后再有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我很庆幸,作家找到了这样一种方式,去嵌入现实,让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作品。在阅读刘震云描写的那个我不了解的农村生活时,我会发出是这样么的质疑,而对于《第七天》而言,我会自信的说,是哦,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你可以认为,小说应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我想说,也许余华有这样的野心,这部小说是留给后世的人阅读的。在那个时候,包括弃婴行为、冤假错案、嫖娼卖淫、社会等级深严等小说涉及到的类似见闻,都会让当事人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他们可以通过小说了解前世现实,让人明白时间流过的痕迹。

诚如,谈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家族七代人密集生活的场景。《第七天》会让我想起,也许,在我们未来故去而前往的地方,有鲜花、有温情,尽管它的名字叫死无葬身之地。作者将死后没有墓地、没有亲人关怀的死者归去地,命名为死无葬身之地。不得不说,是故意曲解了中国人一句骂人的话的字面意思,极具反讽意味。而事实是,难道它不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写实现今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亲身经历。70岁的老母去探望他病重中的教友。寥寥几语,病榻上已经不会说话的朋友已经眼角渗泪。医生宣布最后通牒,在医院靠注液多则7日,回家多则一日。据说,在第三人见证下清醒地分配了她几百万的财产之后,她的儿女们当日就将她接出医院,可她硬是不吃不喝熬过三日才身故。听后我不禁唏嘘,让老年人优雅的老去,难道不是儿女的一种责任么?她会在那个死无葬身之地得到属于她的温情么?似乎从这一点而言,好的小说能让人离死亡更近。

昨晚睡前,在一本散文集里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摘录如下: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瞠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四十岁时该做什么,五十岁、六十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也许,这是作为中年人的我,看完《第七天》后,留下的用别人的话描述的一个注脚。仅做结尾。一千余字,比起小说凝练的文字,读后感已显啰嗦。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三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四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否则,行走世间不是踽踽独立就是臭名远扬。

当我的读后感娓娓道来,嘲讽我的人也就如期而至了。赤条条没有任何遮掩的语句仿佛是一把利剑,没谁愿意被我刺伤。至于《第七天》这昭然若揭的真理,我嘴上理会,身心却恰恰相反……大概没谁知道产子、离异、车祸、强拆、枉死会轰然将至,所以我们从来不注重规矩,所以我们活得稀里糊涂时,便也别奢望冥界,能给我们好的待遇,更别想自不量力。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五

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漠视社会,害怕大都市,远远地避开人群。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别平凡却并不优秀。

很多时候,我如梗在喉,想说想呼吁,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底哪里不对了,真要有人要静下来听我诉说,我说不出,责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执,大家都这样,大家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家都活得挺好,而你自已也不赖,每个人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痛并幸福着!可是,我还是认为这个社会真的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毁坏了,是人心向这个滚滚的机械化的宠然大物妥协了,佛家说,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间,心妥协了,关进坛子里也能快乐,何况还有这么一个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会,所以芸芸众生麻木的过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谬,都可以视而不见,当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这样就够了,变态的社会自有变态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爱的准则。

看吧!我唠叨了那么一大段也说不明白心中明了的那一个道理,相信读者也看不明白,这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区别,时常对某一位作家怀着感恩的心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走在我认知和行动的前面。比如眼下我要说的余华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泪一直都没有停过,几次哭出声来,要放下书,扑在桌上痛哭出声,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悲伤的喘不过气来,读完一气呵成,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年代给我切身的体验只是,我埋怨那个年代没有让该受教育的我的妈妈得到应有的教育,我的妈妈在该读书认字的年龄学校不开课只教唱红卫兵之歌,因此我的妈妈是个文盲不会读书认字,因此我的妈妈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她的爱令到我喘不气来,却一丁点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代沟,互不理解!

读完上部,我禁不住骂道:这帮的畜生,人性本是丑陋的。我想余华也完成了对我的一次教育吧,尽管年代的事我早就从各种海外文章中有过更多的了解,也早已和余华一样有深刻的认知。

上部尽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当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毁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个物质贫乏心灵又被极度摧毁的生活里面,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之久,人们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错误,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罚这便是生活,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谁能想到那只是一场十年浩劫呢,人们以为就那样一辈子了。可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没有一丝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时常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兰和宋凡平那动人的爱情,李兰在丈夫死后七年不洗头的忠诚,宋凡平为了信守爱的承诺要去上海接李兰拼了命;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读着读着时不时也令读者感动。

对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间惨剧我们都明白那是时代犯的错误,那是政治的迫害。而在下部里,兄弟两人各自不同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是谁给造成的呢?我们说这兄弟俩的命运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争, 不争气的争!

我用差不多与上部相同的时间读完了下部,因为余华在下部里,省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平平的叙说整个时代的故事,几乎是一目十行了。余华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古怪滑稽和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所描写的现实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说的话。

评论说《兄弟》的社会意义胜过了文学意义,我很赞同,而这正是我尊敬余华的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若是没有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个好作家,好作家不会脱离社会埋头写作,好作家所应作的事就是洞穿这个社会的千疮百孔,引导人们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们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六

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死的、有卖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七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按照死后七天的见闻来串联整个故事的确是一种罕见的写作手法,故事主人公叫“杨飞”,因在餐馆吃饭时遭遇煤气爆炸引起火灾,而不幸身亡。在杨飞的见闻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意料不到的那边的世界。

这部作品囊括了当今社会的大大小小的现实状况,广泛涉及官僚腐化、官民对立、贫富分化、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各阶层各方面的问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手法让社会读者都能感知社会的冷暖。此外,余华老师对众多社会杂闻进行了改写,这种改写是经过慎重思考的,沉淀着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悟以及人文关怀。《第七天》几乎零距离地逼近社会现实,正如余华老师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所答:“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余华老师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这是他给自己及作品的评价。

小说当中出现了与杨飞关系甚密的两个人物,一是父亲杨金彪,一是前妻李青。他们都是在死后的世界里相遇的,前妻李青为死去的杨飞整容,他们再次相见,再次一同出没在出租屋里。父亲杨金彪因为怕重病拖累儿子,便独自一人远行,再次相见,父亲已然死去,在殡仪馆做着接待死者的工作。

在死后的七天,杨飞不断遇到一些人。“心中的母亲”李月珍以及被淹死的二十七个死婴,因男朋友骗了自己而自杀的“鼠妹”刘梅,还有卖肾给刘梅买墓地安葬的伍超......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个死后的世界。小说的荒诞之处在于作者并不按常理塑造一个亦真亦假的“世外桃源”,而是一反常态打造了一个凉飕飕的裹夹着现实的冰冷世界。死后的官员还是会讲排场、好面子,即使火化时也要安排在贵宾的位置;死后的人们失去了皮肉,只架着一副骨头,以空洞洞的眼睛、嘴巴以及干柴般的手脚和同样的骨头打招呼、交流。我惊讶于余华老师如此大胆的想象力,在他的笔触之下,仿佛能让死了的人再次复活。

在看到“鼠妹”自杀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几个月前网上沸沸扬扬的女学生跳楼案。记不清那个女生为何轻生?但是当时群众的助波推澜作用是不可忘却的,群众们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以旁观,有人开了直播、有人高呼催促女生快去死......围观者的漠然成了杀死女生的利器。小说是2013年发行的,却在故事中如出一辙地描写了“鼠妹”和自杀女孩一样的遭遇。

“鼠妹”在qq空间发表日志表明自己想自杀的想法的时候,网友非但没有劝阻安慰,而是劝她改变自杀方式,让自己死得舒服一些。另外的网友以“看客”的姿态不断给她建议,关于如何去死。读到这一篇的时候,我的心是凉的,我认识的世界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啊!可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笔下的社会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让人心寒。

好在小说中还尚存温情,年仅二十一岁的铁轨工作者杨金彪捡到了刚生下来的婴儿杨飞,就抛弃了一切,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把杨飞抚养成人;同样善良的李月珍夫妇帮助杨金彪抚养杨飞,陪着他长大。来自农村的刘梅和伍超相濡以沫,相伴相随,即使生活困苦到住地下室,两人也不离不弃,这也是寒冷社会现实下仅存的些微温暖,来自爱人的温暖就是不分离。

每次读完余华老师的作品,我的心情都是沉重的,也是要自己拙略的笔触抒发个人感怀的。我是个失败的学习者,即使在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之时,我还是做不到余华老师所说的“内心之死”。或许,真正的“内心之死”还需要我再不断磨砺当中养成。

故事始终是故事,是教会人成长的文化载体,我走入了余华老师的故事,又走了出来。现在夜已深了,黑暗冰冷的现实刺痛着我,但终归我还是能等到天明的。现在是凌晨零时,离天明还有七个小时......

第七天读书笔记及感悟篇十八

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

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

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

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

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

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也因为一个是“永远爱“,一个是“仍然爱“,而被隔绝在美好的未来想象之外,当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时候,再好的男人也挡不住。

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爱有挂念,这也许就足够了。

鼠妹的感情虽然幼稚,但余华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怜悯和同情,让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净身并第一个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通过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美好,是我们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校长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实用14篇)
    党委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中最基本、最广泛、最直接联系群众的组织形式,是党的基础战斗堡垒。下面是一些社区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总结时有所启
  • 10-15 最新预防艾滋病三进活动总结报告 预防艾滋病活动总结(实用14篇)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随机选择一条:预防艾滋病三进活动总结报告篇一20xx年12月1日是第xx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已成为我国
  • 10-15 最新转让合同店铺协议书(优秀8篇)
    和解协议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双方的利益。下面是一些运输合同的样本,供大家参考。这些合同范文覆盖了不同类型的运输合同,如货物运输合同、乘客运
  • 10-15 最新教师教育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南京人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优秀8篇)
    文明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要注意言行举止,尽量避免冲动和争执,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我们家乡,文明礼仪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
  • 10-15 2023年适合送给朋友的搞笑祝福语(大全8篇)
    环保宣传,提醒我们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如何有效地传播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环境保护呢?保护野生动物,让大自然的声音永远响起。适合送给朋友的搞笑祝福
  • 10-15 求一份简单雇佣合同(优秀17篇)
    在现代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竞业协议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一些赠与合同的实际操作指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求一份简单雇佣合同篇一雇佣,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
  • 10-15 满月祝福语女孩十个字(优质19篇)
    致辞致谢是一种表达感谢和赞美的方式,它能够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态。在致辞致谢中,我们要注意避免什么错误,让自己的感激之情更加贴近人心?以下是一些致辞的示范
  • 10-15 最新老教师的师德演讲稿(优质8篇)
    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离梦想更近一步,每一次奋斗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些发言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引导听众的思维。老教师的师德演讲稿篇一一种责任,一种
  • 10-15 小班声音教案科学 声音小班教案(优秀11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安排。推荐以下小学教案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希望能激发出您的教学新思路。小班声音教案科学篇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学会倾
  • 10-15 最新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质12篇)
    初三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的总称,它可以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小编整理了一些特色的大班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