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人才工作调研报告(通用20篇)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6 10:01:04 作者:字海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通用20篇)

调研报告是研究某一特定问题或领域的过程和结果的书面呈现形式。随着调研报告的不断发展和日益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篇经典的范文,请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今年,本着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我们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深入到我市广大农村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人才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开展了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我们深入到x市、x县、x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x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xx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x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x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x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我省社会工作主要分布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社会工作的领域范围。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计划生育等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包括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目前,我省从事社会工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其他机构共有4.1万个,从业人员约27.13万名,占就业总人数的0.7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32.5%、52.8%和14.7%。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42∶58。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44.1%。从职称结构看,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为政工师、心理咨询师、医师、教师等,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工作正在启动。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延伸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随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务实的社会工作队伍。xx市社会福利院、xx市精神病院等机构纷纷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实际从业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推进新型城镇社区建设,切实打牢社会工作的基础平台,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我省8月开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起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开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社区建设逐步完善,提升了承载社会工作的功能。截止12月,全省已建立新型社区3465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71万人,他们大部分属于实际社会工作者。其次,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社区管理和组织功能明显提升。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就业,开展了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家庭、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招标和社区无偿、低偿服务以及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社会工作运作方式。

发展民办公益社会组织,丰富创新社会工作的活动方式,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岗位和机构,利用各种民间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截至底,湖北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总数已经达到26805个。其中:社会团体237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120个、基金会15个、社区民间组织18300个,占全省民间组织总数的73%,从业人员61600多名。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就业岗位,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施展才能的重要载体。

三、我省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趋势预测。

(一)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在工作目标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传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妇女儿童工作、老龄等工作,目标和手段比较单一,侧重于对困难弱势群体外在、物质的帮助,只能解决表面性、临时性问题,而受助对象自助、自决、自立意识并未得到唤醒,受助对象深层次功能和信心并未得到恢复,导致帮扶对象很难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接纳”、“自决”等理念的推广,将使现有工作领域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得到升华和拓展,既注重外部问题的解决,也注重内部信心的树立;既注重物质帮助,也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从而使相关工作具备复合性功能,能够产生更加全面的社会效益。

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现有大多数社会工作岗位沿袭传统工作方法,积累了一些作群众工作的经验,但在利益格局调整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面前,这些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以亲和、平等、接纳为核心,将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工作方法相结合,辅之以心理介入等专业手段,具有亲和力强、效率高、对象受益明显等特点。这些专业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体系,将在我国社会工作中逐步引进和推广,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将不断增强。

在工作定位上,由从属性向职业化发展。目前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工作系统和领域,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统一的职业。相对于民政、司法、卫生、教育等单位的主体工作而言,社会工作还处于从属地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规范,大多工作都属于各单位的“自选动作”而不是“规定动作”。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入、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职业内涵和外延逐步明确,职业理念和方法逐步统一,职业目标和作用逐步清晰。社会工作将成为一个有统一规范、用专门方法、由专门队伍从事的专门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在职业化过程中成长壮大。

(二)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及人才需求趋势。

据统计预测,我省到“十一五”末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达到26万人,其中初级人才9万人,中级人才12万人,高级人才5万人。到总需求数达到33万人,其中初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15万人,高级人才8万人。其中,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和人才需求预测如下:

1、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福利机构是社会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从广义上看,我国福利机构包含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内,为老年人、孤儿、流浪人员、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提供养、护、教、康复等服务的机构。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要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亲属联络与沟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健身辅导与服务、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等手段,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命观和身体观,帮助所有福利机构供养对象克服社会隔离感、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同危机,克服自卑、被遗弃感及社会适应障碍等。

基于福利机构已有的综合性功能和示范效应,福利机构应按照供养对象1%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福利需求多元化,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数量将逐年递增,在20达到13万人左右,其中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将达到8万人左右。

2、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人员应在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整体应急处置,制定工作方案,预防和减轻受公共事件影响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帮助受影响人群正常开展工作和恢复正常生活。从自然灾害领域看,湖北省自然灾害频率高,灾害损失大,受灾人口多,属我国多灾、重灾地区之一。社会工作介入到救灾领域是当前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以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为灾民或潜在灾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和帮助。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应提前培训和储备。应根据总人口的万分之三配备应急社会工作人员,区分公共事件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力度,并进入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以便处置突发事件时集中调配使用。根据湖北省人口状况,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2万人左右。

3、社区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功能多,任务重,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有社区老年服务,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特困家庭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我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按一个街道(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湖北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工作岗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必须着眼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城乡困难群体、妇女儿童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要着眼于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帮助精神心理疾患人群、司法矫正对象、问题青少年完善人格,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要着眼于基层,缓解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落社会管理的压力,弥补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当前,应尽快在城乡社区、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收养中心、荣军军休机构、减灾备灾中心、司法矫正机构、学校、医院以及工会、妇女儿童机构中明确和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登记注册管理制度、职级职称管理制度、行业自律评价制度为框架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国际间互通互认。一是抓紧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从社会工作者的品行、专业行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与所属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等多个角度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制度。明确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关,通过注册把好社会工作者准入关。三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职级管理。开展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和聘用指导工作。四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行业自律制度。

(三)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坚持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薪酬制度,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的职业。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投入体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开办运行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购买社会工作项目服务,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进出”机制。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源和培养渠道,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切实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打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党政领导队伍的通道,积极选拔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管理和党政领导工作岗位。

(四)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吸纳人才、使用人才、自我服务、行业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关税收、人事、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建立阳光财务制度和公众问责制度,帮助社会公益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不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构,不断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

(五)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成本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受助对象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抓紧起草制定社会工作者注册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基础性、框架性政策文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体系,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性保障。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与调查报告不同。调查报告因某事如案件、事故、灾难进行调查,然后撰写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截止**年12月底,城中区共有行政单位36个,共有公务员327人,党的机关工作者177名,各类事业单位30个,共有工作人员1231。全区共有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1059人,其中:党政机关297人,占28%;事业单位762人,占72%;女性790名,占74.6%;男性269名,占25.4%;少数民族112人(包括回、满、土、藏、蒙古、苗、壮族等7个民族),占10.6%。在人才构成中,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320人,31—40岁的384人,41-50岁的334人,51—54岁的12人,55岁以上的9人;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学历11人,本科学历211人,大专学历525人,中专学历312人;从专业结构上看,农业方面5人(另外,农村中没有学历或职称的乡土人才126人,其中致富能手46人,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80人),工程专业7人,经济专业17人,教育专业651人,科技、卫生专业55人,法律专业136人,其它专业32人;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党政机关297人,教育系统651人,文化卫生系统62人,其它行业7人;从人才层次结构看,高级职称人才3人,中级职称人才419人,初级职称人才336人;从担任职务情况看,共有县级干部29名,正科级干部88名(其中:主任科员17名),副科级干部97名(其中:副主任科员25名),科员122名,办事员10名。

从调研情况看,我区人才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多年来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人才的作用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中心工作来抓,真心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按照全区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大培养、管理、选拔和使用力度,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中区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在区委、区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区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全区各级各类人才在工作、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以事业为重,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为中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干部,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领导干部的德才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按《条例》规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实绩,改革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勤政廉洁、民主作风等6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及应当具备的工作经历、任职年限、文化程度、培训情况、身体状况等7项资格要求办事,完善用人机制,改进选人办法,大胆启用德才素质好,开拓创新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自2002年1月以来,共选拔优秀干部53名,其中:男23名,女30名;少数民族13名;党外干部5名,大专以上学历44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名。

二是加大干部考察力度,夯实选人用人管人的基础。不断改进干部考察方式方法,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规范干部考察程序,明确考察责任,严明考察纪律。坚持“谁考察、谁负责”,考察结果签名、记录在案。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特别重视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在考察方法上,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坚持和扩大干部任用中的民主,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自2002年1月以来,共完成干部任前考察78人(次),试用期满考察41人(次);对拟提任的55名干部进行了民主推荐,结合年度考核,每年对143名科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

三是做好基础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是选用干部的“蓄水池”。中区严格按规定程序,用民主推荐的方式来公开选拔,调整补充后备干部,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始终保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政后备干部队伍。4月份,充实了县级后备干部29名。目前正在进行科级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工作。注重抓好后备干部的培训教育,实践锻炼,监督管理,选拔任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同时,选派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和下乡驻村锻炼,压担子,增长他们的才干,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是适应新形势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竞争上岗办法,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大交流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充分利用干部实绩考察、年度考核、试用期考核、结合民主测评结果,正确评价和任用干部。制定了《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具体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干部考核任用工作体系。完善干部试用期制度,对新提任的干部(含非领导职务)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制,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程度。自2002年1月以来,区委共拿出6个科级职位进行竞争上岗,报名参加人数达30人,经过竞争,有6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对提拔的53名干部实行了一年试用期制和任前公示制;对58名干部进行了交流。

五是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谈话、诫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电话举报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处理意见》,进一步做好举报的受理工作,对反映问题严重,内容具体的举报,认真调查核实,确有问题的严肃处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贯穿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坚持组织部门与执法执纪部门联系通报制度,就联系工作的部门、工作的形式、工作的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要求。由组织部门牵头,会同纪检、监察,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及时了解掌握领导班子和干部违法违纪及其它有关情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有效地保证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纯洁性。自2002年1月以来,对新提任的53名干部进行了任前谈话和廉政谈话;对20名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六是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转变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党政机关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努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区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规定,加强对事业单位干部的培养教育,重点抓好提拔使用工作。一是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确定培养方向,加大选拔力度。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搞好工作。二是抓好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根据省、市事业单位考核的有关规定,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考核办法,在考核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上下功夫,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每年坚持两次定时抽查各单位的平时考核情况,并及时进行通报。把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考核工作更加公正、科学。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政治上强、能够维护集体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企业负责人。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完善机制,促使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掌握工作动态,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每年举办2至3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听取建议。二是深化职称改革,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量化测评标准,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三是加强实践锻炼,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一线锻炼,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尽快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五)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补充更新人才的知识。“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城中区始终把培训作为吸引、培养、鼓励、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组织人事部门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广开渠道,拓宽领域,改进方法,完善内容,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一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实际选择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党政人才注重突出政治理论、民主作风、公仆意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如:采取短期培训、在职教育,外出考察、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自2002年1月以来,共举办短期理论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330人(次);专业知识培训班7期,培训人数达450余人(次);拓宽外培渠道,在发达地区举办培训班1期,培训人数达29人;有114人赴内地参观学习考察,有51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班;参加省、市委党校各类班次培训达89人(次);参加在职学历培训157人(其中:省委党校96人,成人自学考试33人,专业进修28人);有4人赴外地挂职锻炼,有2人在市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区委选派31人到4个村挂职锻炼。

(六)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一是理顺领导体制。区委、区政府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立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二是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调查研究,注重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为区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三是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组织实施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检查督办,促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有效开展。四是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科技成果和工作业绩,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良好风尚。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其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关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者的成长,积极解决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城中区现有人才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1、人才数量不足,质量还不高。在人才队伍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总数的42.8%,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6.2%,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6%。在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中,初级职称的占人员总数的38.9%,中级职称的占48.5%,而高级职称的仅占总数的0.35%。

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在人才总量中,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比较少。另外,直接为工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如金融、市场营销、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很少。特别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有专业技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浪费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的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闲置。二是没有全面形成激励机制,存在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致使一些人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

4、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教育、卫生系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另外,由于城中区一些企业不景气,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纳力下降,致使诸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5、人才合理流动难。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的才能增长是有周期性的,通常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以三至四年为宜。因此,适时地调整那些优秀人才的岗位和职位,对于他们不断提高,继续成长大有益处,这是造就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工作人员多年不仅没有流动,而且也不想流动甚至害怕流动。

6、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比如经贸,教育、卫生等系统都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但是由于编制少,无法解决人员与工作量日益突出的矛盾。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违背了事业单位内在运行规律,束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和萎缩。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资金,而目前区财力有限,不可能满足这一庞大的资金需求,导致事业单位低水平发展。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区人才工作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观念的滞后,与内地较大的反差及对比、环境的因素、体制的原因等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人才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全市、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人才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工作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细致的努力。根据城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今后,必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基础工作来抓,转变只抓经济不抓人才的思维定式。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水平。要利用多种煤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广纳群贤和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要结全实际,制定各行各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是党政机关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疏通党政领导人才选拔渠道,继续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采取的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求做到量才适用,职位与能力相匹配。把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干部队伍中来,建立一支富有生机活力的党政人才队伍。

二是优化设置岗位结构,重点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数额。对管理岗位,建立和推行职员制度;对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岗位设置,应通过竞争上岗择优选配人员。实施人员的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以此来确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各自的合法权益。人员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岗位变动,待遇也应随之变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考核制度,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三是企业在逐步改制到位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对有重大发明创造或给企业带来较好效益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行奖励。同时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家成长,建设一支真正的企业家管理人才队伍。另外,在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方面,也要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搞好人才培养,不断扩充人才总量。一是改善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就中区实际情况看,目前所急需的初中级人才全靠引进是不现实的。应立足本区,充分发挥现有职业高中和成人教育函授学院、各级党校的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初中级人才数量。二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竞争上岗和聘任制,激励各类人才学习进修,促进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4、出台优惠政策,努力优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要想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就必须提高人才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关心人才成长,关心人才生活,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以浓厚的感情留住人才。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人才市场的配套建设,在工资待遇、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以解决广大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开发高科技项目,创造适合高级人才工作与生活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要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上级有关部门要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人才流动进行调控引导、有效监督,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在人才的身份、岗位、单位所有制性质等方面的限制,让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真正赋予用人单位与各类人才双向选择的自主权。

至202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根据财政部和xx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xx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xx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xx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xx会计领军人才xxx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xx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xx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xx青年英才xxx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xx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x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x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xx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x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xx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xx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xx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xx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xx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x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x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xx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学者;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主动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法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主动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主动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充电时刻、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办法。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招聘了3名博(硕)士研究生,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离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类高级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较。

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3、我市企业改制后,受体制的影响,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与管理,并且此类人才数量较少,培养、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主体是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是协调有关单位全面清理现有人才工作法规,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2、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共行政、共服务、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专家。二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队伍。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建立覆盖广、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要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五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换届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的评选、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积极为人才创业搞好服务、构筑平台,真正在形成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树立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岗位、干成事给地位的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促进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投资献智。同时,要组织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体检和外出休养,开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动,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新疆即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之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详细了解全县企业使用人才情况,6月16日,木垒县经贸委相关人员深入到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木垒县企业发展及人才现状。

木垒县是以牧为主的农牧业县,多年来主要以农牧业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资源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刺绣三大产业,其中煤化工是近两年在我县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也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围绕以上三大产业建立的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有40多家,全部为中小企业,其中煤炭开采企业3家,煤化工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从的6家增长到10家,企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目前全县企业固定用工1200多名,非固定和季节性用工在5000人左右,从事工种30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50人,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50多人,其他大部分工人均为农民工。

二、企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木垒县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产品以粗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招收的都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较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技术熟练工也很缺乏。普遍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企业引进人才基本上都是依赖熟人推荐介绍、媒体广告和人才市场招聘,对人才信息库、网络招聘等无形人才市场手段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

二是企业对人才引进和培养不积极,反应平凡。有的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当前自已的简单生产经营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经费去引进和培养人才,抓好当前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缺乏发展眼光。

三是大部分企业工作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个别企业也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上采取了措施,但由于企业所处地区和自身效益等问题,有能力的人都不愿留下。企业普遍反映,大学生招进来以后,一般干上半年至一年就走人。一者有了工作经历,找工作容易些;二者到发达地区工资高些,发展空间大些;三者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大学生对县级城市环境不满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生一到企业就不安心,私下不断跟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同学、朋友联系,一旦学到技术,找到机会,立马走人,企业束手无策,这也是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年龄老年化的主要原因。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引进人才只是为了使用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比较普遍。加上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没有措施保障自己培训的员工不流失,大多数企业不愿支付培训员工的成本,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正规的学习培训渠道,缺少更新技术、知识的机会,人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受到限制。

五是人才使用缺乏规范性,激励作用不强。很多企业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比较落后。有的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人才引进以后,虽然安排了一定的职位,赋予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不放心,不放手,所受的制约比较多,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1、要继续强化“人才是社会第一资源”理念的宣传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小分队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2、积极为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好人才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人才信息的集散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预测与信息服务,主动为其储备和输送人才,并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

3、发挥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转变。

4、政府要将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人才管理和重用措施,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建议将公务员过渡和事业单位人才录用范围扩展到企业一级,每年将专业知识较强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进行待岗锻炼,并为在企业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的管理人才提供二次就业机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对在我县企业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在企业安心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已的理想。

年法院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全省法院人才工作相关情况专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现将我院人才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我院行政编制数102人,实有90人;

事业编制数10人,实有11人;

工勤编制数9人,实有6人。核定文员数32人,实有29人,另有合同制人员11人。

实有员额法官数36人,其中中共党员26人,群众10人;

汉族34人,少数民族2人;

男25人,女11人;

研究生全日制2人,非全日制7人;

本科全日制12人,非全日制14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22人,其他专业1人。

实有法官助理22人,其中其中中共党员7人,共青团员4人,群众11人;

汉族18人,少数民族4人;

男4人,女17人;

研究生全日制3人;

本科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大专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实有审判辅助人员12人,其中其中中共党员7人,共青团员2人,群众3人;

汉族9人,少数民族3人;

男7人,女5人;

研究生非全日制1人;

本科全日制7人,非全日制4人;

大专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5人,非全日制3人,其他专业4人。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人才战略实施方面。

扎实推进“两个实施办法”落到实处,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建立和完善了“务虚会议”制度、“第一议题”制度、定期谈心谈话、年轻干部人才库等队伍建设方面一系列制度措施。通过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推动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努力建设一支对党忠诚、风清气正、素质过硬的法院队伍。

三、加强和改进法院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持续学、跟进学长效机制,完善以党组理论中心组为龙头、中层干部为重点、党支部为单元的理论武装格局,打造以本院五个支部为单位,每周五下午集中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双五”学习制度,自十九大以来截止目前共组织“双五”集中学习90余次。充分发挥“头雁”示范作用,完善领导干部讲课制度,院党组书记、各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既讲学习体会,更谈结合工作的实践思考。

二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积极探索政治建设新举措和新机制,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转变司法作风”专项整治活动、“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活动、“两个坚持”专题教育活动、“解决纪律规矩突出问题、纯洁政法队伍”等教育整治活动,并将开展“加强管理年”活动全面贯穿始终,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深入推进制度废立改,全面清理顽瘴痼疾,形成边定边改边学的常态化学习机制,进一步发挥规章制度的指导规范作用。

三是着力强化干警政治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重要党内法规。积极探索改进传统教育方式,组织全院干警“读书月”活动,组建学习小组,指定学习书目、规定学习期限。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安排专人在工作平台每天早晚7点发布两次学习知识,开展“‘双七’促进步”活动。扎实推动完善党中央、省、市、区委及上级法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和党对司法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四、落实法官入额遴选机制、完善单独职务序列和员额管理方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意见》(厅字[2017]4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党管干部、公平公正、注重实绩、省级统筹原则,科学配置我院法官员额,择优选任员额法官,推进法院法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开展好2022年度员额法官补充选人工作,根据《全省法院员额法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2022年全省法院员额法官补充选任工作方案》,结合我工作实际,制定《2022年xx市xx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补充选任工作方案》并落实。

五、完善法官助理分层培养、加强聘用制书记员管理保障和司法行政人员培养使用力度方面。

严格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从实际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担当,切实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在人选发现上突出法院专业化特点,从服务全区法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拓宽用人视野和渠道,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强化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制定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具体办法,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机制。

六、人才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交流锻炼方面。

针对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年龄老化、优秀年轻干部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院党组立足法院队伍建设长远发展需求,选准配强基层法院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梯次年轻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立足提升基层班子整体功能,认真研究干部自身需求等诸多因素,将服务中心大局、优化班子结构、培养锻炼干部、盘活队伍活力、营造良好氛围作为领导干部交流主要原则,从稳定大局推进交流,优化结构出发,对于出现的空缺岗位,坚持知识专业经历有机结合,梯次配备各年龄段干部,重视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我院及时针对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保证法院工作活力。今年我院对党组分工进行调整,9月8日由xx接替xx法院领导职位,作为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法院工作,x月x日xx经去第十届人大代表大会法定程序选举,全票当选为xx市xx区人民法院院长。

目前刑事庭、司法警察大队、由xx分管。政治部、综合办公室、执行局由xx分管。立案庭、审管办、速裁审判庭由xx负责,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由xx分管,行政审判庭由xx分管,民事审判一庭、民事审判二庭由xx分管,立案庭、审管办、速裁审判庭由xx分管。

七、健全人才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容错机制方面。

完善制度规范化。以制度规范提升行为规范,坚持长效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做好整改落实定期回头看工作。继续排查选人用人、因私出国(境)管理、干部担当作为以及司法规范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修订完善各类工作流程指引、工作人员考勤请假办法、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因私出国(境)审批等举措,做到以制度管人,切实提升执行力。定期对司法规范、庭审作风等开展督查,以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司法规范化。

八、人才培养方面。

加强青年干警培养。持续完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加强年轻干部、审判人才、业务专家的培养,进一步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积极争取为优秀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争取与高效、党校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青年干警培训工作。创新运用读书沙龙、调研比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形式,着力培养又博又专、底蕴深厚的青年干部人才队伍。

九、人才培训方面。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完善各类人员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政治轮训计划,健全干警培训档案,加强对教育培训的统筹管理。有意识地加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等各类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适时开展利用身边红色教育资源,如xxx战斗遗址、xx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先进典型上讲坛,交流分享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干警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十、人才服务保障和先进典型培养管理方面。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按照“阶梯式、传承性”选培模式,继续挖掘培育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运用志愿宣讲、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认真总结在基本解决执行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风险等重点工作及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及时上报,形成尊崇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十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方面。

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深化党组负总责,党组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支部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党支部每半年至少分析研判1次党员的思想状况,党组书记与委员、党支部书记与普通党员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情感上关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利用党建实体阵地和网络阵地,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责任清单,认真落实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二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夯实规范基础。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按照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着重抓好组织建设、会议组织、党员管理、党员活动、民主监督、党建文化、考核评价等7个方面的党支部工作,切实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职责。深入开展党建“5+x”活动品牌创建。通过每月一次工作研讨,一次专题学习,一次主题党日,一次组织生活,一次谈心谈话。加强党员思想信念教育,过好组织生活,让“5+x”活动成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活动室基础建设,挖掘提炼各支部个性化优势,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从严从实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党支部和党组领导把关作用,确保发展党员全程记录、严格审批。

三是从严从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激发组织活力。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基层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建台账。领导干部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带头讲党课,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着力强化主题党日活动的庄重感、仪式感,扎实开展重温党的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入户访谈等活动。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讲政治、有活力、能战斗的坚强堡垒。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优秀作文推荐:xx区突破传统人才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多渠道开发、储备农村人才,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xx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xx区“十一五”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2015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xx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xx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三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外界联系密切、掌握信息灵便准确的优势,让他们面对市场、熟悉市场、挖掘市场,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信息智囊”。市级拔尖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郭大庆20xx年为芦山乡蔬菜种植户提供了20余次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

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xx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xx]3号),按通知要求,抽调相关人员认真对集贤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

集贤县行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辖5镇3乡159个行政村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约18万。集贤县是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有“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美誉,特色产业突出。我县特色产业突出,坚持“园区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农产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经贸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游5个产业快速发展。有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110万吨以上,华本能源煤化工等项目正在引领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化;有各类专业市场40余个,集贤商贸城是全省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国文明市场,板子房瓜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西瓜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煤炭市场、粮食市场和三江农资批发市场市场繁荣有序,购销两旺。

1、从年龄结构上看,41岁以上的共约有7468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1.3%;40岁及以下的共约有1169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7%。

2、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6%;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5.4%。

3、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3%。

4、从行业分布情况上看,全县共有乡村管理人员443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4.1%;生产能人共有13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3%,其中种植能手730人,养殖能手170人,林农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经营能人共有368人,约占总数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约占总数的13.5%,其中技能带动型人才226人,文体类人才189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20xx来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为4080人,其中农机服务人员:990人、种植业服务人员:600人、畜牧、渔业从业人员:250人、兽医服务人员:160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1660人、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420人。

全县社会工作人才调研报告

1、调查时间:20xx/xx/xx.

2、调查地点:北碚区。

3,、调查对象:北碚区朝阳街道办事处、北碚区天生桥街道办事处、北碚区总工会。

4、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培训状况,薪酬状况,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工作需求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人员的薪酬分布为月收入1000以下的占26%,1000~1500的占14%,1500~的占24%,2000~2500的占16%,2500~3000的占12%,3000以上的占8%,而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职工的月人均工资为2580.25元,北碚区的月人均收入为2671。7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资其实是出于比较低的水平的。

(三)社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工作面临了许多问题。在发放出的50份问卷中,有90%的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62%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国家队弱势群体关注度不够,80%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地位较低,82%的社会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74%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46%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识和习惯。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社会工作行业。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真正执业社会工作者不足两成。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规范社会工作行业,执业上岗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所有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该给予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并且对于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其社会工作执照应该是年审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应该予以取消社会工作人员的资格。对于社会工作人员,应定时提供相关专业培训,使得他们适应如今变得复杂的社会事务。

目前困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社区居委会本来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可近年来,居委会的工作量年年递增,承担了大量行政性职能,负担普遍太重,计生、劳动保障、综合治税,甚至一些社会调查的项目,都要由居委会完成。任务太重导致居委会疲于应付,许多服务性方面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社区工作位于社会工作的最基层,虽然工作量异常繁重,但绝大多数月收入低于重庆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工资收入离缴纳社会保险的最低标准还差一大截,待遇低下,造成人才流失,导致居民群众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美誉度有所降低。

目前困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难题主要是“同工不同酬”。近年来,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继“大学生村官”后,大学生进基层工作的触角从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这些人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而大部分的原社会工作者只是作为街道办或村(居)的聘用人员,但是事业编制和聘用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同工不同酬”、“一支队伍,两种身份”。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工作比较稳定,有的工作效率并不比聘用人员好,但拿的工资却要比聘用人员多出许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人事制度,显然是违背《劳动法》的,严重阻碍了社区工作的良性发展。

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

(三)整个社会提升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

从社会工作人员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资金短缺是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关注不够,引发了譬如职业地位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国家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等等。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清楚社会工作是为群众解决切身问题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职能之一,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在这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香港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等方面负有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在经济上,对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大力资助。受政府的财政资助的非政府机构有182个,下属实务单位有2872个,承担着香港80%左右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踪迹。宣传力度不够有各种因素。一是有的大众传媒不了解不重视。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方式、机构的多模式化。在我国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福利工作由多个部门和群众团体分别承担,这些部门有民政、劳动、人事等,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各自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而不是以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面目出现,也没有运用统一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义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很少出现,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这些都影响社会工作的宣传。三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因各原因不愿意写通俗的读物。概言之,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展起来,要被社会认可接受,必须做好社会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高深的学术思想变为大众的日常观念。

社会工作目前在中国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必定会出现过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人才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

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1*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我县现代农业产业更加明显,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推进人才工作依法管理。二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修订完善《新干县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办法》,继续加大引才力度。

实施创新。

人才培养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待遇。三是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充实人才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了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农村人才培训方面,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支部协会”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农民参与培训机会省少,培训时间短,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县级农村人才培训开展困难;农村条件艰苦,农村人才引进困难重重。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人才市场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口袋也在一天天的鼓起来。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新的玩意儿的诱惑,中学生们能抵挡得住吗?家长们给了他们钱,他们会怎么处理,而且这样处理合理吗?况且,他们对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的知识知道多少,知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对此也感到十分好奇,很想知道与我们同龄的朋友们的想法、做法。因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次调查。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消费的概念。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本次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从统计所得数据中,我们将结论大致分为下列5条:

1、中学生的家长们对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比较多;

2、中学生的消费观念还不成熟;

3、中学生的消费开支在“吃喝玩乐”方面比较大;

4、同学之间互相攀比零用钱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5、学校、家庭对中学生无正规地进行理财、消费教育。

中学生的这种消费是怎样形成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就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投入往往超过自身。在这样的优越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吃要精美,穿要名牌,用要新奇,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要求。于是,不知不觉,校园刮起了超前消费之风,而同学间的互相攀比更助长了“风”势。

那么,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应该过分追求。

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消费方式反映着人的文明程度。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当是合乎社会的文明风貌、健康有益、发展性的。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时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种诱惑下误入歧途。中学生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消费舒畅的一面,也应注意不当的消费所造成的危害。尤其对于我们这青年一代,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成统一,相互促进,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巨大的。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时刻与消费同行,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次的研究学习体会,因为它对我们终生有益!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了解我区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准确掌握全区人才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区人才办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安排,以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组成人才工作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走访座谈、宣讲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和填写统计报表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才资源现状。

此次调研,共走访区内规模以上企业11家,高职院校3家,收回调查问卷和统计报表35家。综合区统计办和党群工作部关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关统计数据,此次调研共统计了区内149家单位,统计指标涉及40余项。其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门及双管单位机关27家,事业单位39家(含区内3所高职院校),国有控股企业11家,其它类型企业72家。在此基础上,经认真推算,大体获得渭南高新区人才资源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截止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1。9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区总人口(8万人)的24。4%。其中党政人才34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专业技术人才3920人,技能劳动者13001人,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极少,未列入本次统计。全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116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1。1%,其中博士学位的28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1%;研究生22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大学学历385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9。8%。30岁以下3315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7%;31—45岁6992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5。9%;46—55岁6534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3。5%。

1、党政人才现状。全区党政人才34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8%。大学以上学历20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59。9%。30岁以下党政人才50人,占党政人才总量14。3%;31—45岁15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45。6%。党政人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以党校学历和继续教育学历为主,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工作部门班子成员基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1—45岁成为党政人才的中坚力量,30岁以下年轻干部数量少。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现状。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1。4%,较减少32。4%。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85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17。3%。大学以上学历923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41。4%。30岁以下经营管理人才337人,占15。1%;46岁以上1259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56。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6人,占3。9%。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但总量明显不足,数量有所减少,且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短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增加,表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和职称的总体要求逐步提高,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且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职称越高。

3、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92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20。1%,较20增加30。7%。副高以上职称354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1%,高中初级职称比例9。1:31。4:59。5。大学以上学历248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3。4%。30岁以下845人,占21。6%;46岁以上的1738人占44。3%,高职称人员主要分布在50岁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560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5。3%;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129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2。9%。由此可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明显增加,职称、学历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有较大比例。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严重不足,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匮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占有较大比例,但分布较广,就各个企业而言,数量明显不足,且层次较低。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分布集中,层次较高,数量相对充足。

4、技能人才现状。全区技能劳动者13001人,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190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14。6%,较年18%降低3。4%。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技能劳动者6495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0%。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技能劳动者2083人,占总量的16%,46岁以上的6056人,占总量的46。6%。技能劳动者总量不断扩张,且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但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流失严重,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补充不足。

5、人才需求现状。根据对高新区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我区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随着高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我区人才全面紧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三是高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四是装备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对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近年来,我区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和吸引、激励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我区科技创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截至7月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人才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人才总量49。5%;人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有人才资源主导地位,45岁以下占52。9%。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辖区内现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省“百人计划”创业人才1名,省“青年百人计划”人选1名,市“三三人才”12名,博士28名,研究生229人,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4人,高级技师76人,长期聘用专家教授20余人,引进国外专家6人,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引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2、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基本确立。

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筹划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编制了渭南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进一步理清了人才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大力宣传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各级人才政策,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人才优先发展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北人印机和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大型企业,适时提出人才强企战略,对接人才特区建设规划相关规定,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开拓性建立人才发展载体和平台,形成了各具物色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走在了全市人才工作的前列,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多次肯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已初步深入政府、企业各个层面。

3、人才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构建起了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等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领导协调体制。

二是初步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1)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修改完善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制定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对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审、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推行人才统计报告制度。近年我区持续推行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分布和需求状况,实现了各类人才信息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及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推进园区高级人才信息库,分类管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入库高级人才540多名。以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才服务工作新机制。(3)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座谈交流、专题讨论、聚会沙龙、外出考察等形式,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平台,共组织召开联席会议5次,50多家企事业单位、院校和7家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多次参会,共征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意见和建议50余条,协调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具体事项12件。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开展,创新了人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有效提高了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4)广泛开展人事代理服务。以区人才交流中心为载体,有效开展社会流动人才的人事代理、职称评审、户籍迁转等工作,探索实施社会流动人才专业职称申报“直通车”服务新模式,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三是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制定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鼓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2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自设立以来,两项资金共兑现奖励扶持资金1000万元,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人才服务三大平台基本建立。(1)以专家工作站为载体,抓好企业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宣传招引人才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多途径引进急需人才。同时在企业层面建立专家工作站,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依托企业的研发团队,以技术合作项目为纽带,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专家工作站成为高新区引导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2)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抓好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渭南高新党建网和渭南市人力资源网,建立了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信息,为区内企业和社会人才入区就业提供双向无偿服务。同时,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间的供需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校企对接”及“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市各大院校开展送岗位活动,主动为企业新招聘大学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大力宣传人事人才法律法规,积极做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兑现和社会保险费缴纳等监督指导工作,努力解决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3)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企合作平台。管委会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内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与技术合作关系。同时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和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见习基地,有效促进大学生入企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之需。推动企业依托高校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实现柔性引才。吸引高校在企业建立新成果转化基地,共同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区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期,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2个,大学生实习基地4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0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13项,取得专利授权近70项,发明专利10多项;开发新产品150余种,有10多种产品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二是重点人才工程有计划逐步推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狠抓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1)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对区内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了大规模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6家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骨干人才培训工作。(2)有效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省市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开展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对10家规模以上企业,16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采取外出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高端培训5期。(3)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依托,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鼓励引导陕西北人公司、中联重科、西安重装等重点企业与省市区各大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合作,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000余人。目前,围绕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五大重点人才工程已启动三项,企业人才培养意识和人才培养大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是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初具雏形。倾力打造创新创业载体,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已动工建设,交大科技创业园项目已进入实质进展阶段,市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进入申报程序。特别是今年4月份,我区经省委省政府授牌,成为陕西省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将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标志着我区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科技研发机构15家,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个,陕西省重大创新产业化及13115科技创新工程3项,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科大科研攻关课题8项,取得专利授权151种,发明专利18件,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不断聚集,人才施展才华事业平台逐步健全。

四是人才激励导向效应日益凸现。切实兑现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奖励扶持资金,真正把人才待遇落到实处,对区内24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了创新创业支持,发放了安家补贴和特殊津贴,对6户人才载体建设先进单位予以了重奖。对科技创新及人才的奖励扶持,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人才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五是人才施展才能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职业教育等六大产业集群。全区企业总数达3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3户,创新型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1户,累计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6个,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9。3%。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发挥作用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格局形成,人才依托产业发展,施展才华空间不断扩大。

六是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全面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四纵四横一绿环”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热网工程,燃气、通讯实现全覆盖,功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崇业路社区医院建成投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投用了渭南高级中学和两所标准化小学,改善了高新中学办学条件,加快了职教产业园建设,科教、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以解决人才住房之需的公租房建设,已全面开工。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七是人才发展舆论环境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中省市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特区建设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特别七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以来,我们共发放高新区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汇编300余套,散发传单10000余张,人才调研问卷100多份,人才发展政策已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区人才资源现状和人才工作现状分析,虽然我们在人才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区党工委管委会已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并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全面建设人才特区,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但全区人才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存在口头说得多,实际干得少。特别是作为人才使用主体的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和私人企业,人才观念不强,热情不高,缺乏爱才之心、识才之道、用才之艺的科学人才观,家族式管理、论资排辈、论关系排位,“好”人易用,能人难容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企业,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创新需求不高,更加缺乏对人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高新区人才发展的要求。人才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和完善。尽管成立了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成员包括7个区级部门,但人才机构设置、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工作经费等还不完全到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个别部门和单位在服务人才发展、落实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重视不够,工作推诿等情况。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偏弱,政策体系还有缺项。我区虽然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比较零碎,吸引人才优惠政策,扶持人才的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关键性政策,服务人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健医疗等保障政策还未出台,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

2、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1)人才总量不足。虽然我区的人才资源总量有了大幅的增加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但人才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24。4%。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人才总量难以满足区内企业的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供求,都存在不小的缺口。

(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一是在专业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为9。1:31。4:59。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二是在行业分布上,除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充足以外(占到了总量的32。9%),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中技术人才量小,层次较低。三是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大学学历以上仅占人才总量的21。1%。四是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人才整体偏少,仅占人才总量的17%,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20。1%,高级职称人数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3%;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19。8%,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奇缺,全区技师只有795人,高级技师仅76人,高级技师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仅为1。3%。这些远远低于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全区目前还没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引进的教授、博士、外籍专家仅20余人次,且大多是以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能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稳定、足量的领军人才队伍。

3、软硬环境不优,吸引人才的综合实力偏弱。

一是硬环境不足。由于我区地处渭南中心区西部,基础设施、购物娱乐、住房交通、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处于劣势,与西安等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人才工作、生活造成相当不便。二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虽然我区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但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3%,产值上亿元企业占4%,高新技术企业不到3%,传统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占有绝大比例,缺少真正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很难形成新的较大人才需求增长点,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的优秀人才。三是创新创业载体不足。由于历史和非中心城市等原因,整体上国家和陕西省在渭南市的科技机构部署和创新载体布局较少,缺乏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而我区建成的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全部为企业自建或校企共建,且仅15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仅1家,国家级的为空白,层次偏低。同时研发机构缺乏相应的研发生态,创新资源和创新型源头组织稀缺,很难形成高层次人才“栖息”的条件和氛围,高层次人才补给困难,人才支撑力较差,导致有些企业将研发和生产分置于西安和渭南两地,给工作造成不便。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缺失,创业孵化器建设缓慢,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等仅形成思路构架。人才发展事业平台处在初级建设阶段,“英雄无用武之地”致使高层次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四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单位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五是待遇不高。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还不完善,股权、期权激励,专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还未建立,人才的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成为转型发展的中坚。

一是现有研发队伍创新能力不强。很多研发项目大多以满足生产为主,自主技术研发少,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满足于传统的加工制造和日常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虽然有研发队伍,但是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培育不够,研发能力在低水平上重复,造成技术人才流失,创新队伍萎缩。二是人才本身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服务水平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抱怨较大,无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又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安于现状。三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以应用型为主,研发型人才引进较少,特别是高新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型研发人才匮乏。加之我区软硬环境的劣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不来,且企业长期培养的骨干人才流失较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人才支撑。

5、人才市场基础薄弱,人才市场配置作用发挥差。

一是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公益性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体系以及管理监督体系等尚未建立或发挥作用。二是体制性壁垒仍然存在。目前,我区人事、劳动、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所属人才(力)市场,各自为政,体制性障碍明显,缺乏社会竞争力。三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市场化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产品品味低,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距服务上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软硬件建设整体较差。人才交流市场仅依托于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开展相关业务,还没有建立固定的场所和基本的设施。劳动力市场虽然设立了育红路劳动力市场,配备了管理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形式单一。人才(力)市场制度建设缓慢,市场组织形式老化,市场运作效果差,市场操作盲目性较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人才工作经费不足,难以满足人才发展之需。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高新区财力主要用于开发建设方面,人才工作投入虽列有专项,但资金额度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研发和人才服务等需求。加之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及人才公寓建设等需大量资金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难以保障。二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渠道和力度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关天经济区建设和陕西东大门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国家一流创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念,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不断扩张人才总量、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助推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资源。

要鼓励引导各级部门和用人单位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禁锢人才发展的不利因素,主动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人才工作上做到思想认识高于一切、工作摆布先于一切、资金投入重于一切。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有力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各类优秀人才大量聚集,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党工委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机制等。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划分人才工作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和实施办法,把人才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人才工作的协调沟通,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等,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三)全力以赴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1、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紧紧围绕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集聚。按照高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行产业聚才、集团招才、项目引才。做大做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职业教育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通过集中抓好优势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打造人才汇聚核心,形成人才集聚“洼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二是实施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工程,推动高新区人才开发向纵深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际,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切合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意见和优惠政策,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加紧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组团参加国家、省级大型人才交流会,深入国内重点院校,以及通过网上招聘等措施,搜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区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依托管委会各驻外办事处,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发达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采取各种形式,大力推介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宣传引才优惠政策,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广揽高精尖人才。实施人才家园计划和人才回归计划,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搜集渭南籍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亲情乡情感召各类人才回乡创业。三是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引进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进一步完善人才与项目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引进实效。四是加快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推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高校科技园、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各类技术中心建设,推动科技金融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使我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充分利用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托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加快区创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手组建孵化器建设专业团队,研究制定孵化器运营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吸引创业人才入园配套政策。

2、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素质。首先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大力建设科教、职教园区,打造高等教育基地和高级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和再生能力。其次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不断开拓人才培养开发新渠道,采取搭建平台、奖励、补贴等形式,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全面实施各类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重点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依托省市区建立的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与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重点开展以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会、法律、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围绕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职业教育等领域,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采取外出培训、企业内训、在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综合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全力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环境。

一是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抓好中省市区现有各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以人才特区规划为统领,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富有我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人才评价考核办法,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分别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使有真才实学、干事创业的人才得到科学评价、提拔重用、增加收入,增强各类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好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工作。鼓励区内用人单位制定和实行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分配政策,探索期权、股权等按生产要素和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员工持股等分配方式,不断调动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制定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积极开展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抓好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百人计划”、三五人才,市三三人才、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推荐工作,造就一批企业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五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和子女就业、上学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人才待遇,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促进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创建全市品牌名校,使各类优秀人才子女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全关心爱护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创建英语沙龙、青年联谊会等人才交友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需求,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人才顺心、舒心、安心。六是打造优良生活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优良环境。着手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居住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大型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和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场所和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有较强实力的商业流通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改善区内交通条件,协调公交公司,开通或增加线路和班次,推动西环线高速路出入口尽快建设,构筑区内便利的城市交通网络。七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定期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活动,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级人才政策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惜才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体系。

一是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市场准入、服务、运作、管理、监督等制度。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促进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重组,建立大型人才(力)资源市场,健全市场基本要素和设施,同时培育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构建统一规范、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鼓励民间、国(境)外资本参与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二是努力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以区人才(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高新区人力资源网为纽带,对上与省、市人才市场衔接,对下与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对接,形成上下结合、广泛合作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全力推进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全面搜集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掌握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参与组织省市区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健全完善人才网上招聘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类人才择业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双向服务。切实抓好高级人才信息库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职称评定、户籍迁转等业务,促进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多样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贴心服务。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实现人才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六)发挥企业人才开发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才开发和需求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千方百计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工作奖励体系,根据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设立渭南高新区最佳雇主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奖、优秀职业经理人奖、人才服务奖等,大力奖励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二是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和投入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和人才投入资金量,运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扶持资金。三是大力促进政企人才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在重点企业设立管委会驻企业人才工作联络专员,主动了解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实际需求,摸清和梳理政企人才工作切入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开展政企对接和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作用,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实现多方对接,以沟通信息、互补余缺、促成合作。

(七)大力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推动省市区人才工作一体化,有效整合省市区各级在吸引、培育人才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政策、信息等优势资源,立足高新区的实际,加快推进我区人才特区建设。如:争取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配套资金,解决我区人才发展投入不足问题。发挥省市人才工作机构桥梁作用,促进省市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有针对性组织高级专家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和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对接,参与合作攻关、科技服务和重大事项决策咨询。积极促成渭南市与高新区联建高层次人才专家公寓,创建全市招引人才亮点工程等。

人才类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食品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食品行业紧缺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

1、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1~2]。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xx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5317亿增长到24430亿元。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的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3、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xx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选20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表3和表4、表2是20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的人员主要还是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主要从事生产操作。表3是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从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就业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很多企业现在还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及生产、销售人才。表4是食品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现在急需管理型人才,其次,则是生产操作及销售人才。

4、我国食品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1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4.2提高食品的营养与安全作用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将迅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xx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通过对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因而,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3~4]。

5、对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行业需求,要适合企业口味,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更多创造实践、实习实践的条件与机会[5]。

5.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科目课程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生产操作工、食品销售人员、食品检测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等实际,调整课程的设置,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2实施“双证制”教育

为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人才调研报告

__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发展的进程中,以“以人为本,服务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构筑和完善以__为中心,辐射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服务大平台,不断为现代新__建设和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以服务带动人才领域的.拓展,以服务促进中心品牌的确立,以服务推动人才中心的建设,努力创建人才服务新体系,提高了人才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新__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__市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市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__市人才服务中心坚持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推进人才中心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创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人才机构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和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已初步建立。__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__市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1998年前,实行一块牌子(人才交流中心)、两种功能(市场功能、人才公共服务功能)、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统一运作;第二阶段,1998年__市人才服务中心和__人才市场成立至xx年,实行两块牌子(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市场)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与市场管理合二为一,分别运作;第三阶段是xx年以来,根据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推进人才市场体制改革,采取了放权、脱钩、搞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两种功能,分别运作,分别核算,统一管理。人才服务中心从事人事人才公共性服务,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收费上缴财政。人才市场从事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费独立核算,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为公共人事服务和人才市场的运作带来了明显的效应,人事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满足了社会对人事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调节供求关系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项目不断扩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特别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独立核算的人才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__市人才服务中心是__最大的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之一。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现代新__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中心管理和运作模式,初步构筑起多元化人才服务平台。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__市人才中心从成立之初为少量辞职流动人员服务扩大到了目前的为各地、各层次、各类人才全方位服务,并逐步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会贯通。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信息、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就业指导等业务内容快速发展,心理咨询、人才选拔、人才派遣、人才资源开发、hr设计、业绩诚信等新项目不断纳入。三是服务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根据人才资源供求特点,结合人才中心实际,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互补充,综合型市场与个性化市场相互配合,专业化服务与精细化服务相互衔接,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打破地域界限,延伸扩展服务平台。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与西南地区各省会城市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组建了由成都、重庆、__、贵阳、南宁、拉萨、云南农垦人才中心六市七方组成的“西南人才联盟”,使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互为窗口、互设平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完善了人才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才工作的共同发展,构筑了区域性人才服务大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的建设。“__人才网”自xx年重建后,形式、内容、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年参加网上人才交流会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网站年访问量已近400万人次,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专业人才网站之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网上交流平台。六是积极完善中心内部的信息网络服务功能,自主研发了《__人才市场营销系统》、《__人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__市人事人才考试远程报名系统》等软件,初步实现了人才中心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是保证人才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的基础。__市人才服务中心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形势对人才中介的要求,适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职工的要求。一是公开招录补充高学历、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改善职工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加强培训。建立了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等为主,以学历培训和出省培训等为辅的职工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水平,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程序,坚持每天对全体职工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并不定期的向来办事的群众发放无记名服务质量调查表,广泛听取群众对中心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四是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中心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印制成书发给每个职工,并对人才市场所有制形式、经营模式、分配方式进行了有效调整,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五是培育组织文化,构建团队精神。__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了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非常重视组织文化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和“__人才、助你成才”的组织文化理念,“相互关爱、快乐工作”的团队精神,破除“身份”限制,所有职工一律平等对待,并采用“四不唯”的用人制度(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根据职工个人特长量才使用,用绩效和业绩来衡量职工的价值,在中心形成了多元的人才观,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中心发展的内在活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入,__市人才服务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结合业务发展和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不断整合内部资源,继续完善以人才市场、人才网站、人事代理、人事考试、人才培训、人才派遣、综合保障、国际人才交流、党群组织九大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多元化服务平台,并以公共性人才服务为核心,以经营性人才服务为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转协调、高效细致地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把__市人才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市场化的人才配置中心、社会化的人才代理中心、现代化的人才信息中心、国际化的人才交流中心、科学化的人才评价中心,让人才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性人才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农村人才调研报告

由于城乡收入差别巨大,社会资源分配和公共产品提供不公平,以及“市民”优越于“农民”的传统观念,造成农村人才工作陷入困境,很多地方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力的人才匮乏状况。

一、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基层各行业特别是政府、教育卫生、农业技术等部门广人才严重缺乏。

2.人才断层与流失现象严重。当地青年人才留不住,大部分流向了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外,国家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很少有人自愿到农村工作。

3.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差距较大,出现县内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入。

4.现有人才素质不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严重偏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村人才及其匮乏。现有人才知识结构也非常单一,缺乏信息技术、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建议

1.切实改善农村人才待遇,帮助农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农村人才的待遇给予适当的提高和改善,以地区差、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待遇,促使人才向农村流动。

2.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乡村级干部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准。着力培养农村专业人才,通过开设各类培训班,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授课,辅导与农业农村推广相结合,帮助他们成为各地带头创业致富的农村优秀干部和人才。

3.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人才相互流动。要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间合理的交流与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要建立城乡对口帮扶制度,实行对口人才培养。

4.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通过增加对农村

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现状,以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省财政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将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结合本人所住的枝江市姚家港镇石宝山村,近期对本村的走访调查,对本村实用人才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和分布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概况分析

据调查,全村共有农村实用人才21人,占全村农村总人口的6%,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业科技型、技能劳动型、文体艺术类和其它类10个方面。从区域分布,人才类别、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由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经营、农村专业合作带头人等行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了较大贡献。

(二)各行业农村实用人才层出不穷,涵盖方方面面。调查结果显示:全村农村实用人才21人中,生产能手有5人,其中种植能手有4人,养殖能手有4人;经营能手3人,其中企业经营人才1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头人1人;能工巧匠有3人。种植业、养殖业、企业经营人才比重较大,能工巧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少,科技型人才缺乏。

(三)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于中年化。在年龄结构上,全村30-40岁9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42.9%;41-50岁的10人,占48.1%;51岁以上的占2人,占9%。

(四)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文化程度上,初中以下的14人,占全村实用人才的66.7%;高中(中专)的3人,占15.7%;大专以上的4人,占17.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约占七成,比重大。

(五)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能情况:从调查看,农民技师2人,其余未申报

专业职称。、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及典型介绍

(一)农村实用人才成了开发性农业的引路人。开发性农业人才主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全村有8人,其中种植业4人,养殖业4人。他们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优质稻生产、棉花优质高效栽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养殖上,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他们当中有开发数千亩荒滩种粮做法,有土地向大户流转典型的经验,有回乡创业发展规模养殖的模式,有农技农机结合的成功事例,有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我村丁士根自1991年开始承包江心洲500亩荒滩试种小麦,当年获得较好的收益。逐步发展到2015年400余亩,添置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抽水机,机动喷雾器,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李松林、施结木被授予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在生产能手的带动下,仅江心村综合开发利用荒滩2万亩,全镇土地向大户集中流转8000亩。

(二)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低,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卖价低,销路不畅,影响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东至县辰鑫植物油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走“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订单生产3万亩,带动1万余户增产增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至县昌泰工贸责任公司,依托当地优质棉花,从事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农村实用人才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流通领域,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将农民的稻谷、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生猪、蔬菜等产品集中起来,销售出去,以销促产,带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村村余卫兵年营销粮食1000吨,刘玉学年营销棉花500吨,辰鑫公司程根生营销菜籽4000吨,阮双林年营销芝麻、花生等农产品3000吨,产品销往浙江、江西、上海等12个省、市,不仅自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还带动当地老百姓增产增收。

(四)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了农业经济体制。章茂林创办了同福水产合作社,陈立旺创办了新华棉花专业合作社。运用产业化经营,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走集约化、标准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外面的大市场对接,实行订单生产,以销定产,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卖点,使农民从中收益。

(五)农村实用人才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掌握一技之后,到大城市创业找市场,组织本地农民有序流动。主要行业有建筑业、装璜业、缝纫业、修理业等,我村向外输送技能劳动型人才百余人,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同时他们在外学习了技术、管理经验,积累资本,回乡创业,在农村大显身手。

(六)技能劳动型人才助推农民致富。我村朱成洲是一名瓦工,拥有一技之长,从事装璜业,带着村里人组成一个施工队与金利来总公司达成装饰协议,营业额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500万元,安置20余人就业。

(七)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刘明华自学农村土建工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掌握各种知识后,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承包窑厂,生产优质红砖,从事农村公路、水利兴修等工程建设,质量达标,深受老百姓欢迎。

三、存在主要问题

1、人才匮乏。我镇是农业大镇,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据调查,全镇农村实用人才仅 人,占农村人口比重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农村实用人才匮乏。

2、结构不合理。从行业上分析,农村人才发展不平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能手多于其它行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带头人刚起步,能工巧匠人才少;从性别上看,农村实用人才男性多于女性,;直接从事生产的多,从事社会化服务的少。

3、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人数占总数比重大,没有经正规化训练和学习,基本上都是靠自学或师传,专业化水平不高。

4、经济实力不强。他们创业时间不长,从事行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处在创业之初期,资本积累少,经济实力明显不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弱。

5、带动能力弱。我镇有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自围绕自身产业优势,仅带动小部份农户增产增收,大部份农户还是靠自已发展,整体带动能力不强。

6、年龄中年以上。人才调查中,中年以上年龄偏多,年轻人极少,基本上到外地创业、发展。人才大量流失。

7、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投入经费很少,工

作环境不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条件差,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四、主要对策与建议

1、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实用上摆上议事日程,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抓出成效。一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制定发展规划。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明确实施主体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合力。三是要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畅通信息、开阔视野、加强互动、优化服务,不断增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五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认证评定工作,颁发“绿色证书、”技能证书,专业技能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2、加强培训,提高素材,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步伐。要定期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季节性,如产业技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技术;工程技术:建安工程、食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等;服务技术:营销、物流、信息、维修、保健等。确定相关部门具体落实。与此同时,通过输送人才到大中学校进修,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提高技能,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加大投入,财力支持,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供资金保障。财政要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进修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尤其是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发展生产上重点扶持,引导他们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加工,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村一品,有明显的特色优势。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4、创新机制,政策扶持,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要从多方面,宽领域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想事业、干事业、成就事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解决信用融资、农业保险、技术支撑、税收优惠等重点难题,真正发挥政府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5、加强领导,组织引导,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步伐。要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农民增收的长远着眼,立足当前,着眼长年,把农村实用的培养和发挥作用摆上政府议事日程,确定主要领导亲自抓,抓出成效。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奖励和表彰。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建设一批农村最急需,用得上的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我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镇共有5个。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在“严格选拔、注重培育、激励增效”的思想指导下,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我镇现有公务员17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人,事业人员7人,乡土人才66人,其中:养殖能手5人,种植能手3人,文艺能手57人,户外运动领头人2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创设服务农村实用人才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工作做出部署,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汇报。我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借以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立志成才的积极性。今年,我镇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全面调查,发放信息采集表,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做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

(二)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与技能培训。我镇充分发挥街道、村的积极作用,层层举办油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二是开展实践指导。通过“农业科技之春”活动,以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现场分析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水平。三是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依托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性培训31人,开展引导性培训60人。

(三)搭建平台,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带动作用。我镇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协会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培育专业合作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少,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文化程度偏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比例低,专业对口率低,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

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对人才工作做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是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二是强调了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三是提出了深化和推进改革的要求。四是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人才战略的推进,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人才已成为国家与区域竞争的焦点,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许多问题,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程度偏低,人才外流严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人才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既要立足本土,激活现有人才,又要面向外界,吸引外来人才,切实把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作为人才工作及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造就“永久性”农村实用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人力资源中的先进分子,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宣传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下根来,尽展其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再创佳绩。

(三)增加投入、促进人才成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成长,离不开政府和各部门的扶持。一是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培养一批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银行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贷款的倾斜,放大贷款额度,简化申贷手续。农业部门也要积极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

(四)加强管理,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力度,使农村实用人才为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是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主体,各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服务力度,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对农村人才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二是建立和完善选拔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各级人才标准,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种养能手等人才纳入管理和服务对象,便于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发展大计,实用人才为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就一定能够推动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

人才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以来,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二、主要做法。

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20xx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著名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xx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四、政策建议。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人才调研报告

**县某镇,土地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其中水田1914公顷,山地20xx公顷,下辖3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人。该镇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三国名相蒋琬曾求学于此,镇东部有以蒋琬命名的蒋琬峰,留下了蒋琬勤学的千古佳话。境内和合村的三角塘水库底坡上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有252人,其中党员140人,民主党派1人,大专以上学历110人。编制数为137人,在岗人员132人。副科以上干部35人,实职副科14人,退休人员19人,停薪留职人员95人,公务员71人,职工42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3人。35岁以下的150人,占总人口的60%。在1995年的时候,该镇总工作人员89人,96年至99年进入了大量人员,其中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其他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招工进来的,并且文化水平都不大高。xx年至xx年县里要乡镇精减人员,该镇新来的关系不大硬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下岗或停薪留职。

“xxx”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对于乡镇机关人员来说,原来的七所八站,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都上划,收回县直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干部的选拔面比过去大大缩小;乡镇一级在职人员报酬低,报考乡镇公务员的人不多。在这个镇,相当多的顶岗人员是城镇当兵转业安置下来或者是七几年乡镇招聘干部,学历不高不说,能力也有限。该镇132名在职人员中,当兵回来的达35人,招聘干部15人;因公务人员管理严格,转干不如过去容易,这样乡镇只好让一些不是公务员的人干公务员职位的事。县直一些部门近年来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乡镇缺人的现象更加严重。该镇就有3名同志在县直机关帮忙。分析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没有诱惑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把农村排斥在外。二是农村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农村不具备大城市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个人发展平台较小。三是乡镇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吸引力。

现在的乡镇工作人员,大都有发不出工资的威胁。比如该镇早几年的电视台有7个人,其中4个年轻人各有特长,将电视台搞的红红火火,每年创收20万。镇里规定台里要完成10万的收入就发基本工资,剩下的收入镇财政与台里按五五分成,即台里应有5万元的奖金可发,但实际发下的每人不到3000元。这样,四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三四年后,年轻人全部走了,新加的人员在技术不能有大的创新,又过了2年,台里的收入大大减少。目前,这个电视台每年收入1万多元,入不敷出,只剩下3个工作人员了。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人才队伍总量。

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外聘等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三是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在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以上。对xx年后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实施学历淘汰,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5%以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0%以上。要通过补充毕业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送出去培养以及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人才调研报告

根据《**市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市文联党组积极行动,由党组书记牵头,通过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文艺界如何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构建和谐文联”,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健全了文联各项规章制度,使机关管理的各个环节畅通有序,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有效创新,带动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使之能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

二是激发了活力,鼓足了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文联机关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联络、协调、服务”的理念,推动我市文艺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转变了作风,实现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文联机关转变了思想作风,完善了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确保了各项政策决策的公开、透明、规范。

1、人才青黄不接。

文联机关目前在职人员18人(行编12人,事编6人),平均年龄四十多岁,五年之内,将有一批人退休,其中有的还是骨干力量。一旦他们退休,文联将面临着人才断层,尤其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一些年轻的同志缺乏专业知识,难以独当一面地工作。主要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过去所进的人员中,非专业人才占的比重较大;二是机制的原因,由于编制的限制,调入专业人才十分困难,因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人才青黄不接,一方面专业人才无法调入。文联目前的人才建设状况,对于建设文化强市,繁荣发展我市的文艺事业,为我市的文艺家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和困难。八县(市)文联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2、经费投入不足。

《振风》杂志是文联的机关刊物,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振风》杂志改刊以后,我们打算办成双月刊,每年出刊6期,每期印刷5000册,每期费用约需2万元,全年要12万元。一直以来,财政给予《振风》大力支持。但经费始终是困扰《振风》的首要问题。最初,市财政每年拨款三万六千元,《振风》尚能每年坚持出版四期。以后,由于**财政紧张,经费逐年递减,《振风》的刊期也变得不固定,随经费情况而易。至xx年,财政拨款一万元,《振风》今年也就只能出刊一期。《振风》改刊以后,财政逐年增加至目前每年4万元,按每期经费2万计,只能出两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六百多万人口,xx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振风》杂志则是市级唯一的文学刊物,曾获省优秀内刊称号。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高**的文化品位,财政支持办好一份文学杂志《振风》,是完全有必要的。据我们了解,周边地市,甚至**辖县,财政对文学刊物的支持都是很大的。池州每年拨款10万,桐城10万,枞阳8万。**每年四万,肯定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只能缩减刊期,由最初设想的双月刊改为季刊,每年出四期,印数也相应减少。

针对上述人才青黄不接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是等、靠、要,有些问题必须力争,有些问题还要自己设法解决。为了改变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大力培养机关的年轻人,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他们,使他们取得专业职称,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业务水平,胜任本职工作。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xx年,我们从宿松县文联调入姚岚同志进期刊编辑部,任《振风》编辑部主任。xx年,**武警支队画家胡越忠同志转业到文联,我们安排他在组联部工作。他们都只有四十多岁,为文联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文联机关各项工作虽能正常运转,但五年以后,由于一批人到龄退休,文联的专业人才仍然会产生断层。为此,我们一方面物色合适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争取在编制内调进人才,以解决五年以后人才断层问题。

关于《振风》杂志经费不足的问题,除了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我们成立了《振风》杂志理事会,利用社会力量办好《振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单位,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办好《振风》。就目前这种状态,《振风》杂志也只能办成季刊,要想办成双月刊,财政还必须加大投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市委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是符合我们市情的。历史上,我们曾产生过辉煌的桐城文派;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的通俗文学流派在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当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黄梅戏就是一块响铛铛的文化品牌和艺术流派。黄梅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市的一张名片,经过以严凤英、韩再芬为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努力,终于从一个民间小戏种,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我市以黄梅戏为媒介,成功地举办过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黄梅戏,知道了我们**。这也是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例子。除黄梅戏之外,**的版画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可以利用这个艺术平台,着力将**版画打造成为一个美术流派,比如皖江版画派,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国内外文化产业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广东的油画村、杨柳青的年画、自贡的灯展、潍坊的风筝,以及国内许多成功的文化艺术节,都是经济和文化成功结合的典范,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要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一是要找准目标,二是要加大前期投入。比如**的版画,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二要加强硬件建设,比如展览馆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展览馆。所以,文化强市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有一些实际的举措。

人才类调研报告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州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46%,而45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三)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要通过交流、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年轻公务员,切实改变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 11-16 幼师六月份工作计划(热门17篇)
    工作计划书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工作效能和效率。在此分享一些成功的工作计划书实例,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为了高效性地搞好阶
  • 11-16 局消防安全工作总结汇报(汇总14篇)
    安全工作总结是对某个单位、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段内有关安全工作的情况、问题和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安全工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安全工作总结的精
  • 11-16 门诊护士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热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上个月工作的一个回顾和总结,通过对工作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月工作总结的问题或者需
  • 11-16 感恩教师节的活动总结与反思(模板21篇)
    活动总结是对我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进行总结和记录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写作参
  • 11-16 小学毕业典礼晚会主持词(模板18篇)
    毕业典礼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学生们在这里告别青春、告别校园,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毕业典礼上的经典演讲,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 11-16 大赛工作人员总结报告(实用16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类型的报告范文,以便向上级、同事或老师汇报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如果你正在写一份报告,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 11-16 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专业16篇)
    银行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信贷政策解读,帮助您了解贷款申请的各项要求和流程。商业银行风险管
  • 11-16 八月结婚主持词(模板22篇)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次盛会,让我们一起开启这个精彩的时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演讲摘要,大家一起来欣赏吧。(开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
  • 11-16 新学期新工作计划体育部(热门17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会认真制定并坚持执行。学期工作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制定一个高效而科学的计划吧。
  • 11-16 医务科医生述职报告总结(热门20篇)
    在写述职报告时,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院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在本次执业医师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