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普通心理学的论文(优质18篇)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优质18篇)

时间:2023-11-09 02:29:05 作者:曼珠 普通心理学的论文(优质18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料,通过分析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体会其中的优秀之处和写作技巧。

普通儿童心理学论文

自从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老师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要怎样来评价好一堂美术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合理、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合作和交流。通过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引导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只是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表面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学生发展服务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师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审美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谨慎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说在一次美术课堂上,一个学生兴冲冲来交作业,喜滋滋地问:“老师,你看我画得怎样?”老师一看,未曾言语,随手拿起笔,在作业纸上唰唰地添了几笔,对学生说:“这样要好一点。”没有想到学生很不高兴,回到座位就把作业纸丢进了废纸篓。新课程要求教育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了解自己学生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更要谨慎地运用评价,才能有指导性和有说服力。本案例中的老师可以首先聆听学生的诉说,找出他喜滋滋的原因,先在某些方面肯定他,再有目的地通过恰当、中肯的评价来调整、补充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在美术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技巧,把握好评价的时间、掌握好评价的方式,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我还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思考和认识。

心理学的论文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yuloo。

第一节绪论。

1、简述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试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要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3、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4、人的主要的感觉和运动中枢都有什么部位?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及其证据。

第三节认识过程。

1、解释下列名词:

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知觉记忆。

表象想象。

2、简述感觉的种类。

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4、试述三个记忆系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什么是思维?为什么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6、简要说明言语机能联合区。

第四节意识和注意。

1、简述意识的特点、机能和形态。

2、睡眠分哪几个阶段?梦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做梦是否有害于健康?为什么?

3、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的主要特征的是什么?

第五节需要和动机。

1、如何对需要进行分类?

2、简要说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如何对动机进行分类?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及两极性。

3、试述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4、什么是意志?

5、简述意志的主要品质。

第七节能力与人格。

1、什么是能力?它和人的知识、技能有何关系?

2、试述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什么是人格?试述人格的特性和结构。

4、什么是气质?巴甫洛夫是怎样解释人的气质类型的?

5、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表现有何特点?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气质类型?

6、什么是性格?怎样分析人的性格?人力资源。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本文就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建筑与人的心理关系为例,探讨了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以达到预期效果。

建筑设计;心理学;人。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被干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1、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营销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徐雷、张莉主编这门课是市场营销专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不仅如此,对于现如今的市场化经济时代,学习此门课程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2、我说课的主题是:消费者的情感过程.为本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讲解中主要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技能的训练。

二、说学生。

此门课程主要针对的学生基础较薄弱,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但模仿能力强,记忆力是巅峰时期,所以在讲解时主要以案例引导,实践演练配合教材理论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单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差别,理解情感的概念,掌握情感的外部表现。

2、技能目标。

营销者的礼仪,其中动作表情和面部表情作为回顾,主要练声音也就是气神。

3、德育目标。

通过情感认知的学习从沟通的角度铸造自身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气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情感的外部表现。

2、教学难点。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泛读整本教材,主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作为营销者应当怎样来做却提及甚少,所以略显得枯燥,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参考营销实战技巧结合实际来来训练学生,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就本节内容主要应用讨论法,提问法及演绎法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上课开始前师生问好。以平和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示意进入上课状态。

2、导入: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几个同学。

(1)发助学金了你什么心情。

(2)汶川地震的时候你难过吗。

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

3、教学内容:

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根据情感的概念得出,营销时应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投其所好——情感营销。

完美的营销:以获取顾客终生价值为目标,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展开情感服务,与顾客开展心灵沟通,致力于培养情感忠诚,最终得到真正的顾客忠诚,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

沟通的三个步骤。

(1)认同例子:在顾客说到对产品的意见时回答“是的”

(2)发问。

(3)说明。

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呃啊。

4、板书设计。

主板:

一、情感的概念。

二、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联系。

情绪:情境暂时激动性。

情感:稳定深刻持久。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比较内隐。

三、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

动作表情。

声音表情。

副板: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感营销。

呜天部音。

啊、呃人部音。

吽地部音。

在这个世界上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

5、课后小结总结重点:情感营销。

6、作业:加强自身声音练习。

七、教学反馈。

课后回顾自己讲解结合学生反映做出及时调整。

普通心理学思维论文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注释:。

[1]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由于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因此在追究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追求。色彩设计能够对于大众的感官因素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提升,让艺术设计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艺术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引用和配合,实践环节中巧妙的进行色彩调节,发挥色彩搭配技巧,将其和心理学有效结合,才能够满足当下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

早期的时候,色彩指源自自然界中的光,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物体表面光的发射。分析日光发现,其包括很多不可见以及可见波长的光,在日光的照射下,三棱镜会反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直接体现出对应的色谱,人类眼睛能够直接看到的七种颜色,具体包括紫色、靛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生活环境中所能够直接性接触到的色彩受到色彩的色相以及色彩的亮度两个方面影响,色彩的亮度强弱关键在于日光的强度以及物体自身具备的反射能力,物体表面上接受到的光照如果较强,那么对应的色彩就较为明亮,如果接受的光照弱,那么亮度较差,光的类型对于色相产生影响,详细分析来说需要看物体反射出来的波长,可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由于色彩的装点变得更加的美观和多样化。

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内容是分析色彩对于人类心理造成的影响,经过科学的判定和分析处理,有效的控制和避免色彩对于人类产生的不利作用影响,缓解人类的心理冲击。每一个个体的性格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直接性的反馈出来,从颜色方面能够间接判定人的性格,具有大致的把握,未来想要加强研究水平需要关注色彩的角度。目前,色彩心理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包括商家利用颜色搭配,提升产品的视觉效果,促进销售量的增长。很多的发达国家对于色彩心理学已经具有较为透彻的研究,欧美已经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色彩理论体系。此外色彩对于人类的情绪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好的色彩搭配和控制能带给不同主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医疗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人类自身主观体验不同,将色彩划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自身方面来说其不具备温度变化,冷暖区分主要是主体在和色彩发生接触后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例如常见的色彩反馈效果,出现大面积蓝色时容易联想到大海,带给主体清凉的感受,其被划分为冷色调中,橙色以及红色的出现,会让人类感觉到太阳以及火,具有暖的反馈,因此被划分为暖色调,此外冷暖色还会被明度的高低所影响,明度较高会给人一种冷的感受,低的明度让人感觉温暖舒适。一般状况下,艺术设计要根据气候的改变结合冷暖色的搭配,适当调整室内环境以及着装的颜色变化,最终让自身感觉到舒适。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背景作用影响下,色彩的冷暖感受具有不同体验。

公共环境设计环节中,通常会将室内的装饰和色彩有效搭配,例如很多的快餐店会大量的使用红色或橙色,提升人的温暖感受,此外由于很多的食物原材料是红色以及橙色,利用这两种色彩能够带给应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让人的精神感觉愉悦放松,帮助吸引更多的人员;商品展示以及陈列方式的变化,会让销量发生改变,产品设计环节中会利用色彩影响进行搭配,选择最吸引消费者的搭配形式。办公环境中过多的应用白色空间,会加大人员的眼睛负荷,为解决该种状况可以应用冷色系的其余颜色代替。机械化作业的工厂内部如果没有任何颜色的装饰会给工人疲劳的感觉,工作效率降低同时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可以将墙壁改造成粉色;传统医院的墙壁大部分是白色,工作人员的`服装大部分也是白色,这种颜色会让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加,过去出现的白衣高血压状况正是色彩对于人类影响的最直接性体现,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医院将内部的墙壁粉刷成淡粉色或是奶油色,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色彩设计还会对于公共交通产生影响,交通信号灯的色彩能够直接性影响驾驶人员的判断性,结合光学的基本原理,红色光能够产生最长的波长,所以在应用中传播的距离最长,更加吸引人员的注意力,因此红色作为禁止通行的信号指示颜色,绿色和红色能够产生鲜明的对比,能够轻易的被人类眼睛所分辨出来,能够直接性的表达出信号意义。路面的颜色大部分为黑色或灰色,这是由于该颜色能够让驾驶人员感觉镇静,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的处于该种颜色影响下,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增加,因此大城市中逐渐的增加彩色路面的比例,刺激开车人员的神经系统,提升注意力。车辆本体的颜色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蓝色和绿色属于后退色系,车辆行驶中会给人一种较远距离的感受,因此出现追尾的概率较高,红色、黄色提升行人以及其余驾驶人员的注意程度,特别是天气状况不良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夜间以及天气状况较差的时候,部分的弱势群体需要借助色彩优势,降低出现事故的概率。

总而言之,色彩直接性的给人视觉感受,进一步影响人类的心理活动,目前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以及生活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的应用其中的原理,结合人类多种感官实际体验,进行突破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新鲜,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习好英语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将英语学习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必然会有更大的帮助。

:高中英语;心理学;有效教学。

高中生正处在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和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累积,他们不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好英语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时,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更为高效。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心理学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和主动,具备独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高中生身上的这些特性都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方法传统,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枯燥无趣,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基本上已经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英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强硬地告诉学生,学好英语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成绩。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心理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教师的强制性命令和高压政策,可能会使一些英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英语必修1“unit2heroe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如让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学生用汉语讲述关于“heroes”的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将汉语故事翻译出来。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英语学习之美;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他们英语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建立,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也较为丰富,他们已经逐渐懂得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经历的风波也比较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遇事的时候还不够沉稳,很多时候还需要他人的指引。比如,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认识的不足,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打击时,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观察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引。比如,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几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是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了解详细的原因。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时时关注班上的一些学困生,学会与他们进行交流,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学习上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独立。因此,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时,也应当对高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和关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英语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学习口语知识,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这样学生既能够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班级里的氛围更加的融洽。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要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留心学生身上的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评价。只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是极不利于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之,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这是在了解和认识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使得英语教学更为顺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英语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1]黄蕊.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2]王佳.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心理关怀探讨[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心理学的论文内容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中,心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内在复杂的心理表象和其丰富的内在活动系统的一门学科,在如今飞速提高教育综合素质普遍科技化时代,体育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是无法摒弃的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而使用正确科学的体育心理学理论和实用应用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行基础体育教育一个理论“教具”,更是需要新时期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应用到当代的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育当中去,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社会适应力的“艺术家”。该文对实用心理学理论在基层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心理学;身体练习;体育教学。

学生在接受大学体育教育时,大脑的思维活动与肢体的练习是伴随进行的,特别是当今年代艺术院校中的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和心理障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更处于一种消极和自闭的状态。而在这个关键时候,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阴影”,跳出情绪和心理的“陷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重新投入到新的学习阶段。该文的作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第一,通过表象训练来引导学生获得各项运动技能,同时使他们积极思考。人的大脑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和在其的基础上的再现,就是表象。很多的体育竞赛中的运动员就是通过表象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最后达到竞技的水准。但同时,运动表象如果不清晰或者是没有,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方式调动学生各个肢体部位参加到体育训练中,使用体育器材,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奠定基础。

打个比方,在学生进行前滚翻练习时,可以使用瑜伽球、钢笔、粉底盒等器材进行演示,使学生们直观地知道球体的物体滚得比方体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科学地说明,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第二,通过第一步在表象训练的基础上加上想象的练习,训练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它是人们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包括过去的、外域的或未来的事物,想象的反映对象已超过了直接知觉的范围。正是利用想象这种超前的特性,能够让人预想下一步,而使用的手段、行动、结果都更容易实现。人类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能自主地预想事物发展的能力。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在表象训练的基础上逐渐进行想象训练的渗透,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一旦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就是信手拈来。而创造想象则是根据特定的任务,自己根据心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比如: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体操造型等的创新都是运用创造想象。注意,创造想象不是由现有事物再造的事物,而是根据大脑思考再重新臆造的新形象。所以,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将创造想象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地创造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是学习、获得技能、技巧的基础。注意力指的是大脑有意识地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而指向性则是客观在众多事物中选择出一个或者一组对象进行集中的分析。集中性是指选择一个对象或一组对象,在审视的过程中对其他对象选择无视,确保对选择对象有准确地客观反映。注意是一种态度,它不能离开直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而独立存在,它们是一个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艺术院校常规的体育教学当中,基层体育教师应该多运用注意力教学,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专注在某个事物或技术动作中。做这个练习是有目的性的,体育教师必要的时候还要加入意志、意念的练习,努力培训和提高学生的注意训练。意志努力的注意力训练是一种主动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并且受人的意识控制的一项专门性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实现了学习、训练等现实任务时,有益于注意力训练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在实际进行心理训练教学中保持“有意注意”是高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必备条件。第一,对目标任务的认知。如果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愈加清晰深刻,则对完成训练的愿望则愈强。

比如,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清楚地讲述该节课的训练目的和任务,同时在上课期间反复强调课程的目的性,则会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愿望完成训练。第二,利用兴趣完成教学。在上课期间有意注意需要兴趣来间接维持。比如,一个正在进行体育治疗的患者,其本身对体育活动是不感兴趣的,也就是无直接兴趣,但他对运动可以治好疾病、恢复健康有兴趣,也就是有间接兴趣,所以他能长期注意坚持锻炼。第三,加强意志的培养。体育训练项目往往是枯燥无味的,由于体育教学环境等因素往往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所以必须加强意志力来抵抗外界的干扰,形成一心一意学习的习惯。同时锻炼自己在受干扰环境下学习,培养意志坚定的品质,稳定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注意力的训练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在现如今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当代的艺术院校中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直观的感知作为基础,如果基层体育教师能发挥应用心理学直观、感知的作用,在其各个方面上提升艺术院校中的大学生直观感知能力,让学生们运用自己身体的“位移”来感知新体育动作,在实践与摸索中学习新的体育技能,切身达到自学、自练、自我提高的效果(动作的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化、泛化、自动化、巩固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习效率提高。直观感知是人体在客观事物的直接影响与作用下,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做出的直观反映。在当代艺术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是以直观感知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基层体育教师发挥艺术院校中的直观特长,这样才会对艺术生在学习和接受新的体育知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在进行“原地侧向推实心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进行示范做动作练习过程中,在原地侧向推实心球动作时,仅仅做好了伸臂和拨球的动作,而忽略了原地做好蹬地、转体及最后挺胸的完整动作,而作为一名初学者的学生会在直观作用下,进行模仿,从而忽略蹬地、转体、挺胸这几个关键的环节,而体育教师伸臂和拨球的技术动作,这样小的肌肉群的动作教学效果不明显。所以在教动作要领时,必须做到言简、准确,让学生能直观理解。同时,教师的示范动作尽量做到到位、准确,充分发挥直观作用,还能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快速地掌握动作要领。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最后总结,在当代的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当中的大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时每刻都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进行着复杂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当代的基层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基本规律的核心观点,这也是当代基层体育教师必备素质,该文笔者烦请各基层体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与训练中,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的变化进行时刻监控,提高重视当代艺术院校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配合到实际体育教学当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人才”。

[1]田一多.艺术院校体育心理学探索与实践[d].天津体育学院,2006.

[2]王鑫,张华.论我国高校艺术院校心理学教改思路与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院报,2007(289).

[3]张天勇.艺术院校必须走出四大误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2(1).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发展个体潜能和美德,其核心目标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作为警营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以促进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强调发展个体的心理正能量,研究重点是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普通大众在良好条件下获得主观幸福感,以积极的态度评价人性。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区别于消极心理学最显著的地方就在于: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马斯洛很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很多人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去关注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研究主题应当多多侧重比如: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乐、幸福、满意、士气、正性情感、情绪平衡、兴高采烈等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广泛应用于公安机关的各个单位。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协助团体成员解决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手段。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的力量,使个体在与团体中的人沟通交往中,体验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改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促使个体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第一,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将在团体中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个体的成熟和发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任务,关注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心理健康的群体,旨在促进团体成员的未来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寻找到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的规律,重视个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发展,强调外界群体环境系统是个体产生识极的情绪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上具有相同之处,积极心理学极大地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支撑理论,有了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任务都能更好的实现。第二,积极心理学加强了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积极心理学结合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团体成员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长期持续地提升民警的自信心,使广大公安民警对于生活事件建立积极认知,更容易感受积极情绪,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行为。上述实际效果都证实,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公安机关团体心理辅导中,确确实实对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手段。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大大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着个体是否采积极乐观正面的方式看待自我价值,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在生活中价值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提升公安队伍里每个个体的自尊水平、发挥自我潜能、形成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可能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根据成员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总的来说,是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得更健康、更热爱生活。因此,要想团体心理辅导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团体领导者应帮助团体成员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地对待生活事件和情绪问题,更多地关注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激发团体成员的积极情绪,提高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二是积极心理学更有助于培养公安机关团体成员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优势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从发掘人的潜力、美德、优势等积极角度来发展个体心理。所以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要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培养成员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引导团体成员向内关注和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心,建立积极自我认识,提升内控感,增强心理弹性,培养心理承受力,正确认识和敢于面对生活中失败和挫折,勇于应对压力和挑战等心理和行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来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这方面非常适合公安机关特殊的任务使命,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管理方式等特点。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导致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出一条人类通向光明,实现幸福的阳光大道。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4、融入积极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新学员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很好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员,但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过于急促,给学员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新学员,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的适应,集训的艰苦,都给他们带来一定不适感。特别是那些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学员,本身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心理较为封闭,同时带有恐惧、焦虑和排斥感,若在心理健康测查之后马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势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学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其现有的不良心理问题,还会加重其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此时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就比较恰当,即不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而是在大环境下,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是团体辅导的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围绕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员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在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同时,维护学员的自尊,提高学员的自信,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测查预防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从高校学生实际的社会交流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场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笔者通过前人研究和社会调查发现,食堂通过合理的布局与改善,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条件下,高校食堂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交流、缓解压力的场地。本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食堂的设计布局以及食堂设施布局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够使校园的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食堂是高校校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学生们摄取食物、放松心身的公共场所,也是师生每天必到、互相见面的场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食堂不论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在提升学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设计与布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响力。但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十分重视,固然学校应该看重教学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设施一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环境心理是研究环境与人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设计和布局,从而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生理与心理的需求。[1][3]笔者结合前人对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从环境心理学理论切入,对高校食堂所具备的社交功能做进一步分析,一方面,为食堂合理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从而为校园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放松、交流、沟通的场所,以提升学生的社交意识,满足其社会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质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学生的社会交流情况、食堂对学生社会交流的影响,笔者开展了学生对食堂相关评价的问卷调查。笔者对贵州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发放600份问卷。回收问卷596份,有效问卷586份。笔者通过对数据整理发现,学生对食堂就餐环境的满意度为32%。学生对经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适的仅占总体的24%。目前有65%的学生认为食堂是不适合交流的场所。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调查学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与他人交流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对面谈话。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意识与欲望。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发展和社交需求的情况下,应合理利用学生聚集广泛的公共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机会。

(一)物理环境因素。

1.功能分区。

食堂作为公共的交流场所。首先,从就餐者群体角度来说,只有能够满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这种环境才能成为合适交谈的场所。而环境的背景因素尤为关键,每个人对环境的要求有差异[2]。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喜好的就餐环境因人而异。从食堂角度来说,要作为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就要多方面去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同时笔者对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85%的学生认为食堂有必要进行功能分区,这样有利于实现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对食堂进行功能划分符合学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环境中,如果该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范围,就会使得人正常认知活动受到干扰。如果这种对于环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觉察,很大程度上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3]。而这种负性情绪体验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对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食堂这一公共场所进行分区,为区域提供合适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们可将食堂就餐区域在充分利用场地资源、考虑就餐者喜好的情况下,将食堂划分出几种功能区。例如,常见的快速就餐区、聚会区、吧台区、自助餐区等。

2.桌椅。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它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个体所能感知的领域,一方面是整体分区布局领地的划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摆放和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人不会意识到社会距离,但在行为上却时时遵循着该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则引起不适感[5]。所以食堂布局时应考虑个人空间的舒适感,具体就是物与物间的合理距离[4]。不仅不浪费平面利用率,也尽可能保证就餐者的个人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过对餐桌的形状,摆放距离以及椅子数量布局等,以增加学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适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交流欲望,达到改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除选择四人长桌以外,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四人小圆桌上就餐,相对于长方桌而言,这更加体现了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餐,不仅舒适,也更有利于同学的交流,这样在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时更不易感觉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圆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就餐时的人数。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其中有15%左右的学生倾向于6-8人一同就餐。就这一部分同学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每天的基本社交时间都在3-5个小时。这从侧面反映,交流时间和他们选择的就餐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学生对于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对于圆桌的使用,有条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圆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笔者还发现有21%的同学选择半包围式的餐桌。其也可以体现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围处就餐,能够有一种被容纳其中的心理体验,少量使用这类的桌子,不仅有利于提高同学的社会交流,还有利于提升食堂的特色与美感。

3.噪音。

研究发现噪音对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响,进而可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响听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认为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影响会较小;反之则大。从这个观点来看,人对于噪音是有一定适应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过分安静,其中加入节奏轻快的背景音乐,或者播放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会使其氛围更易让同学交流。因此结合高校食堂来说,食堂噪音对于学生的就餐和交流会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们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乐的元素,从而降低高峰时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并且背景音乐是作为人们能够控制的因素,从而也能够减轻他们因噪音而产生的不快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4.颜色。

在众多学者研究中,都探讨了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环境影响个人情绪,而个人情绪又会影响其交流的质量和持续性[2]。本次的调查中,56%的人表示会关注到食堂所用的颜色。从食堂的整体色调来考虑,首先应符合大众审美。颜色所构成的物理环境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和身心体验对交谈的倾向和欲望有辅助作用。从大的公共场所到食堂这一场所的颜色布局应该更好地结合就餐群体的心理进行选择,根据不同颜色对人心理的暗示作用进行考虑[4]。现在很多餐厅颜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较强的为主,如橙色和橙红色。但往往单一的色彩极强的色调渲染环境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这样的物理环境本意是好的,但却可能导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过剩,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区,应该以明朗易感性较强的颜色为主色调,但用以浅色调和暗色调将主色隔开。这样可以减少主色调给人的压迫感,并有利于达到更好的视觉审美效果。

(二)心理环境因素。

1.拥挤感。

个人空间太少会使人心理上感到拥挤[1]。在食堂保持相对的独处空间有利于个体领域性和拥有感的体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认为食堂下课时段会出现拥挤现象。学生的这种主观拥挤感的体验,除了是对物理环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所产生的反应。当学生没有适合于个体空间行为的物理环境,无法拥有领域性和拥有感,就容易形成拥挤感和压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的情绪。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拥挤感会下降[1]。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对于食堂拥挤这一评价的体验,与其对环境的控制感缺失有关。在高校实际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很好地降低环境噪音带来的心理拥挤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计成可调动的,这样就餐者可根据自身喜好调节与他人交流的直线距离,进一步以物理环境来调节其心理体验。如此不仅可以让师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也进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个体空间。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依赖感与归属感[2]。对于作为公共场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区,圆桌的使用等,都考虑到私密性这一因素。不同的分区,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达其真情实感;圆桌的使用也使群体之间保持距离,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学生倾向于面对面。其次,多数人都不喜欢陌生人同桌,根据数据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对面,因为该角度不会有眼神的对视,也不会有任何交流。为此,食堂应能够满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适当增加某些就餐区桌椅间的间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摆放以便于团体就餐等。

(2)安全感。

个体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边界效应,人们更愿意选择区域的边缘地带进行活动。边缘地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为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首先,就餐者在边缘区域就餐会感觉不被打扰,人流量没有中心区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边缘区域有利于就餐者肢体动作的施展,进一步促进交流质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话题。在问卷调查中,选择靠边的位置就餐的学生占多数,这也符合边界效应这一现象。因此,食堂的设计可适当使用一些隔离屏风等装饰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观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就餐安全感。

(3)场地依恋。

学生对食堂形成的场地依恋,也是食堂成为好的社交场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场所依恋”是指个人在一个场所后,会对该场所所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依赖感以及在情感层面对这个场所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其它情感层面的表现[1]。该理论体现了资源及其提供设施的重要性。通过对食堂设施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满足学生就餐时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满足个体对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环境,这样能够使个体对于食堂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不仅为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并能够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从而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7]。

食堂作为学校重要的公共场所,应更多地关注和挖掘其为学生带来的潜在价值。本文旨在强调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优化配置学校公共场地所具备的资源。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食堂的社交功能进行探讨,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美]保罗·贝尔(paul),托马斯·格林(thomas),杰弗瑞·费希尔(jeffiey).环境心理学(第5版)[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4]舒莉.环境心理学中噪声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心理学的学术论文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已经意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提升教学效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方面,口语交际依然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短板。要想增强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心理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其所用。本文探索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增强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21世纪初,美国著名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闻名世界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2000年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正式拉开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当前,积极心理学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的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

中职生正处于15-18岁年龄段,心理学上称为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往往消极心理素质较多,积极心理素质减少,也是他们产生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大多数的中职生是因为中考成绩差而进入中职学校,他们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而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自主发展,提倡对个体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解读,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由此看来,这样的教育理念正是中职教育教学要取得实效所不可或缺的。

对于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来说,说话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会话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心理沟通的方法,是口语交际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积极的理念去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促进学生客观正面地认识自我,转变消极的口语学习观念,提升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自我评价过低,在心理学上也叫自我否定。常表现在对自己拥有的学识、综合能力和已有的道德等因素评价过低,少有刺激便显示出心理脆弱的一面。而口语交际中典型的心理障碍就是自卑心理的表现。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在口语交际课堂上,他们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肢体语言僵硬、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因为重复越多,反而越强化其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中职生不但深陷学习困境,而且要忍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表现为“不能正确自我评价”而导致胆怯、自卑心理;其二,笔者所教的中职生大多来自桂东南农村的粤、客家等方言区,由于学生日常交谈所用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普通话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需要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时就容易产生消极悲观、自卑的复杂心理。

(二)焦虑心理。学习情绪焦虑心理是中职生在口语交际课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在外语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外语焦虑的任务是口语表达,即口语焦虑,焦虑越高,口语成绩越低。显然,学生的母语口语交际也是如此。为此,在口语交际学习过程中,中职生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课堂上讲普通话紧张,交谈练习时声音小,甚至磕巴,害怕被人嘲笑,避免与老师的目光接触”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卡壳”“蒙圈”等沉默。造成中职生口语交际学习的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交际恐惧。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中,由于与老师、同学的人际信任度不高,造成了被称为“学困生”的他们挫折心理增多,而自尊水平下降。这种心理长时间存在而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课堂上“恶性循环”式的焦虑心理。此外,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专业课学习不顺、目标渺茫等情况也是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原因。

(三)厌烦心理。中职生的厌烦心理是口语交际课堂上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厌烦心理主要表现为沉默、不愿意过多参与任务、课后不主动训练、说话时缺乏精神气等现象。学生口语交际课上的厌烦心理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方面,中职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较多的挫折心理,但他们心理复原力又较弱,同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对口语的学习尤其兴趣不够,动机不高;外因方面,根据笔者以往的观察,中职生很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兴趣,但课堂上如果仍是呈现出沉闷的口语交际氛围、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机械的教学评价等情况,那么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四)畏难情绪。跟普高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就较为突出,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训练尤其如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畏惧,不愿意参与练习等现象。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处于方言浓郁的语言环境中,10多年的方言影响,造成他们更习惯用方言进行思维,以及沟通交流。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中职生要面对的是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纠正的问题。比如,笔者所教的學生由于受方音的影响,容易把“v”发成“u”,在听感上则会将“请握紧拳头”变成“请握紧‘船头’”。此外,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极少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也是造成学生口语交际学习过程中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口语交际课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所谓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听、说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消极的情感因素是口语交际活动不能很好实施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想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的状况,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采用积极情感体验法,激发学习动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引入积极情感体验法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自己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首先,以积极心理为指导的口语交际教学应用积极的理念,促进中职生正确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引导学生用积极、发展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引导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帮助学生修复学习口语的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跟其他学校学生不同,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就业,学习动机与未来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此,应该从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未来的目标等方面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首次口语课上,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学生,笔者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介绍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结合国家对中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引导学生。其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实用动机”。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认识到学好口语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与未来社会法发展的需要。比如,笔者对护理专业学生就是重点从护患沟通的必要性来引导的。通过引导,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学习。

2.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中。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新奇的事物能够极大地引发人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人们的行动常常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重中之重。为此,口语课堂上出现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上,笔者经常借助手机实现翻转课堂,播放口语交际相关微课,借助多媒体实现营造虚拟交际情境,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真实可感的口语交际情境。与我们母语的口语交际教学相比,国外口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教学,即创设真实情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自拍的录像、影视片段等会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说、乐说。例如,在口语交际课“劝说”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护理实验室拍摄《劝说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很快理解劝说的基本原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在中职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中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给口语交际课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提供了保障。比如,上护理专业的口语交际课“即席发言”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护理实验室进行角色模拟训练,让学生感觉到交际环境的真实性,口语交际训练中凸显医学专业的职业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交际状态,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运用积极心理辅导法,缓解课堂焦虑。较之一般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往往着重关注来访者潜在的能量与积极品质在环节其心理障碍或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具体途径如下:

1.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最愿意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良好的人际互动不但能够使个体体验到持久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帮助其有效应对消极状态。比如,在口语训练课上,老师切记不要学生一出现问题,就立即打断和纠错,这会让学生的训练挫败感增强,对口语交际失去信心,课堂焦虑、畏难心理就会不减反增。相反,创建民主、自由的口语交际空间能让学生情绪舒缓。比如,在“介绍”一课中,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游戏”引入课堂中,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助的口语交流的愉快氛围,实现教学相长的快乐课堂。总之,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学生开口交谈的兴趣,缓和或降低学生的口语焦虑情绪,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2.模仿训练。对于中职生来说,模仿能力强是他们身上的一个闪光点。为此,通过模仿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缓解课堂焦虑。比如,笔者在“普通话朗读”这一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模仿训练,将“z、c、s与zh、ch、sh的对比练习”做成微课,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将《交谈:密闭式静脉输液的对话》直接发送到学生手机上,供学生模仿训练。结果,学生语音能力自我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口语焦虑水平明显降低。

(三)借鉴积极组织系统法,化解厌学情绪。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成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组织系统中进行的,这样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情感、积极品质。口语交际课可借鉴这种方法。

1.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学应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中职生的认知规律,逐渐提高口语练习的难度,化解厌学、排斥情绪。比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境的安排上,首先,应是设置“倾听”(下转第139页)(上接第78页)为主要任务的语境;其次,选择中职生喜欢的话题语境,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再次,播放跟护理有关的经典口语交际情境;最后,设定目标情境,让学生为了达成某个护理目标而积极交流,戒忌一开始就安排比较难的、不易听懂得对话,而是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来定。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导诊接待会话开始,再慢慢深入护患沟通的日常用语,最后才是到“面对病人时,如何具备主动关怀病人所采取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等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厌烦情绪。

2.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构建以具有激励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口语交际的成长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做法是:在口语训练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每4人作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和互相评价;建立由课代表和部分组长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在角色扮演训练中对4人小组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教师则注意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及时地表扬学生。这样的评价,既可以缓解学生的拘束和焦虑情绪,更能化解学生的排斥、厌学情绪。

总之,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如何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口语交际教学中,达到“塑造中职学生乐观自信、善于沟通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还要教师们继续努力。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儿童的心理也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性,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两个重要的部分。现如今,社会如此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单单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远不够。所谓劳逸结合,如何在游乐场中也能给孩子在玩乐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就需要在设计游乐场时,参考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儿童健康生活理念的游乐场。儿童游乐场的设计,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会在游乐设施、游乐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设计出理想的更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游乐场所。

儿童心理学;游乐场;设计。

如今,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生活,已然成为时代的焦点。祖国将来的发展,也要靠新一代的努力,而儿童时期的生活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除了家长的看管、学校的教育之外,娱乐项目必不可少。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其实不仅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多的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儿童更多的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愉快的氛围中摸索未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性格,而游乐场作为儿童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其设计能否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儿童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由客观的一些刺激所引起的,它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特征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而这个中间反应的环节称为心理活动。例如,老师通过学生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今天的课堂知识,也会通过下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已讲授的内容要点。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一般将儿童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2种。有意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去想注意的一种状态,此状态需要费一些努力才可完成。无意注意则是一种通过客观刺激所吸引来的,这个客观刺激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所感兴趣的亦或是不感兴趣的,属于一种被动的吸引来的注意,这个则不需要费神。

1.2儿童心理的发展。

经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儿童在其现阶段所能够达到的某一种智力和知识方面的水平,其二是儿童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某种动机或是需求。儿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开拓其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在参加活动和交流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例如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来更好的接触信息,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1儿童心理学融入游乐场。

游乐场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愉快、放松、自由且敞开心扉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其中体会娱乐设施所能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也正式游乐场的设计更要将儿童心理学考虑在内的一大原因。如果将游乐场比作一个机器人,那么这个机器人能否健全的工作全要靠它的中枢线路是否完整,儿童心理学就相当于是这个机器人的中枢线路,有了它机器人才能够更好地运行。换言之,如果在设计游乐场时,考虑到儿童心理学的因素,那么这个儿童游乐场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游乐场。

2.2游乐场对儿童的意义。

每当儿童在游乐场玩耍时,不仅可以玩一些游乐场内已有的游乐设施,直观地感受到玩耍时的快乐,而且在玩其它一些游戏时,可以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境中自由的分配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不同职业的体验,医生、老师、司机、厨师等,在角色体验的同时,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通过这种游戏来体验一些情感关系,还可以满足认知方面的欲望。在游乐场玩耍时,可以满足孩子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的实现,推动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同样,在玩耍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的问题状况或者是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当然在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学会处理一些情绪,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锻炼等。

综上所述,儿童游乐场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供儿童纯娱乐的游乐场的简单设计,而是一个不仅能够提供儿童娱乐玩耍的游乐场所,更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游乐场所。儿童作为现如今社会的焦点弱势群体,对儿童的关注必不可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儿童心理学对于游乐场的设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只有将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游乐场的设计中去,才能够设计出更适合儿童娱乐玩耍的场所,才是更人性化的游乐场所。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心理学的作用论文

: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谓音乐治疗即是指利用各种音乐活动影响或调适个体的生理、心理、情绪来达到矫治的目的。文章从音乐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入手,详细阐述了音乐净化心灵、调节情绪、及治疗身心疾病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了音乐在心理学中的具体运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由原先的音乐教师角色要转变成一个心里咨询师的角色。其实最开始还是挺矛盾的,总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让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也发现了我原来的专业音乐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下面就简单谈谈音乐在心理学运用中的作用。

音乐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能够被一切人理解,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类感情真实的流露。"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定了它对人类心理独特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心理,音乐同人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对人类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音乐是人的一种创造,是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取舍之后成为感觉、思维、信息感知的载体。音乐代表的是人的意识,反映的是人的认知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它比具体文字更具不确定性,能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特点,它可以伸入心灵的最深处,令人震撼,具有深刻感人的效力。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能够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由感动至感化,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一)音乐可以帮人释放和宣泄情绪。

一些心理或思想问题往往是情绪累积的'结果,是压抑造成的。只有得到释放和发泄后,情绪才转入有意识的平静状态。音乐作为心灵的表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能够帮助人们显示和唤起许多未表现的或潜在的东西。音乐强调的诉情,类似心理疏导中的"倾诉"。歌唱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发声的过程中,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地向外流动,可以使人淤积在心的不良情绪得以排解,而且比一般的倾诉易于实现,因为它在形式上无害于他人。因此,音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

(二)音乐可以使人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

节奏舒缓优美的旋律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有如轻轻按摩一样,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使肌肉松弛,心情放松,从而起到消除焦虑情绪、缓解紧张疲劳的作用。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治疗家认为,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疏导在进入人的深层意识时,优于单纯的语言疏导。人的情绪活动会随着不同情调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

音乐治疗是通过合理运用人体共振学原理,来对人类身心疾病进行引导性恢复、维持身体机能并且激活身体自愈能力的一种医疗方法。音乐的治疗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体现在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调整情志,恢复心理平衡。人们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音乐信息,体会到愉快、满足、轻松、甜蜜或悲怆、愤怒、叹息、惊异等各种情绪体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调节自身的情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起到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有些生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镇静、兴奋、止痛、降压、怡情的作用。轻松欢快的音乐可通过神经中枢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维护正常生理和心理平衡。医学研究发现,音乐作为一种声波,会直接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当音乐频率、节奏、强度等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频率、心理节奏相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起到镇静、止痛、降压等综合的医疗效果。

由此可见,发挥音乐的功效对人们的心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我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运用音乐及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1]张旻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

[2]郭慧珍,王亚军.心理学视野下音乐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9).

康复心理学的论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促进人体伤、残、疾病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后遗功能障碍,其内在要求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因为现代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器官、肢体功能康复转变为心身整体功能的康复,康复医疗技术也从单一的生理功能康复向跨学科综合康复协作发展。这就使得在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培训计划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目前的康复心理学课程,基本满足了专业培训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康复和健康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巧,拓展了临床思维,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临床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发现,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学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为了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本文尝试对康复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力,重新回归社会,同时,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心理与躯体在残疾时的相互影响[1]。我院现在康复心理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康复心理方面的本科教材,这本教材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康复治疗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是包含多个学科,所以突出的特点是学科领域范围广,难点重点分散,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造成教师无法就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讲授和探讨。

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和重复,比如同时安排有精神病学和康复心理学,据笔者初步调查,不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也存在类似状况。从教材内容的重叠到教学安排的重复,导致不同教研室之间经常需要调整、协调,不能很好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太少,内容太多、太杂,存在重复教学,造成学生记忆、理解困难。理论教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是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和时间,解决问题还是要立足现有教材,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同时可以在教学安排上多做工作,由于康复心理学其中的心理学部分是基础,以往相当多的学时被心理学占用的,而疾病、伤残后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变化和治疗特点,这些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所剩学时少而无法深入讲授,有些内容只能进行压缩和删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特点,除了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时,同时增加学生的见习、实习课次数,必要时可调整教学内容,将康复心理学中涉及的医学心理学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并剔除康复心理学中有关精神病学的内容,从而释放教学时间给与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国将康复治疗学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以来,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观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因素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对非心理专业学生来说,特别是医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理性思维培训容易造成重实证轻推理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心理学是逐渐脱胎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的心理过程又较为复杂,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是尚未验证的假设,加之心理学专业概念、术语相对比较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对许多学生而言,缺少实证的心理学还很难同“科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存在轻视本课程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少部分同学对心理学热情很大,但又难于把握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有时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医学的严谨与客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以及历史的角度介绍心理学,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学科历史观,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使得“康复”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教材和课时的限制,康复心理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与心理等方面,教师讲授的多是心理理论、治疗技巧、实践操作等较微观较具体的问题,教学大纲也没有心理学发展史方面的要求。这种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其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心理学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个总体和宏观的把握,没有了历史性思维,学生对学科就缺乏认同,也就容易造成偏见和排斥。具体到临床应用中就会形成同学只会教条的理解理论,只知道心理学的各个流派,而不知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心理学史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康复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治疗师的基本素质。思维是人们对实践对象的能动反映、主体构建和自主反思的心理性操作过程[2],思维或思维方式的品质,决定着我们认识实践对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临床科学思维能力是在医学认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追寻客观真理,掌握规律,解决疾病和健康之间联系、变化和发展的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还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具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调动和启发他们的能动性,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也成为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客观介绍心理学目前面临的困境,注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既认识到心理对人的作用,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要看到目前神经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社会心理测试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还可以对心理康复的疗效变化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康复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以及实习、见习课学习。在实验课中,重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训练徒手心理测量技巧以及测量结果评估;分组练习心理治疗与咨询技巧;模仿残障患者的特点,开展角色扮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伤残患者心理状况的理解。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敢于接触患者,敢于实践,走出教材,最后再对各个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分析每一个病案的经验得失,以疾病为中心,分析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病”到“患者”,从生物学到社会心理,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康复医学中,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康复医学的内容;同时,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认知理论、心理生理学、人本理论的发展也使得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不断渗透,推动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而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兼顾好教材和相关内容的安排,重视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康复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贺丹军。康复心理学。华夏出版社,2005,10。

[2]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

[3]刘典恩,刘晓芹。医学科学思维与医学道德思维比较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45—48。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现在社会不断发展,像取暖袋这样的小产品也是花样百出。面对眼花缭乱的取暖产品,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始终钟爱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那么,怎样的取暖袋产品更适合人们?或者说是人们更需要怎样的取暖袋产品?人们还需要它能做到多少来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本文就结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取暖袋产品进行深入的分类分析。从取暖袋的历史发展,然后到现在被人们所钟爱的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而后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出现新的、更为人接受的、更受人欢迎的新产品,不同的人们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取暖袋产品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行为,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切入点,从而对这个长久以来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冬天的亲密伙伴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提出更加详细的方案和改良办法。

关键词:取暖袋的发展,取暖袋的设计初衷,人们的使用行为,使用心理,改良方案。

冬天来了,这时候我们记起了我们遗忘了三个季节的伙伴——取暖袋。而本次设计心理学课程,我的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跟取暖袋有关的一系列产品。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而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像取暖袋这样可以便于携带、用来取暖的产品成为了人们在无情的寒冬里亲密的伙伴。人们在寒冷时会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它——如果我手里捧着一个暖水袋就好了——这就是说明人们对暖水袋不仅有在寒冷时需要用它保暖的依赖,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因为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手不冷了,身上也不是很冷了。我可以这么认为:暖水袋和人们是有情感联系的。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和化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暖水袋家族也不断壮大起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称呼:暖宝宝,电暖水袋,暖手袋,暖手宝,一贴热……每一个新家族成员的出现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那么接下来就取暖袋的发展、设计缘由和使用行为,来深入研究一下取暖袋家族吧。

一、手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手炉的日用品。它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与今天的暖水袋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它多为铜制。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手炉里面装有炭火,所以也叫做火笼。它是用火取暖的。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与暖水袋同类的'。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瓷器做的、最吸引人的当属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的炉盖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手炉工艺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工艺品。

但是人们需要保暖的需求没有变。取而代之的暖水袋出现了。

二、暖水袋。

暖水袋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为冬天人们抱着火炉取暖的这个行为减少了一点危险,防止人们烧伤。在这个重大的设计中,橡胶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有印象的比较古老的暖水袋是一种个头很大,全身黑色的东西。它似乎使用连片橡胶粘合在一起的,灌水口是用一个形状奇怪夹子夹起来的,有时候夹不好会漏水。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不能随便碰的,一旦松动了就会是一场“水灾”。后来的暖水袋口是拧动的盖,这样在往暖水袋里注水以后密封起来容易多了。但是在使用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使用时容易被热水烫伤。人们对此也有解决方案——给暖水袋“穿衣服”。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暖水袋。后来人们多是被它外表的衣服吸引,很多暖水袋外边套的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动物形状,这比较招女孩子们喜欢。有些是比较普通的,就是简单的一个布袋套在外面,比较适合追求简朴的人们使用。但是不管怎样,它给所有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取暖袋的家族,人们有很多时候需要使用他们。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走动,或者宅在家里的时候,都喜欢把它捧在手里。但是运动起来就不方便了,甚至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不要离开它。有时在睡觉的时候装满100度的开水,半夜的时候却发现它冰凉冰凉的躺在自己身边。有时候一觉醒来却发现被它烫伤了……人们就会想如果它拿起来方便就好了,如果它能一直是温热的就好了,如果它不用总浪费那么多热水就好了……随着化学学科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近几年取暖袋的家族壮大起来。不安现状的人们又设计出了更适用、更便捷的储水式暖手宝,液体暖手宝,电热饼,暖宝宝等等。

暖宝宝。

暖宝宝是在日本,有人基于化学知识发明了的取暖袋。不用火、电、水或其他能源,撕开外袋,填充物遇到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发热,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毒性。可保持8—18小时左右(平均温度52℃),因此叫暖身宝又叫便利怀炉。现在,在日本便利怀炉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冬季在户外活动时,可防止肌肉过冷而紧张、防止手部冻伤、预防感冒、或者缓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暖宝宝使用的时候是贴在衣物上的,将暖宝宝的真空包装沿切入口打开,揭去后面的衬纸,贴于内衣的外侧,用手铺平即可。可贴于人体的肩部、背部、腰部、胃部及相关关节部位。之后人们不需要做什么,不用担心它会很快凉了,也不用担心会突然被剧烈的烫一下,便可以享受长达一天的温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质量好的暖宝宝也不会在衣物上留下粘贴过的痕迹。但是对于那些习惯把一些温热的东西捧在手里的人来说,也许是不习惯使用暖宝宝的。这些新产品中储水式暖手宝,电热饼,液体暖手宝就比较适合他们。

四、充电式取暖袋和超饱和液体取暖袋。

这几个产品有电极式和电热元件式两大类。

1。固体电热饼,其填充是保温棉。工作原理是:用双控温电热储能式结构,逐渐释放热能。内设自动过热保护装置及自动保温指示装置,一个由ptc热敏电阻控制的小电炉,ptc是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电流通过时自身会发热,同时电炉的热量也会传导给它的,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它的电阻会急剧增大,可以视为断开,所以,此时它停止消耗电能,之后靠保温棉对电炉的保温来缓慢放热。

2。软质液体电热宝使用新技术储能发热剂,加热升温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独特防爆免烫装置,温控保护;使用寿命长;保温持久等优势。工作原理是在固体电热饼的基础上改进的,采用电极式加热方法,优质控温与热熔断器双重温控保险。正常情况下袋内液体温度达到65度时温控器会自动切断电路,停止加热;而一旦温控器控制失灵,热熔断器切断电源,终止加热。

电热饼却不是很便于携带,而且它硬硬的不如液体带给人们的那种感觉亲近,那种储水式的更为方便使用更受人们欢迎。那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人们在捧着它的同时还忍不住捏来捏去。还有一种里面填充超饱和液体的暖手袋更有趣味性——轻轻弯曲袋内金属片,袋中液体即出现结晶状(蓝色半透明),变硬成固体。发热温度50度左右,约1小时的时间。使用后,把其放入沸水煮10分钟,直至结晶体完全恢复成透明液体,冷却后,可再次使用。虽然它实际的功能没有前几种暖水袋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趣味性是很大的。记得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个取暖带的时候,感觉掰一下铁片它会变成固体并且发热取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结晶的固体给我想要捏碎它的冲动,一直捏着它直到它变成液体,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取暖。

结论。

这些所有暖水袋家族的新产品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可以循环再利用,具有独特理疗功能,最重要的是外形美观、充电快速、方便使用。但是我们在使用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温烫伤,比如温度不能自由控制,比如在你睡意正浓时被它冰醒。

结合在暖水袋使用中人们出现的这一系列反应和发现的问题,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两点改良设想。

一、让取暖袋数字化,可以有不同温度的设置。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温度的设置。这样暖水袋就变成了被人驯服的绵羊,需要温温的热量时可以调节到自己想要的温度,适应不同的需求。例如暖脚的时候需要烫一些,就把温度调节的高一点;如果需要暖一下肚子,这些皮肤比较薄的地方,就把温度调节的低一点。

二、让取暖袋的敏感度增强,变得更加容易吸收热量,但是散热缓慢。当它已有的热量用完时,可以吸收皮肤的热量积攒起来,可以使人体适合的温度,不至于在熟睡的时候被失去热量的取暖袋冰到。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中这些取暖袋的家族的要求不断提高,会出现更多更适宜的产品。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

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相关范文推荐
  • 11-09 有你在我身后初(模板20篇)
    优秀作文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韵律感,让人读来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这些范文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良好的表达,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风轻轻地推着我,想让我继续前进,风
  • 11-09 党员公开承诺事项及措施(热门21篇)
    在编写范文范本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范例,或者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普通党员在反对“四风”加强
  • 11-09 我爱夏季初(精选17篇)
    优秀作文是积极思考和扩展思维的产物,它通常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夏季是一个有时骄阳似火,有时暴雨倾
  • 11-09 任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妇产科(通用18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撰写技术工作总结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
  • 11-09 农业创新创业的商业计划书(汇总15篇)
    创业计划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情况、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下面是一些创业计划的注意事项和实用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
  • 11-09 审核原始凭证心得体会范文(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案例。原始凭证审核是会计工作中非常关键
  • 11-09 下沉工作总结(实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衡量个人或团队工作效率和成果的重要参考,也是对自己工作态度和能力的一次自我反思。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的月工作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 11-09 女士八十岁生日主持词(热门23篇)
    主持词要注重与会人员的互动,可以提出问题或发起讨论,以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参与。如果大家对主持词有更多的需求和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力为大家解答。
  • 11-09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人(专业23篇)
    5.通过阅读优秀的作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这些优秀作文不仅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用词和表达上也展示出了高水平的写作能力。林徽因,胡适誉为
  • 11-09 双重预防机制心得体会(模板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程,并找到进步的方向。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写心得体会的不同风格和思考方式。双重预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