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模板14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3 11:06:21 作者:紫薇儿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模板14篇)

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示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的要求添画实物,使数字与数量相符。

2、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两组物体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

3、能看着《幼儿画册》,独立完成作业内容。

活动准备:

1、公主头饰一个,小椅子七把。

2、贴有5—10数字的笔筒每组一个(每个笔筒里各插3支或4支笔),铅笔若干支,《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白雪公主请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七名幼儿上前来,一名幼儿头戴小公主的头饰,教师说:”白雪公主今天请了她的好朋友小矮人们到家里做客,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客人?”

(3)小公主想出办法:搬来一把小椅子,请七个小矮人坐下。

教师小结:一个小客人坐一把小椅子,现在小客人和小椅子一样多。

2、给笔筒配笔。

今天,白雪公主也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带来了什么?笔和笔筒。

4、游戏:出手指。

幼儿两人一组,两人一起出手指,谁出的手指数多,谁出的手指数少,怎样变得一样?一样多时,双击手掌,表示祝贺。

5、看书介绍作业要求。

请幼儿观看《幼儿画册》上的“变得一样多”。

教师出示第一幅图,提问:图上有一个数字,你认识吗?是数字几?再观察图片上的数字与实物一样多吗?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呢?(引导幼儿用添画的办法解决“变成一样多”的问题)。

6、幼儿作业。

幼儿独立完成添画的练习。

7、师评价作。

8、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本领真大,能把不一样的东西变成了一样多。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是不一样多的,以后我们再讨论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案:《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

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

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三、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探索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4、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四、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排序的方法?(如:舞蹈的动作编排、昼夜的更替、服装的装饰??)。

五、延伸活动:装饰服装。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a: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2、验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对折、用三角尺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 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上下两条相对的边、左右两条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课件演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b: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你能将手中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边也相等。

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课件演示)

在钉子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画出的图形为什么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再次电脑演示)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拼摆图形。

动手测量。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展示部分学生的图形后,然后全班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的图形,并回答它的长宽或边长各是多少。

师生总结,共同评价。提问: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

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以改以往那种老师提前考虑周密,单等学生按照老师设计路线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需要预设,没在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节课恰好体现了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新课伊始,老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怕学生离题万里,也不怕学生早就知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

整个课堂孩子――这群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

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点击鼠标。

小朋友们,小鸟的“家”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

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孕伏”。

第二环节: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第二层次:探究特征。

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

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

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

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

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

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断。

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

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

以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以改以往那种老师提前考虑周密,单等学生按照老师设计路线走的教学模式。

课堂需要预设,没在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节课恰好体现了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关系。

新课伊始,老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不怕学生离题万里,也不怕学生早就知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

整个课堂孩子――这群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

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这一课时后,我对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1、通过“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平面和曲面。

2、通过“画”表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体会“面”是从“体”上剥离出来的。

3、通过“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进一步识别新认识的图形,体会“形”和“体”紧密联系。

4、通过“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培养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同时体会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5、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

6、通过“数”图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7、通过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拼”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总之,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理想的,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一)是学生在“摸”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时,能够一下子体会“平”的和“弯曲”的面的不同,因为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了有目的性地问,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弯曲的?”而不是问:“这个面是什么感觉?”以免学生的思考、回答没有方向性。

(二)是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时,长方体保持不动,学生能根据方位说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因为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果长方体转动,就很难数清一共有几个长方形了。

(三)在“找”图中、教室中的长方形时,学生能发现“隐藏”的图形,如:书签中的小孔是圆的,手绢中有许多正方形的图案;能发现教室前面墙上的国旗是长方形的,教室门上的锁眼是圆,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当然,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发现问题后加以改进的,我觉得这种“一课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师通过共同的讨论发现问题,并研究怎样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通过“围”图形,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时,有同学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个多边形,说围出了圆。看上去挺像圆的,这时,不应教师告诉学生这不是圆,应利用实物投影仪把那个多边形放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不是圆。除了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还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通过更多的动手实践方式使学生加深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区别。相信通过自己动手搭图形,学生可以体验到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长方形,搭不成圆。

(二)由于语言不够精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而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展开讨论交流,发展学生的能力。

今后要在课堂语言上下工夫,教学设计要更紧凑,随着学生认识的层层深入,更细化“提问”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

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掌握四边形有关知识、计算图形周长;

2.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熟记周长公式并会应用。

难点:能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一、整理和梳理。

1.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1)分一分。(出示一组图形,见教材第79页例1)。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板书: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2题。

(1)尝试求出两幅组合图形的周长。

(2)评价学生作业。

(3)反馈算理。

三、综合练习。

教材第113页第11、12、16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物体。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板书:认图形)。

二、新授。

1、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

长方形。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

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先指名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桌同学再互相认一认。

3、小结。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一题图,看一看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画图形的?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每画出一个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想一想:画长方形可以利用哪种几何形体?画正方形和圆呢?

2、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2题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

(1)先让学生在方格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你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哪些特征?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日前,听了学校的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国标本《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虽然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上出来的教学风格迥然两样。

a老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看,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长方形。

师:你看到的长方形的什么?(4条边,4个角)猜一猜,长方形有那些特征?

生1:长方形的一条边比那条边长一些。

生2:他们的长度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

教师看学生没有回答到他预设的轨道上来,不耐烦的说:请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对折长方形纸片。

汇报: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满意的点点头:好,你的发现真精彩!给他鼓掌!(掌声一片)其实还可以用直尺量的办法比较他们的长度。请大家在小组里相互合作,交流一下。

学生在老师的吩咐下用直尺量长方形的边的长度。

学生交流。

生1:我量的一条边的长度是10.2厘米,相对的边的长度是10厘米。

师皱着眉头:你怎么不会量呢?

生2:我量的长方形的边的长度分别是13厘米、13厘米、10厘米、10厘米。

师高兴的问:具体指出来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说出后,教师启发说:这两条边的长度都是13厘米,说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

教师满意的在黑板上板书下结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

b老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认识它吗?(认识,是长方形)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长方形吗?

学生的目光立即转向教室,不一会二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

生2:国旗是长方形。

生3:玻璃是长方形。

……。

师: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生4:我预习时知道长方形较长的一条边叫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条边是长方形的宽。

生5: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生6:长方形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好多。本子、书、文具盒的表面等等。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你们打算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

生7: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的关系。

生8:我觉得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我想验证它是不是直角。

生9: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长方形大,有的长方形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

生10:这几条边,有的长,有的短。

生11:我觉得长方形的相对的两条边的喜欢度可能是相等的。

师:怎么验证长方形的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后,在小组内合作研究。

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

小组1:我们组内有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2:我们组也是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3:我们一眼就看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4:我们组先将一条边画下来,再将它的对边来比较,发现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

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

听了这两节课后,笔者分别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与a老师交流实录:

问:a老师,对于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的两种思路,你是怎样设计的?

a老师:上课前我认真的研究了教材,教材通过情境图的提示,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哈,这也体现新课程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我设计了用两种方法即对折和用直尺量的方法来探索。

问:你认为这一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了吗?

a老师:还行吧。你可以看出学生在对折、量长度等操作实践中找出了长方形边的特征,而且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你认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了吗?

a老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可能是我班学生不太会研究吧。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可是学生不会猜测,不会发现问题,所以我只好硬让学生通过对折、量长度的方法来探索。

与b老师的交流:

问:请问b老师,谈谈你的设计意图,好吗?

b老师: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然后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目的是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思考应该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愿望。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探索愿望也比较强烈。在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充分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先是点滴的,不成型的,但随着猜测的深入,研究思路就越来越清晰了。

b老师:我想教材上的操作研究提示图提供的两种方法,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但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我觉得上课没有必要把教材上的每一种方法都讲解,关键是学生在探索中喜欢使用哪种方法。

问:你认为在你的课堂上,小组学习只是一个形式吗?

b老师:不,我恰恰认为本节课因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只有先独立自主探索,然后才能有小组有效合作的可能。所以我先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这一节课里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节课后,我还采访了b班的一些学生,为什么没有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验证对边长度相等。学生笑着说:那多麻烦呀!我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没有必要量。

上述的两个案例,尽管执教内容是相同的,手段也比较相似,但很明显,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更是迥然不同。

教例1中的教师上课伊始也让学生猜想,但是由于所提的问题过于泛化,学生的猜想也是不着边际的,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而使学生的问题离课堂越来越远。由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猜想,让学生验证“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教师设计了两种方法,环环相扣,使学生掌握了这一特征。可是我们看出,尽管学生经历了小组活动、操作、发现的学习过程。但是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够强烈,而是出于教师的内心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是随着教师的指挥而机械的操作。在这里,小组学习形式、操作纸片、量长度成为教师教学的道具。同时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算法多样化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对新理念挂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上,没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节课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是狭隘的,甚至是功利的。

而教例二则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里,教师没有把“掌握长方形的特征”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的知识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在这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浓厚的,这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自主探索获得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探索问题的平台,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情境氛围,使得课堂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相得益彰,时时迸发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火花。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数学探索给予了较多的人文关怀,使课堂的目标定位趋向多元性、开放性,使得这节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为学生提供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绝不能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机械执行教案的场所。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知识的单一目标,而要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性、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不流于形式、口号。

相关范文推荐
  • 11-23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实用21篇)
    六年级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写作水平,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不仅提供了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还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亮点和突破
  • 11-2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优秀22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于一个故事、一个观点或者一段文字进行解读和感悟之后的总结和表达。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灵感。
  • 11-23 中学教师节活动主持词(优质22篇)
    值亲爱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为大家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 11-23 初中夏洛的网读书心得(实用20篇)
    通过读书心得,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读书心得,我整理了一些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一天,有一个对于小猪威
  • 11-23 安全运营承诺书(优质18篇)
    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参考,提供给读者一个优秀的示范。接下来,我们将推荐一些范文范本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我是一名个体运输经营者,
  • 11-23 如何写军训感想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军训期间学员以及教官们对于军营生活和军事训练的理解和经验总结。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展示不同地区的军训经历和感受。
  • 11-23 艺术假期实践心得体会(实用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体会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以下范文中的案例和经历都是真实的,这些作者通过写心得体会向我们展示了
  • 11-23 春夏秋冬小学生一年级(模板19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出色,还需要在语言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摘抄,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我非常快乐。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
  • 11-23 机关网络安全讲话稿(通用20篇)
    讲话稿的撰写需要考虑时间的控制,避免过长或过短,让听众在适当的时间内接受到最精彩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经典讲话稿,希望能给各位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 11-23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教学计划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希望以下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新的思考,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导学目标:1、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