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10篇)

2023年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时间:2023-09-25 05:49:44 作者:温柔雨 2023年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一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之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教学,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经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必须的误差,比较麻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明白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所以,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以往教学这一资料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并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本事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教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构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三

《角的度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这种教法的结果往往是 “事倍功半”。那么,是不是就真没有办法了呢?显然不是!要有突破就得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根源所在。经过对难点的成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二个“不明”,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不明。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但是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的制作者一般都把量角器中的一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这样学生就难以把握量角的原理。

二是学生对于两圈刻度的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用来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具上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是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实在繁琐,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造成第二个难点概源于此。要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对策是:追踪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凸现种种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理解“量角器上为什么要有两圈刻度”。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为“量角器的制作者”,引导学生进行对量角器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于是在教科所曾海燕教研员的帮助下,我把《角的度量》的教学,具体分解落实为几大步骤:一、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二、由单位小角使用的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三、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五、围绕量角进行技能训练。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同时我还看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能灵活的利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激励,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及时,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和锻炼的。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二年级《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数学网!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四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五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六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七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过程与方法: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4课时

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八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九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己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己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己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己成长中创新。

度量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篇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第37~38的例1以及做一做和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在第一课时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分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两角的方法。第二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思路】

1、情景设疑,激趣导入。首先,在课前三分钟,我展示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一个活动角,复习有关角的知识,接着,再展示另外一个同样的活动角,分别做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活动角,设疑,哪一个角比较大。学生回答后,追问,那要知道具体大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激发了,很自然的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与认识以及角的度量知识。

2、认真观察,获取知识。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因为学生的量角器五花八门,形状大小不一,所以我并不急于让学生摆弄自己的量角器,而是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我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学生对照自己的量角器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梳理。

3、小组合作,总结方法。在量角的教学环节中,我不急于进行示范操作,而是先同桌两人进行小组合作,尝试量一个60°和120°的角的大小,并请学生进行板演操作。通过60°和120°角的度量比较,总结量角的方法并适时板书。

4、大胆放手,自主实践。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先把例题当做练习给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并进行比较发现知识规律。

5、巩固知识,整理反馈。在课堂的练习环节,我采用自主完成,集体订正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整理,通过不同类型的角的度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即使纠正。

【第一次研课实况】

在第一次研课前,我进行了教具与学具的设计与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备好课,设计好课堂知识的板书与呈现时间与顺序,结合教材知识的结构,认真做好并多次修改教学课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在导入的环节,我先是设计了游戏导入,让学生到讲台借助投影操作电脑进行大炮打气球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调整大炮的角度打中气球,引出角的大小变化的表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在游戏上,到新课的学习环节,还有学生在讨论刚才的游戏,学习精神没有很好的集中,并且在游戏操作时,学生耗了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很紧,节奏很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量角器内外刻度圈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有两个刻度圈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解析就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从而在内外刻度圈的认识与应用上有个别同学弄不懂,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外刻度圈,什么时候用内刻度圈。还有就是语言的组织不够完善,比较嗦,一些没有提问价值的问题都提问,并指名回答,这样,既耗时间,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分散,达不到有效地思维训练。纵观整节课,虽然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教学环节,但时间掌握的不是太好,前松后紧,离预定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

【课程组成员第一次教学建议】

第一次研课后,课程组成员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以及整改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新课的导入环节,利用原来的游戏导入,既耗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建议改用活动角比较大小进行导入,既复习了旧知,也为新课进行了铺垫。

(2)教学中个别语言存在随意性,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教师的语言过多,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多讲,对练的机会。

(4)注意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合理。

(5)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适时板书。

(6)多一点使用激励语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表扬学生。

(7)教学课件进行优化,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只出现内刻度圈,在学生量角时发现问题再引出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不会混乱。

【第二次研课实况】

有了第一次研课的经验与课程组成员宝贵的意见,我对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课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在导入环节,我摒弃了游戏导入,使用两个活动角比较大小情景,要想知道哪个角大,具体大多少,要知道哪些数据?这样,既复习了角的知识,又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一举两得。其次,在量角器的认识这个环节,我修改了教学课件,投影出现的量角器只出现内刻度圈,隐藏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在量角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再顺水推舟呈现外刻度圈,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专业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有价值的提问,问题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注意各教学环节部分的过渡语言,承上启下,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另外,更多的进行小组合作,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多注意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从不同的角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了课程组成员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这节课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反思与继续整改的地方。例如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我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有一些地方讲了怕学生不懂,再讲,还存在比较嗦的情况。在学生总结了量角的步骤后进行实际操作时,没有注意学生的操作过程,导致一些学生的量角出现错误与误差。时间的掌握还不够合理,后面的练习比较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全部的练习,需要课后完成。

【课程组成员第二次教学建议】

针对这一次研课出现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课程组成员都出谋献策,为本节课尽可能做到完美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

(1)在时间掌握方面还要进行思考,把时间还给学生。

(2)教学语言精练了很多,但部分还存在随意性。

(3)还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次研课实况】

吸取了课程组成员的意见后,我又对课堂的设计进行了思考与优化。首先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提问。这样学生的回答质量与表达也好很多,从而我在归纳总结时就顺畅了很多,教学语言进一步精练,为后面学生的练习争取了不少的时间。其次,在学习了量角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时,我在课堂中多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纠正。这样,学生的准确率好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有了前两次的教学经验,特别是课程组成员的宝贵意见,这一次研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己的教学能力有限,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努力,争取不断地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