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优质5篇)

最新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优质5篇)

时间:2023-10-08 21:01:33 作者:梦幻泡 最新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一

在清城区教育局领导的安排及带领下,我和各个学校的科技辅导员来到了清师附小参加清城区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有幸参加这次科技创新大赛培训。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科技培训活动,所以带着好奇、学习的心态来到现场。

教课老师展示了往届的作品,眼前一亮这才发现原来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范围有那么广泛,接近生活,科技绘画的作品特点鲜明,特别是科幻画科幻画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工程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物理学、综合实践、数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计算机、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节能环保具体方案、生活用品的改造……我震撼了!

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体验到了科技创新的神圣。手动与自动二者融合,体现了智能化;娱乐学习提高孩子创新水平;盲人都易开的锁关注弱势群体体现青少年富有爱心;防近视台灯、爱眼测光仪均涉及到自身健康,体现孩子注重健康成长……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大开眼界。

观摩学习之后才了解科技创新教育是现教育部门热门。通过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活动,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了解到我们同其他区的差距,经验做好迎接下一届挑战。

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二

靳xx,xxxx理工学院教授、xx市科技治水的带头人。主要从事水体污染物溯源与治理、低碳高氮水体修复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1项,先后攻克5项河湖治理技术难题,为500多条河道水质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方案。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称号。

身体力行走过1000多条河道,跑遍了xx大大小小的村庄,xxxx理工学院教授靳xx作为xx市水环境治理专家,参与xx市科技治水整整17年。

近年来,靳xx带领市重点实验室成员,在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制、工程系统集成、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攻克了水体污染物溯源与治理、低碳高氮水体修复等城乡水环境治理技术瓶颈问题,可谓成果突出,效益显著。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靳xx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称号。

“一个月有一个星期时间都在外面跑,其他时间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到夏天经常被晒得皮肤脱皮。”靳xx告诉记者,早期在河道勘查时,她明显感到老百姓骂声多、投诉多、质疑多,但随着治水工作稳步推进和身边河道的逐步改善,老百姓抱怨少了、质疑少了,信心足了、期待高了。一看到治水专家来了,老百姓就纷纷围上来反映问题,倾诉心声。

在与市民群众的交谈过程中,靳xx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重任:河湖治理影响社会稳定,关乎民生,形势紧迫等不得,科学治水缓不得。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最为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之一,不仅损害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过去10年,xx市主要关注黑臭水体治理和低碳高氮水体断面消劣。如今,这些工作已经进入尾声,xx市正着力推进‘清水环通’,全面解决‘水脏、水混、水绿’等问题。而流经南高教园区的府溪河,就是最好的样本。”

靳xx告诉记者,她对身边这条由自己命名的河流充满感情,10年前,由于周边学生宿舍楼管道渗漏、沿岸多所食堂排污等因素,府溪河成为周围师生眼中名副其实的“黑臭河”“七彩河”,来自周围师生和市民的抱怨、投诉不绝于耳。靳xx带领实验室团队成员,从污染源调查到水样分析检测,从方案比较到技术选择,参与了府溪河前后四轮的综合治理,如今这条河终于蜕变为清澈见底的精品河道。

治水的同时,多源光谱水质快速监测系统已经安装完成,旁路深度净化与景观跌水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完工后,府溪河与沿岸广场绿化和跌水景观交相辉映,这里将变成高教园区师生们的“打卡”景点。

记者了解到,靳xx主要从事水体污染物溯源与治理、低碳高氮水体修复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奖1项,先后攻克5项河湖治理技术难题,为500多条河道水质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方案。

近年来,靳xx主持科技部重点项目和xx市重大惠民项目、大型水体修复技术咨询与工程建设项目等30多项,带领治水团队按照“沿程减污-原位净化-立体修复”的治河思路,以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道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开发土著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双点进水生物滤池及有机氮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5项,开发快速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脱氮除磷设备2套,并在xx市及其周边乡镇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助力地方企业实现了效益增收。

xx大面积开展河道治理始于2009年,靳xx所在的xx市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也几乎同时获得科技局立项。这些年,实验室坚持立足城乡,服务地方,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实证研究工作。

现在,作为xx市科技治水的带头人,靳xx在协助政府做好区域治理规划的同时,也带领团队奔赴海曙区高桥镇、慈溪市浒山街道、鄞州区湾底村、宁海许家山石头村等村里的大大小小河流湖泊,在科技治水的同时,立志做好城乡生态大文章,为xx市新一轮科技治水再添新篇。

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三

钟xx,从事电化学催化、锂离子电池等能源材料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总引用1000余次,h因子15,esi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荣获“xx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台州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台州市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这次是很难得的经历,虽然准备的过程紧张而辛苦,但是这个项目对科研人来说是肯定也是鼓励,目前专家函评已经通过,希望能取得好结果。”

10月13日,刚在前一天结束xx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答辩的钟xx博士,仍难掩兴奋之情。

这并不是钟xx第一次面对科研考验。自2011年进入台州学院以来,10年间,他从事电化学催化、锂离子电池等能源材料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总引用1000余次,h因子15,esi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深入电池、新能源、新材料等生产企业,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他先后荣获“xx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台州市21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台州市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老黄牛深耕科研项目

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化石燃料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的优点,有望取代化石燃料,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

钟xx主攻的电化学催化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下。“电解水由于不受天气、时间等因素限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直接电解水的过电位很高,设计开发新型的电催化剂材料,降低电解水的过电位,可以降低电能的浪费,提高产物的生成速率,对社会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钟xx说。

为了实现高效的电化学催化,钟xx埋头实验室,专注科学研发,他申报的“稀土调控rusi4四面体结构基元序构及电催化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公布的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支持项目中获批立项,该项目不仅能有望实现高效的电解水析氢反应,而且价格只有目前贵金属析氢电催化剂的三分之一。

优异的科研成绩背后,是钟xx未曾被大家看见过的失败案例,“做实验没有一次就成功的,常常要反复做很多次才能得出一个实验结果,科研项目申报也会有被打回来的时候,但是做科研嘛,就是要持之以恒!”带着科研人的理性和韧劲,钟xx坚定地说。

领头雁带领优秀团队

除了自身亮眼的科研成绩外,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钟xx带领的科研团队,这个2018年才成立的年轻队伍,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已经在台州学院的科研团队里成绩名列前茅。

钟xx带领的环境与能源材料研究所共吸收了5位博士、1位硕士,其中今年8月份正式加入的胡志远博士毕业自中科院化学所,是团队里的新鲜血液,主要负责电化学催化材料的理论计算解释。

刚毕业时,胡志远手握多个高校投来的橄榄枝,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来台州学院,除了向往江浙地区的风土人情之外,更吸引他的是钟xx带领的这个科研团队,“环境与能源材料研究所团队有项目运作基础,科研设备、平台都很吸引人,我希望能在之前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胡志远说。

不仅如此,这个年轻团队还与温岭钱江摩托、台州昊泽碳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有长期合作,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生产工人共同探讨发现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帮助企业整理企业优势竞争及所需的技术储备,使科技成为更强的生产动力。

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篇四

——颂歌献给党

从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开始,从人类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来帮忙自我开始,人类的礼貌便拉开了帷幕,于是,人类便开始不断地创新,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政治制度,创新文学艺术,创新成为人类礼貌的助推器。

科技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便利。

以书籍的演变史为例。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点,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竹简和木牍。为克服竹简木牍笨重的缺点,春秋末期人们发明了轻便的帛书。丝绢价贵,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破布渔网树皮制成既轻且贱的纸,手抄纸书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制书效率,降低了书的成本。如今,缩微图书越发微小易存,整个大英国书馆的所有藏书,可保存在指甲盖大小的电脑芯片上。

制度创新,让我们的社会更进步。

也许你要说这些科技发展的成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那我们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

从早期的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发展为如今的彩电、电脑、汽车等等高科技产品,科学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带来了信息时代,通讯带来了便捷沟通,我们在享受这些便利时也应对着科技的挑战。在科技改变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为看重的就应是科学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精神追求的改变。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弃家庭乃至生命于不顾,追求探索着真理。楚国的屈原,汉代的苏轼,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飞、陆游,清代的林则徐,无以不是以国家职责为重的典范。中华民族正是由这些“脊梁”支撑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们的祖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我们的祖国也必须会更加繁荣富强。

文档为doc格式

科技创新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五

陈xx,xx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xx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文旦特产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三级推广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省劳动模范、xx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xx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xx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台州市劳动模范、台州市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台州市1909号台风防台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她,毕业就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5年如一日扎根农田,潜心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热心推广传授新技术,服务果农、奉献社会,用始终如一诠释了对农技工作的初心使命和对果农的热爱。

她就是陈xx,xx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xx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文旦特产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三级推广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省劳动模范、xx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xx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xx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台州市劳动模范、台州市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台州市1909号台风防台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对陈xx而言,学习之途是永不能停下脚步的。三十多年来,除了走进院校向书本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向实践学习,走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学习外,陈xx还积极反思并从中提炼升华,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撰写各类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多篇,主编出版水果技术书籍6本,其中主编的《xx柚产销技术》一书,凝结了她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是第一本涉及xx文旦生产营销的参考书,结束了xx文旦产销没有系统理论知识参考支持的历史,为众多果农在xx文旦的生产和销售上指引了方向。

《xx柚产销技术》这本书的渊源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那时的陈xx刚毕业不久,对xx文旦的生产管理懂得不多,很想从书本上找到能学的资料。但xx文旦在全国就只有xx有,能参考的书都是柑橘类的书籍,可文旦在栽培管理上与柑橘差异较大,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何况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品种,仿柑橘的栽培模式,会导致文旦品质下降、产量降低、裂果加重等情况。当她看到果农渴望知识自己又出不上力的那种无奈,至今难忘,于是就对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习,努力在将来为果农写一本属于xx文旦的书。这个目标直到二十年后的2013年终于实现了,为了写好这本书,陈xx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白天上班、晚上码字,没有参考书,就靠平时积累的工作笔记;碰到问题难题了,就找专家、找果农探讨,就在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的过程中,陈xx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xx柚产销技术》。虽然中间也有过几次想要放弃,但是最后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田间管理、除虫喷药、疏花疏果……一套套堪比体力活的果园管理程序,在陈xx的手上却显得轻而易举,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1986年中专毕业,进入xx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当技术员,‘农活’干了30多年,这些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了。”她说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吃苦受累都是工作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服务工作真真切切落实到田间地头才是她坚持工作这么多年的初心和目标。

1986年,陈xx从台州农校毕业后,来到了xx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当技术员。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是1979年围垦的海涂地,当时土壤含盐量很高,立地条件差,茅草丛生,一片荒凉,6000多亩围地种上文旦树的不到100亩。面对一米土层含盐量超过1%,ph值大于9的这么一大片盐碱滩涂,能否种植文旦、能否高产、能否创收等都还存在争议。作为技术员的陈xx,一参加工作就担负起这么大面积的'滩涂种植可行性调查,从排盐蓄淡到土壤化验等一系列调查,她都亲力亲为。经过数年努力,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建设成为绿色示范区。1991年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视察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时欣然提笔写下了“世界名柚园”五个大字。

1992年,陈xx就职于清港镇农业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的水果生产技术工作。当时的垟根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有心种植文旦却苦于缺乏技术和管理,陈xx责无旁贷地担起技术指导工作,每天穿梭在果园与果农之间,走遍全村果园,帮他们解决产销难题。陈xx还办起“田间课堂”,每年坚持亲自给果农上课2-3次。

一棵文旦树致富一村人。金秋十月,走进“柚香村庄”垟根村,碧水蓝天、花果飘香,洋房遍地、游客络绎,如今的垟根村已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从荒山到果园,从贫困到富裕,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看到这样的景象,她由心感慨:“多年的坚守,让垟根村文旦管理水平日渐提高,文旦种植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20年垟根村1250人从事文旦种植,面积达2200亩,产量达5000多吨,年产值达3500多万元。周边的樟岙村、扫帚山村、王家村、翻身村等也纷纷扩大文旦种植规模,成为xx文旦种植的重要基地。

如今,xx文旦香溢四方,在全国有了知名度,更是发展为全国四大名柚之一,成为xx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只有服务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躬耕田野35年,与xx这份“甜蜜”的水果事业共同成长,因这份坚守,陈xx换回了农业增效、农民的丰收和信任,也体会到坚守带来的喜悦和收获。

为解决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和卖果难的问题,陈xx在每种水果成熟前就去跑市场,下田头开展调研,及早进行产量预测,分析产销形势,及时撰写各类水果的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指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展有策略的营销。此外,为做大做强xx文旦、葡萄等特色产业,改变xx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果品销售市场空间窄的落后状况,陈xx指导果农抓好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极力引导扶持果农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9家,拥有个体会员1350多人,注册资金300多万元,联结基地1。8万亩,增加果农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果农经营的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每年的台风都对海岛xx的农业造成较大损失,尤其是大棚葡萄,重则设施大棚被风吹倒,全园葡萄毁于一旦,轻则大棚薄膜被风掀起,棚内葡萄损失重大。2005年台风“麦莎”在xx登陆,葡萄大棚薄膜被风掀翻,果实经风雨淋湿,之后太阳一晒,气温升高,葡萄出现大面积的腐烂。陈xx至今难忘当时残酷的一幕:一家两兄弟承包了30多亩晚熟葡萄园,台风过后,两兄弟挑着一担担葡萄去倒掉,家人们在地头哭泣,一夜之间损失高达三四十万元,几年来的努力毁于一夕。看着农户颗粒无收,陈xx很心疼,当时她便坚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抗台风的覆膜方法,不能再让农户流汗又流泪。

此后两年,陈xx白天下田与农民研究探讨,晚上翻阅参考材料制定试验方案,隔天再去田间试验。经过反复研究、探索、试验、创新,终于一个抗台风覆膜的丝网夹膜方法慢慢走向成熟,至2007年底基本成功,2008年进一步改进完善,并在清港镇开展试验推广。经过连续3年推广验证,抗台风覆膜的丝网夹膜法技术经受住了大小台风的考验,至今xx再也没有出现过台风把大棚薄膜掀翻、葡萄大面积腐烂的情况,解决了我省沿海台风多发地区葡萄生产的一大难题。这一创新技术获得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获得了农业部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016年还选育了一个早熟文旦品种,结束了xx文旦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的历史,文旦的成熟期从原来的10月底提早到9月中旬,整整提早了40多天,赶上了中秋国庆双节,使文旦的效益提升一倍以上。

每个平凡的岗位都需要一位坚守者,而陈xx,就想一直坚守在这个“为农”服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终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