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优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论文(案例16篇)

优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论文(案例16篇)

时间:2023-10-27 08:24:22 作者:笔砚 优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论文(案例16篇)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章类型的结构和特点,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825年,清,道光年间,夏。

这是一个黄河边上的无名小村庄。已经,许久未雨,黄土地裂开多时了。河边,有黑压压的一群善男信女,还有一个身披彩衣的法师。他们在献祭。法师在舞,在唱。他用破嗓子大喊:“吉时已到,向河神献礼!”

那群人“咚”的一声,跪下了。随即,几个汉子把台上的“礼品”-----许多牛羊,一对童男童女,一个年轻姑娘,还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扔进咆哮的黄河,人们大喊:“求河神赏雨!”

不久,下雨了。

那时,人类敬畏自然。

1925年,民国时期,夏。

初夏,江南徽雨。周庄古镇,烟雨微然。孩子们快乐极了,在青砖板路上又唱又跳。小河中的水鸟也与他们一起。小桥上,一个年轻姑娘打着一把红油纸伞,巧笑倩兮。船家们坐在船里,唱着热酒,欣赏这快乐的场景。雨的清冷声,孩子的银铃浅笑,分外动人。

天空是蓝莹莹的,空气是甜丝丝的。

那时,人与自然是好朋友。

1945年,解放时期,夏。

又下雨了。真烦人!我被淋成了个落汤鸡。这雨有股怪味。害得我身上臭臭的,脏脏的。

我打开窗户。咦?天怎么黑成这个样子?

那时,人类开始破坏自然。

2105年,科技时代,夏。

电视台在放一则消息:

“近日,我市频频大雨,雨是有酸腐性的!观众朋友们切勿出门……。

自然,开始报复人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详细论证人与自然是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瓦尔登湖》;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由于新旧社会因素的剧烈更迭,社会思潮对于时代潮流的强大感召力和向心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泛物质化倾向十分严重。出于对简单真实生活理念的追求,梭罗前往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外界封闭的环境下,进行了长久的超验主义精神实践,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和反省,为当时物欲横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探索出了一种全新却又源于过去的导向,对于社会的成熟转型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合理性产生了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梭罗在他的思考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揣摩和启示。

过去的工业社会,自然对于人而言,只是一个物质资料的索取对象。人类通过他们的科学技术,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满足一种扩张和征服的野蛮欲望。人类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把自我的利益中心论,直接凌驾在自然之上,让海洋、河流、山水、草木、鸟树等都沦为推动工业巨轮滚滚向前的免费奴隶。即使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依然不满足,不断以更新的形式,更高的效率来开发自然资源,丝毫没有考虑过后果。但是,后果是必然会来临的,这里梭罗在书中就有了很好的预见。因为自然的忍耐和宽容,都只是暂时的,无休止的索求必然会以毁灭作为代价。

然而,在梭罗的书中,他刻画出来的一种生活状态,却是与当时那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程序化生活截然不同的。梭罗在那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意识实体中,不仅阐述了他对于真实和现实的辩证理解和理性剖析,也同时流露出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的恢复,以及在这种近似复古化的精神实践中,创造出适合于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蓝图,并逐步地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他希望人与自然的那种根基于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自然哲学,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意志存在着,而能够在现实中生根发芽,不断丰满它原有的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梭罗在书中主要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三个探索性的命题,分别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精神层面有三个相对应的联系和反映。即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

首先,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一种特殊演化形式。就像社会的体系分工是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体系,每一人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自然也是一个极为严密完整的生态系统。瓦尔登湖本身就是一个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与信息交换,自身内部也由各个部分协调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个时间使命的生命工程,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缺少,即使是一声鸟鸣,那也是传播,联系和繁衍的隐喻,是活动力的见证。梭罗的生活,在本身就属于一种隐居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对于客观环境的改变,自给自足就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脱离了人类的改变,这个系统依然能够继续完美地运行下去,但是现实是人类活动给了自然毁灭性的创伤,甚至是一些不可修复的彻底改变,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自然原来固有的稳态,使得这一平衡不得以一些额外的代价去进行象征性的弥补,但是缺乏原生力的生存状态始终只是一种意识能动性的傀儡,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自然界所秉持的自然真实的概念,这是梭罗所难以接受的。

自然界存在着诸多的生命体,他们都能够通过群居生活,协作分工劳动,来创造出他们特有的类社会性模式,而作为具有高智能的人类,也只是这偌大生命中的小部分,在等级分层上与其他分支理应是平等的。这不仅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是从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此,人类所谓的文明演化都只是自然界在人类这一极的演化,不同的文明都有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论大小与否,影响力是否足以同外界建立物质和信息形态的流动,都是值得景仰和学习的。正是不同文明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丰富着自然界的智慧表达方式,才会有人类文明这一支高度分化的文明形态。因此,人类文明与自然界其他原始文明之间是平等流通的,只是不同物种的流通速度不同而已,所以绝对不存在优势地位和霸主姿态。

其次,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理性模板。梭罗笔下的瓦爾登湖,在没有遭受外界的实质性干扰下,始终能够维持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即使在受到外来影响,或者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自我治愈和恢复能力,把那些不稳定因素,通过它特有的包容力和势不可挡的非道德教化,把他它们转化成为促进自然体系完善发展和不断丰富演化的刺激因素。反观人类,在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精神资料为最高消费资料形式的社会中,还是难以摆脱利益与功利主义的束缚,最终还是走上了同自然对立,物质至上的空洞脆弱的社会结构。以机器的运转来代替思维品质的质量提升,以生产资料的海量积累代替生活质量的丰富完善,最终就导致了整个社会是一个没有思想和理想的空壳,这就是人类社会的主观性发展,无法像自然界那样稳定而又和谐。梭罗在讲述瓦尔登湖的时候,将每树、水、草、鸟等都予以了具体而又详细的指示性解释,将他们与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分工建立严密合理的联系和对比,就会发现在恢复稳定和转化新兴因素时,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难以媲美自然界的醇和与大气。

瓦尔登湖这个生态体系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自复性,源于各个要素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源于一种自发性的自我反馈与逆反馈机制。树可以将泥土,水源和空气联系起来,并且对于可能发生的异变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应对措施;同理,其他事物也能根据同种原理做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这些联系和互动彼此交错,互通有无,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链网,为了自然界的稳态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相比之下,人类社会的彼此联系的密切的反馈灵活性就相对不足了。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私心,都会想方设法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联系,而选择放弃那些无关自身利益的关系网,其后果就是社会整体的联络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自然界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是人类需要一直虚心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社会结构的构架模板。

最后,自然意志的思维状态是支配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和基础。根据上述的论述,这是一个极为客观的事实,也是不容置喙的理性问辩。这也是梭罗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命题,即以自然的思维,自然的法则,过着属于自然的简单而又真实的生活。梭罗在湖边的生活,在外人看来,与世隔绝可以说是痛苦难耐的,并且他消费的生产资料都是极为低级的产品,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但是,他却始终能够自得其乐,沉浸其中,不断探索只属于他的精神享受。他认为那种身陷都市的忙碌生活使他感到极为空虚和痛苦,但是在瓦尔登湖边,他仿佛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滋味,一种从未感受过的轻松和解放。虽然他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思考,但是他并没有只是简单的放空自己,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隐居遐想,他始终在思考着人生与自然相关的问题,并不断得出哲理性的结论,引以为乐。因此,梭罗就是先告诉我们,所谓自然的生活,并非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而是在不断思考和反省,批判和对比中生活,使自己能够按照一种符合生活本质的自然法则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不断锤炼自我精神层面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是梭罗隐喻在抒情感慨背后的真性情的流露。

总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为各位读者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自然哲学,是值得去好好品味的。他通过每一个自然现象,结合自身的切身体会,以一种含蓄而不失力量的方式,向我们阐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本源与分支,共性与个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旦拥有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世界观,每一滴水,就是一片瓦尔登湖,就会有一个苦心孤诣,探求真理的灵魂的游弋。

参考文献:

[1]蓝仁哲.语言·文学·哲学[m].科学出版社,2015:93.

[2]王立新.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6.

[3]伍彝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33.

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陆奇勇始终关注着自然界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跋涉在通道侗乡的群山峻岭、河湖溪流,只为发现和守护大自然里那些宝贵的生灵,让其自由繁衍生存。进入21世纪,时任通道县林业局分管资源的副局长陆奇勇,全身心投入到林业资源的调查和保护中。从2003年至2018年,他先后开展了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珍稀濒危动植物调查,以及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的研究。在县内首次发现了“湖南报春”等珍稀植物,观测到“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鸟类动物,拍摄到100多张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珍贵照片,为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和种群数量的扩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向外界展现了通道鲜为人知的野生动植物奇观。

通道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为长珠水系分水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湖南省生物多样性最热点的地区之一。陆奇勇认为,通道这块土地除了栖息大量的野生动物外,还应该有许许多多的濒危珍稀植物。2013年他组织开展野生动物普查,2014年又开展濒危珍稀植物种类普查。普查期间,他和队员们一道,足迹踏遍崇山峻岭,用艰辛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查实县内有高等植物251科981属2589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25种、湖南省重点保护的48种和兰科全科(62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42种;有动物31目93科26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1种,二级保护的26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25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的16种。

2014年,年已50的陆奇勇以超前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把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合到乡村建设中。在一次班子会上,他大胆提出建立“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的设想。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想出风头,各种各样的话铺天而来,一时使他陷入进退两难之中。但有幸的是他的设想得到许多有识之士和县里主要领导的支持。于是,几经周折和努力,“湖南省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终于经国家批准创建。2014年7月,通道在玉带河湿地公园内建起第一个鸟类监测保护站,正式启动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陆奇勇主动承担起《湖南通道玉带河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手册》的编辑工作,并积极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系,合作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湿地公园创建最核心工作是对物种的保护。为了做好监测保护工作,他和团队通过访谈,结合鸟类主要的生境类型和频繁活动区,在湿地公园及邻近区域共设置鸟类监测带17条、监测样点22个。野外监测从2017年10月开始,他和他的团队每天早早进入监测点,蹲点守候观测。为了完整记录某些鸟类的生活习性,无论春雨炎夏,还是秋凉冬寒,他们几乎踏遍了园内1500多公顷的土地和水域及周边一些地段,坚持蹲守在树丛下隐蔽监测,按了近万次相机快门,终于拍摄到各种鸟类及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图片和珍稀植物图片,为记录、研究、宣传通道乃至更广区域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在监测期间,他每天与鸟类近距离接触,早已建立了一种人与动物特殊的情感。他视这些鸟类为朋友,时刻用心去保护这些幼小的生灵。一次,一只受伤的猴面鹰掉落一农户房前,陆奇勇得知此事立即带领森保站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捧起这只猴面鹰仔细查看,发现一翅骨折,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笼子里。经过两个多月的敷药治疗,猴面鹰再次飞进了大自然的怀抱,陆奇勇欣慰地笑了。

近年来,陆奇勇和他的团队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形式多样地开展了一系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手册、湿地知识进校园等形式,把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输送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的心中。他们精心制作的《绿色通道》上传到微信平台后,点击率高居不下,深受人们喜爱。

莽莽苍山、涓涓湿地中深藏的许多稀有植物和动物,需要人类去爱护它、保护它。野外巡护是自然保护的工作重心。2015年,县里成立了野外义务巡护队,还聘请了500多名护林员专门对全县约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陆奇勇十分关心巡护队和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常常深入管护区与巡护员交流,提出对巡护工作的建议。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他起草了《湖南通道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完善了《护林员工作职责》,使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量化。逶迤的山岭上,静静的玉带河畔,那些巡护人的身影,是侗乡大地上万物苍生的守护者。山因他们而苍翠,水因他们而清澈。在《护林员工作职责》里严格规定,护林员每月必须完成20次野外巡护任务。湿地巡护员在陆奇勇带领下每月对重点、敏感区域进行不定期的深度巡护。从创建湿地公园起,陆奇勇深入保护区巡护和监测就有200多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现在的通道水清物丰,百鸟飞翔,山河秀美,景色如画。

由于挚爱及长期从事生态保护工作,陆奇勇得到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近年来,他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湖南省绿化委员会、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省级“绿化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被怀化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被通道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如今,陸奇勇已退居二线,但他退职不退岗。他常说:“选择了自然保护事业,就注定要与高山河流为伴,人活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为了通道侗乡的青山绿水,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定会坚持,陆奇勇表示,要永远当好自然物种的守护者。

摘要: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通过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探索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奥妙,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为人类搭建理想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古诗词自然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和感恩,从而心存善念,善待万物,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中,诗人们以精炼的语言、和谐的氤氲完美地体现出古人对真理的追求,蕴含著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观照思索合深刻体验,使人在顺应自然中真正领悟合感受到美的意境。

1.于自然中发现自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大量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美的诗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宁馨恬静;“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之清新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活泼热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将水暖鸭先知”的生机活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绮丽曼妙等等。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和人、人和动物息息相关,是一个和谐共处的共同体,安然相处,互惠互利。这里似乎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绚丽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灵动温情的自然万物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从而使诗人自己消融在大自然的本真之美中了。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的发现、观察和领悟,借助于和谐的音律,创造了一种清幽明净、闲适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于自然中获得情感慰藉。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古代诗词中即为古代诗人们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的生命合二为一。山水之美,一时间竟与诗人心灵相互感应,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这时不是诗人流连山水,而是山水娱乐了诗人,仿佛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从而使诗人完全超脱于功力世俗之外,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超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似乎是一个温柔多情、善解人意的使者,不辞万里带去自己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同情。理想王国中的李白也是孤独的,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月下独酌》),此时的月亮是他的知音,能够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还将月看成亲人,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在多情的诗人眼中,都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与敬亭山似乎是一对心心相印的知己,敬亭山懂得诗人所有志向才华抱负,也懂得清高孤傲的本性,在这份彼此的相知中,诗人的心灵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是把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到了自然身上,人与青山互相观赏,互猜互解,互为知音,相互慰籍。

简而言之,在与天地自然相往来中,自然因人而富有生命力,人因自然而不再孤独。自然与人在相依相偎中互相理解、互为知己,从而消解现实烦恼,实现“独而不独”之乐。

3.于自然中寻觅人生哲理。

自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枯荣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因此,在顺应自然,与道沉浮中,诗人获得自然的灵感,得到了心灵与生活的和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初入庐山胸中装满的是对庐山局部的认识,而遍游庐山后方看出庐山真面目,因此感慨身在此山反而不识山,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超越自身狭小和主观成见,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全诗道出的这一平凡的道理对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永远有指导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一句在“无”和“有”之间道出了诗人在迷惘之际顿时豁然开朗,从而悟出了人生曲折入胜之谜;“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一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啊,新旧事物的交替更迭中蕴含着新生命的惊喜和希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自然而及人,在自然规律的变化无定中领悟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至理,从而顺应自然,消弭遗憾。

诗中哲理由景而发,反映出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时,将自然视为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努力地才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漫步古代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着如花的风景,品味着悠远的意境,倾听灵魂身处的声音,让人陶醉无以自拔。“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古代文人们始终在以一种平等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亲近大自然,发现并理解大自然的美,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生活追求息息相关的,自然与人类情感、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共通之处使它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国古代文学人与自然关系刍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5。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注释。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摘要:一年四季各种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农作物、树叶等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结合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利用“四季”自然物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构建活动,让幼儿从来自生活的创意活动中,既丰富科学知识,又锻炼“三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作构建以及创造生成能力。

关键词:四季自然物;创意构建。

创意构建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促进幼儿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手脑并用,激发好奇心、自信心、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创意构建,不仅局限于以往狭隘的、纯粹的搭建、建构活动,它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的构建活动,就是将创意元素融入到构建活动中去。

自主——幼儿幼儿是自主的,活动始于春季,幼儿园的户外如同“小花园”般开满了鲜花,每次散步时,幼儿总对散落的花瓣感兴趣,创意构建活动可让幼儿自主摆弄喜欢的自然物。

开放——材料材料是开放的,选择的活动材料:花、草、树叶等都是纯天然的自然物,随季节变化随处可收集。幼儿在不定时、不定点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收集习惯,并尝试判断材料的可用性。

生态——环境环境是生态的,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可满足幼儿利用丰富的自然物随意构建,发挥想象。同时,多与绿色植物亲近,也有利于强健幼儿的体魄。

灵动——教师教师是灵动的,通过多元策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自然习得。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指南》,深化幼儿园特色活动建设的需要。

1.使用“加减法”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引导幼儿利用花瓣、石头、树叶、树枝、树皮、沙、水等自然物,根据已学过的技法进行构建活动。减法:即对自然物本身进行剪、挖、切等加工;加法,在自然物上面进行贴、粘接、镶嵌、插接、盘绕、组合等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意作品。

2.探究“四季”自然物独特的构建方式。

根据四个季节独有的自然物,衍生出特有的构建活动。春季:花瓣拼贴、扎染;夏季:树叶贴画、自然手环;秋季:果皮贴画,果肉拼搭;冬季:雪的构建、耐寒植物。

3.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材料。

幼儿利用多维的辅助材料发挥更多创意。包括:点状材料,如颗粒、瓶盖、钮扣、珠子、瓜子壳、石子等;线状材料,如毛线、小棍、牙签、吸管等;面状材料,如旧挂历、碎布、糖纸、羽毛、贝壳、彩色纸、竹片等。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合理利用自然物质,让幼儿体验创造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一)生机勃勃春季篇。

碎做紙巾扎染,或进行花瓣贴画。玩花瓣的时候,原预设是利用花瓣进行拼贴画,但在活动中,幼儿想象力很丰富,利用不同的自然物来丰富活动,并生成更多的自发性游戏。

建。一段时间里,幼儿都只是用石头进行简单的建构拼搭。突然有一次活动,幼儿在取石头进行“城堡”构建时,意外发现有些石头能画出颜色,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更多能画出颜色的石头,并在地上画起建筑图。

找来橡皮泥装饰树枝,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嫁接树枝,做成弹弓、正方体等,让建构作品更具立体感。

幼儿自由组合、分工有序,装饰树枝、照顾树枝、整理沙地、挖地道引水,玩的不亦乐乎。

(二)绿树成荫夏季篇。

夏季篇(大树,我们的朋友):利用夏天茂盛的树作为当季主题,生成给小鸟做窝,大树的礼物等自主性游戏。

1.小鸟的家:家园配合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的盒子。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美工材料装饰盒子,放入稻草等,将鸟窝放到树杈中,期待小鸟来此做窝。

2.自然手环:在户外草丛里收集一些野花、野草,并用不干胶装饰,戴在手腕上,变成美丽的自然手环。幼儿根据喜好,运用创意手法设计手环,如:按序排列、按色搭配等。

3.送给树朋友的礼物:幼儿利用周边材料,如掉落的树叶、花瓣等,组合成平面或立体的画,作为礼物送给大树。

(三)硕果累累秋季篇。

秋季篇(丰收的果实):利用果实这一秋季最丰富的物质资源,有效开发园内现有的果实,利用果实等自然物开展自主性游戏。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单一的果实构建并不能长时间延续孩子构建的兴趣,且有些果实不易构建,于是我们将主题调整为秋之舞,分出“线之舞”、“彩之舞”、“印之舞”、“叶之舞”、“果之舞”五个系列,以多维度材料激发幼儿构建兴趣。

1.线之舞:树枝与毛线的完美融合。幼儿将毛线缠绕在树枝上,将其视为棒棒糖等作品。缠绕的过程中,幼儿有意识的进行颜色搭配。

2.彩之舞:自然物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将泡泡笔挤、点在树叶上,让单一的落叶有了更多的色彩。

3.印之舞:自然物与卡纸的完美呈现。将捡来的树叶,通过拓印的方法,展现在画纸上。

起初,幼儿只是随意拓印,而后开始有意识的组合拓印,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4.叶之舞:秋叶与材料的完美互动。幼儿将捡来的树叶黏贴在彩色纸上,做成一顶顶树叶帽子,也有做成腰带、手环、项链等。5.果之舞:果实与果实间的完美构建。花生、玉米、赤豆、黄豆、等自然物相继成熟,瓜果累累,师幼共同收集各类豆类,利用果实进行平面拼插式、立体建构式的创作。

(四)迎风斗雪冬季篇。

冬季篇(我们不怕冷):利用雪这一冬天特有的自然物来开展自主性构建活动,利用冬天易结冰的特性制作美丽的冰花。同时,选取冬天里的常青树及耐寒花作为另类构建主题。

1.美丽的冰花:收集月饼小盒、果冻壳等塑料材质的废旧物作为器皿,加入水,将喜欢的材料放入水里,放置到户外,静待美丽的冰花出现。方便快捷,富有创意,可随时随地制作。

2.雪娃娃:将冬天特有的天然物雪作为建构材料,巩固揉、团、捏等建构技巧。可在户外搭建雪娃娃,也可利用小器皿在室内搭建小造型,用水果皮、小石子、树叶等随处可取的材料进行装饰。

3.常青树:幼儿知晓常青树,同伴共同收集园内外常青树的树叶,仔细观察不同叶片的形状,根据需要制作成画。

进行贴画、组合。通过装饰、拼贴、添画、串连等形式,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物。

四、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研究证明了利用四季自然物开展构建活动的可行性,幼儿在玩中体验乐趣、发挥想象,增强审美能力及提高构建水平,激发幼儿关注周边环境,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同时,对于幼儿,有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更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有利于幼儿求异思维的发展。对于教师,在不断调整、摸索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讨论与思考。

1.材料——如何拓宽材料以及二次利用。自然物枯萎的比较快,对于一些收集的自然物材料就需要不断更新。同时,辅助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材料一多,幼儿在整理的时候就有困难。幼儿有整理意识,但没有分类意识。需持之以恒的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让幼儿将用过的材料和新鲜的材料分开摆放,便于下次操作。

2.指导——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教师应摆正角色,从一名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与幼儿同玩。同时,教师介入的方式和时机十分重要,考验教师的综合素养。

3.成效——游戲如何深入。部分幼儿停留在现有的游戏状态,只满足于摆弄材料,如何进行深度游戏?幼儿在想像力方面的限制是否和教师不合时宜的介入有关,过多的介入是否会限制幼儿的思维,诸如此类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摘要: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阐述了乡村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户外体育自然资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因势利导,创设优良的户外体育活动场所。

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优势,要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改善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回归自然,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1.1依托自然资源,优化活动设施。

1.2走进自然乡野,解放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孩子们是好奇好玩的,多彩多样的自然资源会激发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游戏,田野中的小水渠会变成需要跳跃穿梭的大河,突起的田脊会变成平衡场地,泥土中的石头也会变成“宝藏”……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游戏中既发展了身体的各项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精神,体验了体育活动的乐趣。

2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育和玩具”。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资源,泥土、稻草、麦秸、棉花、玉米秸、竹子、柳条、丝瓜筋、木桩等材料,有效利用这些天然环保的自然材料更能丰富孩子们的户外体育活动。

2.1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的投入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搬运的游戏中投入木桩和石块,在搬运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上肢力量;又如在跳跃活动中投入蛇皮袋,帮助幼儿体验别样的跳跃感受,发展集体平衡性;再如在投掷游戏中投放丝瓜筋,柔软的丝瓜筋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帮助孩子练习投掷长条状物品的技巧。

2.2智慧改造自然材料。

对自然材料进行适当的改造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吸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稻草为例,将稻草做成草球,孩子们可以用他进行推、滚、踢等游戏;将稻草做成草垫,安全又舒适,孩子们可以进行爬行翻滚的游戏,必要时也可作为安全器械使用;将多根稻草棒组合在一起可以制作成跨栏,进行钻爬或跨越的游戏……孩子们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能发现自然材料的重要作用,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良好品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3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乡村的传统习俗保留较多,乡土民俗是巨大的文化财富,乡村幼儿园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民间游戏资源,借鉴和引用乡土体育游戏项目。教师应當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量体裁衣,拓展特色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在挖掘乡村户外体育活动的特色的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民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1将生活内容带入户外体育活动。

3.2将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

乡村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体育游戏,乡土气息浓,趣味性、娱乐性强,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需要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融入户外体育活动。多数民间游戏材料简单,玩法有趣,不受场地的限制,既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适宜地引入民间游戏,如“撞钟”、“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丢手绢”等。教师也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对既有的民间游戏材料和玩法进行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将不仅仅起到锻炼幼儿体能的作用,还会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挖掘自然资源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发挥乡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地开展有特色的乡村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文

说到环境保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环保标语,比如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还有像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这些标语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虽然这些标语都很简短啊,我觉得它确非常清楚地阐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地保护环境。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代又一代,接受着自然赠予我们的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还有澄清的水,在那之前我们往往都是和自然环境非常和谐的相处着。而之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也越来越好,人们过上了富裕,更为方便快捷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

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森林里不知有多少树木,他们经受住多少风雨的考验,经受住岁月的变迁,但是许多不法分子乱砍滥伐,让这些树木,乃至整片森林都渐渐趋近消失,还有河流污染,许多化工厂污水肆意排放,河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水里的鱼类等生物大片死亡,还有前段时间的新闻啊,上海松江打捞出上千头死猪,这实在令人气愤啊,养猪场的猪死掉了,管理人员不是合法处理死猪,而是都扔到水里,他们难道不想到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河流,如果有人因为饮用了这样的水而发生意外难道他们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这真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

保护自然环境,我觉得要从日常小事做起,首先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从小就养成不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尽量不实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珍惜水资源的好习惯,这样如果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做的很好,那么我想就不会犯下更大的错误,还有就是对于破坏坏境的违法者应当给予重罚,不然只会让更多的人加入这样的行列中。

希望国家可以做好宣传,使人们可以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也都知道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让大家深刻的意识到破坏环境无异于作茧自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命的摇篮,是宇宙间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繁衍,形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我们人类成了万物之灵。

在远古时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还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更应该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丽。可是,却不然,人类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不顾一切的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使他遍体鳞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每天有55000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15000万吨工业烟尘滞留在大气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业废水、100多种生物灭绝、14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自然和地球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谁无过,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们仿佛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护动物了,电视上也大量宣传环保的口号。人们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护林,防止沙尘暴。记得有一则新闻上说:“一位老爷爷在他们附近的荒山坡上值树,树苗小的时候,他每天都来看一回,浇浇水或除除草,现在树苗长大了,他还要去其他地方种树,他说,他老了还有他儿子,他儿子老了还有他儿子的儿子。”老人种树也有大半辈子了,也乐此不疲。一位老人都能如此,我们有什么不能?这则兴文报道后,更多的人开始植树。很多调皮的小朋友不再掏鸟窝了,而是在家长的陪同下筑鸟巢。这些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相信这样下去,地球母亲定能恢复原先的美丽,人与自然会更和谐地相处,是人类更加兴旺,生活更加美好!最后请记住一句话:“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前,有一片碧绿的草地,草地上长看着一棵高大的,苍翠的槐树。不过槐树已经老了,它在世上活了一百年了。

清晨,老槐树觉得身上多了一些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几枚鸟蛋啊。由于老槐树身体温暖,不久便孵出了几只小啄木鸟。老槐树夏天用自己的树叶为小啄木鸟遮阳,让它们清凉地睡觉;在下雪的时候,它用枝条搭建起温暖的窝巢,使小鸟能够度寒冷的冬天;小鸟渴的时候,老槐树用树叶接住雨露,让小鸟痛快地喝水……老槐树不停的为小啄鸟奉献自己,使鸟儿们茁壮地成长。

经过老槐树的精心呵护,小鸟们逐渐长大了,它们长出丰满的羽毛,尖利的嘴巴。

有一天老槐树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四肢无力,疲惫不堪,啄木鸟们马上对老槐树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仔细地体检,一寸也不放过,终于在老槐树的肚子上找到了罪魁祸首——大青虫,一只小鸟狠狠地一口啄住它吞进肚子,气呼呼地说:“看你还敢作恶多端!”老愧树的病马上就好了。

从此,鸟儿和老槐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文案60句

1. 让绿色看得见,让绿色听得见。

2. 保护自然平衡,拯救绿色环境。

3. 锁住黑龙保蓝天,治理污水护家园。

4.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 同建绿色校园,共享鸟语花香。

6. 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7. 鸟语花香,爱赏共享。

8. 改善环境,创建美好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9. 美好的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维护。

10. 破坏环境就是自掘坟墓。

11. 为了美丽家园,请从小事做起。

12.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13.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改革开放功能。

14. 污染环境,害人害已。

15. 搞好水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文档为doc格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825年,清,道光年间,夏。

这是一个黄河边上的无名小村庄。已经,许久未雨,黄土地裂开多时了。河边,有黑压压的一群善男信女,还有一个身披彩衣的法师。他们在献祭。法师在舞,在唱。他用破嗓子大喊:“吉时已到,向河神献礼!”

那群人“咚”的一声,跪下了。随即,几个汉子把台上的“礼品”——许多牛羊,一对童男童女,一个年轻姑娘,还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扔进咆哮的黄河,人们大喊:“求河神赏雨!”

不久,下雨了。

那时,人类敬畏自然。

1925年,民国时期,夏。

初夏,江南徽雨。周庄古镇,烟雨微然。孩子们快乐极了,在青砖板路上又唱又跳。小河中的水鸟也与他们一起。小桥上,一个年轻姑娘打着一把红油纸伞,巧笑倩兮。船家们坐在船里,唱着热酒,欣赏这快乐的场景。雨的清冷声,孩子的银铃浅笑,分外动人。

天空是蓝莹莹的,空气是甜丝丝的。

那时,人与自然是好朋友。

1945年,解放时期,夏。

又下雨了。真烦人!我被淋成了个落汤鸡。这雨有股怪味。害得我身上臭臭的,脏脏的。

我打开窗户。咦?天怎么黑成这个样子?

那时,人类开始破坏自然。

2105年,科技时代,夏。

电视台在放一则消息:

“近日,我市频频大雨,雨是有酸腐性的!观众朋友们切勿出门……。

自然,开始报复人类。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注释。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文

前两天,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一场很好看的电影《虎王归来》。

故事是这样的:武松的后后后后后后代武小松的妹妹被老虎吃了,于是,他便开始了为妹妹复仇的打虎之行。在路上,小松遇见了孙二娘和一只胆小的刺猬,他们对小松既嘲笑又充满怀疑,但小松却不顾打虎的危险坚持去景阳冈,当他进冈的前几天便遇见两只老虎,不料他们都是假老虎,一直是披着虎皮想骗人的“老虎”,另一只是有几只受人控制的老狐狸披一张虎皮劫财。当他知道真正虎王在哪时,便充满了要为小妹报仇的欲望。可他见到虎王时,虎王并没有要伤害他的意思,还救了吴小松的命,并给武小松讲了一些和谐的道理。而且虎王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还是多年来抚养妹妹的虎伯伯。

这个故事的道理正如虎王所说,不是老虎吃人,而是人吃老虎。老虎并不可怕,只是人类对它的伤害太大了,它们是迫于生存才对人类产生伤害。其实,不光我们渴望和平,更渴望和平的是那些濒临绝种的动物们,只有我们把动物当做朋友看待,他们才会善待我们,人与自然才会更和谐。

太原市后小河小学三年级:梁国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想要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这盘“棋”,离不开整体推进、统筹谋划,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走好“生态”这盘“先手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新时代发展成果在蓝天、碧水、净土中呈现光芒。

在发展中保护。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停不下的是改革发展的脚步,而坚定不移走的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使命在肩。而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特点突出的当下,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任重道远。各地县委县政府坚持改革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的观念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聚焦产业转型,以产业延伸、更新和多元化发展为路径,建设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生态优先,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五位一体”布局再到“高质量发展”提出,真正一步一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保护中发展。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习近平先后5次赴长汀实地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将福州打造为“生态省”;昔日黄沙肆虐的榆林市,从寸草不生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以“人进沙退”的决心筑起了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的“绿色长城”,让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脚步迈入山东,第一站来到东营视察黄河入海口,并对推动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讲话,为破解发展难题指明方向。从长江、黄河,到沙漠、荒山,治理的脚步不会停下,治理的终点是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不是和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绿水青山中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新时代下,要继续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随时而行,紧跟时代发展的正确道路,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盘大棋,让人民在青山绿水中获得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名言警句

7、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9、从大自然学习崇拜课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美国)爱默生《论自然》。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战国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都在坚决地打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但还是带走了许多生命,经济重创、发展受阻。而这次疫情的重要诱因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这使得人类活动为对自然侵蚀“埋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璀璨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发生转型而走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要发展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但也必须克服西方工业发展的弊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到中国的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人靠自然生活,人也反作用于自然”,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也该认清自我才能创造生的条件。因此,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落实到人的心中,将信念转化为行动,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坝人将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林海,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固碳、释放氧气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并且实现了碳汇交易,这标志着塞罕坝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了市场化。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生态、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从生态效益中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对自然的保护。

树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参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河长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项新政,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杭州开发了“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以app实现了信息公开、公众互动、社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实现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们每一“分子”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来对自己负责、亦对自然负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类发展的历程,从某些角度看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占尽了优势,但是究其本质,人类也没资格为所欲为以及过分陶醉于对抗自然的胜利。毕竟“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伤害自然,也意味着毁灭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人与自然》,我立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打开书,一个醒目的标题正朝我微笑:“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在这里,通过科技手段,我了解到:在我国西部的雪域高原,肯定有许多山,在林线以上,约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是高山流石滩。这里,有许多植物,如:雪莲、绵参、塔黄等。像雪莲这种棉毛植物,就像穿了一件羽绒服一样,身上布满了像蚕丝的东西。而像塔黄这种植物,是把自己包起来,把水分储存在里面,这样它的寿命就长些。

南极是一个寒冷的地方,在这里却生活着一种在食物链底部的动物——磷虾。磷虾繁衍速度很快,雌磷虾每次产6000-10000粒卵,而且在夏季多次产卵。这样,就提供给当地的鲸鱼、海豹、企鹅等动物丰富的食物。南极大陆极其寒冷的雪域,高海拔的强光照在山地的岩石上,这里是苔藓和地衣的王国。这些植物虽不显眼,但生命力强,在高山、荒漠、热河谷都有它们的身影。2005年,欧洲航天局将地衣带上太空,它依然存活。

这本《人与自然》讲述了许多生命的传奇故事,令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

大自然,一个多么雄伟和神奇的存在。

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万物的家园。河流里鱼翔浅底,天空中苍鹰搏击,大地上鲜花怒放,森林里鸟儿歌唱。阳春三月燕子衔泥,炎夏六月荷花满塘,金秋九月蟋蟀歌唱,严冬腊月红梅飘香,无尽的生命使地球生机勃勃,让大自然绚丽多彩。

而人类呢?是大自然最慷慨以对的伙伴,它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予我们无数神奇的朋友。但是,人类的所做所为就如同那青春叛逆少年的不计后果的玩乐,与其不同的是,人类犯下更多滔天大罪。人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自己的朋友,有些人却依旧乐在其中。人类总是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导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类更是不知后果的挥霍。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森林正在以每天375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但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之美显得越来越珍贵。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善待我们。

带着对大自然的愧疚和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善待大自然地誓言,向大自然鞠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和自然和睦相处曾经,世界上发生过多少疾病,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那些人都白白的牺牲了。实际上大多数的疾病传播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些动物也是非常无辜的,只是因为人类的贪吃或是无知才落得如此下场!

人类,我们一定要爱护动物,不要因为对动物的残忍反而最后害到自己!让人与动物的世界能更加和平的相处,让我们人类与动物成为好朋友,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
  • 10-27 优秀纪检部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思考。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时,注意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悟,或许可以启发到我们。随着党的建设和纪检工
  • 10-27 优质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心得(模板16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热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示范,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注入自己的独特风格。活动。东兰—-右江
  • 10-27 最优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表大全(17篇)
    教学计划的编制应注重前瞻性和实践性,能够帮助教师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对教学计划的编制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为
  • 10-27 优秀社区需求调研报告(汇总16篇)
    调研报告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研究对象,同时要注重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在我们为您提供一些调研报告范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调研报告的一般结构和要素。社区信息化经过近些
  • 10-27 优秀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填写范文(19篇)
    通过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工程质量监督站、备案
  • 10-27 专业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汇总13篇)
    工作汇报还可以用于回顾和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工作汇报也有其特点和要求,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能为
  • 10-27 最新党员当先锋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在参与党的各项活动后,对于自己所取得成就和不足的自我评价和总结。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党员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借
  • 10-27 最优物业催缴通知书(案例15篇)
    通知的发布时间和方式要合理安排,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人们。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通知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不同场合和目的的通知应该如何撰写。
  • 10-27 优质林长制汇报(案例18篇)
    范本是指在某个范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可以为我们提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范本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表达方式。《工作》是埃曼诺·奥尔
  • 10-27 实用做有温度的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模板16篇)
    教师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教师心得体会来自各个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一、要认清现实、调整心态、把握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