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碳中和的论文(大全5篇)

2023年碳中和的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10-05 20:13:17 作者:影墨 2023年碳中和的论文(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碳中和的论文篇一

浅论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倾向(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胡小朋

内容摘要:“大语文观”衍生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由此语文教学内容日趋丰富,教学形式日渐多样。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有人担忧语文教学有被艺术化的倾向。笔者试从理论溯源、界定区分、价值判断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予以探讨,辨明其利弊,寻到我们应有的认识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艺术性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大语文观”逐被推广。“大语文观”认为语文即生活,注重在语文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学习,而是在语文教材学习的同时,串联起各种知识,开展起各种活动。特别是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和形式,诸如唱歌、跳舞、绘画、乐器演奏、手工制作等艺术性活动。笔者姑且称之为“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倾向”。对于此种倾向,大家褒贬不一,是非参半。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不求定论,聊作参考。

一、“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语文观”的提出正是契合《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的。

语文新课改的初衷也是要改变以往语文教学差、慢、费,只重应试的诟病。“大语文观”更是倡导注重语文能力的提升,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和应对考试。也就是说,“大语文观”下是要改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依然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并且要更加注重语文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这些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后面分析的基本依据。

二、区分语文和艺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开展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和“大语文观”影响下语文教学的常见特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运用语文,活动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这些纷繁热闹的活动中,最多的是语文和艺术两种性质的活动。写作、阅读、演讲、辩论、诗文朗诵甚至是自办手抄报,校刊、墙报等活动实质上是语文性活动。它们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践运用,与语文教学本身融为一体,体现的更多也是语文能力。

而诸如演唱、绘画、舞蹈、演奏或音像欣赏等活动,艺术特征较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这些活动,也最多是以艺术的形式套上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在这些活动中,既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更需要相关艺术方面的“才智”。

因此,笔者所要探讨“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倾向”,首先即要探讨需不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这些艺术性活动。

三、开展艺术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性活动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践运用,常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本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常用形式。因此,语文性活动应当经常开展,多多益善。而艺术性活动呢?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至少有以下好处:

1、生动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增大,学习效果趋好。一般应用于课前引入的音像欣赏,图片展示,主题曲演唱既是这样。比如学习《杨修之死》介绍课文背景时来一曲《三国演义》主题曲演唱,比再多再精彩的语言更能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沧桑感。

2、采用艺术的形式融会贯通,巧妙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拓展延伸阶段采用此种手段往往既生动活泼,又能促进提高,可谓巧妙不露声色。比如学习《外国诗两首》中《夜》这首描写夜晚静谧而又美丽的优美小诗,在新课结束时不妨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熟悉的某只歌曲的旋律来唱唱这静谧而又美丽的《夜》。由于诗句简短,语言通俗,难度应该不大,像耳熟能详的《一封家书》的旋律就行。这样一个花时不长又有趣的小活动其实考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领悟程度。

3、学习语文的同时开展艺术性活动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语文与艺术本应是相通的。它们同属于人文学科,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美的不同形式。有位西方哲人曾说过,“音乐、美术、文学作为开启人类文明的三把钥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极大的催化作用。音乐和美术就是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我们且不要说,文学也是艺术的一种。

如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是可行并且有益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是背离语文教学的现象。

1、时间和方式把握严重失当,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本身。如某老师在教学苏轼的著名咏月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了说明这首词脍炙人口,他向学生介绍,有人已将这首词谱成了一首歌。但很多学生都没听过,便亲自给学生唱了一遍后又兴致勃勃地教学生唱,一下花去了大半节课时间,本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

2、艺术性活动的开展代替了语文教学本身,使语文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如有人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时,课前、课中不时播放时长4分钟左右的印度舞片段,却对课文描写印度舞蹈的精美语言鲜有品味,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由衷的赞美之情难有多少深入的体会。

3、较多艺术性活动的开展可能会模糊了语文课与艺术课的界限,使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倾向严重,甚至偏离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丧失了自身的价值。

终上所述,艺术性活动的开展应作为语文教学本身的辅助和补充,它只是更好促进语文教学的手段而已,绝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语文教学本身,也就是需要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

四、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的“度”。

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目的还在于“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应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把握好“度”,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性原则。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不影响语文教学本身,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否则就失去了意义。笔者就曾见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在表扬了一位学生的回答后,居然让其上台来拉了一曲二胡。曲声虽悠扬,却与教学内容毫无关涉。可能是她太赏识这名学生了吧。

2、实效性原则。即能达到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的作用。不论是在课前引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在课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抑或是拓展延伸阶段有利于巩固提高,都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否之,没有实际作用,即使切合教学内容,也大可不必“画蛇添足”。很多古诗都有意境,教学时采用绘画的形式可帮助学生领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结束时画一画,不仅有助于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还能帮助学生品味诗人语言的绘画性特点。但如果是现代诗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很多诗都只有意象而没有意境。

3、适当、适度性原则。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是进行艺术知识讲解和艺术能力训练。另外,时间要把握好,一般不宜过长。前面所举之反面例子即是如此。

总之,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得当,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反之,则会影响语文教学,偏离语文教学目标,甚至使语文课变成所谓的“艺术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用书》相关教学建议。

碳中和的论文篇二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 [2] [3]

碳中和的论文篇三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在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管子·正世》中记载:“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这里的“民俗”即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缩写,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民俗文化,即是民间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文化的统称,这样的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语文教科书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了解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强民族自豪感。那么如何将民俗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就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文从“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

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1]基于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篇时就注重选择一些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文章,比如我们较熟悉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等。通过阅读课文就能了解到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云南历史悠久的对歌习俗以及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编辑者话语中也蕴含着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鸭蛋》课下注释中的“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吆喝》中的“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首先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对整个单元做一个了解,本单元属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处于这个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分别是《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个单元介绍了端午的各种风俗习惯,农历新年里的风俗禁忌,还有“春酒”、“会酒”这一弥漫着浓浓人情的习俗。学习此单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各地民风民俗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研究编辑者的话语,比如《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的文前导语是这样说的:“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通过研究编辑者话语,教师明了民俗文化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对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弘扬的意识。

二、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教师不仅在备课之时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下面是《云南的歌会》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要始终围绕:哪一幅画面最适合展示云南的民俗风情以及选择这幅画面的理由。

(前面两组汇报省略)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听听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小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1:“金满斗会”,场面盛大热闹,参与的.人较多。

生2:村寨传歌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他们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

师:大家说的对,最后一个画面写出了“村寨传歌”的空前盛况,参加传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到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已经深入云南人的生活里。云南人民将它们广泛传唱,不断继承发扬,我们也不禁被云南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深深地感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下去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呢?下节课各小组来进行汇报。

在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找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可以充分展示云南民俗风情的画面。选择第三幅画面“金满斗会”的小组理由是场面盛大热闹而且参与的人数较多,他们不仅意识到这一盛大恢宏的场面是云南歌会特有的传统活动,还发现传歌方式是由老一辈唱下一辈听学,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还是整套整本往下传,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不禁因云南人民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而感动,由感动而随之引起探索的兴趣,之后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的汉民族又有哪些民俗,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文本并随文学习,推进民俗文化教育,感受文化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到的。

三、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发一些恰当的图文、音像资源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一些挂图、画报给学生直观地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要、音像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音像资料展示内容,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云南民歌对唱的一些视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除此之外编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以节选的方式编入,有些课文难免会“断章取义”。因此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文本之志”和“作者之思”。[2]《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原文,还可以了解到云南独具地方性的跑马节。当然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开发云南民歌的一些相关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民间歌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歌唱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来赞美劳动人民,来抒发节日的欢愉等等。而且对唱歌者没有限制,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参与,而且一个高明的歌手在本民族中是很受尊敬的。云南的民歌不仅备受本族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她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善于开发课内外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也有利于对民俗文化教育的推进。

总之,语文教学是民俗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积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传播民俗文化,以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教学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碳中和的论文篇四

[摘要]我国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进而把学生构建成完整的人。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人文关怀;对话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即老师讲解知识而学生机械记忆所听到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的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来雷称此类教学为“灌输教育”,认为这是像银行一样实施的教育,教师只是知识的储户,学生则成为存储的机器。他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他认为教育应走向人文关怀,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获得解放。

而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途径在于教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采用“对话式教学”取代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教学交往理论则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二是受教育者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改变自身,从而实现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和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

由于旧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更突显出存在的意义。而所谓的“对话式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对话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中的对话呢?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形式上的讨论,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行为。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对话,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教师的价值则在于把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育作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条件下才能实现。

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通过对话启发学生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感知,而教师要做的是去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觉和感觉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如在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初次阅读课文后会觉得里面的别里科夫所作所为很可笑,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其想象如果自己是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别里科夫又会选择如何去做。对契诃夫的创作有阅读兴趣的同学,教师则可以推荐其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进一步去感受契诃夫“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在此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再公共探讨话题,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进行精神对话和共同成长的乐园,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把作品中感受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于学生在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上的局限性,他们在看问题时则不一定是全面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本后互相讨论自己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但所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有依据。在交流探讨后保留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观点间有冲突也没有关系。接着布置新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史记》中的相关情节,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阅读新材料后可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但在新一轮讨论中必须互相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进而让学生去体会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玛蒂尔德开始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么事情的发展和结尾是否会和原来一样,为什么?通过设置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种文化传统的相关问题,不断地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学会对文本内容是什么、怎么样进行判断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学生在与教师、文本及他人的对话中,逐步学会了倾听、诉说、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与交往激发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理解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与完善,而这正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建构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姜向超,男,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碳中和的论文篇五

摘 要:课堂倾听是一种蕴含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要从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做起,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细化倾听的要求,强化倾听训练,从而提高倾听效果,在阅读中历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倾听能力;兴趣;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倾听能力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学生倾听是一种学习技巧,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很好地倾听,才能明白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加强倾听训练,从而在阅读中历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一、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有很大差异,有的是个体能力的差异,也有的是习惯的不同,还有的是兴趣不同,等等。如有的学生能坚持长时间地聆听,而有的却听了不到十分钟思想就会开小差,特别是语文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对课堂上的倾听更是没有兴趣,结果导致语文学习能力偏低。由于课堂上没有好好的倾听,课后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因此许多家长只好在课后请家教。

倾听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学习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有的小学生上课时会坐不住,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没有倾听的兴趣。要历练学生的课堂倾听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做起。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学生之所以对阅读教学中的课堂倾听缺乏兴趣,在于他们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却不喜欢阅读和倾听老师的讲解;他们喜欢阅读和倾听自己原来没有读过和听过的课文,却不喜欢阅读和倾听已经熟悉的课文。因此,要使学生上课能认真倾听,就要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倾听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的兴趣来自于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例如,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他的数学和英语学习成绩都很好,可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找他多次谈心才知道,他不喜欢学习语文,认为语文学习靠的是天赋,天赋不好,学了也没有用。所以,他平时只注意练习写字和作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一直不重视,更不喜欢倾听老师讲课。为了提高他阅读倾听的兴趣,老师从他喜欢听故事入手,通过给他讲故事,再到给他讲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慢慢地帮他培养倾听的兴趣。一年后,他在课堂上能认真的听讲了,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倾听态度。

二、细化倾听的要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会有这样的现象,当我请学生交流发言时,学生表现得很活跃,但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发言内容,不太会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有时某位学生正在发言其他学生就不耐烦了,纷纷举手急着想表达……小学生更多的是想表现自我,而忽略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与分享。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必须要细化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是要听得专心。在课堂上常常有同学听而不专,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或同学所讲内容置若罔闻;听而不记,不用笔记也不用心记,任你磨破嘴皮他仍不知所云;听而不思,不能边听边思考,更不能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听后的感受;有的根本就不听,在课堂上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交头接耳、喧哗,故意闹出声音以吸引别人注意,等等。

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听课。我们常常说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但是怎样做才算认真听呢?就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细化的要求。我平时就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课。让学生明白倾听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的态度;做到倾听要认真,一边听,一边思考,把倾听和思考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无论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在课堂讨论中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认真记,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是思想集中,边听边思考。专心致志是提高倾听效果的关键。阅读学习中的倾听,主要是听老师关于阅读内容的分析,把老师讲解的内容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做到边听边思考,“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三、强化倾听训练

训练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途径。倾听能力是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倾听训练在内容上,可以从语句到文章;在训练时间上,由少到多;在形式上,要由简单到复杂。从简单开始,从语句开始,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倾听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听记词句

从语句倾听开始,是语文倾听训练的主要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从语句开始,让学生从语句的结构、语句的读写、语句的含义开始让学生听清楚,并及时地反馈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倾听内容和含义。这样,经过长时间训练就能帮助学生学会倾听。语句的`倾听要由少到多,慢慢增加难度和量。如在听写课文词语时,可以把倾听的语句分成不同的组,逐步让学生倾听。如听写“漂流、飘荡”这组词,目的在于比较“漂、飘”这两个同音字;“难过、乐坏了”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心情的。分组组织学生倾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习内容。

(二)倾听课文

语文阅读中的倾听,主要是倾听课文的讲解。由于听的时间长,内容多,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大脑就会走神。要使学生集中全神贯注倾听,就要加强训练。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分段引导学生围绕难忘的关键词,师恩的描写,难忘的原因等去倾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倾听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思考去实现的,有了专注的听,才能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准确的理解。在语文阅读的倾听训练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听的内容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先提出问题:陶校长的演讲,讲了哪几个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是怎样看待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就可以提高听的效果。

(三)倾听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当老师给学生讲故事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讲,很少有学生走神。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倾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可以根据语文单元学习内容,选择有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完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倾听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倾听的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学生倾听的过程中,要时时鼓励他们对自己倾听的结果加以总结和评价。可以就一个倾听问题,找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点评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好。为了“找出他人的错处”,也为了让自己的发言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会自觉地去倾听他人发言了。

利用课堂阅读学习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需要老师正确地把握课堂契机,有效地组织学生互听互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督促和指导,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几乎处处都有倾听方面的训练点,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和利用一切时机,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倾听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2]侯春燕.给倾听一个必要的理由[j].江苏教育.,(14).

[3]许肖辉.倾听是一种艺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9.

相关范文推荐
  • 10-05 2023年学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汇总7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 10-05 最新学校年终工作总结(实用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 10-05 体育部部门工作总结(精选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下面
  • 10-05 最新介绍信文件(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
  • 10-05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得体会(优秀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
  • 10-05 美术的演讲题目(模板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 10-05 2023年四年级语文课文猫说课稿和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
  • 10-05 2023年中班语言教案微笑说课稿(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
  • 10-05 工程居间协议免费 工程工程合同(优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10-05 最新野生动物保护倡议书 关爱野生动物倡议书(精选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