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论语孝道读后感(汇总8篇)

论语孝道读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07 04:20:44 作者:碧墨 论语孝道读后感(汇总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一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读《论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要背会,考试要考。后来读论语,是对孔子的敬重,想要从中学会什么东西。读的过程中,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论语》在讲什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诉你,让你也从中了解《论语》的奥秘。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论语》带给我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渗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医路上走下去。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三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四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五

读完《论语》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升华了我的精神世界。

所谓的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最早的语录散文,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或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其中几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第一个是第一章的第一个:子说:学习和学习,不也说吗?有远方的朋友,也很高兴!人们不知道,不生气,不是绅士!这意味着:在学习了知识之后,在某个时候复习它,也不是很高兴!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也不高兴!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也不是一个高道德修养的人!

多勤奋的人,多乐观的人,多慷慨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君子,谁是君子?值得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知识中理解新事物,即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喜好,一起交流生活、学习,真的很开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是很正常的,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和喜好都不一样。我们不需要讨厌和生气。我们应该以宽容和慷慨的心去理解和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绅士。

孔子不仅是一个勤奋、乐观、慷慨的人,也是一个谦虚的人。第七中的第二句话是子说:默而知,学而不厌,教人不厌。为什么对我?对我来说,我默默地记住了我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别人而不疲倦。我做了什么?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说的和所做的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如此谦虚的话,真的值得学习。

孔子还认为仁慈,没有邪恶。也就是说,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培养仁慈,你就可以消除邪恶。事实上,道德品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糟糕的道德品质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让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良好的道德品质会使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可以看出,培养仁慈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本哲学书。不仅是现在,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都会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六

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那么儒家为何要把“孝”字捧到这么高的位置,人又如何尽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经典的典籍《论语》,我们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论语》里是怎样对孝定义的。

孔子认为孝要发自内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问孝时,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里严厉地说,不要以为给父母供吃供喝,养着父母这就叫孝了。养狗、养马,也是这样养。不从心底里敬爱父母,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

孔子还认为尽孝要始终如一,他提出了一个词“色难”。“色”就是脸色、神色。一个人尽一次孝并不难,难得是始终孝字当先、不厌其烦。朱熹对“色难”一词有精辟的见解:“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无论伺奉父母的活多脏、多累,无论父母有多唠叨,在父母面前,始终不改色,和悦如一,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后一句是说,父母的年龄生日不可不记得,父母每过生日,既为生辰而喜,又为增岁而惧。

孝还表现在自个好好做人,不辱没先人。这是孔子对尽孝的另一个要求。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那么孔子为何要彰扬孝道呢?

《论语》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了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七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论语孝道读后感篇八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梁实秋送行读后感 梁实秋谦让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
  • 10-07 最新母亲与死神读后感 三体死神永生读后感(实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
  • 10-07 新西游记分析 西游记的读后感(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
  • 10-07 2023年程门立雪读后感小学简单(通用7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
  • 10-07 2023年读后感城南旧事(优质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
  • 10-07 最新读后感南辕北辙(通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奋斗的读后感(优质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
  • 10-07 最新许愿要小心读后感 风吹许愿树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 10-07 最新村庄清洁行动总结经验通用
    考试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计算机知识点总结》:这篇总结详细总结了计算机领域中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和技术,非常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学
  • 10-07 最新彩色的豆子教案与反思(实用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