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实用16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2-23 20:49:19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常见错误和改进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1.质疑并解疑。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更尽一杯酒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天涯若比邻。

伤感向上。

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

相关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1课时。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三秦(送别地点)。

望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宦游(身份)。

知己豁达、乐观、坦然。

意心愿。

比邻。

无为共沾巾。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测试题

1、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3、背诵全诗。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阅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体会、学习诗人豁达开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

1、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播放录音机,创设教学情境)。

条路……)。

3、以学生的感受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赏识性肯定,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友情是常开不败的花朵,她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友情是关怀、是祝福,有了她人生便多了几分温存,少了几分孤独。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文人雅士,为之纵情歌唱,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其中为友人送别的诗就如同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独有的芬芳。但一般的送别诗总免不了悲酸之态,这不,这儿有两首诗,让我们齐声朗读品评一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后)这两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有一股悲酸凄凉之意,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诗人消极低沉的情绪。但是,放眼诗苑,也不乏豁达开朗、积极乐观之作,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并指名学生就自己所知向同学们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然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补充)。

[评: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情画意,明确正确的诵读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读后师生共同评点朗读质量。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中包含的感情。

3、再读诗文,借助于想象力再现诗中描写的画面。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词语解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初中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若比邻旷达的胸怀。

不沾巾。

教后反思:

1、利用好书后简评,正如数学的证明题,知道了结果,追求过程,在探究答案形成的挑拣、关系的证明过程中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2、引导学生学会扣住诗词中的字词去体会内涵,品味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对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送杜府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个教时。(十三分钟)。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

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你,知己啊知己,

不论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突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释题。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之任,赴任。之,到。通过标题就知道是一首送别诗。

二、作者。

三、字词。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观,引申为京城、宫阙。阙,这里指长安。

辅:辅佐,护卫。

津:渡口。

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

比邻:近邻。

歧路;这里指分手的地方。

四、译文。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不必在分手的地方,像少男少女一样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五、主题: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六、赏析。

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的五津泛指“蜀州”,点明杜少府即将宦之地。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二人皆不在本乡,则此别为别中之别。此承题句,宦游人送宦游人,尤其可伤。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凄凉的传统格局,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七、写法。

1、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意境开阔,一改离别诗的悲凉凄婉。

2、手法严谨,起承转合清晰明了。起句写景,承句写送别心情,转句一改离别的凄婉,结句,劝慰友人,表达真挚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少府:官名,即县尉,掌管一县的治安和军事。之:去,往。之任:去就任。蜀川:泛指蜀地。

2.阙:古代宫门两旁的望楼。城阙:这里指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辅,即在三秦的拱卫下。三秦:指古代秦国的地域,在今陕西一带。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后世遂称这一带为三秦。

3.五津:蜀中的长江自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为五津。

4.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

5.比:古代五家相连为比。比邻:近邻。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6.无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赏析一:。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赏析二:。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相信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乐观豁达的胸怀。

首联和颈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宦,做官。宦游,是外出做官。这两句的意思是是,今天我们分别,心中都充满了离情别绪,我们俩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地做官的人。

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舍不得离开你,可是你又不能不离开;因为都是做官不自由的人,所以我更能理解你的心酸悲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指朋友。海内,指整个中国。古人认为自己在世界的中央,周围都是大海。天涯是天边,极远的地方。比邻,即近邻。

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彼此远隔天涯海角,也会像亲近的邻居一样。

要与朋友离别了,诗人不是没有悲伤,但如果一味沉溺在悲伤中,王勃就不是王勃了。年轻的诗人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他告诉朋友:真正的知己互相理解,心意相通,不管年龄、地位、身份如何,它都不会阻隔彼此的友情。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朋友,即使你在天的那边,我在天的这边,也没有什么好伤心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是不必的意思。歧路,岔路口,指分手的地方。儿女,指年轻的男女。巾,是古人用来裹头或者缠束衣服的腰带等。沾巾,泪水沾湿了布巾。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们不必在分手的路口,像那些年轻人一样挥泪告别,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胸怀更开阔一点。

在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歌颂了朋友之间友谊的真诚与长久。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问世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成为了表达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名句,到现在仍然常常被人们引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城阙:指古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鉴赏】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市)所作的一手著名的增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州。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文。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示,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象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二)。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奶茶促销活动方案(汇总16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相关资源和环境因素的考量。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中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12-23 宾馆承包经营合同一(热门15篇)
    承包合同的签订需要双方对项目的需求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以下是一些关于承包合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解读,请大家注意了解
  • 12-23 企业股权合作协议(汇总20篇)
    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分担困难和挑战,也能分享成果和成功。最近,我们收集了一些合作的成功秘诀,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灵感和动力。转让方:___________(以下
  • 12-23 新版民用房屋租赁合同(通用22篇)
    租赁合同是指当事人就某一特定租赁物的租赁标的和租赁事项达成的协议。如果你需要租赁合同的范文或模板,以下是我们为您收集的一些资源。根据《^v^民法典》及有关规定,
  • 12-23 工作跳槽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
    自我介绍的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废话和重复,突出自己的核心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透过
  • 12-23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调研报告(实用18篇)
    调研报告是对调研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文献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
  • 12-23 西游记阅读心得感悟(热门18篇)
    思考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4.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西游记》叙述了唐僧与徒弟四人孙悟
  • 12-23 幼儿园中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秋季(精选1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是教师和园所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范文中的幼儿园工作计划切实可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教育工作已有2年多时间了。在这几年期间,有许多
  • 12-23 半年销售工作计划(优质15篇)
    销售工作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销售团队的全力配合和有效执行。在以下的销售工作计划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销售方式和推广渠道的运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 12-23 高中教师年终教学工作总结(实用22篇)
    教学工作总结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评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学年来,在校领导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