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10篇)

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5 03:32:23 作者:薇儿 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一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诵读能力。力求读出节奏感。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课外搜索战国七雄,与“士”的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各自性格特点的写法。领悟全文。

4、体会唐雎言之有节,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读出人物性格,背诵课文

2、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体会秦王与唐雎这两个对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2、朗诵法。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词语;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背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概括人物形象;赏析文章祥略得当,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熟悉时代背景:

1、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2、学生联系初中国历史知识,分析战国七雄的形势

3、老师总结介绍:本文讲叙的故事在战国哪个阶段呢?从文中灭韩之魏一词看应发生在秦王灭六国之前,此时赵燕齐楚四国都奄奄一息,亲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芨芨可危,此时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会答应吗?安陵君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吧!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三}扫清障碍:

1.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音,并订正其读音错误。

2.老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正确读出下列字的读音

3.同学们在订正字音和字义的过程中能做到音正字准,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请听示范朗读。

老师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课件。同学们听后讨论示范朗读有那些优点。同学们练习朗读各段。

请同学们想象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以后,老师出示课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图。

{四}整体感悟:

1.针对题目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2.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在文中划出可以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原句。

3.学生默读课文思索问题。

{五}深层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1}同学齐读第一段,一名同学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这是情节开端。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用对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师提问;这段表现出秦王,安陵君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

{3}老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安陵君,老师点拨:三组同学应读出秦王的专横,一组读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样不辱使命的?

{1}学生讨论回答斗争应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第二段}唐雎义正严辞的驳斥秦王“轻寡人“的理论。

{2}老师指出这是情节发展,并安排同学分组朗读。2组读秦王,2组读唐雎

{3}老师强调应读出此阶段秦王的气势汹汹和唐雎的针锋相对。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相对挺剑而起。

老师指出这是情节高潮,并将四组学生分成3组读唐雎,一组读秦王。要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谢之”点明主题,教师指出这是情节结局。

老师安排一组学生朗读体会秦王的色历内荏,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教师总结:本文较短,但围绕着“唐雎不辱使命”这么一个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紧凑,严谨完整。

{六}重现历史:

1、请同学按照情节分组,全文朗读,回味本文,自然紧凑的情节。在朗读中体会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话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师课件演示:

唐雎:不畏强暴,忠君爱国,有勇有谋。

秦王:色历内荏,外强中干,贪生怕死。

老师总结:

这篇文章绘生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各自性格,我们也应在朗读中读出这种性格。

{七}作业:

模仿《战国策》体例特点,设想唐雎出使回国后,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课精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国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教师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了不少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战国策》的特点而言,对于学生的理解仍然是较困难的。

四、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识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准确翻译文本。记忆相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复述、翻译、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严密的逻辑。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对比

八、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预习设计:

课前查找相关文学常识;读通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要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指导,让学生参与者点评。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四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六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七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怫然尝伏流布衣抢耳庸夫士之仓休祲若与镐素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质问怫然怒色挠

唐雎:出使沉着应对反击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谢谕徒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特质

秦王安陵君其许寡人也不悦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谓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怒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长跪,谢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挺剑英勇无畏

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谦虚婉转

弗敢易。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八

1、巩固性作业:熟记重点字句翻译。

2、拓展性作业: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答案示例: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输般和楚王攻打宋国。

3、创造性思维作业: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片段。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秦王: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从容镇定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九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教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文,在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找出学生的凝难,困惑。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思路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其方法是;1,激趣,引入,解题。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唐雎,安陵的认识。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3,学习本文的重点字词。4,学习课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六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史书的体例。复习本课文言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

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第六步:当堂训练全国中考部分省市试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标试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1分钟。

到此,这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哪部史书篇十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文后的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秦王怫然怒(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以大易小 扶苏以数谏故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011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学业考试(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1)盛怒的样子

(2)道歉

2、(1)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c

4、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

5、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国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相关范文推荐
  • 09-25 2023年担当与责任 担当与责任之美心得体会(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 09-25 2023年银行会计核算工作措施方案 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年终总结及工作安排(汇总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
  • 09-25 距离产生美例子 距离可以产生美散文(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09-25 2023年顾为何射阳判决书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 09-25 借鉴的诗句古诗词 借鉴生活心得体会(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 09-25 2023年美国人敬酒说 美国罪行心得体会(实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 09-25 2023年杜甫搞笑诗句(优秀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 09-25 最新青春担当高中 青春勇担当团课心得体会(优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 09-25 高校宣传语录(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 09-25 2023年温暖的段落摘抄(实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