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新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01:21:30 作者:ZS文王 最新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篇一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风 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篇三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

二、鉴赏《声声慢》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

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要求:(1)基于文本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师总结: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从11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李清照大事记:

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

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画面“宋词鉴赏”和《声声慢》音乐。)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幻灯三:出示“鸥鹭惊飞”图。)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对比感知 把握情感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幻灯五:出示“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幻灯六:出示《绝望》。)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绝望》:改写的诗,简直就是一种发泄。只有一些声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浅露,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虽然也表达了一种绝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意象,没有意境,毫无美感可言。

《声声慢》: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来传递愁情,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样直白浅露。

师: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注意读完后的及时鼓励。)学生区别两首词的不同情感,并寻找《声声慢》的词眼。

学生齐读法国诗《绝望》,并将其和《声声慢》进行比较,看看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寻找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体会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在分析这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时,让全班齐读品味,特别是叠词的句子,要读出一种缓慢、低沉。

学生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品读意象 赏析意境

(幻灯八:出示问题。)

师:大屏幕上有六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种意象,请大家把词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来。(幻灯九:出示叶子。)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营造了怎样一种画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中任两个意象的赏析。(注意诵读贯穿始终。)

师: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过雁旧识,黄花堆积,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传递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意象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与《绝望》的声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意蕴更加丰富,也更耐人寻味。而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幻灯十:出示意象的小结。)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意象的分析鉴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相机指导。

四、知人论世 解读愁情

(5分钟)师: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幻灯十一:出示为何愁?)

(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补充。)(幻灯十二:出示作者介绍。)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师: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曾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也砸烂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幻灯十三:出示情愁、家愁、国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明确鉴赏诗词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要联系李清照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五、小结诗词鉴赏方法

(2分钟)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幻灯十四:出示诗词鉴赏方法。)

明确――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一名学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

六、文本对话

拓展提高

(6分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这个经历坎坷的女子,体会了她笔下别样的愁情。那么,此时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话想对李清照说呢?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声声慢》改编的歌曲,在歌声中,请大家敞开心扉,走进女词人的内心深处,和她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文采飞扬!(幻灯十五:出示《声声慢》歌曲。)

师:雁过南窗月满楼,梧桐细雨点离愁。

秋风落叶寄情思,自是写愁第一流。

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悟,走进女词人内心,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1分钟)1、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荐阅读李清照另两首写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幻灯十六、十七:出示作业。)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声声慢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篇五

《声声慢》范文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