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跨文化讲座 演讲稿(通用5篇)

最新跨文化讲座 演讲稿(通用5篇)

时间:2023-09-15 20:06:14 作者:文轩 最新跨文化讲座 演讲稿(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跨文化讲座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同学们你知道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吗?过几天是我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天下老人的节日,也就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乖孙女。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谢谢!

跨文化讲座篇二

是啊,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有说不完的话;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充满着感怀;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心情澎湃。

谁不思家乡亲!谁不言家乡美!谁不赞家乡好!

在我小的时候,我倚在妈妈的怀抱中注视着世界,我还完全不知道“家乡”是什么意思,我仅仅是喜欢跟着大人们去赶集,仅仅是喜欢和伙伴们在田间山头嬉戏,仅仅是喜欢自己的家。春天,在桃花烂漫中去寻找蝴蝶;夏天,在袁河之水中去追逐清凉;秋天,在浩淼太湖之下去寻觅湖藕;冬天,捧起那一碗热辣辣的小猪肉……在我小的时候,我心中的罗坊,美味、甘甜、宁静。

慢慢的,我终于长大了,我终于系上了我一直羡慕的红领巾,老师郑重的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就是个少先队员!我望着老师,那个时候的我还完全不能理解老师的郑重……直到后来,我终于去了《罗坊会议旧址纪念馆》。我才突然明白,原来,美味、甘甜、宁静都是用英雄的鲜血换来;原来,红领巾才会红的那么鲜艳;原来,我的家乡有着如此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个时候在我心中的罗坊,是那么的伟岸、那么的挺拔,他在我心中就是那铮铮铁骨的汉子!

仿佛突然间我就读初中了,在我用我的脚步从初一丈量到初三时,我总莫名其妙的感觉我的时间和空间都在飞速变化,我有时甚至都怀疑我产生了错觉,我开始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伸展,正在不断伸展出那无穷的充满力量的枝桠。那个铮铮铁骨的汉子,正迈开他那坚实的步伐,扯着我迎着潮流飞速前行。曾经很少出现的高楼开始林地,新农村建设大举开展,中心镇工作如火如荼;一条条水泥道路、一座座坚实桥梁、一排排挺拔绿树,仿佛血管,将罗坊的各个角落进行联通;联合收割机、公园广场、集中精英力量办学,三个完全不搭架的东西跳进了我的脑海;创新、发展、和谐,我觉得我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词来形容这些带给我冲击力的变化,在我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声音在不断的呐喊:夸父逐日!我的家乡,你就是我心中的夸父!

我爱你,我的家乡。

在你的养育下,我已茁壮成长。

我爱你,罗坊。

在你的呵护下,我将点燃希望,放飞梦想。

跨文化讲座篇三

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基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 you or glad to hear 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 giving 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 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讲座篇四

你们好!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参加这次班长选举,既高兴又自豪。

现在的我已经不想像以前那样,想通过这次竞选班长的锻炼,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孩子,希望同学们相信我,让我拥有这个锻炼的.机会。

这次竞选班长,让我悠然想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刚刚结束的特首选举。曾荫权先生的竞选口号是“我会做好这份工作”,在这里,我也这样跟大家许下诺言“我也会做好这份工作”。

假如我真的当选班长,我会团结其他班干部,同心协力搞好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成绩,维护班级的荣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会动员、组织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去帮助成绩稍欠理想的同学,让大家的成绩共同提高,因为学习才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

假如我当选了班长,我会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桥梁。有时候,同学对老师或学校有一些想法,但他们不敢跟老师说,误会积压在心底,慢慢地造成了对老师的反感,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此时,我会及时把同学们的意见反馈给老师,也会及时把老师的设想跟同学们沟通,这样,我们班级就会变成一个优秀的班级。

最后,我再次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选我当班长,让我做同学们的忠实“仆人”。

谢谢大家!

跨文化讲座篇五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