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案>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汇总10篇)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6 16:28:01 作者:书香墨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汇总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一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二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三

1.《溶解》单元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四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五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观察、讨论、交流

1、引入

(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六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七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研究鸽子的羽毛

观察鸟的喙

观察鸟的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八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九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课后反思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对方,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证明:学生是很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的,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得比较牢。三、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电路篇十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学生自由举例,说出读音并组词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在打比方时要注意恰当,并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六、学习“笔下生辉”

一、情境体验,激发兴趣(展示课件第十屏)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哪些“童年趣事”?(板书作文题目: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童年趣事)

二、明确要求,扩展思路

(一)读读题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二)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板书:写清经过)

三、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一)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二)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呢!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学生自读。

2、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3、教师小结:是呀!我们要把文章写生动,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三)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板书:表现有趣、难忘)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互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学生修改习作

七、学生展示优秀习作

板书设计:语文百花园一

笔下生辉我们在大自然中成长

――童年趣事

写清经过

表现有趣、难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语海畅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例句,引导学生交流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启发学生说句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