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汇总17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汇总17篇)

时间:2023-10-14 02:32:10 作者:薇儿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汇总17篇)

岗位职责是员工在特定职位上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岗位职责的编写需要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职责:负责客户的售后服务工作,包括客户投诉处理、问题解决、客户满意度调查等。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一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二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比较法: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法: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表达法: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分析法: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此课时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是一道例题和3道练习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情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

1、情景导入

熊猫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通过动手分一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从中用到了平均分和乘法在玩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了铺垫。

2、探究新授

从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中抽象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在四个盘中,每盘放几个?然后引导出:象这样关于平均分的题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展示并提问:

(1)熊猫想请几个朋友到家来做客,它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大家,想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眼看着朋友们就要来了,可熊猫还没有分好,咱们帮帮分他吧!

(通过设置故事情景导入,充满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每盘能放几个?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竹笋的简笔画,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最后请同学到黑板分一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如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一起分。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随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分的结果得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教师进而引导出:像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吗(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生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获取新知的愿望)

(4)根据分的结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练习环节。

(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十三页的.做一做。

(2)我把练习三的第一题的八道除法算式题目写在卡片上,然后请同学在我手上抽一张卡片并且读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二、第三题,然后教师评讲。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低年级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独立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

教育学专家说:好的课堂展现应该少不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先充分表扬本节课同学们的良好表现和进步,然后最后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设计了一个课下作业:就是在家吃饭前帮妈妈分筷子,并列出除法算式,明天来学校跟老师汇报。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忙并且设计关于除法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过程,这种有趣的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作业,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帮别人,在加深对除法的认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布置作业。

完成第十三页“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四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五

核心提示:一、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六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七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八

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

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

提问:1、老师这有8

(二)揭示课题

(三)认识除号

同学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他们的运算符号,同学知不知道他们的原算符号呀,那么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这样一来通过老师讲示范教会学生读、写。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二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三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四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五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六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篇十七

这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